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教案
陶淵明在《歸園田居》組詩里描繪了一幅悠閑自在的田園生活畫面,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歸園田居教案。
歸園田居教案一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生字詞,能夠流暢、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歌。
2、體味詩歌的內涵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體會詩歌特有的節奏及韻律,同時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境。
2、分析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陶淵明的田園詩平淡自然,通過學習,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教學重點
體味詩歌的情感內涵。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鑒賞陶淵明田園詩的能力 。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同時有利于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和理解作者情感,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
2、講授法。抓住關鍵的詩句進行分析、講解,啟發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3、知識遷移法。通過兩首詩的學習和比較,擴大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陶淵明和《歸園田居》組詩情感的理解。
教具準備:黑板、粉筆、圖片
課時字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展示一些充滿詩情畫意的圖片,從而引導學生進入詩意的田園風光,進入一個世外桃園,引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和他的思想。
提問:看到這些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圖有什么感覺?你們喜歡嗎?這有沒有讓你們想到世外桃園?我們上個單元也學過一篇有關世外桃園的文章,記得是哪篇課文啊,誰寫的?(《桃花源記》陶淵明)請同學們根據學過的內容談談對陶淵明的理解。
找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陶淵明(365--427),東晉著名詩人。名潛,字元亮,世號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桃花源記》向我們描述了一個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對美好社會的向往,批判了現實社會的黑暗。從《愛蓮說》里知道他是一個隱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陶淵明隱居田園的生活過得怎樣。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
二、朗讀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而且要注意下面的注釋,對詩歌有一個總體感知。
2、全班有感情的齊讀課文,教師正音。
三、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介紹作者:(同上)
寫作背景:詩人曾幾度出仕做官、歸隱,在官僚與隱士中徘徊。直到公元405年,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時,郡督郵來縣巡察,縣吏告訴他,應該穿戴得整整齊齊地去恭迎郡督郵。陶淵明嘆息說:“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授印去職 。此后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三首。
四、重點分析詩歌
1、解題: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人的眼睛,它往往能傳達出或暗示許多信息。提出題眼——歸(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師生共同歸納:從何而歸?歸去何處?歸去如何?為何而歸?
2、感知詩意:讓學生自讀詩歌,想象詩中景物構成的畫面。讓學生帶著“歸去如何”這個問題在詩中找答案,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述想象中的畫面。提問:“為什么會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從中體會到什么?教師抓住學生答案中的關鍵字句進行分原,將學生帶入詩句的理解中。
3、理解情感:提問:陶淵明的田園生活很艱苦,他對此有什么感覺呢?從哪句詩可以看出來?(“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為”)教師指導學生著力挖掘“愿”的深層內涵,點出作者的主旨。
三、課外延伸
為了加深同學們對《歸園田居》的理解,下面請同學們用同樣的方法自主學習《歸園田居》其一,解決四個問題:從何而歸?歸去何處?為何而歸?歸去如何?教師簡單講解。
四、課堂小結
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我們主要是圍繞著四個問題展開,主要是訓練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堂課的重點是理解詩人的情感,體會情景交融,賞析意境美。請同學們回去之后好好體會體會。
五、布置作業
1、《歸園田居》其三中,“但使愿無為”的“愿”具體是指什么?根據學過的內容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寫100字的小短文。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六、板書
歸園田居教案二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的基本特征。
2、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3、領悟詩人的田園情懷,追求自由獨立的精神品格。
[教學重點]
1、領悟詩人憎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自由的思想傾向。
2、背誦全詩。
[教學難點]
學習詩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式、討論式、啟發式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桃花源記》,誰能說說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熱情好客,淳樸善良;生活美,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人人勞動,豐衣足食,幸福安寧。)
思考:陶淵明為什么要創造這個理想地方?
明確:陶淵明想以這個幸福的世外桃源來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淵明生活的東晉,社會黑暗,政局動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環境,桃花源正是這樣的理想居所。
在上課前,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
1、有兩種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讀,金榜題名。 B 過著悠閑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學。
2、如果走入社會,有兩條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滿煩瑣的
人生,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舍去,又不斷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說過,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過程,人的分別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時候該舍,什么時候該得,有的人卻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和大家同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為自己的選擇寫了一系列的文章。《歸園田居》寫于歸隱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文章,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名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人,東晉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陶淵明生于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于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于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他29歲到41歲。(重點指出辭去彭澤縣令這件事)第三時期,歸田時期,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是豐富的時期。
詩歌特征
一種是平淡自然、蕭散沖澹。主要指那些田園詩,用語質樸自然,清新疏朗,人們常引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可謂是此類代表。另一種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詠詩擬古之作,用語豪邁剛烈,感情激越。人們對此稱道的《詠荊軻》以及被魯迅稱為“金剛怒目”式的“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讀山海經》其十)便屬這一類。
三、整體感知
1、誦讀詩歌
2、背誦指導
(1)從“本性”說起
(2)以“羈鳥”“池魚”起興
(3)田園風光:
一個面——開荒南野際…… 看——炊煙、村落
兩條直線——方宅、草屋 聽——狗吠、雞鳴
前后的點——榆柳、桃李
(4)歸田心情
四、詩題解讀
思考:“歸園田居”的意思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它的題眼是什么?這個明示信息下還潛藏著哪些隱性的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明確:
1、從何而歸? 2、 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 歸去如何?
五、問題討論
(自由誦讀,思考上面四個問題)
(1)從何而歸?
塵網
樊籠
官場生活—喻 情—厭惡悔恨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分析:“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是作者對自己整個前半生的搖擺、癡迷表示深沉的懺悔。“塵網”足見他對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極端厭惡,“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夸大了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為何而歸?
明確:
討論: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作者說“誤落塵網中”,豈是一“誤”字所能解釋?
提示: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于追名逐利,在這樣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明確:養家糊口,大濟蒼生,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思考:如何理解“守拙”?言外之意是什么?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獨立和自由。
提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抓住幾組意象分析。
(找出描寫田園景色的詩句,然后齊讀)
明確:恬靜 幽雅 空闊 朦朧
近處:宅院、林木,親切可即
遠處:村落、炊煙,給人以悠長的遐思
色彩:桃紅、柳綠,環境幽雅美麗
聲音:狗吠、雞鳴,以動襯靜,更顯寧靜和平
(4)歸去如何?
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詞語。
明確:無塵染/有余閑/久/復——自由、安逸、喜悅。
提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六、探究、討論
有的人說這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你有什么看法(討論)?
[點撥]
學生各抒幾見,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要根據整首詩,聯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寫作背景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明確]
“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辭官歸隱是在對污濁的現實社會絕望之后選擇的一條潔身自好、追求恬靜的田園生活、完善獨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與當時社會的“學而優則仕”是格格不入的。在當時的社會來看,陶淵明堅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種對黑暗官場的反叛,具有積極意義。
但是,要改造社會,要清除污濁,不能單*“歸隱”與“獨善”,應該兼濟天下、積極地參加社會活動。從這點來說,陶淵明放棄了大濟蒼生的理想則有其消極的一面。
由此可見,陶淵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積極入世、大濟蒼生,曾為陶淵明的人生追求。而消極避世的道家思想在“誤落塵網”13年之后,“悟幾往之不諫,改心為形役”為“形為心役”找到真正的自我——質性自然。這一儒道思想在現在看來并非完全是一種消極的思想。
[說明]
作者的這一思想為以后歷代不得志的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精神上的歸宿,同時也為學生的批判創新提供了材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感悟能力。
七、藝術特點:
1、情景交融
近處:宅院、林木 厭惡官場
遠處:村落、炊煙 向往田園
色彩:桃紅、柳綠 追求自由
聲音:狗吠、雞鳴 保持高潔
2、語言質樸。
八、小結全文: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