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詩詞鑒賞語言風格
若有人兮山之阿[1],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2]兮又宜笑[3],子[4]慕予兮善窈窕。
乘[5]赤豹兮從文貍[6],辛夷車[7]兮結桂旗[8]。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
余處幽篁[9]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10]。
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11]兮而在下。
杳[12]冥冥[13]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14]。
留靈修兮憺[15]忘歸,歲既晏[16]兮孰華予?
采三秀[17]兮于山間,石磊磊[18]兮葛[19]蔓蔓[20]。
怨公子兮悵[21]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22]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23]。
雷填填[24]兮雨冥冥[25],猨啾啾[26]兮狖夜 鳴。
風颯颯[27]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28]離憂[29]。
【注釋】
[1]阿:山勢拐彎的地方。
[2]含睇:眼睛含情脈脈地微微斜視。
[3]宜笑:形容很好看的笑。
[4]子:指山中的女神愛的人,即下文提到的“靈修”、“公子”、“君”。
[5]乘:駕車。
[6]文貍:身上有花紋的貍。
[7]辛夷車:辛夷香木制成的車。
[8]結桂旗:桂枝、桂花編織的旗幟。
[9]幽篁:竹林深處。
[10]后來:來遲。
[11]容容:同“溶溶”,形容云氣像盛大的流水一樣涌動。
[12]杳:深遠。
[13]冥冥:昏暗無光。
[14]神靈雨:這里指雨神在降雨。
[15]憺:安心。
[16]歲既晏:指年紀大。
[17]三秀:即靈芝草。靈芝草每年開三次花,因此稱為“三秀”。
[18]磊磊:山石堆積得很多的樣子。
[19]葛:一種蔓生植物。
[20]蔓蔓:葛的枝莖到處纏繞的樣子。
[21]悵:惆悵、失意的樣子。
[22]山中人:山中女神自稱為“山中人”。
[23]然疑作:指既信又疑。然是信,疑是懷疑。
[24]填填:打雷的聲音。
[25]雨冥冥:指陰沉昏暗的下雨天。
[26]猨:長尾猿。啾啾:猨的叫聲。
[27]颯颯:風的聲音。
[28]徒:徒然。
[29]離憂:感到憂傷。
【賞析】
山鬼,即山神,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說法,這里的山鬼,即宋玉《高唐賦》中所寫的巫山神女。
本詩介于抒情詩與敘事詩之間,描述了神女的愛情故事,情節清晰、場景生動。主要內容是寫女神去赴約會,然而對方并沒有如約出現,女神傷心失望,感到無限的痛苦。心理描寫非常細膩,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忘記她作為山神的身份,而把她當做一個多情而柔美的凡間女子。
當然,這個愛情故事,有一個獨特的背景和氛圍。女神出場,如同大自然的精靈,薜荔為衣,女蘿為帶,渾身散發著山間的靈秀之氣,美麗而清澈。赤豹為駕,文貍隨后,香車桂旗,又在華美之中充溢著威嚴。總的看來,女神的形象,是秀美、華貴、威嚴的混合體,在大自然的背景中,是超凡脫俗的,也可以說是“驚艷”的。而若隱若現、飄忽迷離的感覺,又平添了幾分神秘感。
不過,“含睇”、“宜笑”等句,將這個神秘的女子拉回了凡間。她也像凡間女子一樣,對愛情充滿憧憬。女神很自信,她幸福地設想,如果意中人此刻看到自己,那會是怎樣的愛慕啊!
(二) (2)
然而,情人并未準時赴約,女神于是登山遠眺。“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二句,描繪了感人至深的場面:女神站在山頂,望著情人可能來的路。腳下,是茫茫的云海。在蒼茫廣闊的背景下,女神的身影顯得孤單而執著。
等了很久,情人仍然沒有到來。天氣越來越壞了,濃云密布,陰雨如晦。這幾句既是寫景,同時也是寫情。“歲既晏兮孰華予”,既是說時光流逝,天色已暗,同時也表達了女神對于青春難駐的感慨。如此令人驚艷的美人,突發遲暮之感,是多么讓人為之感傷啊!
“君思我兮不得閑”,是為對方開脫。但這種自我安慰,最終還 是無法平復失戀的痛苦。按照清代學者陳本禮的說法,此句“既怨之,復諒之,狀鬼之聲情獨絕”,一片癡心呼之欲出。
不少學者認為,這首詩跟屈原的大多數作品一樣,實際上是借男女之情來比喻君臣之義。這個觀點應該是不太恰當的。詩中所寫,無論是自然景色,還 是女神的感情描寫,都具有濃重的塵世氣息和深切的真情實感,我們從中看不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痕跡。
高中的詩詞鑒賞語言風格(精選篇2)
行行重行行
行行[1]重行行,與君生別離[2]。
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3];
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胡馬[4]依北風,越鳥[5]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6],衣帶日已緩;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
【注釋】
[1]行行:相當于“走吧!走吧”。
[2]生別離:活生生地分離。
[3]一涯:一方。
[4]胡馬:北方的馬。
[5]越鳥:南方的鳥。
[6]日已遠:一天比一天遠。
【賞析】
《行行重行行》是一首描寫離亂的詩,表達了作者對別離的痛恨之情。全詩以清新純真的語言和形象生動的比喻,描寫了妻子對離家遠行的丈夫的相思之情。后人評論這首詩時,說它情真、景真、事真、意真,一字千金。由此可見這首詩的精妙。
高中的詩詞鑒賞語言風格(精選篇3)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里人[1]:“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2]累累[3]。”
兔從狗竇[4]入,雉[5]從梁[6]上飛,
中庭[7]生旅谷[8],井上生旅葵[9]。
舂谷持作飯 ,采葵持作羹[10]。
羹飯 一時熟,不知貽[11]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注釋】
[1]鄉里人:家鄉的人。
[2]冢:墳墓。
[3]累累:一個接一個的樣子。
[4]狗竇:供狗進出的洞。
[5]雉:野雞。
[6]梁:屋脊。
[7]中庭:院子。
[8]旅谷:即野生的谷。
[9]葵:一名“冬葵菜”,葉子可以食用。
[10]羹:湯。
[11]貽:贈送。
【賞析】
本書選錄的《十五從軍征》和《行行重行行》兩首詩都是《古詩十九首》中的名篇。《古詩十九首》是梁朝人蕭統《文選》里收錄的最早的五言古詩,總題為《古詩十九首》。這十九首詩是建安詩的前驅,大約作于東漢末年,作者、題目都已經不可查了,只好以每首詩的第一句作為標題。
從內容上看,這首詩雖然不是很短,但都是一個人遭遇的自述。通過這一番極其凄涼 和慘痛的自述,反映了當時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和百姓沉重的負擔。開頭兩句“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極具震撼力,不僅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而且一語道破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之處。
高中的詩詞鑒賞語言風格(精選篇4)
垓下歌
項羽[1]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2]不逝[3]。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4]兮虞兮奈若何[5]!
【注釋】
[1]項羽:即項籍,秦時下相(今屬宿遷)人。秦末時起兵反抗暴秦的統治,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后在楚漢之爭中被漢高祖劉邦擊敗,在今安徽省和縣自刎而死。這首《垓下歌》就是項羽在被劉邦重重包圍后時作。《垓下歌》可見于《史記》和《漢書》。
[2]騅:青白雜毛的馬,這里指項籍的坐騎。
[3]不逝:這里的意思是被重重包圍而不能突圍。
[4]虞:即虞姬,是項羽的寵姬。
[5]奈若何:怎樣安排你呢?若:你。
【賞析】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項羽及其敗軍被劉邦的大軍重重包圍在垓下。當時,項羽只有少量的傷病殘兵,更重要的是已經沒有糧食了。在漢軍的數重包圍下,突圍已是不可能,等待他們的只有死路一條。就在這天夜 里,四面的漢軍大營里響起了楚地的民歌,項羽聽到這些歌聲,以為漢軍已經占領了全部的楚地,更加焦急和沮喪。將士們聽到楚歌,紛紛思念家鄉,更無戰心。項羽唯一依賴的軍心也丟了。項羽心神不寧,便一個人坐在軍帳內喝酒。項羽望著侍立在身旁的虞姬,又望了望遠處的坐騎,不禁悲從中來,即興作了這首被后人稱為“垓下歌”的詩。這短短四句詩,既體現出了項羽以往的所向無敵和英雄氣概,又表達了英雄末路的悲哀,讀來十分感人。
高中的詩詞鑒賞語言風格(精選篇5)
大風歌
劉邦[1]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2]海內[3]兮歸故鄉[4]。
安得[5]猛士兮守四方!
【注釋】
[1]劉邦:字季,沛郡豐邑(今豐縣)人。秦末時,劉邦從沛(今沛縣)起兵,反抗暴秦的統治,并率先攻入秦都咸陽,滅了秦朝。后來又在四年之久的楚漢之爭中打敗項羽,建立了漢朝。公元前176年秋,淮南王黥布反叛漢朝,劉邦親自率軍討伐。在返回長安途中,劉邦經過家鄉豐邑,與家鄉父老開懷暢飲,酒酣時作了《大風歌》。《大風歌》可見于《史記》和《漢書》。
[2]加:凌駕。
[3]海內:四海之內,這里代指天下。
[4]故鄉:指劉邦的故鄉豐邑。
[5]安得:怎樣得到。
【賞析】
這是為數不多的幾首劉邦的詩里最著名的一首,后人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宋代的朱熹認為,幾千年來,在皇帝所作的詩里,《大風歌》是最壯麗奇偉的一首。另外還 有許多人在讀了《大風歌》之后,都評論劉邦是真英主、真帝王和真英雄。
《大風歌》主要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在第一句中,劉邦以“風”比喻他自己,以“云”比喻自己手下的文臣武將,表現了劉邦崛起時所向披靡的氣勢。在第二句中,“威加四海”這四個字表現出劉邦認為,他取得天下其實是水到渠成的事。
相比于前兩句,在第三句中,劉邦才透露了一絲憂愁之氣:我雖然取得了天下,可是怎么才能得到替我守衛天下的猛將呢?的確如此,當時,幫劉邦打天下的韓信、彭越等大將已被誅殺,黥布也剛剛被他剿滅,手下已經是沒有既放心又能干的大將了。劉邦自己也老了,太子又懦弱無能,而朝中意欲謀反的人還 有不少,這怎么能不使他擔憂和感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