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榮的雜文《溪水》
李漢榮的《溪水》,清純、坦蕩而有靈性,像一股清清的溪水,蕩滌著你的心田。這篇文章融敘述、描寫感悟于一體,把人帶進美不勝收的境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李漢榮的雜文《溪水》,希望大家喜歡。
《溪水》
一條大河有確切的源頭,一條小溪是找不到源頭的,你看見某塊石頭下面在滲水,你以為這就是溪的源頭,而在近處和稍遠處,有許多石頭下面、樹叢下面也在滲水,你就找那最先滲水的地方,認它就是源頭,可是那最先滲水的地方只是潛流乍現,不知道在距它多遠的地方,又有哪塊石頭下面或哪叢野薄荷附近,也眨著亮晶晶的眸子。于是,你不再尋找溪的源頭了。你認定每一顆露珠都是源頭,如果你此刻莫名其妙流下幾滴憂傷或喜悅的淚水,那你的眼睛、你的心,也是源頭之一了。尤其是在一場雨后,天剛放晴,每一片草葉,每一片樹葉,每一朵花上,都滴著雨水,這晶瑩、細密的源頭,誰能數得清呢?
溪水是很會走路的,哪里直走,哪里轉彎,哪里急行,哪里迂回,哪里掛一道小瀑,哪里漾一個小潭,乍看潦草隨意,細察都有章法。我曾試著為一條小溪改道,不僅破壞了美感,而且要么流得太快,水上氣不接下氣似在逃命,要么滯塞不暢好像對前路失去了信心。只好讓它復走原路,果然又聽見純真喜悅的足音。別小看這小溪,它比我更有智慧,它遵循的就是自然的智慧,是大智慧。它走的路就是它該走的路,它不會錯走一步路;它說的話就是它該說的話,它不會多說一句話。你見過小溪嗎?你見過令你討厭的小溪嗎?比起我,小溪可能不識字,也沒有文化,也沒學過美學,在字之外、文化之外、美學之外,溪水流淌著多么清澈的情感和思想,創造了多么生動的美感啊。我很可能有令人討厭的丑陋,但溪水總是美好的,令人喜愛的,從古至今,所有的溪水都是如此的可愛,它令我們想起生命中最美好純真的那些品性。
林中的溪水有著特別豐富的經歷。我跟著溪水蜿蜒徐行,穿花繞樹,跳澗越石,我才發現,做一條單純的溪流是多么幸福啊。你看,老樹掉一片葉子,算是對它的叮嚀;那枝野百合花投來嫵媚的笑影,又是怎樣的邂逅呢?野水仙果然得水成仙,守著水就再不遠離一步了;盤古時代的那些巖石,老邁愚頑得不知道讓路,就橫臥在那里,溫順的溪水就嬉笑著繞道而行,在頑石附近漾一個潭,正好,魚兒就有了合適的家,到夜晚,一小段天河也向這里流瀉、匯聚,潭水就變得深不可測;兔子一個箭步跨過去,溪水就搶拍了那驚慌的尾巴;一只小鳥趕來喝水,好幾只小鳥趕來喝水,溪水正擔心會被它們喝完,擔心自己被它們的小嘴銜到天上去,不遠處,一股泉水從草叢里笑著走過來,溪水就笑著接受了它們的笑……
我羨慕這溪水,如果人活著,能停止一會兒,暫不做人,而去做一會兒別的,然后再返回來繼續做人,在這“停止做人的一會兒里”,我選擇做什么呢?就讓我做一會兒溪水吧,讓我從林子里流過,繞花穿樹、跳澗越石,內心清澈成一面鏡子,經歷相遇的一切,心儀而不占有,欣賞然后交出,我從一切中走過,一切都從我獲得記憶。你們只看見我的清亮,而不知道我清亮里的無限豐富……
李漢榮文章的思想:
思想的深邃、情感的純粹、語言的精致,是構成李漢榮散文魅力的三個要素。作者注重從內在感覺的層面去挖掘尋常人事、物象背后的意蘊,發現諸如自然、歷史、文化、心靈、精神等縱深層面的內涵,使作品籠罩著幽邃的思想之光。他的散文有著鮮明而濃郁的詩化傾向,對過度的物質主義持批判態度,但又不拒絕當下,而是帶著思想之電穿越生存的現場,觸摸和追尋被實用世界遮蔽了的詩意世界和靈性世界。
那些沉浸于對母性、鄉村、民間、山水田園、古老中國、漸行漸遠的歷史背影的關注與緬懷的篇章,寄托了他對過往生命和歲月宗教般的虔敬、眷戀,每每將讀者的情思引入生活和時間的后院,讓我們窺見那天長地久的生命蘊藏。作者的語言非常富于詩性,清新、靈動、鮮活,很有張力,他用精妙的語言呈現深妙的悟性,將繁復微妙的感覺濃縮成有意味的句子,語句背后閃爍著迷離豐饒的情思、理趣和意境。讀者能從他的作品中充分感受漢語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