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 其二 教案
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開創人?!稓w園田居》是其中的代表作。現在請欣賞小編帶來的歸園田居 其二 教案。
歸園田居 其二 教案一
知識與技能:
一、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歸園田居》這首田園詩。
二、通過對詩歌語言的探究,細品詩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情感。
三、在反復的吟詠之中感受詩歌語言的音樂美。
四、充分調動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詩人所描繪的詩話的田園。
過程與方法:
一、課前指導:通過圖書、網絡等多種渠道搜集有關陶淵明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搜集有關田園詩的有關資料,讓學生能夠用一種寬闊的視野來欣賞田園詩作。對于那些能力強的同學還可以讓他們寫一寫對田園生活的理解。
二、課堂應該充分體現學生對田園詩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理解,老師則應做提煉與升華的工作。
情感與態度:
通過反復的朗讀吟詠,通過對田園詩歌的比較欣賞,真正體會到田園詩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園生活寧靜以致遠的恬淡曠達。
課程重點難點:
穿過語言的表象領悟陶淵明詩意田園的內涵。
課程實施理念:
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著學生“披文入情”,讓他們能夠想象身臨其境般重返詩意的田園。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在上這節課前,我想請同學們做兩個選擇題。1、如果擺在你們面前有兩條路:
A 做官,名利雙收 B 做農民,平平淡淡。
你們會怎樣選擇?找一二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教師不作點評。
大家的選擇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實我們都在做同一件事:舍與得。舍和得之間充滿的人的一生,東晉著名文學家陶淵明也曾經做過這樣的選擇,但不同的是,他選擇的是做農民。而且,他這一選擇使他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出名的農民之一。《歸園田居》寫于做農民后的第一年后寫的。其中,包含了他對自己棄官歸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詩歌,學習陶淵明的舍與得。
二、走進作者:(略)
三、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田園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討論、明確:
①、從何而歸? ②、為何而歸? ③、歸向何處? ④、歸去如何?
四、朗讀詩歌,尋找相關信息,回答上述問題:
1、明確:官場
2、明確:官場腐敗黑暗、爾虞我詐,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
3、明確:田園
問:他的田園生活是什么樣子呢?
詩人如釋重負,告別了那個令人壓抑的官場,終于來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園。來到南山腳下,種下了豆子,但草兒盛,豆苗稀。詩人只好一大早起來就扛著鋤頭去除草,晚上一直勞作到與星星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濕了衣衫,可解脫了身心束縛的詩人不以為苦,而深深地體味其中的樂趣。
4、明確:“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喜愛與怡然自得。“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詩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寫出了那份勤勞與執著。
五、重點解讀:
1、劃分節奏: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①歸園田居:回到田園家鄉?!稓w園田居》共五首,這是第三首
②晨興:早起。理:治理。荒穢:雜草叢生。
?、蹘г拢喉斨铝?。荷鋤:扛著鋤頭。
④道狹:道窄。
?、菡矗赫礉瘛?/p>
?、薜梗褐灰尅T笩o違:不違反自己的意愿。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詩人在南山下種豆,因為不善勞作,豆田里長滿了草。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一大早就去鋤草,到了月兒初升之時才扛著鋤頭回家。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沾濕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問:你種過地嗎?你了解農村嗎?請你談談你對農民的認識?
明確:
(1) 辛苦:(“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結合自己的經歷,詳細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 充實的生活和豐收的希望: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勞作的艱辛,而陶淵明看到卻是詩意的田園,也是他為什么對農村情有獨衷的原因。一個經歷過多次仕途生活的發自內心的聲音。
七、寫作特色:
1、 選材的獨特性:農村生活;
2、 平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
3、 詩話的農村生活。
八、拓展討論:
身處農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與田園的約會,喜歡農村生活,并能從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
明確:略
九、課程小結:
“春無鳥聲,夏無蟬聲,秋無蟲聲,冬無雪聲,因為四季都有馬達轟鳴。”在農村走向城鎮化的今天,在人們都不遺余力沖向城市的時代,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發達的科技文明面前,這句話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奈。 “麥場、鳴蟬、草帽、鋤頭、耕牛、小路……”多么讓人留戀的場面呀,常常哼唱《鄉間的小路》,常常吟詠《歸園田居》,也許它會洗去煩躁、郁悶,讓我們的心靈保持一種寧靜與曠達。
十、討論
陶淵明的歸隱,是否可行?在當今時代是否可以提倡?
(學生自由發揮,論述有理即可。老師加以適當引導。)
十一、結束語
同學們,陶淵名生活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選擇歸隱,他成為文學史上最閃爍的明星之一,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公平,公正的新社會,國家給我們提供了成功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希望大家將來都能夠先走出農村,不是不愛,因為愛我們還會再回來建設我們和諧美好的家園。
十二、作業
1、陶淵明,我想對你說。
2、陶淵明歸隱之我見。
要求:任選一題,寫一篇小文章。
歸園田居 其二 教案二
[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 ,了解陶淵明其人及詩文。
2.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3.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重點]
體會詩中流露出的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感受田園生活樂趣的歡愉。
[教學難點]
體會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語言特色。
[教學設想]
陶詩之美,不是一個十五、六歲的中學生輕易能領會得到的;陶詩之情,同樣難以引起年輕人的共鳴。他的反樸歸真,他的淡泊,是歷經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歸。如果就詩論詩,歸園田居并無多少疑難之處,任何強加的桂冠只會導致學生的不滿或不屑。所以,對歸園田居的學習,既要注重對詩歌本身的理解與感悟,更要注重從側面挖掘詩人的詩心所在。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認同詩人,進而獲得情感的熏陶和價值觀的建構。
[教學方法]
朗讀、品讀、比較、探究
[教學工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以前學過《桃花源記》這篇文章,想一想作者是誰?
陶淵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風淳樸,在那里沒有壓迫,人人平等,他們過著一種自己自足與世隔絕的生活,這個充滿人情溫暖的桃花源是陶淵明心中的理想國,但是,這美好的桃花源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的,那么,在現實中,陶淵明向往的居處是怎么樣的呢?
二、作者簡介
陶淵明,又名陶潛,字元亮,東晉(朝代)田園詩人,潯陽柴桑人。后人稱之為'靖節先生'。又自稱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親曾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他幼年時,家世衰落,家境貧寒。他青年時代曾有建功立業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過幾任小官。東晉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尖銳,仕途充滿風險,加之政治腐敗,陶淵明對現實很失望。他不愿在紛亂黑暗的現實里隨波逐流,曾幾次退離仕途,最后,從彭澤令職位上隱退,這一年他41歲,以后終老農村,死后世人稱他為'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作品大多寫退隱后的生活,表現農村風物,勞動生活,表示對黑暗現實的不滿。他的詩情感真實,風格平淡自然,詩味醇厚,語言清新,對后世有很大的影響。
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從此以后,田園詩不斷得到發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宋以后,描寫田園的詩人就多到不可勝數了。
(指出重點)陶淵明的這次辭官回家是最后一次,從此再也沒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的愉悅心情。課本中所選是第一首。
三、疏通字詞
1.學生齊讀讀課文,注意字音
羈(jī)、 拙(zhuō)、 畝(mǔ)、蔭(yìn) 、曖àì 、 吠fèì
2.聽配樂錄音,更正字音,把握詩中情感。
3.疏通課文,解釋重點字詞(結合課下注釋)
適:適應,迎合; 韻:氣質,本性; 羈鳥:籠中鳥; 拙:愚拙;
蔭:遮蓋; 曖曖:昏暗、模糊; 依依,輕柔緩慢的上升; 墟里:村落自然:既可理解為自然界,又可理解為田園生活。
四、解題
1、文章和詩歌的題目就好像一個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話說:眉目傳情。文章的標題往往也能傳達或暗示許多有效信息。
提問:'歸園田居'這個標題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題眼是哪個字?
明確:'歸'
2、提問:既然'歸'字是題眼,標題只是明確告訴我們要回到園田生活,那么在這個明示信息下面還潛藏著哪些隱性信息和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呢?(以'歸'字為核心來解讀詩歌)
五、整體把握
第一部分:開頭八句。
概括敘述了自己從出仕到歸田的緣起。
第二部分:“方宅十余畝”至“雞鳴桑樹顛”八句。
對田園生活的描述。
第三部分:“戶庭無塵雜”以下四句。
對歸返田園生活的總結和贊美。
討論、明確:
1、從何而歸? 2、為何而歸? 3、歸向何處? 4、歸去如何?
六、具體分析
1、從何而歸?
明確:塵網、樊籠
追問:塵網、樊籠比喻什么?
明確:官場生活( '羈鳥'、'池魚'是陶淵明自比)
追問: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現了詩人怎樣的的情感?
明確:對官場生活的厭惡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誤入仕途的生活。
用上'塵網'一詞,足見他對 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官場的極端厭惡。'誤'字顯出詩人的悔恨之深。東晉末年權力之爭劇烈,陶淵明既不愿我為上層統治階級矛盾斗爭的犧牲品,也不愿我為政治野心家爭奪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卻將他緊緊束縛在野心家們政治斗爭的羅網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實應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數字,說明了時間之長,痛苦之深。)
2、為何歸來?
明確:
(1)性本愛丘山(本性)
追問:既然'性本愛丘山',為何要出仕?
明確:誤落塵網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誤。
養家糊口 大濟蒼生。在封建社會,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實現政治理想,只能當官,走仕途。但是,當時的東晉政治腐敗,社會動亂,門閥勢力飛揚跋扈,統治階級熱衷的是爭權奪利,在這樣的政治局面下,想實現進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淵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選擇離開,選擇歸隱。
'韻'指人們的氣質性情的素養。'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自己的性格與世俗官場生活不適應。'適俗'就是適應仕途中繁縟禮節的限制和爾虞我詐的權勢之爭,詩人說自己缺乏應酬官場的氣質和情操,顯示了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第二句寫自己流連山水喜愛田園,表明歸隱田園的意向。
追問:據我所知,陶淵明一生多次辭官做官,難道是僅僅用一'誤'字所能辯解的嗎?
明確:1、矛盾心態: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大濟蒼生"的抱負;仕途不得志,難以施展抱負.2、徹底悔悟3、也許是一種托詞.
追問:所'性本愛丘山'也許是陶淵明'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關鍵的原因呢?請同學們繼續尋找文中信息.(提示:點題句是哪一句?)
明確:
(2)守拙歸園田
提問:歸園田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歸園田就不能守拙)
明確:反對機巧圓滑,反對官場生活中的八面玲瓏、爾虞我詐,怕自己受到官場不良環境的影響而失其本心,官場是個是非之地,沒有那種當官的本領,很難往上爬(即使是現在,也有類似的現象)。這樣,一個正直清高的人就會感到精神上很壓抑,沒有自由,所以詩人把自己比作'羈鳥'、'池魚'(結合陶辭官原因: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小結:所以'歸園田'是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3、歸向何處?
明確:歸向園田
問:詩人筆下的田園景色有何特點?請抓住詩中幾組意象分析。
明確: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
概括追問:非常普通平常的農村生活場景,在陶淵明筆下為什么顯得那么美?
明確:恬靜、幽雅,空闊而簡陋,一片寧靜、一片和諧、一派迷茫、一派朦朧,這是 美似仙境的田園,讓詩人棄官歸隱,流連忘返。{農村的城市化和城市中某些人的走向農村(文明的異化)}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四句寫近景,從自己的住宅寫 起。你看,住宅周圍有十畝土地,八九間草屋,地方雖不廣,房屋雖不多,但畢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國。榆樹柳樹的陰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屋子前邊,環境是多么幽雅美麗!這里襯托出了作者心滿意足的欣慰情緒,這正如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所說: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遠景,遠望村莊輪廓模糊,炊煙裊裊,一切是安詳的、 舒緩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寫遠聞,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更顯出鄉間的寧靜、和平。'雞鳴桑樹顛'寫近聞,沒有混亂,雞才能在桑顛得意地啼叫。
總之,這八句話,捕捉住農村中司空見慣的事物,畫出了優美畫畫,有近有遠,有聲 有色,有淡有濃,有活潑有生機,有樸拙自然的趣味。而這一切又與詩人在官場上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里詩人用歌頌田園,無言地批判了官場的傾軋、爭斗、混亂、險惡,表明了詩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靜、和諧的心境。
4、歸去如何?請從詩中找出蘊涵作者情感的詩句詞語。
明確: '無塵雜'/有余閑/久/復(注意煉字)--自由、安逸、喜悅。
追問:從中可見作者的人格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樣的?
明確:厭惡官場,熱愛田園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獨立。
最后兩句收束全文,詩人似乎在回答人們的疑問,為何對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雞鳴狗吠津津樂道,如數家珍呢?原來是作者'久在樊籠'的緣故,作者一旦沖出羅網,返回大自然的懷抱,那就其樂無窮、觸處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親切而欣慰,可以說,這兩句詩,是對以前誤入塵網中的官場生活的形象的總結,也是對已經開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5、小結
《歸園田居》,主要寫詩人擺脫污濁官場來到清新的農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這種情緒,用一個詞組來概括叫做'返樸歸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實正直不虛偽,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樸',處世要樸實,不造作,不追求豪華富貴,而是自由自在瀟灑之至。這是一種與污濁的官場生活相對立的生活方式,也是歷代文人學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七、 總結全文
這就是陶淵明。他的歸來,他的舍得,在我們心中留下了許多:'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氣,鄙棄官場,厭惡功名的高潔情懷,他不僅創作了世界上最美麗的詩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獨特藝術個性及偉大品格深刻影響著并將繼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