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及賞析
《聲聲慢·尋尋覓覓》
宋朝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守著窗兒 一作:守著窗兒)
【古詩今譯】
一個人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可是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呈現在眼前的和滯留于心的只有孤寂和冷清;這怎能不引起內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上心頭,令人難以忍受。特別是秋天這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調養將息了。飲入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風寒意。望著天空,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寄給丈夫的詩書中,曾設想鴻雁傳書,互通音信,如今那些雁兒自是舊時相識,可丈夫已故,書信無人可寄,更感到傷心不已。
地上到處都是零落的黃花,如今有誰能與我一同采摘?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才能挨到天黑啊!黃昏時候,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么能說得盡
【賞析】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父親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丈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閨情相思,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風格頓變。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但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這首《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當時,詞人經歷了流離失所的戰亂苦難,經歷了丈夫去世的巨大變故,國破家亡,家破人亡,這樣巨大的不幸交相襲來,使她驟然變得孑然一身,孤苦無告,哀痛至極,愁深似海。本篇所書寫的就是這種近乎于絕望的愁懷。
這首詞的開端突兀而起,不同凡響,以七組疊字組成,一貫而下,極力描摹內心的愁苦。“尋尋覓覓”是寫心神無主,若有所失的那種狀態。不僅環境是寂寞冷清的,心靈的寂寞冷清更為可怕,好像丟失了什么東西一樣,曾有過的美好的一切都完了,美滿的愛情,幸福的家庭,心愛的事業,如今都在現實中消失了。這在心靈上不能不產生無所依歸,若有所失的感覺和尋覓寄托的渴求。想抓住點什么為寄托,但結果卻是空虛和冷清。“冷冷清清”,這既是指環境的冷清,也是指心境的冷清。“凄凄慘慘戚戚”,是寫尋覓而不可得之后內心的劇烈痛苦。可見這三句十四個疊字,分為三層意思,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心中無可派遣的愁緒,渲染了濃厚的悲涼氣氛,起到了籠罩全篇的作用。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是說天氣變幻無常,時暖時寒,令人難以適應。這是把環境的清冷孤寂,心情的落寞慘凄都說成是天氣不佳。兒“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則明說酒味淡泊不足以抵御“晚來風急”,實際是將借酒消愁愁更愁的用意隱去不說,這在行文上有騰挪跌宕,意在言外、含蓄蘊藉之妙。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三句,承上文進一步描寫愁情。落寞之中逢歸雁,使這種愁情更為強烈,同時曲折地點明愁情的由來。正是在她傷心之時,一群歸雁飛鳴而過,翹首仰望,不能不引起更加強烈的哀傷。本來凄厲的.雁鳴就最容易引動人的感情,何況昔日在故國的時候,空中的雁群還曾是自己沒好心情的見證:“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多少次目送歸雁遠去,也帶去過自己對遠方丈夫的思念,如今家破人亡,“錦書難托”(陸游《釵頭鳳》)。“卻是舊時相識”之一個“卻是”改包含多少辛酸血淚!另外,過去是在故鄉看雁,如今是飄零異鄉,一個“舊時相識”該包含多少喪亂之感!這就點名了愁懷來自喪亂而造成的淪落無依。
過片(下闋)“滿地黃花堆積”直承上句,仰觀天空飛鳴之雁,俯看遍地凋殘之菊,又引出今昔之異的感慨:往年,菊花盛開,共同觀賞,摘來插頭為簪,如今菊殘人老,有誰還會有這種雅興呢?寫到這里,詞人的激情愈加迅急,很自然地達到結尾的高潮。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兩句寫進了一個孤寡夫人的慘痛哀傷,這兩句詩在上面所描寫的種種令人傷心的感受后,一個不幸著的哀嘆。她尋覓無主,心神殘凄,加之深秋風寒,淡酒難御,望雁過而懷舊事,見殘菊更起新愁,這樣的境遇,一個人守在窗前,如何能挨到天黑呢?前人的評論極贊賞這兩句,說是“借用淡俗之語,發清新之思” (彭孫遹《金粟詞話》)。“黑” 字是個險韻,很難押,此處用得很自然穩妥。
“梧桐更兼細雨”是暗用了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這幾句則把上面“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的人物形象置于一個秋雨、梧桐、黃昏的背景上了,把無限痛楚抑郁之情與無限傷心之景融合為一,進一步深化了所要表達的感情。
這首詞的藝術特點,一是鋪敘手法的運用,而是疊字的運用。詞人通過鋪敘“淡酒”、“雁”、“黃花”、“梧桐”、“ 細雨”等這些富有特征意義的景物,通過一組接一組的疊字連用(十四個疊字),把內心感情層層深入地渲染和烘托出來,具有濃郁的藝術感染力。(文章來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版哈師大《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講》,有改動。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人。宋代(兩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于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后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寫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體寫作時間待考。有人認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丈夫去世,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有人則認為是中年時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