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語雜文隨筆
寄語雜文隨筆一:愛不是一句口號,情不需要張揚
夕節那天,下班后恰好和一位女同情去乘坐地鐵,由于公司距離地鐵站還需要步行十多分鐘,我們就邊走邊聊了起來。我對同事說,今天你回去一定會有一大束鮮花等著你。那位女同事說:他和自己的老公之間,從來不跟風,如果兩個人真正相愛,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可以變成情人節,何必一定要在七夕這天來搞形式呢?一束玫瑰花再鮮艷也有枯萎的時候,一顆真愛對方的心卻永遠不會枯萎。
聽完同事這番話之后,我思考了很久,覺得她說的非常在理,如果遇到了一個對的人,每天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地生活能不讓人羨慕嗎?一束鮮艷的玫瑰花只能代表一時的浪漫,卻不能許諾對方一個幸福的未來。我們為什么一定要把愛情當作口號來一樣來張揚,真愛一個人不是為了給別人看,不是為了向別人秀浪漫,而是讓相愛的兩個人都能夠時刻體會到彼此的真情,這就足夠了。
有些人從來不需要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平平淡淡地白頭偕老一輩子,有些人整天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愛情和婚姻,結果人生的路還沒有走完,兩個人就散了,最終成了陌路人。
愛不是一句口號,情不需要張揚,我們只需要把對彼此的感情埋藏在內心深處,默默地付諸于實際行動中,遠比那些整天作秀的人要活的真實,活的幸福。(文/中華傲雪寒梅)
寄語雜文隨筆二:責任重于泰山
陳砦村位于省會的文化路與北三環交界處,地處城鄉結合部的繁華地段,是鄭州市最大的城中村,常住人口3400人左右,而外來人口就有18萬人,情況復雜,消防安全隱患多,工作難度大。為了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村兩委專門成立了消防安全辦公室,選拔40多歲的耿建強當主任,領導8個同志做日常管理工作。
自2011年耿建強當這個村消防安全辦主任以來,就深感責任重于泰山,盡管天天如履薄冰,但是他頭腦清醒,責任心強,事業心強,做出了優異成績。
注重學習研究,明確工作責任。“打鐵還需自身硬”。他吃透消防工作精神,帶頭學習消防知識,帶頭落實消防工作任務,搞清楚自己的工作職責,明確每個同志的崗位責任,鼓舞大家,既然全村干部群眾信任咱,咱就要撲下身子干,掏心窩子搞好團結,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目的是增強大家做好本職工作的信心,下定決心,帶好隊伍。
工作盡職盡責,消防檢查落實到位。針對陳砦消防管理難度大,他身先士卒,搞好調查研究,摸清底數,為做好全村的消防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給村領導和村警務區領導當好消防工作參謀。他帶領村消防安全辦一班人,對村內的“五小場所”(小飯店、小旅館、小網吧、小歌舞廳、小理發店、小商店、小足浴店等)及沿街商戶每周排查一次消防隱患,對村電動車私拉亂扯、違規充電每天進行一次排查,一旦發現問題,立即下整改指令,限期整改。對村內70來部電梯,定期檢查,沒有年檢合格證者責成整改。特別是去年關虎屯嚴重失火后,他促使村主要領導先后召開黨員干部群眾代表座談會、全村工作人員會、全體黨員干部大會,村主要領導逢會必講消防安全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全村全力以赴,村領導包組,工作人員分戶包干,配合上級大干7、8、9三個月,大打一場消防安全仗。在具體工作中,有5名二房東不配合,他就協助警務區對其拘留,依法治理。
加強基礎工作,防患于未然。為加強對村民消防知識的宣傳教育,耿建強每年都請市消防宣講團來村進行義務培訓,重點對象是大房東和二房東,學習救火逃生防火知識,做到宣傳片人人看,宣傳書籍人人讀,宣傳資料處處張貼,達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目的。為了強化基礎建設,今年4月下旬,陳砦按要求又成立了村微型消防站,耿建強更忙了,日常指導他們搞好村內人防物防消防工作,他做好村消防安全工作的信心更足了。
總之,耿建強真抓實干,不畏艱難,不分晝夜、不分節假日,不講價錢,為了全村的消防安全工作,可以說是公而忘私,嘔心瀝血,披肝瀝膽,在所不辭!正是在村兩委的正確領導和群眾的大力配合下,近年來,陳砦村沒有發生重大火災,受到省、市、區消防部門領導和村干部群眾的一致好評,這些成績的取得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耿建強功不可沒!
寄語雜文隨筆三:藝術沖動代替不了活動
有理由說,藝術起源于人類靈魂深處的、被壓抑的、最原始的沖動。可以說,我們兒時幾乎每個人都是具有“天性”的藝術家。在幼兒園里,或是三五成群的,自由組合在一起玩耍的兒童圈子里,有幾個兒童不具有“天生”的藝術興趣呢?從跳舞、唱歌、表演、畫畫到游戲,甚至是模仿大人的各種各樣的行為,這些有組織或無組織的“藝術”活動,總是受到兒童們的歡喜和不厭其煩的重演。但是,當我們的兒童時代一結束,這種“天性”又不知何因的會迅速消失,最后只有極少數人保存了“天性”的活力,直到老年成為老頑童。這就是生成藝術沖動的神秘性所在。
如今,為了謀生、謀利,為了仕途而出名的藝術家,也有為了所謂的事業、成就或社會責任而從業的藝術勞動者,他們的藝術沖動是活動,目的人人皆知。如果,藝術家存在一種極為真實的心理狀態,毫無疑問的就能表現出情感上的原本的真實性。事實上,這種真實性在利益社會里極難看到,無形地把藝術揉化成具有欺騙性的技術。利益中的藝術家,他們在社會活動與創作活動中,欺騙他人說自己熱愛藝術,甚至表現出一種癡狂的狀態,其實只是熱愛活動的形式,隱藏了熱愛藝術的真實目的。通常的情形是藝術家的裝模作樣,沖動的表演建立在長期的生活經驗之中,其目的只是不可告人。如投身藝術事業,目的在“事業”而不是藝術沖動;弘揚藝術理念,重點在“理念”而與藝術沖動毫無關系。
其實,藝術創作不是借理性的,就是出于沖動的,而事實上多數又是兩者兼有并舉的。撇開兒童天性的“藝術”沖動,藝術就是借沖動而完成的理性任務。這是藝術摻雜目的性的技術轉化,價值在于藝術商品化的定價游戲。就藝術沖動而言,兒童天性的“藝術”沖動最能呈現出自然喜好的一面,他們對色彩美比無色的形、光和濃淡的變化美更有吸引力,偏愛那些具有較強刺激的色彩。事實上,兒童是不會把一幅畫當做藝術作品來欣賞的,要是把畫當做藝術作品來欣賞,這絕不是兒童的真實本意,一定有其引導的成分。
不可否認,在物欲世界里,藝術沖動是很難掙脫物欲的誘惑,所以長期的生活經驗為沖動積累了技能。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常會聽到“以藝術為生命”的職業口號。顯然,這是藝術家附體藝術活動的程式,與藝術精神毫無關系。相反,藝術生命是性格與精神的,沒有性格只是技能型藝人,沒有精神的藝術只是軀殼,藝術不稀罕軀殼。所以說,真正的藝術家并不是以藝術為生命,而是表現出自然的藝術沖動。這種沖動不是表現欲的體現,而是將自己的內心生活,表現為藝術形式的一種自然沖動。
不得不說,藝術沖動作為藝術家內因的,是思想與情感投入到藝術精神上的動力勞動。反之,作為外因的只是藝術發生的文化條件。當然,在純粹的藝術沖動下進行藝術創作活動,毫無疑問的是沒有名利可言。相反,在固有的社會意識形態下,純粹的藝術沖動會是一種不識時務的自絕。因為源自內心的、純粹的藝術沖動是無法抗拒置身其中的生存條件,往往會被視為另類,甚至遭到各種勢力的打擊。所以藝術沖動代替不了活動,活動是目的,沖動是純粹的藝術精神。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寄語雜文隨筆,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寄語雜文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