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閱讀的技巧與方法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學生應留意并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
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遇到個別疑難詞句像“絆腳石”一樣橫在途中,我們就要聯系上下文認真推敲,可用猜想的方法來解決。實在解決不了的,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詩歌的鑒賞方法
總結詩歌鑒賞常識,掌握詩歌鑒賞技巧 一、詩歌的表達技巧 1、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夸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復等。
2、表達方式:記敘、議論、描寫、抒情。 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寫:可分為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樂景寫哀、哀景寫樂等。 3、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征聯想、襯托、對比、想象、聯想、照應、托物言志等。
4、篇章結構: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 5、思想感情有: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遠、意境優美、意味深長、耐人尋味、言近旨遠等。 二、詩歌鑒賞表達程式 這首詩采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例:(_年福建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
①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4分) ②對第三聯“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2分) [參考答案] ①“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
“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意思對即可)答“雁別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②第三聯運用夸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云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象神奇,在云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味深長。(意思對即可) 三、重點概念闡釋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
用于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要表現的事物鮮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羅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應來烘托秦羅敷的美貌。
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僧敲月下門”、“月出驚山鳥”等以鬧襯靜。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寫江中之月,分別烘托了琵琶聲的美妙動聽、引人入勝和人物凄涼、孤獨、悲傷等心情。
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鮮明地烘托了汪倫對詩人的濃厚感情。 2、用典 用典,即在詩歌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
古詩很講究用典,這既可使詩歌語言精練,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成功地運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貍、廉頗。
這些典故都是京口這個地方的歷史掌故,詩人借助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詩文歌賦,也是用典的一種。
如王勃在《藤王閣序》中幾乎句句用典,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姜夔在《揚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詩,形成了虛實對比,表達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涼。 3、虛實 這是古人論述文章時常用的概念,虛與實是相對的,有者為實,無者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眼前為實,想象為虛……詩歌常用這一手法,拓展詩歌的意境。
如柳永的《雨霖鈴》,眼前作別為實,別后想象為虛,虛實相生,產生無窮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實一虛,即“春花秋月何時了(實),往事知多少(虛)。
小樓昨夜又東風(實),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虛)。雕欄玉砌應猶在(實),只是朱顏改(虛)”,虛實相濟,寄托了自己故國的哀思。
再如姜夔的《揚州慢》,眼前衰敗不堪的景為實,假設的想象為虛。采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4、語言特色 ①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
比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再如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和《清貧樂?村居》,使用的語言就屬于清新明麗。
②平淡。或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樸歸真,體現了作家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組詩《歸園田居》,用平淡的語言,如話家常,寫的都是家事,不事雕琢。
李煜后期的詞《虞美人》,用語平淡,但感人至深。 ③絢麗。
文言文的閱讀方法
文言文重點主要是文言文的讀音,斷句,對句意的理解,對精美語段的背誦,對文章內容的要點的概括這五個方面,近年來為了更好的提高文言文的閱讀,也擴大了對課本以外的淺顯的文言文閱讀。
學法指導:
1.讀準字音:
借助課本(書下注釋)和工具書,讀準字音。文言文中的生僻字;多音多義字;通假字;古代人名;地名仍保留古音的字。這些都是學習的重點。
2、學會斷句:
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進行朗讀,詞之間的停頓根據文意,古漢語大多采用單音詞表意,不要把兩個相鄰的單音詞誤讀為現代漢語的合成詞。長句可根據文意斷句,句首的語氣詞可停頓。
3.理解句意:
①借助課文注釋、工具書理解句意。
②了解古今詞義變化,正確理解句意。
③結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4.對精美選段進行背誦
要想背得快、記得牢,首先要讀準課文,一字不差,不丟字,不多字,不錯字,認真地逐字讀,待到讀熟后,再考慮背誦,一篇新課文,最主要的是先讀正確,否則讀錯的地方形成習慣很難糾正。其次,邊讀邊理解,已有理解內容,才能背得準確。第三,背誦時可將較長的文章分成小段,“個個擊破”。第四,借助聯想,形體動作,輔導背誦。第五,不斷,任何人不可能一次完成,有計劃地進行反復訓練,可以增強。第六,背誦中心難點易錯之處,可摘重點寫筆記。
5、對內容要點的概括
針對文章的內容,一般設問:寫什么人,敘了什么事,介紹了什么物品的特點,闡述了怎樣的道理,答這些問題,就要逐句逐層逐段理解文章,在閱讀上是與現代文相同的,文言文雖然因距離我們生活較遠 高中學習方法,但它的學習是有明確范圍的,無論那個知識題,都以課本為主。所以一般同學只要肯下力氣,文言文的成績就會較好。
文言文的閱讀方法技巧
一、以規律解文
這里的規律既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語言材料和規則,也包括言語運用的具體規律。文言詩文特殊的語法規范、修辭手法,遣詞用語、煉句煉意方面的獨特規律,都是我們理解文言作品的切實有效的工具,準確地認識和把握這些規律,從規律出發來解讀作品,很多問題便可迎刃而解。
比如辭賦一類的作品,上下句多采用相似的語言結構,處在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利用這一特點來推斷詞意,可以避免望文生義的錯誤。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有一個對句:“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對“游泳”二字,教材沒有注解,而譯文多是“游來游去”“穿來穿去”之類。其實這是不確切的。上句“翔集”既為兩個不同的動作,下句的“游泳”與之相對,也應是兩個不同的動作。原來“游”和“泳”是有區別的,“泳”不是一般的游,而是指潛行水底。這樣,上句譯為“沙灘上的鷗鳥一會兒展翅飛翔,一會兒棲止聚集”;下句譯為“五色的魚兒一會兒浮上水面,一會兒潛入水底”,正好對應。這不僅涉及到一個詞的理解,也涉及到是否真的領悟到作者所描繪的境界。
文言文行文簡潔,省略很多。從成分上說有省主語、省謂語、省定語、省賓語、省兼語、省介詞等;從省略方式上說有承前省和蒙后省。閱讀時要根據上下文弄清楚到底省略了什么。如1994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中有這樣一題,“月俸得白米,輒貨市粟麥”中的“貨”“市”詞意解釋正確的一項是A、都是“賣出”B、都是“買入”C、賣出、買入D、買入、賣出。
要答好此題,關鍵是弄清“輒貨市粟麥”是一個省略句,應是“月俸得白米,輒貨(之)市粟麥”,這樣一來句子意思就清楚了,是賣出白米,買入粟麥,應選C。
文言文中經常使用通假字,如果對這一特點有所認識并形成閱讀意識,解讀時就會時時提醒自己,少犯錯誤。如《漢書李廣蘇建傳》中關于蘇武的一節,其中有一句“單于招會武屬,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教材把“前以”注解為“以前因為”,翻譯過來就成了“以前因為投降(匈奴)以及死亡,跟隨蘇武回到漢朝的共九人”,這在文理上根本不通,如果通假的意識強一點,判斷或查明“前”同“翦”,即“除去”的意思,那么譯文就是“除去投降(匈奴)以及死亡的,跟隨蘇武回到漢朝的共九人”,如此便可文通字順。
二、以文解文
以文解文,就是根據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對詞句作出分析判斷。一個詞,一個句子只有聯系它所處的語境才能產生實際的意義,如果將它們從中孤立起來,就有可能不知所云或發生誤解。因此,結合語境理解詞句的意義就成了古詩文解讀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白居易《琵琶行》中“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這里的“弟”和“阿姨”,指的是誰,他們與琵琶女是什么關系?對此教材并沒有作出注解,我們可以根據這一句與上下文的連貫情況來推斷其在文中的所指對象。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遭遇時,只說了自己的籍貫和住處,沒有涉及家世,所述內容全是教坊里的歡樂奢華和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看不出同家人有何來往。從“十三學得琵琶成,名數教坊第一部”一句可知,琵琶女自幼就來到教坊,早已失去了和家人的聯系,可見“弟”和“阿姨”是她的親屬的可能性極小,因此也就不可能翻譯成“弟弟”和“姨媽”。查唐代《教坊記》中的記載:“坊中諸女,以氣類相似,約為香火兄弟。”由此可知“弟”應當是指琵琶女在教坊中氣類相似的諸姐妹。從琵琶女自幼生活在教坊的事實可知,“阿姨”所指應當是教坊中歌伎娼女的養母(即鴇母)。據此,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同教坊的姐妹們,前去從軍服役(充當營妓),教坊的鴇母也離開了人世,隨著歲月的流逝,自己的容貌也已衰老。”這等于教坊散伙,琵琶女無以為生了。迫于生計,不得不嫁給商人。這樣的解釋,與琵琶女年輕時歡樂奢華的生活敘述以及她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敘述恰好一脈相承。如果按照現代漢語的用于習慣不假思索將“弟”和“阿姨”解釋為“弟弟”和“姨媽”,就會造成前后內容難以貫通。
三、以事解文
以事解文就是根據相關的種種事實去解析文意,其中包括與詩文有關的事實、作者的經歷、創作的動機和目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文化、風俗、習慣等,也包括可以作為參照的相關文章。作者寫詩著文,并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相關的事都說得明明白白,有很多意思是蘊含在相關的事實之中的。讀者從作品中能解讀出多少信息,在多大程度上理解作品,永遠和這相伴隨的事實有關。
《木蘭辭》中“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對于詩中的“思”“憶”一般都作“想”“考慮”來理解。我們知道木蘭在織布時是懷著滿腹的心事的,下文木蘭也向母親說明了自己的心事就是想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可她為什么還要向母親表白自己“無所思,無所憶”呢?這不是前后矛盾了嗎?其實這里的“思”“憶”并不能當泛指的“想”“考慮”來講,而是有著特定的意義和內涵的。與《木蘭辭》同時代的樂府民歌《折楊柳枝歌》中有這樣幾句詩“
敕敕何力力,女子臨窗織。不聞機杼聲,只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阿婆許嫁女,今年無消息。”這里的“何所思”、“何所憶”分明的道出一個多情的女子,希望與有情人終成眷屬,卻因母親的阻撓而不得如愿的幽怨和愁悶。同樣《西洲曲》中的“憶梅下西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漢樂府民歌中的《有所思》等,“思”和“憶”都是表達女子的愛情之思,相思之憶的。根據民歌的這一傳統再來看《木蘭辭》中的詩句,原來是母親聽到女兒的嘆息聲,便敏感到已長大成人的木蘭是不是有心上人了,想出嫁了?木蘭的回答是對母親猜想的否定。母親問中含有關切,木蘭答中帶著斬截。這樣一個不為兒女情長所困,勇敢地站出來為父分憂,報效國家的女英雄形象便清晰的展現在讀者的眼前。而不了解這些背景,則解讀不出這些詩句中的豐富內涵,對木蘭形象的認識也會受到局限。
四、以理解文
所謂以理解文,是指要根據事實常理去理解文意。作者是根據生活的邏輯、事理常情來創作詩文的,這就給我們解讀詩文提供一種參照的思路。如果解出的意義有悖于常理,不合邏輯,就需要回過頭來再作仔細的推敲。
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語文教材的傳統名篇,但教材對其中“借書滿架”的“借”字向來不注,而譯文則是“借來的……”。有人著文說:“所謂借書滿架,也是散人閑趣;未必都是借來的。”看到“未必都是借來的”,說明已注意到了事之常理,對“借”的解釋產生了懷疑,但所謂的“散人閑趣”之論,卻未免牽強附會。歸有光當時所讀何書?那又是怎樣的`家庭?為什么要“借書”?何況,即使真需要“借”,哪有“滿架”之理?這樣以理推究,問題就來了,。因此就需要查閱,《康熙字典》上就有:借,音積義同。原來“借”就是“積”,即使堆疊,碼放。于是文意便豁然貫通。在“借書滿架”之后,接的一句就是“偃仰嘯歌”。教材注為:“偃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嘯歌:長嘯或吟唱。這是顯示豪放自若。嘯,口里發出長而清越的聲音。”“借”來滿架的書,這個歸有光還不好好念,“生活悠然自得”還不算,還要顯示什么“豪放自若”。如果真如此,他的滿腹經綸從哪里來的?他真的那么懶散或者豪放嗎?特別是為什么要在“借書滿架”之后緊接“偃仰嘯歌”一句?這些事“理”、文“理”,使我們對上述注釋大惑不解。其實,偃仰者,頭之低昂也;嘯歌者,吟誦詩文也。原來這是在描寫他自己非常投入地讀書的情景。真是讀書不講理,相差十萬八千里。
五、以情解文
以情解文的情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詩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情緒和情感,另一方面則是作品中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和藝術情景。只有從這些思想情感、生活情景、藝術境界出發,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才能追尋詩文的準確含義。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作者思想感情的指向決定了詩文語句的意義歸屬。魯迅先生的《為了忘卻的記念》中有一首七律詩“慣于長夜過春時”,該詩的頷聯“夢里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中的“慈母淚”,一般都認為是和文中“不幾天,即聽到外面紛紛傳我被捕,或是被殺了”“連母親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相照應。如果單從這兩句來印證理解的話,“慈母淚”顯然是指作者的母親因擔憂作者當時的險惡處境而落淚,這樣的理解固然有道理,但如果僅限于此,就失之浮淺了。這首詩在課文的第四部分,是魯迅得知柔石等人遇害,在極度壓抑悲憤中所作的。魯迅在與朋友的信中也明確指明了這是一首“悼念柔石的詩”。詩的其它幾聯盡管都曲折的表達了對柔石的悼念,但顯然都不及“夢里依稀慈母淚”更恰切更深刻的濃縮了對柔石的深深懷念。文章在引了這首詩后,緊接著有一段對柔石母親的敘述,這段文字實際上就是對“慈母淚”的照應和具體解釋。文中說,“我知道這失明母親的的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作者想寫一點關于柔石的紀念文章而不能,只得選了一幅一個母親悲哀的獻出自己的兒子取得名曰《犧牲》的木刻,算是只有作者一個人心里知道的關于柔石的紀念。
木刻中這位悲哀的母親不正是現實中柔石母親的形象化身嗎?作者知道柔石失明的母親眷眷的心,是因為自己也有一位摯愛著自己的母親;作者知道柔石那拳拳的心,是因為自己也和柔石一樣一往情深的關愛著老母親。這是基于這種強烈的情感體驗,心靈才會產生強烈的震顫:自己的老母親在異地聽到自己被捕的傳言時已經是“飲泣”而至于生病了,那么由己推人,柔石雙目失明的老母親呢?如果他得知自己摯愛的兒子被殺害的消息后將會怎么樣呢?“夢里依稀慈母淚”正是這種假想情景的藝術概括,“慈母淚”也就成了巧妙融會作者悲與憤兩種情感的鮮明意象。它既是對柔石的最深沉的紀念,又是對反動派暴行的無聲勝有聲的血淚控訴。照此說來,“慈母淚”除了寫自己的母親外,更重要的是寫柔石的母親,因為作者寫自己是為了更好的寫柔石,寫自己的母親,恰恰是為了襯托寫柔石的母親。把握住了詩中作者情感的脈絡,才會對詩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寫作用意有更深刻的領會。
最新文言文的閱讀方法
1.研讀考綱。《考試大綱》是高考命題的依據,也是大家復習備考的依據。大家解讀考試大綱時,除要關注考試范圍、新增內容外,更應該關注題型示例及樣卷。它們不但讓我們對高考試卷的長度、題型的大致比例有所了解,更能告訴我們本年高考題目的命題走向。
2.回歸課本。高考題目年年都有變化,但考查學生“運用學過的知識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一直都沒有變化。學過的知識究竟有哪些?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課本中的知識整理清楚,尤其是容易得分的背誦默寫部分。
3.背誦名篇名句整理高考在即,熟練掌握以上高三語文的復習計劃要求和方面,經常對照高三語文的復習計劃做好高考語文復習工作的總結,是你考成優異的高考成績的必備因素。
4.做真題。最后階段,大家應該選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題,以便進一步明確高考題目的命題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檢測一下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在審題、解題的能力方面是否還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復習鞏固。
5.看糾錯本。把糾錯本中的錯誤按基礎、文言、閱讀、語言運用等分別歸類,把錯誤集中的點作為訓練重點,有目的的精選一些材料進行訓練,不讓同樣的錯誤在高考中重現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
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
翻譯句子要解釋出關鍵的字詞的意思,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____、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____)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也太不聰明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
一般來說,作者通過短小的文言語段,記敘一件事,表達一個中心或一種哲理。所以我們了解了全文的內容后,還要進一步思考作者蘊藏在文章里的寫作意圖。有時作者將主旨蘊藏在敘事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就要思考事件的含意;有時作者在文章的結尾時發表議論,直抒胸臆,以此來揭示文章的中心,我們也要倍加注意。
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作者將自己的寫作意圖蘊藏在敘事和寫景中,直到文尾,才卒章顯旨,贊頌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曠達胸襟,勉勵自己和朋友以天下為己任,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____抱負。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____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