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經典詩詩意及賞析
問劉十九
作者:白居易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注釋】
劉十九:劉十九即兄劉禹銅。白居易留下的詩作中,提到劉十九的不多,僅兩首。但提到劉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劉二十八就是劉禹錫。劉禹銅是劉禹錫的堂兄,系洛陽一富商,與白居易常有應酬。
綠蟻:指浮在新釀的沒有過濾的米酒上的綠色泡沫。
醅(pēi):沒有過濾的酒。
雪:下雪,這里作動詞用。
無:么,嗎。
【詩意】
新釀的米酒,色綠香濃。
小小紅泥爐,燒得殷紅。
天快黑了,大雪要來啦……
能否共飲一杯否?老兄!
【賞析】
《問劉十九》的此句十分樸素,幾乎不做修飾。而詩正是以次如敘家常的語氣,樸素親切的語言,通過敘述對把酒共飲的渴望,體現了朋友間誠懇親密的關系。全詩簡練含蓄,輕松灑脫,而詩句之間,意脈相通,一氣貫之。
詩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選擇和巧妙安排。全詩表情達意主要靠三個意象——新酒、火爐、暮雪的組合來完成。酒是新釀的酒(未濾清時,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綠,細如蟻,稱為“綠蟻”),爐火又正燒得通紅。這新酒紅火,大約已經擺在席上了,泥爐既小巧又樸素,嫣紅的火,映著浮動泡沫的綠酒,是那樣地誘人,那樣地叫人口饞,正宜于跟一二摯友小飲一場。
備下這酒與爐火,其實與天氣有關。“晚來天欲雪”──一場暮雪眼看就要飄灑下來。可以想見,彼時森森的寒意陣陣向人襲來,自然免不了引起人們對酒的渴望。而且天色已晚,有閑可乘,除了圍爐對酒,還有什么更適合于消度這欲雪的黃昏呢?
酒和朋友在生活中似乎是結了緣的。詩人在新酒、火爐、暮雪這樣的氛圍中,十分期待和友人對飲小酌,于是他向劉十九發問:“能飲一杯無?”這是生活中那愜心的一幕經過充分醞釀,已準備就緒,只待給它拉開帷布了。
這首詩篇幅雖短,但很有誘惑力。對于劉十九來說,除了那泥爐、新酒和天氣之外,白居易的那種深情,那種渴望把酒共飲所表現出的友誼,當是更令人神往和心醉的。生活在這里顯示了除物質的因素外,還包含著動人的精神因素。
白居易經典詩詩意及賞析(精選篇2)
《錢塘湖春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描寫西湖的七言律詩。這首詩寫早春的西湖極有特色,因此極富盛名,讀后仿佛置身湖光山色中。
錢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
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
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
綠楊陰里白沙堤。
【注釋】
錢塘湖:西湖的別名。
孤山寺:南北朝時期陳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時改名廣化。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間,因與其他山不相接連,所以稱孤山。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賈亭:又叫賈公亭。西湖名勝之一,唐朝賈全所筑。唐貞元(公元785~804年)中,賈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錢塘潮建亭。人稱“賈亭”或“賈公亭”。
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漲,水面剛剛平了湖岸。初:在古漢語里用作副詞,常用來表示時間,是指剛剛。
云腳低:指云層低垂,看上去同湖面連成一片。點明春游起點和途徑之處,著力描繪湖面景色。云腳:接近地面的云氣,多見于將雨或雨初停時。“腳”的本義指人和動物行走的器官。這里指低垂的云。
早鶯:初春時早來的黃鸝。鶯:黃鸝,鳴聲婉轉動聽。
爭暖樹:爭著飛到向陽的樹枝上去。暖樹:向陽的樹。
新燕:剛從南方飛回來的燕子。
啄:銜取。燕子銜泥筑巢。
亂花:各種野花。
漸:副詞,漸漸地。
欲:副詞,將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繚亂
淺草:剛剛長出地面,還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剛夠上。
沒:遮沒,蓋沒。
湖東:以孤山為參照物,西湖的東邊部分。
行不足:百游不厭。足,滿足。
陰:同“蔭”,指樹陰。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稱沙堤、斷橋堤,全長1000米,在西湖東畔,唐朝以前已有。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時所筑白堤在錢塘門外,是另一條。詩人由北而西而南而東,環湖一周,詩則以湖東綠楊白堤結束,以“最愛”直抒深情。
【詩意】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剛同河堤平行,云氣低低地縈繞在水上。
幾只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朝陽下溫暖的樹,也不知誰家有剛從南方回來的燕子銜著春泥在筑著新巢。
各種野花漸漸要迷住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百看不厭的美景,綠楊濃陰下的白沙堤。
【賞析】
這首詩是白居易在公元822年(長慶二年)的七月被任命為杭州刺史的時候創作的。全詩以“行”字為線索,從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終。以“春”字為著眼點,寫出了早春美景給游人帶來的喜悅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寫出了自然美景給予人的感受。詩作不但描繪了西湖旖旎駘蕩的春光,以及世間萬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機,而且將詩人本身陶醉在這良辰美景中的心態和盤托出,使人在欣賞了西湖的醉人風光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對春天、對生命的滿腔熱情所感染和打動了。
詩的前四句寫湖上春光,范圍上寬廣的,它從“孤山”一句生發出來;后四句專寫“湖東”景色,歸結到“白沙堤”。前面先點明環境,然后寫景;后面先寫景,然后點明環境。詩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終,從點到面,又由面回到點,中間的轉換,不見痕跡。這種“章法”上的“變化”,往往寓諸渾成的筆意之中;倘不細心體察,是難以看出它的“條理”的。
“亂花”和“淺草”一聯,寫的雖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卻有緊密的聯系:春天,西湖哪兒都是綠毯般的嫩草;可是這平坦修長的白沙堤,游人來往最為頻繁。唐時,西湖上騎馬游春的風俗極盛,連歌姬舞妓也都喜愛騎馬。詩用“沒馬蹄”來形容這嫩綠的淺草,正是眼前現成景色。
尾聯略寫詩人最愛的湖東沙堤。白堤中貫錢塘湖,在湖東一帶,可以總攬全湖之勝。只見綠楊蔭里,平坦而修長的白沙堤靜臥碧波之中,堤上騎馬游春的人來往如織,盡情享受春日美景。詩人置身其間,飽覽湖光山色之美,心曠而神怡。以“行不足”說明自然景物美不勝收,詩人也余興未闌,集中飽滿的感受給讀者無盡的回味。
白居易經典詩詩意及賞析(精選篇3)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名作,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背誦這首詩,可見此詩影響之深遠。創作《賦得古原草送別》時,白居易只有十六歲,這首詩開始奠定了白居易在詩壇的地位。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注釋】
賦得: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一詞。
離離:形容青草茂盛的樣子。
原:原野。
枯:枯萎。
榮:繁榮茂盛。
遠芳:芳草綿延,漸遠還生。
侵:侵占,覆蓋。侵古道:延伸到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晴翠:陽光下翠綠的野草。
荒城:荒涼、破損的城鎮。連同上句之古道,皆用以點染古原景色。
王孫:本指貴族后代,此指遠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的樣子。
【詩意】
原野上的青草繁茂,一年一度枯萎了又會繁茂起來。
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第二年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
蔓延到遠方的一片野草,占據了古老的道路,在晴天里,陽光照耀一片綠色連接著荒城。
今天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賞析】
這首詩作于公元787年(貞元三年),實際上是白居易應考的習作。科場考試束縛較嚴,少有佳作,而白居易此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可謂驚艷。
詩的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詩句在字面上看平常無奇,但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一歲一枯榮”這句的意思看似僅僅如此,然而寫“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頷聯的好句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此詩最秒的兩句,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這兩句詩造就了一種壯烈的意境。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五、六句續寫“古原草”而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遠芳”、“睛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詩人勾勒的場景雖古卻生機勃勃。
尾聯,“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這兩句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
全詩措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雖是命題作詩,卻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語語有余味,不但得體,而且別具一格,故能在“賦得體”中稱為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