辛棄疾《清平樂·村居》題解譯文,注釋賞析
時間:
文軒
詩歌朗誦大全
此詞作于辛棄疾閑居帶湖期間。由于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便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壓,甚至長期未得任用而閑居田園數十年之久,因此,他寫下了大量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的田園詞。本詞以白描手法將眼前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活靈活現,呈現出一種清新怡情的人文情感,表達了一種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與滿足。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原文】
茅檐低小②,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③,白發誰家翁媼④?
大兒鋤豆溪東⑤,中兒正織雞籠⑥。最喜小兒亡賴⑦,溪頭臥剝蓮蓬⑧。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注釋】
①清平樂(yuè):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名,為宋詞常用詞牌。②茅檐:茅屋的屋檐。③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相互逗趣,取樂。④翁媼(ǎo):老翁、老婦。⑤鋤豆:鋤掉豆田里的草。⑥織:編織,這里指編織雞籠。⑦亡(wú)賴:亡,通“無”。這里指小孩頑皮、淘氣。⑧臥:趴。
辛棄疾《清平樂·村居》【譯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仿佛含有幾分醉意的吳地方言,相互逗趣之中,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一對滿頭白發攜手漫步的老人是誰家的呢?
大兒子在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最討人喜愛的是調皮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的草叢中,笑呵呵地剝著剛摘下來的蓮蓬。
辛棄疾簡介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