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名篇欣賞
雜文是文學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創作的最高水準。關于名篇的雜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雜文名篇欣賞篇,希望大家喜歡。
雜文名篇欣賞篇1:深藏不露,從不唯我獨尊
有位人生專家說過,人一生中能夠確立自身根基的事不外乎兩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處世。低調做人,高標處世。在行為上低調:免得槍打出頭鳥,功高不震主,在行為上莫出風頭才大不氣粗,勢大不欺人學會以謙卑的姿態示人,勿因得意忘形惹禍端,彎腰致意不會影響你的身高,降低身段立世,夾著尾巴做人。
在言辭上低調:話到嘴留半截,心不存傲氣,口不出狂言,收起臉子,放下架子,寧吃過火飯,不說過頭話,少出頭不刺人眼,少說話不討人嫌。在姿態上低調:謙卑處世人常在,淡泊名利粗衣素食也瀟灑,莫為利欲而冒險,以低私欲面對工作。
大凡高標處世者,其做人的基調都很低;大凡低調做人者,其處世的標準都相當高。于是就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因果:越是低調做人者,往往越能成就大事;越是功成名就者,往往越是低調做人的典范。
誠然,高標處世不僅可以激發人的志氣和潛能,而且可以提升做人的質量和層次。高標處世者,其步履必然積極而闊大,其成事必然順理而成章,其人生必然恢宏而壯麗。
低調做人既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智慧,一種謀略,一種胸襟。低調做人不僅可以保護自己、融人人群,與人們和諧相處,也可以讓人暗蓄力量、悄然潛行,在不顯不露中成就事業;不僅可以讓人在卑微時安貧樂道,豁達大度,也可以讓人在顯赫時持盈若虧,不驕不狂。
低調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取世間的一切。修煉到此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便能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便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便能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那么,人生姿態保持低調深藏不露,應該從不唯我獨尊有那些含義呢?個人理解認為具體有以下:
深藏不露從不唯我獨尊的人,把握做人的準則。
低調做人是一種生存的大智,是一種韌性的技巧,是做人的一種美德。“良賈深藏才若虛,君子盛德貌若愚”。“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浮眾成王”。這些有益的格言告誡我們一個道理:低調做人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雜文名篇欣賞篇2:拒絕冷漠
題記:世界繁華了,我們的心也就冷漠了。
人心都是熱的,但是人心也會有冷的時候,那時人將會美美的進入天堂,雙肩攜帶白色的翅膀,自由翱翔在冷冷的靈魂上。如果不是進入天堂,心就冷了,那么世界也會變得很冷。
在生活里,我們既是享受者,也是生活的奴仆。我們時而快樂,時而悲傷,時而氣憤,時而冷漠。人在快樂的時刻能與人分享,痛苦會和好有絮叨,氣憤會無辜在他人身上,而冷漠將是很可怕的事兒。
我就說說發生在我自己身邊的事兒,來說說冷漠。
今日早上,我們都來到學校做好給學生期中考試的準備,開考了,整個學校進入了一個寂靜的世界,只有我們的心跳在傾聽著安靜的故事。時間一分一秒的散步,將空白的試卷填滿。我們老師在做著自己的事兒,有邊改作業,邊注視著學生的動向,也有不監考的老師在辦公室寫東西,備課,瀏覽空間網站,或者游戲購物什么的。
忽然走廊里傳來了哀怨的哭聲,是一個上了年紀的女人的嗓門,那聲音一下在鉆進了我的靈魂處,將我的愁緒給耙出來,涂在我的臉上,學生們的耳朵也一驚一乍的,手中的筆都顫抖起來。我連忙安撫學生們的情緒,讓他們繼續著考試。目光不由自主得投向了門外一個人的臉上。那張臉是皺了的苦瓜皮,沒有水分兒,也沒有一絲甜味,干涸的眼睛在轉動,好像證明此人有生機,雜亂的頭發是風干的稻草,任意得長著。
還沒有等我開口,她倒是先說了話:“蒙蒙啊!我的蒙蒙啊!你在哪兒?蒙蒙啊.....”拖曳的喉嚨里都是悲傷,都是紊亂,“你看見我的蒙蒙嗎?”
“蒙蒙?那個蒙蒙?學生們,你們知道她是誰的家長么?”我不解,將這些注意力引向了五五班的學生。
“不知道!”回答很齊整,仿佛是回答語文問題。
“老人家,我們不知道,你去別的地方去看看。”我的臉色有點兒不悅。
老人失望的走了,留下了佝僂的影子,赤著腳吉啦一雙拖鞋,發出了刺耳的咯吱聲,馬上就給那悠長哀怨的歌喉給籠罩住。每一個教室門口都停留這令人不舒服的聲音,仿佛那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召喚。聲音并沒有停息,而是在彼此的教室里傳喚著,眼睛也會在每一個教室門口逗留,發出渴望之光。
“蒙蒙啊!我的蒙蒙啊!”就是這樣的聲音將渾濁的淚水拉出來,噙在睫毛上,久久不落。可是誰能認識這樣的眼淚?誰又能讀懂哭泣的聲音?誰也不知道她來自何方?所以任由這種聲音在樓層里煎熬了。或許是大家很忙,真得忙!這是期中考試,大家都是嚴陣以待的,誰能擅離職守?
蒼涼的聲音依然不罷休,如果這種聲音在黑夜的飄忽,你們肯定會認為是來自地獄里的聲音,濕濕的,絞碎心靈的。我實在是受不了這種聲音,草草得對學生們吩咐了一句,就循著聲音去了,誰受的了?
“老人家!蒙蒙是誰?你倒是說清楚啊!姓什么,名什么?哪一個班的?”我想早一點結束耳朵的摧殘。
“就是蒙蒙啊!李蒙蒙啊!六年級的。”哭訴的話終于說明白了,聲音里浸滿了可憐。
我一下子明白了,李蒙蒙這個女孩子我認識,她好像是在六年級的某一個班,位置在四樓。可是這兒是三樓,應該上去一層就能找到,為何上面的人就沒有聽到呢?不明白。忽然老人家告訴我,她是先上四樓找了一遍,都說沒有,叫她去三樓。
我一時云里霧里,迷惑起來。我還是拉著她走上了四樓,重新來一遍撒網。來到了六一班,我叩響門與戴眼鏡的王老師打了一個招呼,就直奔主題。對方將眼鏡片閃爍了幾縷不解的光芒,告訴我:你身邊的老人她來過了,我們沒有蒙蒙這個人,去別的班吧!
說完,他將大門給合上,繼續著課堂。我知道我打擾他是不對的,只好向下一個目標走去,那是六二班。六二班是我以前的老師,王一一老師,他和藹的問我是什么事兒?我只好將原委告訴他。
“就是她啊!她來過了,找不到,去下一個班試試。”我依然沒有得到結果,那句蒙蒙啊的哭訴依然在拉扯著空間的距離,時而短,時而長。
六年級辦公室里有一些老師,我將希望落在那兒,希望花落會結果。六三班的張筱筱老師笑了笑說:“李蒙蒙都畢業了,到初中去了,這里哪里有李蒙蒙?”
一頭的霧立即散開了,原來老人家是“搗蛋”來啦!瞅一眼那情形,不像是“搗蛋”。唉!算了。
“老人家,你回吧!李蒙蒙在青云中學讀初一呢?你去哪兒找去吧!”這一句話終于阻止了她悲哀的口號,她一步一步的滑下樓梯,依然穿著拖鞋,赤著腳,天有些冷!
我的心久久法平靜。為何她從四樓下來,就沒有人告訴她,李蒙蒙就不再這個學校呢?為何這聲音如此哀婉,也沒有人來看看她呢?為何她的心情如此沮喪得尋找一個小孩子?為何校外的鐵門牢牢得鎖住了老師們的腳步,她一個哭泣老人能如此輕易的進入?也不管不問?這些問題,讓我有點兒頭疼。或許是:
一,老師們確實忙啊!每天都要上課,批改作業,備課,處理班級事物,校園文化建設,上網查資料,還有上網輔導學習,考核,大家的心都累了,想要清靜一下吧!誰能在乎那些不和諧的聲音,就算在乎了,老師的能力也是有限的。
二,校園門口的門衛也太累了,需要休息了,哪里能管得了太多呢?家長進出都比較隨便的,只要有一個理由即成。
三,大家都很累,做事的人會成為牛馬駱駝,轉不停的陀螺,誰要是停下,那準是病了!所以人的心被這些灰塵籠罩住,就與冷漠在一塊聊天去了。
那個老人家走了,我卻在她留下的陰影中,心還在幽怨的聲音中徘徊。后來好了一點兒,有個老師告訴我,她的頭腦受到了刺激,一時半會兒都是云山霧罩中,你就不要太在意了。此刻,我的心或許好了一點兒!冷漠畢竟也在影響我了。
編后語;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熱情,我們的家人才會身體健康,心情也會健康的。
雜文名篇欣賞篇3:論人生意義
相信很多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得到許許多多的答案,或者根本沒有答案。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見解,我認為人生確實沒有意義,用莊子的思想來解釋,不爭即是爭,沒有意義偏偏是它最大的意義,因為我們可以賦予它任何的意義。
人生可以是很多種樣子,也可以一直是一個樣子,總之,喜歡什么便可以成為什么,想要什么便可以得到什么,只要敢于付出代價。確然,有人生活富裕,物質富足,享受別墅,豪車,別人的諂媚與羨艷,他覺得這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有人貧困潦倒,三餐不保,露宿街頭,乞討為生,痛苦很簡單,歡喜也很簡單,凍著痛著餓著就是痛苦,找到吃的果腹,找到地方睡覺,就是開心,什么也不去想,就這樣一生;有人家世優越,擁有美麗的外表,接受良好的教育,接觸最上流的圈子,結交最優秀的人,一生為人矚目;有人混跡風塵,扮嬌裝癡,嬉笑往來,以色侍人,或是違法亂紀,在監獄中默默終生;有人安貧樂道,一輩子躬耕壟畝,身體康健,兒孫繞膝;有人出世為官,官場上談笑風生,八面玲瓏,有應付飯局的疲累,也有升官進職的榮耀;有人長命百歲,四處游樂,看遍美景嘗盡美食;有人深受病痛折磨,在病床上苦苦掙扎。但是,無論什么樣的人生,都只有一個結果,死亡,人類不可避免的走向滅亡,如此,產生一個問題,既然不管怎樣都會死,那些喜怒哀樂的感覺也都沒有意義,那我們活著為了什么呢?如果我說活著為了家人,為了國家,為了人類的繁衍,未免顯得蒼白無力,很多道理看著很是正確,其實自己毫無根據地去信服,是很難做到的,即使它是有意義的,也無法去發揮它的意義。
孟子說人性本善,荀子說人性本惡,其實,人性是自私的。自私,或許是一個貶義詞,但可以理解成這是一種動物性本能,人就是動物,無論出于道德還是法律,提倡人應該怎樣無私,大愛,但這些所有的前提是物質基礎,思維本身也是大腦的機能,所以必須活著,只有活著,才能想或者做別的事情,那么我們要想怎樣活著,從這里開始,就已經開始自私了,也可以說是自我意識,沒有必要去感到愧疚,但也不要把它當做胡作非為的借口,人的社會性不允許產生這樣卑劣的想法,靈魂自覺地喜善厭惡,這并不僅是簡單的道德約束,還牽涉到信仰的問題。活著沒有意義,那么死亡的意義又在哪里,如果單純想去探究死亡的意義,也是顯得急功近利,過于急躁了,自然有鐵則,人的存在消亡也有特定的規則,雖然無法觸及,但有資格形成這些規則的存在,也一定可以叫我們無條件遵從,不知不覺在向某一個方向前進,我們是局中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一種意義,我們得去相信,才能心甘情愿的活著,這便是信仰的力量。沒有信仰的人是迷茫的,虛弱的,蒼白的,已經有許多智者提出這個問題,我不再贅述;如果是因為生活不順心,覺得生活失去意義,那就是一種逃避,一種懦弱的行為。
很多人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其實要想明白,無論在哪里,哪個時空,永遠也是自己在生存,自己在做選擇,如果心性不能超脫,在哪里都會是一樣的結果,一樣沒有意義。簡單來說,活著覺得這個世界不好,不快樂,死后的世界就一定會順著心意來嗎?我有個朋友就陷入這樣的困境,老是覺得自己存在于這個世界不快樂,這個世界不適合自己,厭惡自己,厭惡世界,旁人勸的是很難聽的進的,這種事情自己去摸索,自己才能懂得。人應該順應社會也講的是這個道理,改變自己不是改變最本真的,最特質的東西,只是讓心態在不同的境遇下得到提升,讓心智得以歷練,雖然不再是一張白紙,但還是同一張紙,只是更加堅韌,更加精彩而已。
其實,人的七情六欲說著是很簡單的事情,要真正去懂得還是要去體驗,既然有這個機會去體驗,還是應該感恩的。理論是要實踐的,在實踐的時候就不應該去想它的意義,之前想清楚的事情,也沒有必要糾結。只有去經歷,才有資格說懂得。這也是人生意義的體現,
不要說認真生活的人沒有思想境界,沒有精神高度,也許對方已是先走一步的人,反而顯得自己可笑幼稚。如此,便是要謙虛,包容。
還有的人根本就不去想人生的意義,但是一生也就這么過來了,不要去嘲笑他們,規則是公平的,想清楚的人不會逃脫,不想的人也得繼續生活,家長里短,我們都在生活,不同的只是善于思考的人生活得相對從容一些,對于許多事情接受能力更強,所以思考過的人生意義也會明了。許多身處高位的人反而會羨慕平民百姓的平淡幸福,老成的大人們也會羨慕小孩的天真單純,羨慕歸羨慕,都得繼續自己的人生。
任何生命都是有意義的,都值得被尊重,莊子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每個人的理解都是有限的,不能自以為是地凌駕于生命之上。人是善良的,不要懷疑這一點,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人性美好的地方,我們生生死死要保留的,發揚的,正好也就是它們,但是,任何東西都不是絕對的,善良過于絕對也會變質。戰爭必定帶來殺戮,災亂,人民流離失所,但是,有些戰爭無法避免,以戰止戰是追求和平的一種手段,追求和平,即是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