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原文及譯文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譯文
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可憐已成了白發人!
注釋
(1)醉里:醉酒之中。
(2)挑燈:撥動燈火,點燈。看劍:查看寶劍。準備上戰場殺敵的形象。說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際也不忘抗敵。
(3)八百里:指牛。《世說新語·汰侈》“晉王愷有良牛,名‘八百里駁’”。后詩詞多以“八百里”指牛。
(4)麾:軍旗。麾下:指部下。
(5)炙:烤肉。
(6)五十弦:本指瑟,泛指樂器。翻:演奏。塞外聲:以邊塞作為題材的雄壯悲涼的軍歌。
(7)沙場:戰場
(8)點兵:檢閱軍隊。
(9)馬作的盧(dìlú)飛快: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作,像…一樣;的盧,馬名。一種額部有白色斑點性烈的快馬。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
(10)作:像,如。
(11)霹靂(pīlì):特別響的雷聲,比喻拉弓時弓弦響如驚雷。
(12)了(liǎo)卻:了結,完成。
(13)天下事:此指恢復中原之事。
(14)贏得:博得。
(15)身后:死后。
(16)可憐:可惜。
賞析
這是辛棄疾寄好友陳亮(陳同甫)的一首詞,詞中回顧了他當年在山東和耿京一起領導義軍抗擊金兵的情形,描繪了義軍雄壯的軍容和英勇戰斗的場面,也表現了作者不能實現收復中原的理想的悲憤心情。
上片寫軍容的威武雄壯。開頭兩句寫他喝酒之后,興致勃勃,撥亮燈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寶劍,仔細地撫視著。當他睡覺一夢醒來的時候,還聽到四面八方的軍營里,接連響起號角聲。“角”,古代軍隊的樂器,如同今天的軍號,有竹、銅、牛角等制品。三、四、五句寫許多義軍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樂隊在邊塞演奏起悲壯蒼涼的軍歌,在秋天的戰場上,檢閱著全副武裝、準備戰斗的部隊。古代有一種牛名叫“八百里駁”。“八百里”,這里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這里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種瑟有五十弦,這里的“五十弦”,代指各種軍樂器。
下片前兩句寫義軍在作戰時,奔馳向前,英勇殺敵;弓弦發出霹靂般的響聲。“作”,與下面的“如”字是一個意思。“的盧”,古代一種烈性的快馬。三國時代,有這樣的故事:劉備帶兵駐扎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劉表不信任他,曾請他赴宴,想在宴會上捉拿他。劉備發覺這個陰謀后,便從宴會上逃出。蔡瑁去追趕他,當時他所乘的馬名叫的盧。在他騎馬渡襄陽城西檀溪水時,的盧溺在水中,走不出來。劉備非常著急地說:“的盧,今天有生命危險呵,應當努力!”于是,的盧馬一躍三丈,渡過溪水,轉危為安。“馬作的盧”,是說戰士所騎的馬,都象的盧馬一樣好。“了卻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復中原的大業。“贏得生前身后名”一句說: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后的英名。也就是說,他這一生要為抗金復國建立功業。這表現了作者奮發有為的積極思想。最后一句“可憐白發生”,意思是說:可惜功名未就,頭發就白了,人也老了。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這首詞氣勢磅礴,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壯志豪情,能夠代表作者的豪放風格。
作者簡介
辛棄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愛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辛棄疾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現存詞600多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公元1207年秋,辛棄疾逝世,年6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