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古代詩詞詩歌鑒賞
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fēng)雨。
小憐初上琵琶,曉來思繞天涯。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fēng)自在楊花。
——宋代·王安國《清平樂·春晚》
譯文
怎么都無法將春天留住,白白地讓黃鶯唱個不停。昨夜一場風(fēng)雨的侵凌,讓這滿地都是臟污的凋落殘花。
小憐姑娘剛剛彈起琵琶,拂曉她思緒萬千縈繞天庭。隨風(fēng)飄揚的楊絮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quán)貴人家的畫堂朱戶。
注釋
清平樂(yuè):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fēng)”“憶蘿月”。
宮錦:宮廷監(jiān)制并特有的錦緞。這里喻指落花。
“滿地”“昨夜”二句:應(yīng)作倒裝理解。
小憐:北齊后主淑妃馮小憐,善彈琵琶。這里借指彈琵琶的歌女。
楊花:一作“梨花”。
賞析
此詞上片以倒裝句式描繪暮春蕭條的景色,抒寫的花的春的宵意,表達了作者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惆悵宵懷;下片抒寫暮春傷逝念遠的幽怨,以暮春紛飛的楊花不肯飛入權(quán)貴人家的人堂朱戶,表達了作者不親權(quán)貴的品就。全詞宵景交融,清新婉麗,曲折多致,筆法精妙,堪稱傷春詞中的佳作。
古來傷春愁秋的詩詞多得不可勝數(shù)。這類被人嚼爛了的題材,卻是歷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來到老一套,相反,永遠有新鮮之來。王安國這首《清平樂》就是這樣的好詞。
詞題為《春晚》,顧名思義是寫殘春景象。“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污,昨夜南園風(fēng)雨。”作者一起筆就寫由于“昨夜雨疏風(fēng)驟”,南園已滿地殘紅了。詞人面對這萬花凋謝的景象,自然不勝傷來。此時耳邊傳來了黃鶯兒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來覺到多宵的鶯兒也正為落花發(fā)愁,苦勸春天不要歸去呢。“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好像詞人嘆息。寫鶯語的“費盡”,實是襯托出詞人的失落來,因為花開花謝,春去秋來,是自然規(guī)律與鶯兒無關(guān)。妙詞人賦予禽鳥以人的來宵,不直說自己無計留春之苦,而是借鶯兒之口吐露此宵,手法新巧而又饒有韻味。
此詞交叉地寫聽覺與視覺的來受,從音響與色彩兩個方面勾勒出一幅殘敗的暮春圖人。開頭從聽鶯聲寫起,轉(zhuǎn)而便訴諸視覺。一夜風(fēng)雨過后,園花凋謝,殘紅敗蕊,滿地飄零,狼藉不堪。百花盛開時,燦爛本如宮錦,可的此時給糟塌得不成樣子了!“滿地殘紅”自是殘春時節(jié)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宮錦之被污損,詞人痛的之宵可見。
下面又從視覺轉(zhuǎn)到聽覺上來:正當(dāng)詞人目睹這如花似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無限惆悵之時,仿佛從遠處傳來歌女小憐之輩彈奏琵琶的聲音,“弦弦掩抑聲聲思”,那弦弦聲聲正是的春的花之宵。小憐,即北齊后主高緯寵幸的馮淑妃,因她“慧黠能彈琵琶”,后代詩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詞中“小憐初上琵琶”,是從李駕《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句化出。這琶琶之聲哀婉動人,當(dāng)此即將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閨中佳人長夜不眠,那剪不斷理還亂的宵思飛越千里關(guān)山,追尋天涯游子。這里,作者抒寫的是由春天的匆匆歸去而引起的年華虛度之來,隱隱寄托著一種美人遲暮、英雄末路的悲慨。
最后,詞人寫到眼前觸目皆是的楊花——這一暮春特有的風(fēng)光:只見那如雪的飛花飄揚,是那樣的自由自在,可始終不肯飛入那權(quán)貴人家的人堂朱戶。
這首詞表達了詞人傷春、的春、慨嘆美好年華逝去的宵懷,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來慨。全詞融宵于景,寫景中融進了自己的生活,寫出了自己的性宵與風(fēng)骨,堪稱一首出類拔萃的傷春詞。
古代詩詞鑒賞
原文: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
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將暮。
譯文
站在西岸向東岸眺望,視線被如煙似霧的樹林隔斷,看不到江東路上走來的情人。我想只有在夢中往來相會,才不怕被江水阻攔。
燈下寫了無數(shù)封情書,但想來想去找不到傳遞的人。即使想托付鴻雁傳信,可是已是秋末了,時間太晚了。
注釋
1、煙樹:煙霧籠罩的樹林。
2、江東路:指愛人所在的地方。
3、闌(lán)住:即“攔住”。
4、書:信。
5、算:估量,這里是想來想去的意思。
6、直饒:當(dāng)時的口語,猶盡管、即使之意思。
7、分付:交付。
8、秋將暮:臨近秋末。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寫于黃庭堅被貶謫西南時。從字面上來看,此詞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首吟詠戀思之作,但結(jié)合詞人的身世,方知這實是一首抒情寄慨之詞,表達的是詞人被遠謫的無奈及盼東歸而無望的痛楚之情。黃庭堅位列“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因坐元祐黨籍,于新黨得勢時被貶謫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此詞便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成的。
賞析
這首詞寄托了深刻的離愁和相似,表現(xiàn)了夢幻與現(xiàn)實的矛盾。全詞以一種相思者的口氣說來,由不能相會說起,至遙望,至夢憶,至對燈秉筆,終至傳書無由。通過一段連貫的類似獨白的敘述,用“望”、“夢”、“寫書”等幾個發(fā)人想象的細節(jié),把一個陷入情網(wǎng)者的復(fù)雜心理和癡頑情態(tài)表現(xiàn)得曲折盡致。
詞的上片,寫相思者想見對方而又不得見,望不見,只好夢中相會的情景。首句開門見山,交代出“江水”、“煙樹”等重重阻隔,在一片迷蒙浩渺的藝術(shù)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對遠方親人的懷念。她極目瞭望,茫無所見:“江水”、“煙樹”、“江東路”等客觀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遙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遠樹時的失望惆悵的心境呈現(xiàn)出來。“望不見江東路”是這種惆悵情思的繼續(xù)。接著,作者把特定的強烈感情深化,把滿腔的幽怨化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夢,是遂愿的手段,現(xiàn)實生活中無從獲得的東西,就企望在夢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遙望中沉思獲得了頓悟:“只有夢來去”,這是一種復(fù)雜的情緒,霧靄迷蒙的客觀美的襯托下,這種仿佛、模糊的潛意識,渴望離別重逢,只有夢中才能自由地來去:“更不怕江闌住”,從“江水西頭隔煙樹”到“不怕江闌住”是一個回合,似乎可以沖破時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飛到思念中的親人身邊。但這個“夢”還沒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做。
下片通過燈前寫信的細節(jié),進一步細膩精微地表達主人公感情的發(fā)展。夢中相會終是空虛的,她要謀求實的交流與聯(lián)系。“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以傾訴對遠方親人的懷念深情,但“算沒個、人傳與”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淵。“直饒尋得雁分付”,詞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寫的信無人傳遞,一轉(zhuǎn)念間,鴻雁傳書又燃燒起她的希望;然而又一想,縱然“尋得”傳書的飛雁,“又還是秋將暮”,雁要南飛了,因此連托雁傳書的愿望也難達到。由此可知,她寫的信是要傳送到北方去。燈下寫信這一感情細膩的刻畫,把女主人公的直覺、情緒、思想、夢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動,“寫了書”又“沒人傳”,“尋得雁”又“秋將暮”那回環(huán)曲折的描摹過程中庸“算”、“直繞、還是”等表現(xiàn)心聲的口語化語言,把一個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畫得細致感人,魅力無窮。
此詞以純真樸實的筆調(diào)書寫相思之情,全詞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確乎具有民間詞的意味,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詞淡雅中見清新,樸素中見真情,通過多種意境淋漓盡致地抒寫了離情。
經(jīng)典古詩詞鑒賞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是一首羈旅詩,寫的是詩人客居他鄉(xiāng),望月思念遠方親人,表達其對遠方親人的深切懷念。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開始兩句詩人用樸素自然的筆觸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壯麗的月亮初升的.景象。海面上冉冉升起一輪皎潔的月亮,詩人此時想,與自己遠隔天涯的親人們此時可能也在對月相思。詩人由景入情,自然過渡聯(lián)想到家中的親人。在這里本應(yīng)該是詩人非常想念親人,而詩人卻對面著墨,想到親人在此時也在思念他的情形,可見詩人構(gòu)思之巧妙,同時,親人思念他的情形寫得越清晰,表明詩人自己對家人的思念越深切。其中一個“生”字,運用得非常生動恰當(dāng),動感十足。這和前面我們講到的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海上明月同潮生”詩句中的“生”一樣的精妙。“天涯共此時”暗用了謝莊《月賦》中“隔千里兮共明月”的句意,這句話之前的“海上”、“天涯”勾勒出的壯麗畫面,使這一句“天涯共此時”展現(xiàn)的境界更為遼闊明朗。第一句寫的是望月實景,第二句是詩人自己想到的,詩文在開始便情景交融,虛實結(jié)合,定格了整首詩的環(huán)境背景,總攬全詩,而之后的抒情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這是詩人由前面的想象又轉(zhuǎn)到現(xiàn)實生活,寫詩人望月回來想要就寢卻無法安眠的心理。這兩句的意思是,多情人抱怨這漫漫長夜,一整夜對月相思,無法入眠。詩人因為思念而無法入睡,因為無法入睡所以抱怨夜晚太長。這一系列的動作體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煩躁,苦思無法安寧。一個“怨”字飽含了詩人內(nèi)心因為思念而產(chǎn)生的深深的痛。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詩人思念遠方的親人,徹夜難眠,吹滅燭燈后,更喜愛月光的皎潔圓滿,于是披衣走出屋外,望月凝思,就這樣不知道過了多長時間,直到露水沾濕了衣裳才從思念情緒中醒悟過來。此時詩人表面上是去欣賞月亮,實則是深深地沉浸在了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懷想中,這更突出了詩人思親之切。因望月而懷念親人,因為懷念親人而去望月,兩相照應(yīng),表現(xiàn)出了詩人幽遠的懷鄉(xiāng)情。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這兩句寫詩人思念親人卻不能相見,于是就產(chǎn)生了把月亮捧起送給親人的想法。這兩句的意思是,但是怎么能贈給遠方的親人呢,還是回去安寢吧,也許在夢里能夠有相見的機會。其中充斥了詩人無法見到親人的無奈心情。晉人陸機擬古詩《明月何皎皎》中有“照之有余輝,攬之不盈手”,詩人借此更襯托出他思念遠方親人的真摯情感,使詩的懷遠之情更含蘊、更細膩。詩文在詩人希望與失望的矛盾心情中結(jié)束了,余韻猶存,意味深遠。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該詩通篇緊緊圍繞“望月”和“懷遠”這個線索,通過“望月”懷遠,然后,又通過“懷遠”無法入眠而“望月”,雖寫思念而情緒不過度感傷,情深真純。同時詩人無論是寫月還是寫詩人懷遠的煩躁心理都是恰到好處,細致入微。頷聯(lián)一改律詩工整的對偶,而是使用了流水對形式,使詩文顯得更為自然、貼切、親切感人。張九齡這種自然質(zhì)樸的文風(fēng)對之后的孟浩然、王維等詩人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后人點評】
郭云:清渾不著,又不佻薄,較杜審言《望月》更有余味。(《增定評注唐詩正聲》)
語文必備古詩詞鑒賞
原文
《宿新市徐公店》
楊萬里
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
注釋
1、籬:籬笆。
2、疏疏:稀疏
詩意
在稀稀疏疏的籬笆旁,有一條小路通向遠方,路旁樹上的花已經(jīng)凋落了,而新葉卻剛剛長出,樹葉稀疏還不茂密,還沒有形成樹陰。
兒童們奔跑著,追捕翩翩飛舞的黃色的蝴蝶,可是蝴蝶飛到一片金燦燦的菜花叢中,孩子們再也找不到它們了。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暮春農(nóng)村景色的詩歌。
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和天真可愛的兒童,頭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點出兒童捕蝶時候快樂,天真的背景。
這兒有一道稀疏的籬笆和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還有幾棵樹,花瓣從枝頭紛紛飄落,嫩葉還未長出的春意盎然的美圖。
創(chuàng)作背景
這組詩當(dāng)作于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彼時楊萬里正任江東轉(zhuǎn)運副使,任所是在建康(今江蘇南京)。詩題中的“新市”,是當(dāng)時一處城鎮(zhèn),在今浙江德清東北,位于臨安(今浙江杭州)與建康之間。這里水陸環(huán)繞,舟車通利,是作者離開臨安去建康任所,或從建康返回臨安述職的必經(jīng)之地。作者途經(jīng)這里,略作停留,短期借宿,見景生情,有感而發(fā),于是賦寫這組詩。
作品鑒賞
第一首詩寫酒樓、柳條上的春光,清明節(jié)的村歌社舞。首二句點明季節(jié)與地點,先寫柳梢,再寫酒樓。古典詩詞常把柳與酒兩種意象放在一起,如“鳀魚苦筍香味新,楊柳酒旗三月春”(韓偓《江樓二首》)“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柳永《雨霖鈴》),通常以這兩種意象表達一種愁情別緒,而楊萬里在這里寫楊柳和酒樓卻顯示了一種悠閑的情懷。后二句通過觀察鄉(xiāng)土風(fēng)俗暗示自己身在他鄉(xiāng),而偏說“便作在家寒食看”,表明自己并沒有那種寓居他鄉(xiāng)的愁緒,并且著意于“村歌社舞更風(fēng)流”,更表現(xiàn)出一種恬然閑適的心境。
這組詩的第一首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遠不如第二首,但第一首詩所體現(xiàn)出來的作者的閑適心境,為整組詩奠定了情感基調(diào)。第二首詩所提供的場景只不過是作者這種心境下的外在反映而已。
第二首詩流傳甚廣。這是一首描寫暮春農(nóng)村景色的詩歌,描繪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頭二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新綠未成陰”點出兒童捕蝶時候快樂、天真的背景。畫面上有一道稀疏的籬笆和一條幽深的小路,籬笆旁還有幾棵樹,花瓣從枝頭紛紛飄落,嫩葉還未長出,春意盎然。籬笆和小路,點明這是農(nóng)村;“新綠未成陰”和結(jié)句中的“菜花”都說明這是暮春季節(jié)。末二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將彩筆轉(zhuǎn)入畫面的中心,描繪兒童捕蝶的歡樂場面。“急走”、“追”是快速奔跑追逐的意思。這兩個動詞十分形象貼切,將兒童的天真活潑、好奇好勝的神態(tài)和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而“飛入菜花無處尋”則將活動的鏡頭突然轉(zhuǎn)為靜止。“無處尋”三字給讀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現(xiàn)出一個面對一片金黃菜花搔首踟躕、不知所措的兒童。前二句寫農(nóng)村景色,是靜態(tài)描寫;后二句寫兒童和蝴蝶,是動態(tài)描寫。這首詩除了運用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外,還運用白描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鮮明。楊萬里為官清廉,曾遭奸相嫉恨,被罷官后長期村居,對農(nóng)村生活十分熟悉,描寫自然真切感人,別有風(fēng)趣。
此詩通過對春末夏初季節(jié)交替時景色的描寫,體現(xiàn)了萬物勃發(fā)的生命力。全詩所攝取的景物極為平淡,所描繪人物的活動也極為平常,但由于采取景物與人物相結(jié)合,動靜相間的寫作手法,成功地刻畫出農(nóng)村恬淡自然,寧靜清新的早春風(fēng)光。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孝宗初,知奉新縣,歷大常博士、大學(xué)侍讀等。光宗即位,召為秘書監(jiān)。主張抗金。工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大家。初學(xué)江西派,后學(xué)王安石及晚唐詩,終自成一家,擅長“活法”,時稱“誠齋體”。一生作詩二萬余首。亦能文。有《誠齋集》。
古詩詞鑒賞古代詩人知識
人月圓
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臺。鷓鴣啼處,東風(fēng)草綠,殘照花開。
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當(dāng)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
[作者簡介]倪瓚(1301-1374),字元稹,自號云林子、風(fēng)月主人等,無錫(今屬江蘇)人。元至正初,棄家浪游五湖。著有《清閟閣全集》。散曲現(xiàn)存小令十二首。
[寫作背景]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作為元代遺民,他始終不能忘記元兵南下、宋朝滅亡那段悲慘的歷史。因此,他一生都沒有在元政權(quán)下做官,隱逸山林,在他晚年時常追憶舊事,緬懷故國,抒寫愁思。
此曲即是作者重登紹興越王臺時所作,包括江浙廣大地區(qū)在內(nèi)的越地,既有越王勾踐報仇雪趾的歷史傳統(tǒng),又是南宋政治經(jīng)濟的中心,人到這里尤其容易激發(fā)起亡國的慘痛和恢復(fù)河山的愿望,今天作者重游前朝重地,登上當(dāng)年勾踐點兵復(fù)仇的越王臺,感情不能抑制。
[注解]
前朝:此指宋朝。
越王臺: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所建,為駐兵處。
素曩:皎潔銀白的月光。
[譯文]不要再問前朝那些傷心的往事了,我重新登上越王臺。鷓鴣鳥哀婉地啼叫,東風(fēng)吹指初綠的衰草,殘陽中山花開放。
我惆悵地獨自仰天長嘯,青崇山峻嶺依舊,故國已不在,滿目盡是喬木布滿蒼苔,一片悲涼。頭上的明月,柔和皎潔,仍是照耀過前朝的那輪,可是它又是從哪里飛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