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詩詞鑒賞知識
北宋·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譯文
纖薄的云彩在天空中變幻多端,天上的流星傳遞著相思的愁怨,遙遠無垠的銀河今夜我悄悄渡過。在秋風白露的七夕相會,就勝過塵世間那些長相廝守卻貌合神離的夫妻。
共訴相思,柔情似水,短暫的相會如夢如幻,分別之時不忍去看那鵲橋路。只要兩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貪求卿卿我我的朝歡暮樂呢。
賞析
《鵲橋仙》原是為詠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而創作的樂曲。本詞的內容也正是詠此神話。
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以超人間的方式表現人間的悲傷離合,古已有之,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隱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歐陽修、柳永、蘇軾、張先等人也曾吟詠這一題材,雖然遣詞造句各異,卻都因襲了“歡娛苦短”的傳統主題,格調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觀此詞堪稱獨出機杼,立意高遠。
古代詩詞鑒賞
《蜀中九日》
作者:王勃
玄月九日看鄉臺,
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
鴻雁那從北地來?
注釋:
1、玄月九日:重陽節。
2、他鄉:異鄉。
3、北地:北回。
4、南中:南方,這里指四川一帶。
詩意:
農歷玄月初九登上看鄉臺,
身處他鄉設席送客人離開,
舉杯之際分外愁。
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
我想北回不得,鴻雁,你為何還要南來?
賞析:
由于本詩抒發了佳節思親的感情,九日登高,遠看故鄉,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見一對鴻雁從北方飛來,不禁脫口而問,我想北回不得,你為何還要南來,形成強烈對比,把思鄉的愁緒推到高峰。問得固然無理,卻烘托了感情的`真摯,給人以強烈的感染。
經典古詩詞鑒賞
潼關原文
終古高云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
——清代·譚嗣同《潼關》
譯文
自古以來高高云層就聚集在這座雄關之上,秋風陣陣總是吹散噠噠的馬蹄聲。
奔騰而過的黃河與遼闊的原野還嫌太過約束,從華山進入潼關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注釋
潼(tóng)關:關名。故址在今陜西省潼關縣北,為古代東西往來的要隘。
終古:自古以來。
簇(cù):叢聚。
河流:指奔騰而過的黃河。
束:約束。
不解平: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解:懂得。
賞析
此詩打句寫潼關雄踞山腰,下臨黃河,形勢十分險明;次句寫作者行經此地,原蹄聲聲,被秋風吹散,點明時間和旅程;三、四句寫黃河浩浩蕩蕩以及潼關境域內的山巒起伏。全詩豪邁奔放,寫景與言情巧妙結合,含蓄又生動。
詩的打句以一種遠景式的遙望,展現潼關一帶蒼茫雄渾的氣象。緊接著,第二句以輕捷、有力的筆調,將“秋風”“原蹄聲”引入詩中,不但以聽覺形象補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視覺形象,進一步渲染出潼關一帶獨具的氛圍,而且打破了原先畫面的靜態,給全詩增添了一種動感。對于久處書齋的文弱書生來說,蕭瑟秋風也許是惹人傷感的凄涼之物,但對胸懷大志,亦文亦武的詩人來說,秋風中那矯健的原蹄聲卻更能催動豪情。他在壯闊的天地間策原馳騁,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極大的自由。
接下來的三、四句,則轉從河和山方面來寫。在前面那種狀態下,詩人極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現出新奇的姿態:那從群山中沖決而出的黃河,盡管已奔入遼闊的平原,但仍嫌受分縛似的在不斷沖擊著河岸;而西去的群山,雖然走向與黃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這樣透過壯闊險峻的背景,就把潼關寫活了。同時將寫景與言情巧妙地結合起來,融進了詩人明求沖破約分的奔放情懷,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動的描繪。
這里的詩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詩人。因為詩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審美愉悅中,詩人已與高山、大河進入了同一狀態,彼此相融,渾然不分而這“猶嫌分”“不解平”的黃河,高山,即是詩人傲岸不羈雄奇磊落胸懷的寫照是詩人特有的沖決一切羅網、奮發昂揚的心態的外化。
詩人在這打詩中所呈現出的,是一種擴張式的、外拓型的心態。這是一種在新舊社會交替之際所急需的新型人才應有的精神狀態。它昭示了詩人短促而轟轟烈烈的一生,即將就此展開。
語文必備古詩詞鑒賞
[宋]周文璞
還了酒家錢。便好安眠。
大槐宮里著貂蟬。行到江南知是夢,雪壓漁船。
盤礴古梅邊。也信前緣。
鵝黃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吸取。明日新年。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即興抒懷的小詞,意味雋永。詞中所寫到的事,是“還了酒家錢”之后的一些活動,如酒后的安眠,美夢的歡欣與破滅,伴隨著江南路上的行程以及在古梅邊的“盤礴”。不難看出作者是嗜酒的。然而,他的嗜酒貪醉,與他所處的時代及個人的遭遇有關。他生活在多災多難的南宋末期。他個人的遭遇也頗不幸。在金兵南下、宋室南渡之際,“室廬既焚蕩,飄零住江潭”均見《呈鞏睡翁禮》他的祖、父輩都隨著宋室的南渡而輾轉江南。他曾任過溧陽縣丞,又曾隱于方泉,窮愁潦倒,坎坷不遇。他不愿意與當時的污濁社會同流合污,因而“獨抱于潔清”《方泉賦》。他的這種行動,又往往受到時人的嘲弄,他對自己的不幸是悲憤的,但又不直接多發憤慨激烈之間,反而婉轉其辭:“噫吾命濡滯于此丘(按指方泉)兮,又何敢怨懟而舛差。”《方泉賦》他往往是在醉中討生活,求解脫,如他在《閑居日有幽事戲作》詩中所說:“自知癡得計,常用醉為醒。”知道了這些背景,對我們了解這首詞的深意就容易了。
詞人的嗜酒、醉眠,他的美夢及其破滅等等,都是處于當時社會現實下郁郁不得志的反應。詞中“大槐宮里著貂蟬”,是用來批判當時富貴無常、得失不定的社會現實。作者曾任過小官,也算在“大槐宮”里呆過的人物,然而詞人對“宮”內的沉浮、冷暖深有體察。作者將醉眠后的情景信手拈來,實際上卻有更深層的弦外之音,即作者對現實的一種曲折而委婉的批判。
“雪壓漁船”,自然是作者在夢醒之后所看到的真實景物,卻也未嘗不是當時社會現實的形象表現,寫其嚴酷,寓有作者的指斥之意。至于“盤礴古梅邊”等,則是作者性格另一側面的表現。“盤礴”,即箕踞而坐。一般說來,傍梅而踞,對于文人而言,自然是一種絕好的境界。但這里卻別有用意。“箕踞”這種坐法,是以屁股坐地,兩腿斜前伸出,狀如簸箕,是一種傲慢不敬的姿態。這是作者以自己的放浪形骸去嘲弄禮法以至憤世的一種行動表現,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反抗形式。
從詞的語言風格來說,這首詞寫得謔而不虐,幽默詼諧。吃酒還錢,事極平常,但以之入詞,就表現了一個不賒不賴的醉漢形象,饒有興味,卻令人耳目一新。詞的下片,作者將他在“古梅邊”那種放浪形骸的“盤礴”,說成“也是前緣”,是前世定下的緣分,顯然是小題大做,故弄玄虛,把本來不相連系的事情硬是湊在一起,意在構成幽默。這種表達,盡管作者寓有嘲弄禮法的用意,但在文字表達效果上,首先征服讀者的,卻是它的幽默詼諧。“鵝黃雪白”,在這里,“雪白”指雪;“鵝黃”是指早春楊柳枝條上所泛出的那種淡黃色,作者有“歲歲鵝黃上柳條”《跋鐘山賦》的詩句,這種初春的消息,與白雪相映,醒然在目,預示著作為新春佳節的新年很快就要到了。
最后一句的詼諧與奇特,更是超出常人想象之外:“一事最奇”,猛提一筆,突如其來,形成懸念;“君記取”,使讀者自然形成了一種緊張的氣氛,就在人們屏息而待的時候,詞人卻出人意料地說出了一件盡人皆知、無“奇”可言,更無加“最”之理的答案:“明日新年”,把嚴肅的懸念立刻化為輕煙,隨之而來的是讀者的釋懷,甚至捧腹。這是一種虛張聲勢、大起大落的筆法,從而構成語言、語意上的起伏跌宕。但在這里,作者也并非為詼諧而詼諧,詼諧之中也流露了他的傷感。“鵝黃雪白又醒然”以至“明日新年”,誦讀之下,在一陣捧腹之后,細味深參,便覺一種逝者如斯、流年暗換的傷感情緒隱然可見。詞中的“又”字,將作者的這種傷感,傳達了出來。原來作者的詼諧只是其表象,腹中卻有郁結。
這首詞的好處便是這樣:在詼諧幽默之中,作者將要奚落的,奚落了;將自己的狂放不羈的性格和傷世之情,相當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嚴肅的內容,發之以詼諧幽默的形式,這就是它的特色所在。
古詩詞鑒賞古代詩人知識
塞上聽吹笛·賞析·高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 滿關山。
“雪凈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這兩句描寫的是邊塞風光:邊塞北地,冰雪已經消融,到了牧馬的時節了。傍晚戰士們趕著馬群歸來,天空中的明月灑下皎潔的清輝,戍樓間回蕩著羌笛的空靈樂聲。這些景色描寫烘托了一種靜謐和平的氣氛,這和“雪凈”、“牧馬”等字的使用密切相關。大地“雪凈”,暗示著一個勃勃生機的春天的到來,而“牧馬”晚歸的情景,則表明此時沒有戰爭。開篇給我們創造了明朗壯闊的背景環境。而“羌笛”兩字則引出了下文對笛聲的描寫。
在這蒼茫明澈的夜 里,不知是從哪座戍樓里傳出了羌笛聲,吹奏的曲子正是熟悉的《梅花落》啊。那曲子回蕩在邊關的上空,“風吹”之下“一夜滿關山”。詩人巧妙地將“梅花何處落”拆開來用,創造了一種虛景,給人的感覺好像風吹的不是笛聲,而是飄落的梅花花瓣,它們四處飄散,一夜之間灑滿關山,花香也彌漫這個關山大地。這就把抽象的曲聲描寫得可感可見了,意境優美,讓人陶醉。雖然這是一虛景,但詩人想象的這個景色正好和雪凈月明的實景和諧地搭配在一起,虛實結合,形成了一種美妙遼遠的氣氛。而戰士們聽到這個曲子不禁會想到故鄉的梅花,想到梅花飄落的情景,自然勾起他們的思鄉之情。但是這種思鄉之情,在開篇兩句邊塞明朗遼闊的實景描寫中就顯得樂觀了。
這首七絕筆力豪邁,成功地將實景和虛景協調在一起,創造出曠遠而明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