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課文《師說》原文及翻譯
《師說》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師說》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的問題)?(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早于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該)跟從(他),把他當做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就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這里吧!(人們)愛他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文字,(幫助他們)學習斷句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關大道理的)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不能解決(大道理的)疑難問題,有的(書本上的字句)向老師學習,有的(大道理的疑難)不向老師學習;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反而)放棄(不學),我未能看出那種人(是)明白(事理)的!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聽到有人)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許多人聚(在一塊兒)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他們)就說:"那個(人)同那個(人)(指老師和學生)年齡差不多,道德學問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唉!(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習)的好風尚不能恢復,(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君子們認為(是)不值得一提的,現在君子們的見識竟反而比不上(他們),可真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三個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生不一定(永遠)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樣樣都)比學生賢能,(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是)聽到道理有的早有的遲,學問和技藝(各)有(各的)專長,(只是)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紀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_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他)不受(當時士大夫那種恥于從師的)時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正道,(所以)寫(這篇)《師說》送給他。
《師說》詞類活用
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下:名詞用作動詞,低于。
而恥學于師。恥: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可恥。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恥: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可恥。
不恥相師。師: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可恥;名詞作動詞,學習。
孔子師郯子。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位卑則足羞。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羞。
小學而大遺。小、大: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一個“圣、愚”:形容詞作名詞,圣人、愚人。
孰能無惑。惑:形容詞作名詞,疑難的問題。
惑而不從師。惑:形容詞作代詞,疑難問題。
吾從而師之。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吾師道也。師:名詞作動詞,學習。
圣人之所以為圣。圣:形容詞作名詞,圣人。
愚人之所以為愚。愚:形容詞作名詞,愚人。
愛其子。其:第三人稱代詞作第一人稱代詞,自己。
則恥師焉。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可恥。
或師焉。師:名詞作代詞,學習。
《師說》一詞多義
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
吾師道也。動詞,學習。
吾從而師之。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從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名詞,有專門技藝的人。
十年春,齊師伐我。名詞,軍隊。
傳: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動詞,流傳。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動詞,傳授。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名詞,古代解釋經書的書。
朔氣傳金柝。動詞,傳遞,傳送。
舍相如廣成傳舍。名詞,客舍。
從:
惑而不從師。跟從。動詞。
乃大驚,問所從來。自,介詞。
道:
有碑仆道。名詞,道路。
吾師道也。名詞,道理。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風尚。
策之不以其道。名詞,規律。
何可勝道也哉。動詞,說。
道相似也。名詞,道德學問。
惑: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名詞,疑難的問題。
惑而不從師。動詞,有疑難問題。
則恥師焉,惑焉。形容詞,糊涂。
之:
古之學者必有師。助詞,的。
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
句讀之不知。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代詞,這類,這些。
輟耕之壟上。動詞,到,往。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代詞,它們,代“六藝經傳”。
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詞,我。
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詞,代“疑難的問題”。
蚓無爪牙之利。助詞,定語前置的標志。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助詞,的。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他。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結構助詞。取消獨立性。
其: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代詞,表領屬關系,他(它)的,他(它)們的。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代詞,他,他們。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代詞,表遠指,那。
其皆出于此乎。副詞,表推測、估計語氣,大概,或許。
其可怪也歟。副詞,表感嘆語氣,真的。
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詞,前指老師的;后指學生的。
其出人也遠矣。代詞,指圣人。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詞,指“聞道先乎吾”的人。
于:
皆出于此乎。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從。
拜送書于庭。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在。
學于余。介詞,表動作行為的趨向,向。
于其身也。介詞,表動作行為對象,對,對于。
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表比較,比。
不拘于時。介詞,表被動,被、受。
《師說》特殊句式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判斷句。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判斷句。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句,就是“不知句讀,不解惑”。“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而恥學于師。介賓后置句,介詞“于”組成的介詞結構后置。
不拘于時,學于余。介詞結構后置,介詞“于”組成的介詞結構后置。
師不必賢于弟子。介詞結構后置,介詞“于”組成的介詞結構后置。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固定格式,“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生乎吾前。介詞結構后置。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介詞結構后置。
吾從而師之。省略句,省略賓語“之”。
生乎吾后。介詞結構后置。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介詞結構后置。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判斷句。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判斷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省略句,省略賓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