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
《歸園田居》為著名詩人陶淵明所作,一共5首詩歌描寫了詩人重歸田園時的新鮮感受和由衷喜悅。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熟悉詩歌《歸園田居》,疏通釋義。
2.了解陶淵明,理解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安居田園的品性。
3.鏈接課外詩文,更進一步地理解陶淵明的形象。
一、導入:先自我介紹。
我們這節課說說陶淵明,先請學生介紹陶淵明(聯系《桃花源記》)。
二、熟悉詩歌:
1、朗讀
先明確朗讀詩歌應該注意些什么?
比如節奏、讀音、情感等等。
自己朗讀這首詩歌,用“/”畫出節奏。
請一生朗讀。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明確節奏后,集體讀。
2.個別比較重要的詞語:荷鋤:hè,組詞:荷槍實彈。
荒穢:野草;帶月與披星戴月,不足:不值得;但:只,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3、講析這首詩歌:
詩作開頭兩句說:“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詩人在南山下種了一些豆子,豆田的情況是草很茂盛,豆苗卻稀稀疏疏的。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是去望一座實有的南山,而是心中浮現出的喻意之南山。“南山”者,道教中相傳為陳摶老祖修道之終南山是也,俗語中“壽比南山”之南山是也。陶淵明在其詩中明確記載飲菊花汁可延年益壽:“菊為制頹齡”。陶公居住地不必“偏”,心靜而地自“偏”。他遠離官場名利場,悠悠然作一農夫,究竟為何?為的就是任情適意,為的就是在山水田園中延年益壽。這決非有功利之念,不達觀,而恰恰是陶淵明真性情之流露:有酒喝且高壽,不就是陶公之所欲所求嗎?
面對這種情況,詩人是什么態度呢?地地道道農夫的態度,很可能是要焦慮的,或者干脆放棄了,而詩人卻欣然接受。豆田如此荒蕪,他還要精心侍弄。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一大早就起來去清除雜草,直到月亮出現在天空才扛著鋤頭回去。
晨興,起來,謀閉而不興,發生;水波不興,起。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白描手法《湖心亭看雪》中:惟長堤一痕,……
《背影》中父親買橘子的動作
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
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幾聯詩句,體現陶淵明詩歌什么特點?
詩風:詩歌特點——平淡,質樸。可以用八字概括:常景,真情,至理,易字。
讀到這里,人們不禁會產生疑問,這么做值得么?
詩人最后道出了種豆之意,原來豆子的豐茂與否,并不是他特別掛心的,衣服被沾濕更是小事一樁,他在意的是另一件對于他整個的生命都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但使愿無違”,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他的“愿”究竟是什?
這首詩沒有說,我們可以從詩作中看出來。
《歸園田居》其一,《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你覺得哪些詩文句體現了陶的“愿”?
歸園田居 其一∶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飲酒 其五∶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歸去來兮辭》: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第206頁,今天我們來學習30課詩四首。第一首《歸園田居 其三》,作者是陶淵明,上個單元里我們學過了他的《桃花源記》。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陶淵明的性格既剛正不阿,又適情任性。這使他與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官場格格不入。41歲時,他辭別官場,歸隱田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歸園田居(其三)》,這首詩是他辭官的第二年寫的,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詩人陶淵明共寫了五首《歸園田居》,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轉身寫板書:歸園田居 其三 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號五柳先生(因宅邊種植五棵柳樹,所以號五柳先生,未得到證實),東晉著名詩人。
二、整體感知
帶學生朗讀詩文。
三、詩歌譯文(上課時省略)
我在南山山坡下種了些豆子,雜草長得很茂盛,豆苗卻長得很稀少。早晨起來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著鋤頭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狹窄而草木叢生,夜露打濕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濕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讀詩文(以問題為主展開教學)
1、這首詩一共有8句,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詩文。
2、這首詩寫的是哪個季節的勞動生活情形?
明確:從“種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時間當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3、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了多長時間?
明確:鋤草。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詩的前四句只記豆田鋤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當指廬山,詩人家在柴桑,在廬山之北,故以廬山為“南山”。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把地里的營養都吸收了去,豆苗長不起來,自然非鋤不可。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就是“早早地起來”;“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指田中雜草(“穢”的這個意義現已消失,只作骯臟,丑惡解)。第四句說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擔、扛(“荷”是“何”的俗字,“何”的古義有二:擔;誰。不用講給學生聽)。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了種豆鋤草的勞動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詩人的歸途,緊承上句中的“歸”字。)即是歸途,大概也就是來時的路,為什么開頭不提,到這里才說它狹而多草木?(為了引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詩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為夕露所濕。)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明確: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及至在歸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這個細節表述了他的意愿。這生動地表現了詩人自然樸實的風格。
小結:后四句為第二層,借夕露沾衣來抒發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2
教學目標知識
目標1.熟知作者及其影響。
2.了解鑒賞古典詩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領。
能力目標訓練通過揣摩語言、想象畫面與體味情感來鑒賞古典詩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標1.提高文學作品的欣賞層次,豐富學生的文化積淀。
2.體悟古典詩歌中融注的積極健康的情感。
教學重點逐步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詩中形象及語言的分析來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學手段自制多媒體課件、播放誦讀錄音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導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語→體味意境→總結規律→擴展練習
教 學 過 程
一、回顧舊知,介紹新知1.有“田園詩人”、“隱逸詩人”、“靖節先生”、“五柳先生”之稱的東晉最杰出的詩人是 陶淵明 。
2.《桃花源記》、《飲酒》、《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 ”》、《歸去來兮辭》等詩文描寫了 田園 生活。
3.陶淵明的詩歌喜寫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現了對官場污濁風氣的憎惡和對田園勞動生活的贊美。他的詩歌語言像雨后麥苗一般清新。風格像田野間的春風一樣真實、自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學們能說一說陶詩的影響嗎?
4.明確: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題材,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朱自清也說:“中國詩人里影響最大的似乎是陶淵明、杜甫、蘇軾三家。”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二、分析詩歌,明確主旨1.播放朗讀錄音。
2.學生模仿誦讀,熟悉作品,了解詩歌內容。
3.列結構圖 摒棄世俗 喜愛自然
村居生活 田園美景
本性復蘇 心曠神怡
4.歸納主旨
學生歸納:贊美田園風光和田園生活,表達回歸后的舒暢喜悅,透露出其對官場污濁生活的憎惡、摒棄。
三、揣摩語言、想象畫面、體味情感,欣賞詩歌意境。1. 教師點撥:詩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寫表現出來的?
2. 學生選出描繪景物的詩句。
3. 教師點撥:
這些鄉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詩人筆下卻組成了一幅優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像世外桃源一樣。詩人怎樣點石成金,化平凡為神奇的呢?我們來品味寫景詩句的語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鑒賞提示)
4. 學生討論詩句“方宅十余畝”到“雞鳴桑樹顛”,分析景語,體會情思,教師點撥。
5.師生總結本詩情景交融的意境。
6.教師小結:
“一切景語皆情語”,中國古典詩歌以抒情為主體,非常重視意境的創造,把情景交融作為創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讀者解讀詩歌、鑒賞詩歌,正是要通過揣摩詩句,借助想象,再現情境,鑒賞融注了詩人主觀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臨其境,領悟到詩歌的韻味、情趣。
四、拓展練習,鞏固鑒賞方法1.鑒賞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等詩歌的情思意境。
(課件展示詩文)
2.學生各抒己見,注意仔細分析、研讀品味、體會意境。
3.學生討論、回憶所學過的古典詩歌,進一步品味詩歌意境。
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篇3
一、導入 有這樣一位男子,他首先是個詩人,向往祥和安寧、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他又是位隱士,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種;他還是一個農夫,一生種菊、愛菊,活得像菊花一樣高潔、飄逸。請問他是誰?(陶淵明)[點擊幻燈片,出現“陶淵明”字樣]對,他,就是既握鋤頭又握筆的農民詩人,隱士,陶淵明。今天,就讓我們穿越千年歷史,走進他的一首代表作《歸園田居》。[點擊出現書名:歸園田居]
師: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三分詩七分讀。所以,我們學詩,首要的是?
(學生肯定會齊答“讀”)說得非常好,那么接下來請允許我先為大家試讀這篇課文。
課件:配樂師朗誦——《歸園田居》
讀完后如果學生沒有鼓掌,可以幽學生們一默:怎么,我讀得慘不忍聽,就沒有一丁點掌聲鼓勵鼓勵?
如果學生鼓掌:非常感謝同學們的掌聲,其實今天黃老師有點慌,沒有讀出該有的韻味來,大家想不想讀得比老師還更好?(青出于藍,長江后浪推前浪)要想把我這前浪拍死在沙灘上,你們得虛心學習。請看屏幕,點擊出現“初讀感知”
二、初讀感知
1、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小聲自讀詩文,相互質疑,來疏通詩意。
2、學生齊讀、個讀,教師指導朗讀詩文。
(1)學生齊讀正音
板書:蔭
(2)并提示五言詩朗讀節奏(一般是二個節拍或三個節拍,二三或二一二/二二一)。
點擊出現全詩的朗讀節拍
指名學生朗讀,并加以評價。可以先讓一些學生試作點評。(真是英雄所見略同)詩讀百遍,其義自現。讀好一首詩有三層要求:(1)讀準字音;(2)讀清節奏;(3)讀出感情。所以我們必須進行再讀品悟,去讀出作者的感情來。
三、再讀品悟
解題,把握思路。
師:我們常常說文章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認為“歸園田居”這個標題最重要的是哪一個字呢?
學生明確:“歸”字
師:也就是說“歸”字是文章的題眼。那么我們就圍繞“歸”字來解讀這首詩歌。
2、提問:請問詩人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幻燈片中出示)
請大家仔細看課文,回答我的問題,同桌可以互相討論 :
討論后明確:
1、從何而歸?
明確: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鄙棄和厭惡 。
追問:還有哪一句表達了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明確:“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中的“誤”字,既寫出了自己對官場的厭惡,又寫出自己久居官場的悔恨之情。( 朗讀時要讀出這種感情)
2、為何歸來?
明確: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追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說明陶淵明的本性怎樣?
明確: 熱愛田園生活,對于世俗官場的周旋逢迎、爾虞我詐難以適應。 追問:“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辭?寫出了詩人什么樣的心情?
明確:比喻和擬人,實際上詩人是以“羈鳥”和“池魚”來自比,自己就像關在籠子中的鳥一樣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園,像養在池塘里的魚一樣渴望閑適恬淡的生活。特別是“戀和思,舊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現出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眷戀和向往。( 朗讀時要讀出這種感情)
3、歸向何處?
明確: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4、歸去如何?
明確: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追問: 詩中最能表現詩人歸隱田園的心情的是哪一句?
明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追問:表現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脫離官場后的愉悅和欣喜。( 朗讀時要讀出這種感情)
四、三讀體味
(一)、品味田園風光。
1、請大家看這幅畫面,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田園風光?(用原文的詩句回答)
明確: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2、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并說明原因。
在前面品讀的基礎上,請同學們前后桌六個人分成一個小組來討論,五分鐘后每組推薦一個代表發言。
(其間教師要不斷地逐一巡視查看各個小組的討論情況,并及時觀察哪個小組有有較好發言的可能,隨時為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到得力的支持人員,并在討論將結束時查問各組是否形成認識,是否確定發言人等等,老師對學生討論情況心中有數)
參考點評:前四句是近景,雖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對于掙脫“塵網”的人來說,卻是另一個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寫出田園生活的淳樸。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競艷于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語句間流露出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也寫出了景色的幽美。
后四句是遠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近景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
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則是以動映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得鄉間的寧靜、和平。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在這里,不僅流露出詩人對田園風光的由衷喜愛,而且這純樸、幽靜的園景色與虛偽欺詐、互相傾軋的上層社會形成鮮明的對比。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3、陶淵明為我們描繪了怎樣的一幅田園風光?用一些詞語來形容一下。 清新自然
祥和安謐
閑適恬淡
寧靜幽美
(二)、理解情感,整體感悟。
師:整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附]板書:
對誤入官場的痛心悔恨,
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厭惡,
對田園生活的由衷喜愛,
擺脫官場羈絆的欣喜愉悅。
(三)、聽看視頻朗誦——《歸園田居》,學生小聲跟讀。
(四)、全班選出三個同學進行朗誦比賽,其他同學作評委,用掌聲來評。
五、拓展延伸
由“其一”入手回顧初中學過的陶淵明的兩首詩,詳見幻燈片
1、 “塵網”、“羈鳥”、“樊籠”如何理解?“誤落塵網中”的“誤”字如何理解?
2、“三十年”如何理解?
3、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其中“十余”“八九”怎么理解?
4、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為什么必須是“深巷”?雞怎么是在“桑樹顛”鳴叫?
5、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返”字能換成“歸”字嗎?
針對學生的問題,我們采取了個別回答、教師引導、小組討論等方式,逐個解決。比如,“八九”的解答過程是這樣的:
師:誰能解答“八九”的問題?
(無人舉手。)
師:“八九”是概數,還是確數?
生:概數。
師:為什么不使用確數?
(學生稍作停頓。)
師:是作者數不清嗎?
生:不是。
師:那說明什么?
生:對房子的多少并不是很在意。
師:從這些概數中,我們讀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生:淡泊名利。
還有“深巷”問題,我們從深遠、幽靜、動靜等角度進行了探討。
“雞鳴桑樹顛”的問題學生回答有困難,教師講解:古代的雞晚上住在桑樹上。這也說明了桃花源式的田園生活的純樸、寧靜與自然。
小結:
1、詩句直接表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確: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
塵網 羈鳥 池魚
厭惡官場生活(樊籠里)
向往田園生活(返自然)
愛丘山 戀舊林 思故淵 歸園田
2、描寫鄉村田園生活的詩句間接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問: 詩中描繪的田園風光圖景有什么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詩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農田 草屋
榆柳 桃李 簡樸幽雅 見
遠人村 安詳悠閑
墟里煙 (動靜結合)
狗吠 深巷 寧靜和平 聞
雞鳴 桑樹 (以動襯靜)
無塵雜 閑適自在 感有余閑
總之,這些詩句,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看過“陶淵明歸園田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