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經典詩的詩意及賞析
【原文】
奉和圣制御春明樓臨右相園亭賦樂賢詩應制
唐·王維
復道通長樂,青門臨上路。
遙聞鳳吹喧,闇識龍輿度。
褰旒明四目,伏檻紆三顧。
小苑接侯家,飛甍映宮樹。
商山原上碧,浐水林端素。
銀漢下天章,瓊筵承湛露。
將非富人寵,信以平戎故。
從來簡帝心,詎得回天步。
【注釋】
御:臨御,幸。
春明樓:唐長安城東面三門,中曰春明,春明樓即春明門上之樓。
右相:即中書令。天寶元年改中書令為右相,至德二載復舊。右相園亭:天寶時,李林甫、楊國忠皆曾為右相。《舊唐書·李林甫傳》云:“(長安)城東有薛王別墅,林亭幽邃,甲于都邑,特以賜之。’薛王別墅在城東,“右相園亭”近春明樓,亦在城東,故疑“右相園亭”即指薛王別墅,而“右相”亦即指林甫。
復道:又稱閣道,即用木支架而成的空中通道。
長樂:漢長安宮殿名。此處蓋借指興慶宮。唐時自大明宮至興慶宮有復道,又自興慶宮至曲江亦有復道。
青門:漢長安城東面三門中南頭的一個門。
上路:猶道路、道上。
鳳吹:指笙簫等細樂。
龍輿:天子之車。
褰旒:提起冕上的旒(玉串),以免擋住視線。
明四目:廣視四方。《尚書·舜典》:“(舜)明四目,達四聰。”
檻:欄桿,欄板。
紆:屈,屈身。
小苑:宮苑之小者。疑指興慶宮。
侯家:此指右相之家。
飛甍:謂屋脊高聳,有飛舉之勢。
商山:在今陜西商縣東南。
素:指水色。
銀漢:銀河。
下天章:謂在天上垂示其文章(文采)。
將:若。
富人:富民。漢武帝嘗封垂相車干秋為富民候。
寵:榮。
平戎:和戎。
簡帝心:《論語·堯曰》:“帝臣不蔽,簡在帝心。”言臣下的功過善惡,天子心里是明白的。
詎:豈。
回:紆曲艱難。
天步:國步,國運。
王維經典詩的詩意及賞析精選篇2
《山中送別》是唐朝詩人王維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沒有描寫離亭餞別的情景,但卻匠心獨具,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截然不同的角度。
【原文】
山中送別
作者:王維
山中相送罷,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
王孫歸不歸?
【注釋】
掩:關閉。
柴扉:柴門。
王孫:貴族的子孫,這里指送別的友人。
【詩意】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門。
明年春草再綠的時候,
友人您能不能回來呢?
【賞析】
王維的這首離別詩的精妙之處在于,詩中并沒有描繪送別友人的場景,而是記錄了送友人離開后詩人自己的心里活動,以此來表達懷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來的思想感情。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以一個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從相送到送罷,跨越了一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跨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傷,但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后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詩人只寫了一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天送別并無關連。而詩人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一起,就使這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于字里行間。讀者自會從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后又將如何打發這漫漫長夜呢?
很顯然,關上柴門之后,詩人開始思念友人,末兩句詩表達了詩人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的不舍心情。“歸不歸”,本該在相別之際向行人發問,這里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一個并沒有問出口的懸念。如此,所寫的就不是一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客套話,而是“相送罷”后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人一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
王維的詩善于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表現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王維經典詩的詩意及賞析精選篇3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朝詩人王維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無疑是一首唐詩佳作。此詩是作者因身在異鄉,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寫下的。詩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名句,打動了無數游子離人的思鄉之心。
【原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作者: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等習俗。
山東:指華山以東(今山西),王維的家鄉就在這一帶。
異鄉:他鄉。
倍:加倍,更加。
遙知:遠遠的想到。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傳說重陽節扎茱萸袋,登高飲菊花酒,可避災。
【詩意】
我獨自一人在異鄉好比在外做客一樣,
每遇到佳節良辰時總會更加思念故鄉和親人。
今天是重陽節,即使我身在異鄉也知道,故鄉的兄弟們今天要登高望遠,
我想當他們在佩戴茱萸時,會發現少了我這個人。
【賞析】
《九月九日以山東兄弟》可謂千古名篇。寫這首詩時王維正在長安謀取功名,繁華的帝都對當時熱衷仕進的年輕士子雖有很大吸引力,但對一個少年游子來說,畢竟是舉目無親的異鄉。而且都市越是繁華熱鬧,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顯得孤獨無親。
詩的開頭直接以思鄉之情起筆,而后筆峰一轉,將思緒拉向故鄉的親人,遙想親人按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想念詩人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第一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分量下得很足。對親人的思念,對自己孤孑處境的感受,都凝聚在這個“獨”字里面。而兩個“異”字所造成的藝術效果,比一般地敘說他鄉作客要強烈得多。作客他鄉者的思鄉懷親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過有時不一定是顯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種觸媒──最常見的是“佳節”──就很容易爆發出來,甚至一發而不可抑止。這就是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因此往往和對家鄉風物的許多美好記憶聯結在一起,所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是十分自然的了。這種體驗,可以說人人都有,但在王維之前,卻沒有任何詩人用這樣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的詩句成功地表現過。而一經詩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現客中思鄉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詩人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也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就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詩人遙想的卻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說,遠在故鄉的兄弟們重陽節登高時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卻發現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內。好像遺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鄉的兄弟共度佳節,反倒是兄弟們佳節未能完全團聚。似乎詩人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并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的缺憾更須體貼。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這種出乎常情之處,正是它的深厚處、新警處。
白居易經典詩的詩意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