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代表作詩意及賞析
過香積寺
作者:王維
不知香積寺,
數(shù)里入云峰。
古木無人徑,
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禪制毒龍。
【注釋】
香積寺:今名風(fēng)穴寺,又名千峰寺,位于汝州市 區(qū)東北9公里的中岳嵩山少室山南麓風(fēng)穴山中。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鐘:寺廟的鐘鳴聲。
咽:嗚咽。
危:高的,陡的。“危石”意為高聳的崖石。
冷青松:為青松所冷。
薄暮:黃昏。
安禪:指身心安然進入清寂寧靜的境界。
毒龍:佛家比喻邪念妄想。
【詩意】
不知香積寺在此山中,
行來數(shù)里身入云峰。
無人的石徑旁叢生古樹,
深山里是何處響起鐘聲。
流泉聲咽,穿過峭立的崖石。
日色清冷,照著濃蔭的青松。
暮色降臨空潭側(cè)畔,
入定的禪心制服了邪念妄想。
【賞析】
《過香積寺》題意在寫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側(cè)寫周圍景物,來烘托映襯山寺之幽勝。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經(jīng)中所說的其性暴烈的毒龍已經(jīng)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禪理的高深,領(lǐng)略寧靜之幽趣。全詩不寫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詩歌構(gòu)思奇妙、煉字精巧。“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精妙絕倫,歷代被譽為煉字典范。
詩的首聯(lián)正面寫人入云峰,實際映襯香積寺之深藏幽邃。還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霧罩,香積寺之幽遠可想而知矣。
接著四句,是寫詩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見和耳聞。古樹參天的叢林中,杳無人跡;忽然又飄來一陣隱隱的鐘聲,在深山空谷中回響,使得本來就很寂靜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層迷惘、神秘的情調(diào),顯得越發(fā)安謐。“何處”二字,看似尋常,實則絕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覺鐘聲從何而來,只有“嗡嗡”的聲音在四周繚繞;這與上句的“無人”相應(yīng),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徑而無人行,聽鐘鳴而不知何處,再襯以周遭參天的古樹和層巒疊嶂的群山。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靜的境界。五六兩句,仍然意在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寫聲寫色,逼真如畫,堪稱名句。詩人以倒裝句,突出了入耳的泉聲和觸目的日色。“咽”字在這里下得極為準(zhǔn)確、生動。山中危石聳立,流泉自然不能輕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巖石間艱難地穿行,仿佛痛苦地發(fā)出幽咽之聲。詩人用“冷”來形容“日色”,粗看極謬,然而仔細玩味,這個“冷”字實在太妙了。夕陽西下,昏黃的余暉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這情狀,不能不“冷”。
接下來,詩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時才到香積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什么也沒有”,這里應(yīng)理解為空闊幽靜。暮色降臨,面對空闊幽靜的水潭,看著澄清透徹的潭水,再聯(lián)系到寺內(nèi)修行學(xué)佛的僧人,詩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個水潭中,曾有一毒龍藏身,累累害人。佛門高僧以無邊的佛法制服了毒龍,使其離潭他去,永不傷人。佛法可以制毒龍,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
王維晚年詩筆常帶有一種恬淡寧靜的氣氛。這首詩,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學(xué)的恬靜心境,描繪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環(huán)境,從而造成一種清高幽僻的意境。
王維代表作詩意及賞析(精選篇2)
公元737年,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奉命以監(jiān)察御史身份前往涼州宣慰將士,在赴河西節(jié)度幕途中,王維寫下了這首《使至塞上》。這是一首紀(jì)行詩,記述了詩人在出使途中的所見所感。
使至塞上
作者:王維
單車欲問邊,
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
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
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
都護在燕然。
【注釋】
使至塞上:奉命出使邊塞。這首詩是公元737年(開元二十五年)王維以監(jiān)察御史從軍赴涼州途中所作。
單車:一輛車,車輛少,這里形容輕車簡從。
問邊:到邊塞去察看,指慰問守衛(wèi)邊疆的官兵。
屬國:古代官名典屬國的簡稱,掌管少數(shù)民族事務(wù)。漢代稱負責(zé)外交事務(wù)的官員為典屬國,這里詩人用來指自己的身份。
居延:地名,漢代稱居延澤,唐代稱居延海,在今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征蓬:隨風(fēng)飄飛的枯蓬,此處為詩人自喻。
歸雁:因季節(jié)是春天,雁北飛,故稱"歸雁入胡天",像一只大雁一樣飛入胡人的地區(qū),也是詩人自喻。
胡天:胡人領(lǐng)地的上空。
大漠:大沙漠,此處大約是指涼州之北的沙漠。
煙:烽煙,報警時點的煙火。
長河:黃河。
蕭關(guān):古關(guān)名,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候騎:負責(zé)偵察、通訊的騎兵。
都護: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zé)轄區(qū)一切事務(wù)。這里指河西節(jié)度使。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這里代指前線。
【詩意】
輕車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邊塞。
像隨風(fēng)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邊塞, 像振翮北飛的歸雁一樣進入邊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煙挺拔而起, 長長的黃河上西下的太陽圓圓的。
到了邊塞,只遇到留守部隊,原來守將們正在燕然前線。
【賞析】
《使至塞上》不同于一般寫景的詩,而是敘事與抒情相結(jié)合。詩中描繪了塞外的荒涼景象、塞上的戰(zhàn)爭風(fēng)云、詩人的悲涼心情以及邊將的赫赫戰(zhàn)功。全詩感情沉郁,筆觸雄渾,畫面宏闊,格調(diào)蒼涼,是王維邊塞詩的杰作。
這首詩的特點是:詩中敘事虛中有實,其妙處在善于用事,基本上是借漢喻唐。全詩綴聯(lián)漢人與匈奴對抗的各種典故,包括物名、官名、地名、人物、事件等。制造出一種寓于詩情畫意的境界,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詩中寫景,則是實中帶虛,其妙處在于善用比興。。“征蓬”、“歸雁”,是塞上景物,但蓬草飛轉(zhuǎn)在秋天,鴻雁北歸在春天,二物實不可得兼。而詩人妙在實物虛寫,不受時空限制,意在融注他奉命出使飄泊在外的悲壯情懷。“大漠孤煙”,也是西北邊塞實景,但實中帶虛,景中寓事,詩人不僅以此闊大景象烘托悲壯的感情,更借以渲染戰(zhàn)爭的緊張氣氛,或一場戰(zhàn)爭剛剛結(jié)束。“長河落日”,也使人感受到戰(zhàn)爭結(jié)束的一種平靜氣氛(袁行霈主編《歷代名篇賞析集成》書中林東海析《使至塞上》)。
這首詩所以膾炙人口,主要在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一聯(lián)寫景藝術(shù)的絕妙。短短十個字,抓住了塞外最典型的特征,又精心錘煉出“直”、“圓”這兩個形容詞,從而通俗自然而又有力地勾畫出塞外風(fēng)光的蒼莽、孤寂、奇麗、壯闊。“直”與“圓”這兩個字,正是看似不合事理而實妙、似俗而實巧的一對詩眼,猶如畫家的畫龍點睛,把這一聯(lián)乃至全詩都點活了。
王維代表作詩意及賞析(精選篇3)
《山居秋暝》是一首寫山水的名詩,于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這首詩由唐代詩人王維所作,很好地詮釋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寫作特點。
山居秋暝
作者: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注釋】
暝:日落,夜晚。夜色。
空山:幽靜的山。
新:剛剛。
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也指竹子枝葉相碰發(fā)出的聲音。
喧:喧嘩,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歡笑聲。
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
蓮動:意謂溪中蓮花動蕩,知是漁船沿水下行。
隨意:盡管,雖然。
春芳歇:春天的芳華凋謝了。春芳:春草。歇:干枯。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此處指詩人本人。
留:居。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反用《楚辭·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意謂任它春芳消歇,王孫也可以久留,因為秋色同樣迷人,使人留戀。
【詩意】
山上剛剛下過一場雨,晚上天氣清涼帶來了秋意。
松林沐浴著皎潔的月光,清清的泉水從河床的石頭上流過。
洗衣服的婦女們歸來,竹林里笑語喧嘩,漁船順流而下攪動了一片片蓮葉。
春天的芬芳留不住就由它去吧,我自己卻要居住在這風(fēng)光秀麗的山中。
【賞析】
《山居秋暝》是王維山水田園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將空山雨后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魚船穿過荷花的動態(tài),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這首詩雖然不免隱士氣,但寫得格調(diào)清晰,富有生活氣息,與詩情畫意之中寄托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詩的開頭兩句寫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是詩人用大手筆勾畫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畫卷。其清新、寧靜,淡遠之境如在目前。一個“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萬物空靈之美。“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全詩精華所在,王維“詩中有畫”的特點在此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照”與“流”,一上一下,一靜一動,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仿佛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脈搏在跳動。此時此刻詩人也仿佛覺得自己也被洗凈了一般,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如水月鏡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此種禪意非隱居者莫屬。
下文“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實際上說的是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著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過安靜純樸生活的理想,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跡,使人不覺其巧。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fā)現(xiàn)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
詩的中間兩聯(lián)同是寫景,而各有側(cè)重。頷聯(lián)側(cè)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lián)側(cè)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huán)境烘托。
既然詩人是那樣地高潔,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個稱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說:“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本來,《楚辭·招隱士》說:“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詩人的體會恰好相反,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凈純樸,可以遠離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表面看來,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模山范水,對景物作細致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