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夜夜操_麻豆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_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日本vs黑人hd

我愛古詩詞 > 詩歌大全 > 詩歌鑒賞 >

杜甫詩詞鑒賞學生必看

時間: 小龍 詩歌鑒賞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賞析】: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并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余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后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制:男女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至天寶三載(744),又改以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按照正常的征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為這樣一問,就可以把新安吏問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過一層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來,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難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來壓人。看來講王法已經不能發生作用了,于是杜甫進一步就實際問題和情理發問:”中男又矮又小,怎么能守衛東都洛陽呢?“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這在杜甫是又逼緊了一步,但接下去卻沒有答話。也許吏被問得張口結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愿跟杜甫嚕蘇下去了。這就把吏對杜甫的厭煩,杜甫對人民的同情,以及詩人那種迂執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跟吏已經無話可說了,于是杜甫把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這些中男仔細地打量再打量。他發現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中男年幼,當然不可能有妻子。但為什么父親不來呢?上面說過“縣小更無丁”,有父親在還用抓孩子嗎?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見另一番慘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獨伶俜”三字,更見無親無靠。無限痛苦,茫茫無堪告語,這就是“獨伶俜”三字給人的感受。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象帶著哭聲。這里用一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后,哭聲仍然在耳,仿佛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讀起來叫人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前面與吏的對話和后面對征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展上起著過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征人的開頭幾句話。照說中男已經走了,話講給誰聽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講的話補敘在這里,又象是中男走過以后,杜甫覺得太慘了,一個人對著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語,那種發癡發呆的神情,更顯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說抒發悲憤一般總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處卻似乎在收。“使眼枯”、“淚縱橫”本來似乎可以再作淋漓盡致的刻畫,但杜甫卻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發枯,收起奔涌的熱淚吧。”然后再用“天地終無情”來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終無情”在后一筆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里。這就收到了“抽刀斷水水更流”的藝術效果。這種悲憤也就顯得更深、更難控制,“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照說杜甫寫到“天地終無情”,已經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這一場戰爭的性質不同于寫《兵車行》的時候。當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后,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用這樣含混的話掩蓋失敗的根源,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面子。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為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唐軍討伐安史叛軍,當然可以說名正言順,但哪里又能談得上愛護士卒、撫養分明呢?另外,所謂戰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杜甫講這些話,都是對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回護,杜甫這樣說,用心是很苦的。實際上,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都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實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當時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統治者在平時剝削、壓迫人民,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于主要地位。可以說,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征者加以勸慰和鼓勵,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當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持了平叛戰爭。

杜甫詩詞鑒賞學生必看【篇2】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

  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

  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

  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

  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賞析】:

  杜甫“三別”中的《新婚別》,精心塑造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少婦形象。此詩采用獨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個“君”字,都是新娘對新郎傾吐的肺腑之言,讀來深切感人。

  這首詩大致可分為三段,也可以說是三層,但是這三層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層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高,而且每一層當中又都有曲折。這是因為人物的心情本來就是很復雜的。第一段,從“兔絲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寫新娘子訴說自己的不幸命運。她是剛過門的新嫁娘,過去和丈夫沒見過面,沒講過話。所以語氣顯得有些羞澀,有些吞吞吐吐。這明顯地表現在開頭這兩句:“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新嫁娘這番話不是單刀直入,而是用比喻來引起的。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這時的心理狀態。“兔絲”是一種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別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絲,它的蔓兒也就不能延長。在封建社會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現在她嫁的是一個“征夫”,很難指望白頭偕老,用“兔絲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貼切。“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這是一種加重的說法,為什么這位新娘子會傷心到這步田地呢?“結發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這個問題。“結發”二字,不要輕易讀過,它說明這個新娘子對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為這關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運。然而,誰知道這洞房花燭之夜,卻就是生離死別之時呢!頭一天晚上剛結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連你的床席都沒有睡暖,這哪里象個結發夫妻呢?“無乃太匆忙”的“無乃”,是反問對方的口氣,意即“豈不是”。如果是為了別的什么事,匆忙相別,也還罷了,因為將來還可以團圓,偏偏你又是到河陽去作戰,將來的事且不說,眼面前,我這媳婦的身份都沒有明確,怎么去拜見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禮,新嫁娘過門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廟、上祖墳,然后拜見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兩句,點明了造成新婚別的根由是戰爭;同時說明了當時進行的戰爭是一次“守邊”戰爭。從詩的結構上看,這兩句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張本。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廣大地區淪陷,邊防不得不往內地一再遷移,而現在,邊境是在洛陽附近的河陽,守邊居然守到自己家門口來了,這豈不可嘆?所以,我們還要把這兩句看作是對統治階級昏庸誤國的譏諷,詩人在這里用的是一種“婉而多諷”的寫法。

  第二段,從“父母養我時”到“形勢反蒼黃”。新娘子把話題由自身進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關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對丈夫的忠貞,要和他一同去作戰。“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當年父母對自己非常疼愛,把自己當作寶貝兒似的。然而女大當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輩子,還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誰就得跟誰。“雞狗亦得將”,“將”字當“跟隨”講,就是俗話說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可是現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你卻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戰場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我還跟誰呢?想到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腸寸斷?緊接著,新娘子表示:“我本來決心要隨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牽腸掛肚。但又怕這樣一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復雜。軍隊里是不允許有年輕婦女的,你帶著妻子去從軍,也有許多不方便,我又是一個剛出門的閨女,沒見過世面,更不用說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為難。這段話,刻畫了新娘子那種心痛如割、心亂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詩的第三段,是從“勿為新婚念”到“與君永相望”。在這里,女主人公經過一番痛苦的傾訴和內心劇烈的斗爭以后,終于從個人的不幸中、從對丈夫的關切中,跳了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遠了。“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變哀怨沉痛的訴說而為積極的鼓勵,話也說得痛快,不象開始時候那樣吞吞吐吐的了,她決定不隨同丈夫前去,并且,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殺敵,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堅貞愛情。這愛情,是通過一些看來好象不重要,其實卻大有作用的細節,或者說具體行動表達出來的。這就是“自嗟貧家女”這四句所描寫的。新娘說,費了許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備辦得一套美麗的衣裳,現在不再穿了。并且,當著你的面,我這就把臉上的脂粉洗掉。你走了以后,我更沒心情梳妝打扮了。這固然是她對丈夫堅貞專一的愛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貴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勵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滿懷信心、滿懷希望地去殺敵。她對丈夫的鼓勵是明智的。因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殺敵、凱旋歸來上面,才有實現的可能。應該說,她是識大體,明大義的。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這四句是全詩的總結。其中有哀怨,有傷感,但是已經不象最初那樣強烈、顯著,主要意思還是在鼓勵丈夫,所以才說出“人事多錯迕”,好象有點人不如鳥,但立即又振作起來,說出了“與君永相望”這樣含情無限的話,用生死不渝的愛情來堅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別》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藝術性結合的作品。詩人運用了大膽的浪漫的藝術虛構,實際上杜甫不可能有這樣的生活經歷,不可能去偷聽新娘子對新郎官說的私房話。在新娘子的身上傾注了作者浪漫主義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別》又具有現實主義的精雕細琢的特點,詩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過曲折劇烈的痛苦的內心斗爭,最后毅然勉勵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現戰爭環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絲毫不感到勉強和抽象,而覺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并且深受感染。

  人物語言的個性化,也是《新婚別》的一大藝術特點。詩人化身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說話,非常生動、逼真。詩里采用了不少俗語,這也有助于語言的個性化,因為他描寫的本來就是一個“貧家女”。

  此外,在押韻上,《新婚別》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換了好幾個韻腳,《新婚別》卻是一韻到底,《垂老別》和《無家別》也是這樣。這大概和詩歌用人物獨白的方式有關,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訴說,也更便于讀者的傾聽。

杜甫詩詞鑒賞5篇學生必看

杜甫詩詞鑒賞學生必看【篇3】

  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

  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

  祗殘鄴城不日得,獨任朔方無限功。

  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餧肉蒲萄宮。

  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

  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

  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杳。

  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

  東走無復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

  青春復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

  鶴駕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

  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

  汝等豈知蒙帝力,時來不得夸身強!

  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復用張子房。

  張公一身江海客,身長九尺須眉蒼;

  征起適遇風云會,扶顛始知籌策良。

  青袍白馬更何有?后漢今周喜再昌。

  寸地尺天皆入貢,奇祥異瑞爭來送。

  不知何國致白環,復道諸山得銀甕。

  隱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

  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處處催春種。

  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

  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

  【賞析】:

  今日讀者于古詩,常覺具有現實批判性的作品名篇甚多,而“頌”體詩歌難得佳構。杜甫《洗兵馬》似乎是個例外。詩中有句道:“詞人解撰河清頌”(南朝宋文帝元嘉中河、濟俱清,鮑照作《河清頌》贊美),這首詩本身就可說是熱情洋溢的《河清頌》。

  此詩于乾元二年(759)春二月,即兩京克復后,相州兵敗前,作于洛陽。當時平叛戰爭形勢很好,大有一舉復興的希望。故詩多欣喜愿望之詞。此詩凡四轉韻,每韻十二句,自成段落。

  第一段(從“中興諸將收山東”至“萬國軍前草木風”)以歌頌戰局神變發端。唐室在“中興諸將”(即后文提到的李、郭等人)的努力下,已光復華山以東包括河北大片土地,捷報晝夜頻傳。《詩經。衛風。河廣》云:“誰謂河廣,一葦航之”,三句借用以言克敵極易,安史亂軍的覆滅已成“破竹”之勢。當時,安慶緒困守鄴城(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故云“祗殘鄴城不日得”。復興大業與善任將帥關系甚大,“獨任朔方無限功”既是肯定與贊揚當時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在平叛戰爭中的地位和功績,又是表達一種意愿,望朝廷信賴諸將,以奏光復無限之功。以上多敘述,“京師”二句則描繪了兩個顯示勝利喜慶氣氛的畫面:長安街上出入的官員們,都騎著產于邊地的名馬(“汗血馬”),春風得意;助戰有功的回紇兵則在“蒲萄宮”(漢元帝嘗宴單于處,此借用。)備受款待,大吃大喝。“餧(喂)肉”二字描狀生動,客觀鋪寫中略寓諷意(作者一貫反對借兵于回紇)。從“捷書夜報”句至此,句句申戰爭克捷之意,節奏急促,幾使人應接不暇,亦似有破竹之勢。以下意略轉折,“已喜皇威清海岱”一句束上,時河北尚未完全克復,言“清海岱”(海岱,指古青、徐二州之域)則語有分寸:“常思仙仗過崆峒”一句啟下,意在警告肅宗居安思危,勿忘鑾輿播遷、往來于崆峒山(在今甘肅平涼西)的艱難日子。緊接以“三年笛里”一聯,極概括地寫出戰爭帶來的創傷。安史之亂三年來,笛咽關山,兵驚草木,人民飽受亂離的痛苦。此聯連同上聯,恰是撫今追昔,痛定思痛,淋漓悲壯,于歡快詞中小作波折,不一味流走,極抑揚頓挫之致,將作者激動而復雜的心情寫出。故胡應麟說“三年笛里”一聯“以和平端雅之調,寓憤郁凄戾之思,古今壯句者難及此。”(《詩藪》卷五)

  第二段(從“成王功大心轉小”到“雞鳴問寢龍樓曉”)逆接篇首“中興諸將”四字,以鋪張排比句式,對李豫、郭子儀等人致詞贊美。“成王”即后來的唐代宗李豫,收復兩京時為天下兵馬元帥,“功大心轉小”云云,贊頌其成大功后更加小心謹慎。隨后盛贊郭子儀的謀略、司徒李光弼的明察、尚書王思禮的高遠氣度。四句中,前兩句平直敘來,后兩句略作譬喻,鋪述排比中有變化。贊語既切合各人身分事跡,又表達出對光復大業卓有貢獻的“豪俊”的欽仰。“二三豪俊為時出”,總束前意,說他們本來就為重整乾坤,應運而生的。“東走無復”以下六句承“整頓乾坤濟時了”而展開描寫,從普天下的喜慶到宮禁中的新氣象,調子輕快:做官的人彈冠慶賀,不必棄官避亂(“憶鱸魚”翻用《晉書》張翰語);平民百姓也能安居樂業,如鳥之有歸巢;春天的繁華景象正隨朝儀之再整而重新回到宮禁,天子與上皇也能實施“昏定晨省”的宮廷故事。上上下下都是一派熙洽氣象。

  喜慶的同時,另有一些現象卻是詩人斷乎不能容忍的。第三段(從“攀龍附鳳勢莫當”至“后漢今周喜再昌”)一開頭就揭示一種政治弊端:朝廷賞爵太濫,許多投機者無功受祿,一時有“天下盡化為侯王”之虞。“汝等”二句即對此輩作申斥語,聲調一變而為憤激。繼而又將張鎬、房琯等作為上述腐朽勢力的對立面來歌頌,聲調復轉為輕快,這樣一張一弛,極富擒縱唱嘆之致。“青袍白馬”句以南朝北來降將侯景比安、史,言其不堪一擊:“后漢今周”句則以周、漢的中興比喻時局。當時,房琯、張鎬俱已罷相,詩人希望朝廷能復用他們,故特加表彰,與贊“中興諸將”相表里。鎬于去年五月罷相,改荊王府長史。此言“幕下復用”,措意深婉。這一段表明杜甫的政治眼光。

  第四段(從“寸地尺天皆入貢”到篇終)先用六句申“后漢今周喜再昌”之意,說四方皆來入貢,海內遍呈祥瑞,舉國稱賀。以下繼續說:隱士們也不必再避亂遁世(“紫芝歌”為秦末號稱“四皓”的四位隱士所作),文人們都大寫歌頌詩文。至此,詩人是“頌其已然”,同時他又并未忘記民生憂患,從而又“禱其將然”:時值春耕逢旱,農夫盼雨;而“健兒”“思婦”猶未得團圓,社會的安定,生產的恢復,均有賴戰爭的最后勝利。詩人勉勵圍鄴的“淇上健兒”以“歸莫懶”,寄托著欲速其成功的殷勤之意。這幾句話雖不多,卻唱出詩人對人民的關切,表明他是把戰爭勝利作為安定社會與發展生產的重要前提來歌頌的。正由于這樣,詩人在篇末唱出了自己的強烈愿望和詩章的最強音:“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

  這首詩基調是歌頌祝愿性的,熱烈歡暢,興會淋漓,將詩人那種熱切關懷國家命運、充滿樂觀信念的感情傳達出來了,可以說,是一曲展望勝利的頌歌。詩中對大好形勢下出現的某些不良現象也有批評和憂慮,但并不影響詩人對整體形勢的興奮與樂觀。詩章以宏亮的聲調,壯麗的詞句,浪漫夸張的語氣,表達了極大的喜悅和歌頌。杜詩本以“沉郁”的詩風見稱,而此篇在杜甫古風中堪稱別調。

  從藝術形式看,采用了華麗嚴整、兼有古近體之長的“四杰體”。詞藻富贍,對偶工整,用典精切,氣勢雄渾闊大,與詩歌表達的喜慶內容完全相宜。詩的韻腳,逐段平仄互換;聲調上忽疾忽徐,忽翕忽張,于熱情奔放中饒頓挫之致,清詞麗句而能兼蒼勁之氣,讀來覺跌宕生姿,大大增強了詩篇的藝術感染力。

  北宋王安石選杜詩,標榜此篇為壓卷之作(見《王臨川集》卷八四《老杜詩后集序》)。今天看來,無論就感情之充沛,結撰之精心而言,《洗兵馬》都不失為杜詩的一篇力作。

杜甫詩詞鑒賞學生必看【篇4】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賞析】: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六十萬大軍包圍安慶緒于鄴城,由于指揮不統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軍潰敗。唐王朝為補充兵力,便在洛陽以西至潼關一帶,強行抓人當兵,人民苦不堪言。這時,杜甫正由洛陽經過潼關,趕回華州任所。途中就其所見所聞,寫成了《三吏》、《三別》。《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詩的主題是通過對“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繪,揭露官吏的橫暴,反映人民的苦難。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設想,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或者……總之,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讀杜心解》),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境烘托說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綱,以下情節,都從這里生發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婦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聽婦前致詞”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出多次轉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里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到事件的結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折。可以想見,這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這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兒,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啊!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兩句,有的本子作“孫母未便出,見吏無完裙”,可見縣吏是要她出來的。)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老婦的“致詞”,到此結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兒媳婦低聲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了兒媳婦因丈夫戰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試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是何心情?詩人作何感想?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鰲在《杜少陵集詳注》里說:“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從軍。今驅盡壯丁,及于老弱。詩云:三男戍,二男死,孫方乳,媳無裙,翁逾墻,婦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孫、姑媳慘酷至此,民不聊生極矣!當時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說,“民為邦本”,把人民整成這個樣子,統治者的寶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詩人杜甫面對這一切,沒有美化現實,卻如實地揭露了政治黑暗,發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這是值得高度評價的。

  在藝術表現上,這首詩最突出的一點則是精煉。陸時雍稱贊道:“其事何長!其言何簡!”就是指這一點說的。全篇句句敘事,無抒情語,亦無議論語;但實際上,作者卻巧妙地通過敘事抒了情,發了議論,愛憎十分強烈,傾向性十分鮮明。寓褒貶于敘事,既節省了很多筆墨,又毫無概念化的感覺。詩還運用了藏問于答的表現手法。“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雙方之后,便集中寫“婦”,不復寫“吏”,而“吏”的蠻悍、橫暴,卻于老婦“致詞”的轉折和事件的結局中暗示出來。詩人又十分善于剪裁,敘事中藏有不盡之意。一開頭,只用一句寫投宿,立刻轉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題。又如只寫了“老翁逾墻走”,未寫他何時歸來;只寫了“如聞泣幽咽”,未寫泣者是誰;只寫老婦“請從吏夜歸”,未寫她是否被帶走;卻用照應開頭、結束全篇既敘事又抒情的“獨與老翁別”一句告訴讀者:老翁已經歸家,老婦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聲飲泣、不敢放聲痛哭的,自然是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寡婦了。正由于詩人筆墨簡潔、洗煉,全詩一百二十個字,在驚人的廣度與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杜甫——《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關道。

  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

  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云列戰格,飛鳥不能逾。

  胡來但自守,豈復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

  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賞析】:

  乾元二年(759)春,唐軍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大敗,安史叛軍乘勢進逼洛陽。如果洛陽再次失陷,叛軍必將西攻長安,那么作為長安和關中地區屏障的潼關勢必有一場惡戰。杜甫經過這里時,剛好看到了緊張的備戰氣氛。開頭四句可以說是對筑城的士兵和潼關關防的總寫。漫漫潼關道上,無數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草草”,勞苦的樣子。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詩人無限贊嘆的心情。放眼四望,沿著起伏的山勢而筑的大小城墻,既高峻又牢固,顯示出一種威武的雄姿。這里大城小城應作互文來理解。一開篇杜甫就用簡括的詩筆寫出唐軍加緊修筑潼關所給予他的總印象。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這兩句引出了”潼關吏“。胡,即指安史叛軍。”修關“何為,其實杜甫是不須問而自明的。這里故意發問。而且又有一個”還“字,暗暗帶出了三年前潼關曾經失守一事,從而引起人們對這次潼關防衛效能的關心與懸念。這對于開拓下文,是帶關鍵性的一筆。

  接下來,應該是潼關吏的回答了。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卻“要(yāo邀)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從結構上看,這是在兩段對話中插入一段敘述,筆姿無呆滯之感。然而,更主要的是這兩句暗承了“修關還備胡”。杜甫不是憂心忡忡嗎?而那位潼關吏看來對所筑工事充滿了信心。他可能以為這個問題不必靠解釋,口說不足為信,還是請下馬來細細看一下吧。下面八句,都是潼關吏的話,他首先指看高聳的山巒說:“瞧,那層層戰柵,高接云天,連鳥也難以飛越。敵兵來了,只要堅決自守,何須再擔心長安的安危呢!”語調輕松而自豪,可以想象,關吏說話時因富有信心而表現出的神采。他又興致勃勃地邀請杜甫察看最險要處:老丈,您看那山口要沖,狹窄得只能容單車通過。真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八句,“神情聲口俱活”(浦起龍《讀杜心解》),不只是關吏簡單的介紹,更主要的是表現了一種“胡來但自守”的決心和“艱難奮長戟”的氣概。而這雖然是通過關吏之口講出來的,卻反映了守關將士昂揚的斗志。

  緊接關吏的話頭,詩人卻沒有贊語,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為什么呢?因為詩人并沒有忘記“前車之覆”。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靈寶縣以西至潼關一帶地方。三年前,占據了洛陽的安祿山派兵攻打潼關,當時守將哥舒翰本擬堅守,但為楊國忠所疑忌。在楊國忠的慫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關督戰。哥舒翰不得已領兵出戰,結果全軍覆沒,許多將士被淹死在黃河里。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盡,深深覺得要特別注意吸取上次失敗的教訓,避免重蹈復轍。“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慎”字意味深長,它并非簡單地指責哥舒翰的無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觸及了多方面的歷史教訓,表現了詩人久久難以消磨的沉痛悲憤之感。

  與“三別”通篇作人物獨白不同,“三吏”是夾帶問答的。而此篇的對話又具有自己的特點。首先是在對話的安排上,緩急有致,表現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態。“修關還備胡”,是詩人的問話,然而關吏卻不急答,這一“緩”,使人可以感覺到關吏胸有成竹。關吏的話一結束,詩人馬上表示了心中的憂慮,這一“急”,更顯示出對歷史教訓的痛心。其次,對話中神情畢現,形象鮮明。關吏的答話并無刻意造奇之感,而守關的唐軍卻給讀者留下一種堅韌不拔、英勇沉著的印象。其中“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兩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猶如戰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555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中文资源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免费 | 欧美精品午夜论理电影 | 日本女人毛茸茸 | 嫩草影院网影院在线 | 日本一二区视频 | 亚洲精品视频久久久 | 国产 日韩 欧美 高清 | 一本一本久久α久久精品66 | 国产网址在线 | 免费xx视频 | 欧美性第一页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 久久曰| 亚洲国产字幕 | 99视频在线观看视频一区 | 国产色婷婷 | 免费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av毛片成人精品 | 久热香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丝袜久久| 国产精品香蕉 | 久久91久久91精品免费观看 | 激情网五月 | 最新日韩精品在线观看 | 亚洲成在人线免费视频 | 青草福利在线 |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 | 情欲色香味 | 天天操天天干天天操 | 日本三级2020 | 草久久久 | 哪里看毛片 | 午夜寂寞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99久久久久久人 | 亚洲人影院 | 91视频一区二区 | 欧美大片在线播放 | 日韩欧美精品 |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成人影院 | 欧美日韩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