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榮的雜文《我們活著做什么》
李漢榮擅長在雜文中通過對比、聯想等手法給生活注入詩意的感悟,并融入溫馨的鄉土氣息。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李漢榮的雜文《我們活著做什么》,希望大家喜歡。
《我們活著做什么》
看見雪,我就情不自禁地感到自己的不潔和渾濁;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和意識集中起來,能提煉出雪的純潔和美麗嗎?不忍心踩那雪地,腳上的塵埃玷污了它,記憶里就少了一個干凈的去處。
從一棵樹下走過,總是感嘆和敬畏。它從古代就站在這里,它在等待什么呢?它深深的皺紋,讓人看見歲月無情的刀刃。它依然開花、結果,依然撐開巨大的濃蔭。不管有沒有道路通向它,它都站在這里,平靜而慈祥,像一個古老的、圣者的微笑。
是一棵樹就撐起一片綠蔭,它所在的地方就變成風景,風有了琴弦,鳥有了家園,空曠的原野有了一個可靠的標志。我生天地間,真比一棵樹更有價值嗎?我能為這個世界撐起一片綠蔭,增添一處風景,能成為曠野上的一個可靠的標志嗎?
一棵小草,也以它卑微的綠色,豐富著季節的內涵;一只飛鳥,也以它柔弱的翅膀,提升著大地的視線;一塊巖石,也以它孤獨的臂膀,支撐著傾斜的山體;一條魚、一點螢火、一顆流星,都在盡它們的天命,使無窮的大自然充滿了神秘和悲壯……
人活著的價值究竟是什么?我們天天吃飯,除了少量被身體吸收,大部分都變成骯臟的排泄物;我們天天說話,口中的氣流僅能引起嘴邊空氣的短暫顫動,很少能感動別人也感動自己,我們天天走路,走到天邊,甚至走到月球,我們還得返回來,回到自己小小的家里;我們夜夜做夢,夢里走遍千山萬水,醒來才發現自己仍然躺在床上……
我活著,全靠自然、眾生的護持和養育,我這五十多公斤的軀體,從頭到腳,從里到外,濃縮了大自然太多的犧牲,濃縮了人類文明的太多的恩澤。這皮鞋皮帶,令我想起那辛苦的耕牛;這毛衣毛褲,讓我遙感到另一個生命的體溫;這手表,小小的指針有序地移動著,其微妙的動力當追溯到數百億年前大宇宙的神秘運作,以及當代的某幾雙全神貫注的可敬的手;這鋼筆,這墨水,這紙,這書籍,這音樂,這蘿卜青菜,這白米細面,這煤氣灶,這鍋碗,這燈光,這茶杯,這酒……我發現,這一切的一切,竟沒有一件是我自己創造的!全部是大自然的恩賜和同胞們的勞動。我占有的消耗的已經太多了。為了我文明地活著,歷史支付了百萬年刀耕火種、吞血飲雨的昂貴代價;為了我快樂地思想,太陽、地球、動物、植物、礦物以及整個宇宙都在沒有節假日地忙碌著、運作著;為了我舒暢地呼吸,大氣層、河流、海洋、季風、森林、三葉草以及環保站的工人,都在緊張地釀造著、守護著須臾不能離開的空氣……
這是天大的恩澤、地大的愛情。我享用著這一切,我竟不知道努力回報,卻常常加害于我的恩人們:我投濁水于河流,我放黑煙于天空,我曾捕殺那純真的鳥兒,我曾摧折那忠厚的樹木,我曾欺侮賜我以大米蔬菜的農民大伯,我曾鄙視賜我以清潔清新的環保工人……
我一伸手,一張口,就享用著大自然,就占有著無數人的勞動成果。即使我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也在享用著。我至少在享用這木頭制成的床以及這棉被毛毯,我同時也在享用著和平寧靜的環境……
享用著。幾乎是時時刻刻日日夜夜地享用著。難道人活著僅僅是享用?不是享用?那么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以真誠的感恩去回報大自然的恩澤。
以加倍的創造去回報同胞們的創造。
于是,感恩和創造,就成為人生最動人、最壯麗的兩個主題。
于是,我聽見萬物都在默默地啟示我——
蠶說,用一生的情絲,結一枚渾圓的繭吧;
樹說,為荒涼的歲月撐起一片綠蔭吧;
煤說,在變成灰燼之前盡量燃燒自己;
野花說,讓你的生命開一朵美麗的花……
李漢榮文學評價:
推薦大家看該作者更多的文章。相信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一些不曾有過的思考和一些獨特的感受。而這種思考正是我們所需要的。看到那洪水滔滔,氣候異常嗎?人類變異的思想使這個脆弱的地球無以再繼續正常地承載下去。它在發燒。讓我們的心靈回歸吧!回歸到純和中去!
李漢榮主張回歸到生命的本質當中去,與山河自然、生靈萬物共呼吸。他說:“每次寫作,我總是打開窗子,眺望一會兒朦朧的遠山,如果恰逢一聲鳥叫,我的詩文便有了清脆生動的開頭;如果在夜晚寫作,我就先在空曠寧靜的地方,仰望頭頂的星空,聆聽銀河無聲的波濤,宇宙無窮的黑暗和光芒滔滔地向我的內心傾瀉,我靜靜地呼吸著那從無限里彌漫而來的浩大氣息,然后,我開始訴說,向心靈訴說,向人群訴說,向時間和萬物訴說。語言被心中的激情和宇宙的浩氣激活,語言行走和飛翔起來。語言有了只有在這個時刻才有的動人表情和語調,就這樣,我的心,在語言的原野上走向遠處和深處。每當這個時候,我感到,萬物和宇宙都參與了語言的運動。” 總的說來,解答李漢榮思想感情最重要的一把鑰匙是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感悟以及濃郁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