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賞析集杜甫
三峽樓臺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
《詠懷古跡》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于大歷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共五首。夔州和三峽一帶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因古跡懷古人并自我傷感而作,一氣貫成,為一組詩,亦可分首獨詠。此篇為其一。
《詠懷古跡五首》是杜甫公元766年(大歷元年)在夔州寫成的一組詩。夔州和三峽一帶本來就有宋玉、王昭君、劉備、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跡,杜甫正是借這些古跡,懷念古人,同時抒寫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感。這首是第一首。戰(zhàn)亂中詩人流離失所,漂泊西南,心中愁苦,更加思念故鄉(xiāng),借憑吊庾信,抒發(fā)自己的情懷。全詩感情深沉,誠摯感人。
浦起龍《讀杜心解》認(rèn)為:“此‘詠懷’也,與‘古跡’無涉,與下四首,亦無關(guān)會。”意思是《詠懷古跡》借古跡以抒己懷,專詠古跡,合則為組詩,分則為詠懷。首言庾信,次及宋玉、王嬙,皆嘆其才之不得用;詠蜀主劉備與諸葛武侯,感君臣際會之難;通過懷古,抒發(fā)自己的身世感嘆和內(nèi)心感受。
“支離東北”、“漂泊西南”,直指詩人最痛心之處,概括了無數(shù)離亂痛苦和無限愁腸。“東北風(fēng)塵”指安史之亂;“西南天地”指逃亡蜀中。三四句承上,正面抒寫“漂泊之感”?!叭龒{樓臺”,說夔府山居,“淹日月”,寫久滯無聊。夔南五溪是漢族與其他少數(shù)民族雜處之地,因此稱“衣服共云山”。久滯異地,無限痛楚,卻冠以“樓臺”、“日月”、“衣服”、“云山”的輕松之詞,這是以樂寫哀的手法。五六句賓主雙關(guān),以流水對句,轉(zhuǎn)入時事。“羯胡”句追述安祿山叛亂?!霸~客”句以詞客自比,并連帶下文庾信,寫自己漂泊西南。七八句承“哀時”,以庾信作結(jié)。庾信之“蕭瑟”代指杜甫自身之蕭瑟;庾信之“暮年”實為杜甫之暮年;“詞客”之“暮年”只有“詩賦”可慰“平生”,這是自慰,自哀,詩人正是從詠古中以述懷,庾信以其絕世之詩賦“動”其“鄉(xiāng)關(guān)”之思,杜甫也正是以其絕世之詩歌“系”其“故園”之心。
詩歌賞析集杜甫(篇2)
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猶聞辭后主,不復(fù)臥南陽。
詩歌賞析集杜甫(篇3)
翻手為云覆手雨,
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
君不見管鮑貧時交,
此道今人棄如土。
此詩大約作于742年——756年期間(唐玄宗天寶年間),杜甫在京城獻(xiàn)賦之后。由于困守京華,“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人飽諳世態(tài)炎涼、人情反復(fù)的滋味,所以憤而寫下此詩。
詩歌賞析集杜甫(篇4)
《野望》七言律詩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nèi)風(fēng)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野望》五言律詩
清秋望不極,迢遞起層陰。
遠(yuǎn)水兼天凈,孤城隱霧深。
葉稀風(fēng)更落,山迥日初沉。
獨鶴歸何晚,昏鴉已滿林。
杜甫的七律《野望》,前三聯(lián)寫野望時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尾聯(lián)才指出由外向到內(nèi)向的原因,全詩是詩人躍馬出郊時感傷時局、懷念諸弟的自我寫照。五律《野望》,由望字著筆,因野望而生愁,國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遠(yuǎn)望安史在河北縱橫,加之遲暮多病,報國無門,感慨無限。結(jié)句點題并與首句呼應(yīng)。全詩語言凝練,感情深沉。
詩歌賞析集杜甫(篇5)
歲暮遠(yuǎn)為客,邊隅還用兵。
煙塵犯雪嶺,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誰請纓。
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歲暮》是唐代詩人杜甫作于唐廣德元年(763年)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通過描寫邊境戰(zhàn)爭,時局艱難,朝廷卻無人請纓抗敵,而自己漂泊異鄉(xiāng),孤獨寂寞;表達(dá)了詩人對朝廷里懦弱無能的大臣們的譴責(zé);抒發(fā)了自己壯志難酬的苦悶。全詩語言簡潔,感情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