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文言文原文
【翻譯】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棵樹樁。一天,一只跑得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含義:原比喻希圖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
【賞析】
“守株待兔”是韓非子《五蠹》中的名篇。
守株待兔故事短小,層次清晰。
宋人,是正在耕田的農夫,泛指。
士農工商作為古代的四民,地位僅次于士大夫,農人的地位本來不賤,理應受人尊敬。那么宋人緣何會轉變成被嗤笑的對象呢?
飛奔的兔子不慎撞上樹樁,折斷頸脖而死,倒在田間。這是兔子個體的悲劇,株是造成兔子悲劇的根源。
當然,株,又成了宋人悲劇的根源。
宋人撿到了死兔,既可吃美味的兔肉,又能賣兔皮而得利,他得意忘形,于是有了以下舉動:
釋耒——守株——冀兔。
對于宋人來說,種田日曬雨淋的太艱辛,遠不如拾兔輕松。一個“釋”字,寫的輕松愉快,不僅寫他丟棄了農具,也寫他丟棄了莊稼,丟棄了農人的身份。
“守”字,既傳形,也傳神。他苦苦地、死死地守著株,內心是焦灼的,癡心妄想有接二連三的兔子來觸株而死,但近視的兔子畢竟只是個體,不可能所有的兔子都看不到樹樁,宋人當然是失望的。
兔走觸株而死,事屬偶然,死得冤枉;宋人守株而絕望,事屬必然,是活該。
“株”有有形的,有無形的,如舊日的思想意識、民俗風情等都是無形的“株”,如果人們的生活都像宋人那樣“守株待兔”,其結果是可笑的、可悲的。
韓非尚有一句:“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亮出了貴今賤古的題旨,這與先秦諸子除法家外大抵榮古虐今的論調形成鮮明的對照,這無疑是哲學觀念上的一大進步。
“守株待兔”常被形容那些思想凝固僵化、不知變通的抱殘守缺者。
當然也有反用其意者,將“守株”作為堅持操守不易的典故來活用,如羅隱《自貽》詩:“縱無顯效亦藏拙,若有所成甘守株。”
羅隱是唐詩中的一股清流,他生在亂世,不求茍進,甘愿守身如玉,寧可守株而死,絕不依附藩鎮,這種操守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