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夜夜操_麻豆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_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日本vs黑人hd

我愛古詩詞 > 詩歌大全 > 詩歌鑒賞 >

陶淵明詩詞鑒賞

時間: 小龍 詩歌鑒賞

陶淵明詩詞鑒賞(篇2)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

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復不如茲。

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

但余平生物,舉目情凄洏。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

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

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

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

酒云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

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

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

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賢愚無復數。

日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

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形神問題是中國哲學中的一個重要命題,特別是老莊哲學中涉及形神關系的論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語曰:“太上養神,其次養形。”《淮南子·原道訓》中說:“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都表示了以神為主,以形為輔,神貴于形的觀念。同時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聯系,如《淮南子·原道訓》中說:“夫形者,生之舍也;氣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則三者傷矣。”即指出了形、氣、神三者對于生命雖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聯系,不可缺一。又如漢初推崇黃老思想的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指》中說:“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這便是老莊哲學中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然而,在佛教興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滅神不滅,靈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與陶淵明同時的沙門慧遠曾作《形盡神不滅論》、《佛影銘》以發揮此種理論,《佛影銘》中就說:“廓矣大象,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意在宣揚神形分離,各自獨立的主張,這種對形、影、神三者關系的見解代表了佛教徒對形骸與精神的認識,在當時的知識界曾有過廣泛影響。慧遠就曾命其弟子道秉遠至江東,請深受佛教影響的著名的文學家謝靈運制銘文,以充刻石。陶淵明的這組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慧遠本人與淵明也有交誼,如慧遠曾于義熙十年(414年)在廬山東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講習佛教,他曾邀淵明參加,而淵明卻“攢眉而去”,可見他們在論學旨趣上并不一致,如對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顯的分歧。淵明對此的認識可以說基本上本于道家的自然思想,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說明,陶淵明以為世間的凡夫俗子,不管貧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維持生命,其實是十分糊涂的事,因而他極力陳述形影的苦惱,而以神來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們的疑惑。他揭出“自然”兩字,以明其立論之根本。《老子》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見道家學說也以取法自然為核心,由此可知陶淵明的思想淵藪。此組詩中他讓形影神三者的對話來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體對影子說道: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萬古如斯,草木循著自然的規律,受到風霜的侵襲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潤而復榮,然而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過客,剛才還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來,而人們從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從未有過這樣一個人。親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遺物,令人見了感傷不已。我作為形體又沒有飛天成仙的本領,你影子也用不著懷疑我這最終的歸宿,但愿聽取我的勸告,開懷暢飲,不必推辭,還是在醉鄉去尋求暫時的歡樂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體的話:想求長生不老來維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養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惱又拙劣的下場。一心一意要去昆侖山修仙學道,卻會發現此路的渺茫與不通。自從我影子與你形體相遇以來,一直同甘共苦,憂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樹蔭下,你就同我暫時分手;我若停在陽光下,你就和我不分離。這種形影相隨的狀況也難以永久持續,當我一旦離世,你便也不復存在。人死名也隨之而盡,想起此事便令人心憂如焚,五情俱熱。因而影勸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雖說酒能消憂,但同立善相比較,豈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闡釋:造化沒有偏愛,萬物都按著自己的規律成長繁衍,人所以能躋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豈不就是因為有了我精神的緣故。我與你們形和影雖然不相同,但生來就互相依附,既然我們結合托體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誠地說說我的看法:上古時的三皇被稱作大圣人,而今他們卻在何處?活到了八百多歲的彭祖雖力求長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間的生命,老的、少的、聰明的、愚笨的都將同樣走向墳塋,沒有什么回生的運數可以挽救他們。每日沉湎于酒中或能忘憂,然如此豈不是反而促使生命盡快結束嗎?立善常常是人們喜歡做的事,可是當你身后,誰會加以稱贊呢?極力去思索這些事情難免喪害了自身,還是聽其自然,隨命運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縱情放浪,人生沒有什么可喜,也沒有什么可怕,當生命的盡頭來臨,那么就讓生命之火熄滅吧,不必再有什么顧慮了。

在這三首詩中陶淵明表達了他的人生哲學,故此三詩對理解陶淵明一生的思想極為重要。據陳寅恪先生《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所述,淵明篤守先世崇奉之天師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觀為立論之本,既不同于魏晉時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晉時期的尊奉孔孟、標舉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淵明既接受了老莊的思想,又有感于晉宋之際的社會現實,于是創為一種新的自然說。《形影神》這組詩中就典型地體現了這種思想。故此詩不僅體現了淵明個人之哲學觀,而且對理解自曹魏末至東晉時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觀念的演變歷程有極重要之意義。按此說法,《形贈影》一首就是擬托舊自然說的觀點,并加以批評。其中主旨在于說明人生之短暫,不如自然之永恒,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對自然所抱的看法。持舊自然說的人又大多求長生,學神仙,而淵明詩中說:“我無騰化術,必爾不復疑”,其抨擊長生求仙之術的立場明顯可見。同時魏晉之間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于酒中求得解脫,以求在亂世中茍全性命,如阮籍與劉伶等人,故陶詩中也擬其說而有“得酒莫茍辭”的說法。

《影答形》一首,則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對舊自然說進行的非難,并提出了對人生的看法。此詩首先指出長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責主自然說者的虛無荒誕,同時,以為死生無常,形影相隨,一旦離世,則形影俱滅,名同身亡。因而,他們主張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過精神上的長生來達到永恒,這種主張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的思想,以為人有美名則可流芳百世,萬古長存,因而不滿于以酒消愁的處世態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釋》一首即體現了淵明新自然說的主張,借神的話批評了代表舊自然說的形和代表名教說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復在何處”及“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等語意在詆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說;“彭祖愛永年”以下六句則破除主舊自然說者的長生求仙與沉湎醉鄉之論。最后提出縱浪大化,隨順自然,使個人成為自然的一部份,而無須別求騰化升仙之術,如此便可全神,死猶不亡,與天地共存。

陶淵明主張冥契自然,渾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莊哲學,如《莊子·天地》中就說:“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時它是建立在德全與形全的基礎之上的,即強調了神與形與德(此詩中稱之為“影”)的一致。陶詩中對賢愚壽夭的等量齊觀也一本于《莊子》思想,故方東樹在《昭昧詹言》中也說明了陶詩的主旨出于《莊子》。陶淵明在形神的認識上有一個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張,即他認為形神的相互依賴與一致,《神釋》中說“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都表達了這種觀點,這與稍后的唯物主義思想家范縝的意見相近,范氏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是則形稱其質,神言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神滅論》)又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同上)陶淵明可以說是范縝的先驅者,他對形神問題的看法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

此詩在藝術上也是頗有特色的,全詩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間的相互問答來展開論述,可謂奇思異想,令這一哲學上的討論富有生動活潑的意趣,即使在說理之中也時時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個性。如形對影的贈言中說:“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茍辭。”正如一位主人請一位朋友來對酌而惟恐其推辭,后來李白《月下獨酌》中說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詩之意。又如寫影對形的說話云:“誠愿游昆華,邈然茲道絕。”因影子本身沒有行動的能力,所以用一“愿”字說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種不可實現的愿望而已。又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數語狀寫形影不離的情景,可謂維妙維肖。

此詩的遣詞造句一氣流走,自然矯健,無過多的修飾成份,如《神釋》中說:“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說明神為形體之主的道理,十分簡明有力。至如“縱浪大化中”四句,氣勢開闊,直出胸臆,而音調高朗,擲地可作金石之聲,故陳祚明就對此詩能作理語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論于剛健明快的詩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這三首詩大約作于東晉義熙九年(413年),陶淵明當時四十九歲。陶淵明一般被認為是田園詩人,寫的都是田園詩。這其實是一個誤解。田園詩只是陶詩的一部份,田園詩不足以概括陶淵明的詩,田園詩人也不足以概括陶淵明。陶淵明本人的態度是非常矛盾的,不能肯定是形、影、神三者中的哪一種。從陶淵明的詩歌來看,陶淵明歸隱田園,在山水田園之樂忘懷生死,神所代表的態度似乎是主導,但陶淵明一生好酒,有飲酒行樂之意,又不能忘懷政治,形和影所代表的態度也是時時涌現,參雜其中。

陶淵明詩詞鑒賞(篇3)

凄厲歲云暮,擁褐曝前軒。

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

傾壺絕馀瀝,窺灶不見煙。

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閑居非陳厄,竊有慍言見。

何以慰我懷,賴古多此賢。

此詩承《詠貧士·萬族各有托》中的詩句“豈不寒與饑”,先敘貧困饑寒之狀。朔風凄厲,已近歲末。無以取暖的老詩人,只能擁著粗布衣服,在前軒下曬太陽。抬眼望去,昔時四院中盛開的花卉已蕩然無存,青蔥的樹木,也成了光禿禿的枯條。詩的前四句在嚴冬蕭索景色的襯托中,描出了一位貧士索漠的形象。嚴寒襲人,饑更來煎。詩人一生相依為命的酒,現在即使將空壺傾得再斜,也再已倒不出一滴來;民以食為天,但飯時已到,看著灶下,卻煙火全消。逸興已消,詩書雖堆案盈幾,卻療不得饑寒,任它胡亂塞在座外,直至白日西傾,也無興再去研讀它。五至八句由寒及饑,由景及情,伸足“豈不寒與饑”之意。至于日昃以后,將是又一個黃昏冬夜,如何驅遣,詩人未言,但讀者不難想像。晚歲的陶潛確實困苦之甚,世亂加上荒年,使他早時只是作為一種理想精神的“甘貧”,成了嚴酷的現實,其《有會而作》序云:“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才通。旬日以來,始念饑乏。歲云夕矣,慨然永懷。今我不述,后生何聞哉。”所述境況正可與此詩相互發明。“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乞食》詩,更描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詩人,已不得不為生存而告乞求貸了。貧,畢竟并不那么容易“甘”之,不能再一味恬淡。當初孔子困于陳,資糧斷絕,“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可以這樣窮而安,而己非圣人之比,就不能不像子路那樣慍惱之心見于言色。不過雖然饑寒,雖有不平,詩人仍不愿棄“故轍”而改素志;那么什么是詩人的精神慰安呢?末句答道:正依靠古來那許多高風亮節,守窮不阿的“窮士”啊。

對比一下陶潛初隱時的詩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詩人的心態。《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的逸趣已為“傾壺絕余瀝,窺灶不見煙”的窘儉所替代;而“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的雅興,亦已成了“詩書塞座外,日昃不遑研”的闌姍。于是望中景物也都改觀。風寒,在詩人并非初歷,但當初“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的卓拔景象已換成“南圃無遺秀,枯條盈北園”的索漠蕭條。他再也無復當年“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的感受;“擁褐曝前軒”這一詩歌形象,足見其當時不但是肉體上,也是精神上的疲老。貧困把天真的詩人從云際霧里的逍遙游中,拉回到地面上來,這也許是不幸,然而卻也使詩人的高潔品格獲得了更充實的內含;使他成了中國詩史上少數幾位真正無愧于固窮守節之稱的隱逸詩人。雖然饑寒使他淪落到行乞的地步,但他所低首下心的不是那些督郵之流的官場屑小,而是他日夕相處的“素心人”;心境雖然疲老了,但骨子里的傲氣卻并不減少壯。詩的結末四句用孔子厄于陳蔡之典,含義尤深長。“閑居非陳厄,竊有慍言見”,字面意思是,自己未達到孔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才有慍色;然而聯系其“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以累己”(《感士不遇賦》)這種一貫思想來看,這兩句詩實以自責為自傲。孔子一生為推行其仁義之道而奔波風塵,這從淵明最為服膺的道家來看是以外物累己的行為。從好的方面來看,世亂不可為,正不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所以《莊子》說“世濁不可與莊語”,甚至以為當國者形同兕柙之中的神龜。而從不好的角度來看,《莊子》中更借盜跖之口斥孔子為名利榮祿之人。從淵明對儒學的一貫態度看,二句雖不必有盜跖所責備于孔子那種含義,但以“閑居”與“陳厄”相對言,并雖有不平,仍將堅持素操來看,不難味出有以孔子之舉為不智之意。所以,結末他不是順不如孔子之意,說要以孔子窮而安作榜樣,而要以此下所說的各種高士為典范,以表示雖窮也必不重入世網,亂己“真意”。窮困固然使陶潛從天上降到地上,卻又使其精神進一步凈化。“嚴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淵明之高,其實不盡在他衣食無慮,吟唱著這兩句詩的時候,而正是在這貧困的低吟中,才更見出其卓然高標。也正因此,此詩雖極寫饑寒窮困,給人的印象卻決無后來孟郊、賈島那樣的寒儉相,而顯出一種清癯孤潔的姿態,一種情懷深長的韻味。蘇軾說陶詩“癯而實腴”,讀此詩可有所解會。

此詩的這種姿態韻味,也甚得力于結構語言的自然渾成。試設想。如果開首二句寫寒后,緊接著就寫饑,就必會造成促迫窮儉之感。比如孟郊詩就常常列舉饑寒之態,窮形極相,反使人酸胃。現在于寫寒之后,墊二句寫景,接寫饑后,再續以二句詩書之事,這就使此詩雖寫饑寒而有舒徐之態、書卷之氣,加以“傾壺”“窺灶”之輕描淡寫,“日昃”之后的言外之言,非孔以自見的婉而不露,讀來就感到仍有陶詩一貫的風行水上之致。而更可貴的是上述結構雖巧,卻非刻意經營所得。坐于前軒下,自然會有望景之舉,酒食無著后也自然會想到唯有書本為伴,但欲讀之際,又忽興意闌珊,更深一層表達了詩人的心境。從不經意處見出天機深杳,這是陶詩與其內容上的玄趣互為表里的藝術上的妙理,二妙并具,是后人所難以企及處。

陶淵明詩詞鑒賞(篇4)

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

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

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勁氣侵襟袖,簞瓢謝屢設。

蕭索空宇中,了無一可悅!

歷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

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

平津茍不由,棲遲詎為拙!

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

題中的癸卯歲,是公元403年(晉安帝元興二年),陶淵明三十九歲。先二年,公元401年(安帝隆安五年),淵明似曾出仕于江陵,旋丁母憂歸家。這首詩即丁憂家居時之作。敬遠是淵明的同祖弟,其母與淵明的母親又為姐妹;先淵明卒,淵明有文祭他。文中可見兩人饑寒相共、志趣相投的密切感情。淵明這首詩借贈敬遠以自抒情懷。作詩當月,桓玄篡晉稱楚,把晉安帝遷禁在淵明的故鄉尋陽。這是一場政治上的大變局,詩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淵明不是對于世事無所動心的人,但處在當時東晉統治階級自相爭奪嚴重的險惡環境中,他只能強作忘情,自求解脫。解脫之道,是守儒家的固窮之節,融道家的居高觀世之情,但又不取儒家的迂腐,道家的泯沒是非。

“寢跡”四句,寫自己隱居家中,銷聲匿跡,與世隔絕,四顧沒有知己,只好白天把“荊扉”(柴門)長閉。“寢跡衡門(指陋室)”,并不是淵明本懷消極,是被黑暗世局迫成的。“邈與世絕”,實際是“絕”不了的;“邈”更難說,安帝就被禁近在咫尺的尋陽。復雜的情懷,堅苦的節操,“莫誰知”倒是真的,就詩篇來說,只把敬遠除外。這四句轉折頗多,故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評為:“一意一轉,曲折盡致”。起四句敘事,接下去四句寫景。景有“凄凄”之風,“翳翳”之雪。“凄凄”來自“歲暮”,“翳翳”由于“經日”,輕淡中字字貼實。四句中由風引起雪,寫雪是重點,故風只一句,雪有三句。“傾耳”二句,千古傳誦,羅大經《鶴林玉露》說:“只十字,而雪之輕白虛潔盡在是矣。”查慎行《初白庵詩評》說:“真覺《雪賦》一篇,徒為辭費。”《采菽堂古詩選》說:“寫風雪得神。”其妙處在輕淡之至,不但全無雕刻之跡,并且也無雕刻之意,落筆自然而興象精微,聲色俱到而痕跡全消,不見“工”之“工”,較后人一意鋪張和雕刻,能以少許勝多許。“勁氣”四句,緊承風雪敘事:寫寒氣侵衣,飲食不足,屋宇空洞蕭條,沒有什么可娛悅的。一“勁”字備見凜冽之狀;“謝屢設”三字,以婉曲詼諧之筆寫窮困,尤饒達觀情趣;“了無”撇掃之詞,束上啟下。“歷覽”八句,議論作結:屋內外一片嚴寒(暗包政治氣候),事無“可悅”,唯一的排遣和安慰,只有借讀“千載書”,學習古代高人志士的“遺烈”;“遺烈”兩字,偶露激情。“高操”兩句,又出以詼諧,掩抑激情。有人說這是諷刺當時受桓玄下詔褒揚的假“高士”皇甫希之之流,實際上還包含作者不愿為司馬氏與桓氏的爭奪而去殉“臣節”的意思;假高、愚忠,俱不屑為。“固窮”自守,本無以此鳴高之意,故自嘲此節為“謬得”。詼諧中表現了堅貞與超脫的結合,正是前面說的對于儒道精神很好的取舍與結合:是非不昧,節行不辱,而又不出于迂拘。仕進的“平津”(坦途)既不愿再走,那么困守“衡門”,就不自嫌其“拙”了;不說“高”,又說“拙”,正是高一等,超一等。“寄意”二句,才寫到贈詩敬遠的事,說“寄意”于“言外”,只有敬遠能辨別此心“契合”之道,歸結詩題,又露感慨。黃文煥《陶詩析義》說這八句,轉折變化,如“層波迭浪”,庶幾近之;但更應該說這“層波迭浪”表面上竟能呈現為一片寧靜的漣漪。

此詩前半敘事、寫景,后半議論,俱以情滲透其中。盡管事寫得很簡潔,景寫得傳神入化,議論很多;但終以情為主,而情偏沒有直接表露。把悲憤沉痛和堅強,變成閑淡樂觀和詼諧,把層波迭浪變為定流清水,陶詩的意境,自然達到了極頂的深厚和醇美。

陶淵明詩詞鑒賞(篇5)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陶淵明詩詞鑒賞(篇6)

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

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

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

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

從古皆有沒,念之中心焦。

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

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這首詩是公元409年(義熙五年)重陽節作,前八句描寫時景:“靡靡秋已夕,凄凄風露交。”九月已是暮秋,凄涼的風露交相來到。“靡靡”,漸漸的意思。用這“靡靡”與下“凄凄”兩個細聲疊詞,似乎也傳出了深秋特殊的氣息。這兩句是概括描寫,下兩句寫園林:“蔓草不復榮,園木空自凋。”有頑強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長了,園中樹木也紛紛凋零,這見出秋氣摧敗零落的厲害,“空自”,含有無可如何之意。再兩句寫天空:“清氣澄余滓,杳然天界高。”清爽的秋氣澄清了塵埃,秋空顯得特別高遠。所謂秋高氣爽,是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覺兩個方面,這“杳然天界高”中就顯出了目接秋空時那種新鮮感、那種精神的超曠感。最后兩句寫“群動”:“哀蟬無留響,叢雁鳴云霄。”秋蟬的哀咽停止了,只有群雁在高空鳴叫。這一息一鳴,把節序的變遷表現得更強烈了,那嘹唳的雁聲又最能引發人的悲涼意緒。這三個層次的描寫,空間的變化、感覺的變化,歷歷分明。

后面八句是感想。“萬化相尋繹,人生豈不勞?”“萬化”,萬物的變化。“尋繹”,連續不斷。這是指上面所寫的那些變化。于是自然聯想到人生。人生沒有不憂勞的。正如后來歐陽修所說,“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自然易于衰老了。(《秋聲賦》)萬事萬物都在生生滅滅,人也如此,人的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死生的大哀曾糾纏過每一個有理智的人。陶淵明也不例外;何況今天是重陽節,這是個吉利的日子,九月九象征長久,這就更能激起他的憂生之嗟了。所以下面他說:“念之中心焦”。這個“焦”字把那無可名狀的痛苦表達出來了。寫到這里可以說他的心情是極不平靜,但他又是個通達的人,他不會像阮籍那樣作窮途之哭的,他是有控制自己情緒的精神支柱:委運任化,順乎自然。下面他寫道:“何以稱我情?濁酒且自陶。千載非所知,聊以永今朝。”他說:什么才叫我稱心如意呢?還是喝酒吧。千年的變化不是我所能了解的,還是來歌詠(通永)今朝吧。執著于“今朝”,把握這可以把握的實在的人生,這樣他就可以做到“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形影神》)了。這里他似乎是在“借酒澆愁”,但并不怎么勉強。重陽節的習俗就是喝酒,這個應節的舉動正好作了他消解萬古愁的沖劑。

陶淵明寫有兩首重九詩,意思差不多,寫法不太一樣。這首寫景占有較多篇幅,寫景也較細致,這是后半抒懷的出發點;另一首以感慨為主,中間只有四句寫景的穿插。比較起來,這首詩要顯得自然平和些。

5571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在线中文字幕 | 欧美13videosex性极品 | 牛牛精品国内免费一区 | 色开心婷婷| 国产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a级毛毛片免费视频试播 | www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A片在线虐 | 国产精品91久久久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 激情久久av一区av二区av三区 | 久久黄视频 | 99久久精约久久久久久清纯 |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免费 |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 www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原创av片国产免费 | a级欧美|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线精品 | 奇米影视亚洲春色 | 日日夜夜视频 | 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91久久国产 | 9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在线视频 |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 国产日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久久综合九九 | 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 www,久久久| 欧美综合国产精品久久丁香 | 久久99精品视频 | 青娱乐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久久中文字幕久久久久91 | 妞干在线 | 午夜精品久久久 | 亚洲激情一区 | 日韩大尺度电影在线观看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 | 久久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