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飲酒》全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釋
(1)結廬:是指建造住宅,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車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擾。
(3)君:是指作者自己。
(4)何能爾:為什么能這樣。
爾:指如此、這樣。
(5)悠然:自得的樣子。
(6)見:指看見(讀jiàn),動詞。
(7)南山:泛指山峰,一說指廬山。
(8)日夕:指傍晚。相與:相交,結伴。
(9)相與還:結伴而歸。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里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陶淵明
高超、閑靜、淡遠,是晉宋間第一流人物。說到饑餓,他是飯瓢常空,家無存糧。說到寒冷,他是粗布短衣,冬天還穿著夏天的葛衣,沒有替換的衣服。他的住房是四壁空空,難以遮蔽寒風和太陽。窮困之狀可以說是到了極點。讀他的《與子儼等疏》說:“我常恨家中沒有楚國老萊子之妻那樣的賢內助來開導我,只有自己懷抱這樣的一片苦心了。你們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也應該思索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意義,齊國的管仲、鮑叔二人是朋友,在經商贏利分財時,多少并無猜疑之意,外人尚可以如此,何況你們是同父的兄弟呢!”這樣看來,陶淵明還是妾生的兒子。他的《責子》
說“雍、端兩人年齡都是十三”,看來這兩個人一定不是同母的弟兄了。陶淵明在彭澤縣作縣令時,下令公田全都種成高粱,說:“這樣我就能常醉酒了,便心滿意足了。”但妻子和兒子堅決請求種粳稻,他就下令讓二頃五十畝種高粱來釀酒,五十畝種粳稻供食用。他在《歸去來兮辭》中自敘也說:“公田的收成,足夠做酒,所以順便求了彭澤令這個小官。”他本希望種的莊稼熟了,一年后離任。然而從仲秋到冬天,他在官僅八十幾天,就自動免官離職。所謂的高粱粳稻,都沒有能吃到一顆一粒,可悲啊!
參考資料:
陶淵明高簡閑靖,為晉、宋第一輩人。語其饑則簞瓢屢空,缾無儲粟;其寒則裋褐穿結,絺绤冬陳;其居則環堵蕭然,風日不蔽。窮困之狀,可謂至矣。讀其《與子儼等疏》云:“恨室無萊婦,抱茲苦心。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管仲、鮑叔,分財無猜,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然則猶有庶子也。《責子》詩云:“雍、端年十三。”此兩人必異母爾。淵明在彭澤,悉令公田種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其自敘亦云:“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猶望一稔而逝,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即自免去職。所謂秫粳,蓋未嘗得顆粒到口也,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