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及賞析
《聲聲慢·尋尋覓覓》原文及賞析
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聲聲慢意象解讀
《聲聲慢》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代表作,在經歷國破家亡之后,作品中蘊含了一種別樣“愁”情,而這種感情主要是通過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常用意象來體現的。
清照詞中的“酒”意象,以南渡為界前后期所承載的內涵各不相同。前期有“濃睡不消殘酒”、“沉醉不知歸路”、“東籬把酒黃昏后”等等,其中的酒意,或是游興歡愉時的詩意流露,或是閨中少婦寂寞無聊時閑愁閨怨的寄托。
雁這一意象,既勾起詞人對往事的無限回憶,反襯眼下凄苦處境,又寄托了這位漂泊異鄉的游子無限思鄉之情。
在李清照詞中,花是頻頻出現的意象,如海棠、梅、菊、桂、荷、芭蕉、丁香等等,這些花浸透著詞人的深情,融合著詞人的人格精神及復雜的人生體驗,為詞人寄情寫志起著豐富的表達效果。
李清照這里也是利用秋雨梧桐的意象來表現自己內心的愁苦傷感。詞中的梧桐,在秋風秋雨中飄零灑落,正是此時詞人處境的物化。梧桐這一意象在詞中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它把詞人的凄苦之情推向高潮。
聲聲慢全詩賞析
這首詞起句便不尋常,一連用七組疊詞。不但在填詞方面,即使在詩賦曲也絕無僅有。但好處不僅在此,這七組疊詞還極富音樂美。
上片從一個人尋覓無著,寫到酒難澆愁;風送雁聲,反而增加了思鄉的惆悵。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轉入自家庭院。園中開滿了菊花,秋意正濃。這里“滿地黃花堆積”是指菊花盛開,而非殘英滿地?!般俱矒p”是指自己因憂傷而憔悴瘦損,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謝。正由于自己無心看花,雖值菊堆滿地,卻不想去摘它賞它,這才是“如今有誰堪摘”的確解。然而人不摘花,花當自萎;及花已損,則欲摘已不堪摘了。這里既寫出了自己無心摘花的郁悶,又透露了惜花將謝的情懷,筆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要深遠多了。
從“守著窗兒”以下,寫獨坐無聊,內心苦悶之狀,比“尋尋覓覓”三句又進一層。“守著”句如依張惠言《詞選》斷句,以“獨自”連上文。秦觀(一作無名氏)《鷓鴣天》下片:“無一語,對芳樽,安排腸斷到黃昏。甫能炙得燈兒了,雨打梨花深閉門”,與此詞意境相近。但秦詞從人對黃昏有思想準備方面著筆,李則從反面說,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來而使人尤為難過?!拔嗤眱删洳粌H脫胎淮海,而且兼用溫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詞意,把兩種內容融而為一,筆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徑獨辟之筆。自庾信以來,或言愁有千斛萬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別見李煜、秦觀詞),總之是極言其多。這里卻化多為少,只說自己思緒紛茫復雜,僅用一個“愁”字如何包括得盡。妙在又不說明于一個“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說還休”之勢,實際上已傾瀉無遺,淋漓盡致了。
這首詞大氣包舉,別無枝蔓,相關情事逐一說來,卻始終緊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賦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語的樸素清新的語言譜入新聲,運用凄清的音樂性語言進行抒情,又卻體現了倚聲家的不假雕飾的本色,誠屬個性獨具的抒情名作。
有關聲聲慢的文學短評
《聲聲慢》由自然疊字組成的團體開始了,給人們帶來了優美的反響。 如果這樣的聲響,配上滴瀝滴瀝的秋雨聲,那就是完美的雨的節奏。 人們聽這首歌的時候,又沉浸在歌曲中悲傷的抒情效果中,陶醉在優美的旋律和優美的詞章中。 正是“不成曲先有情”。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性詞人李清照的作品。 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表達了因國家滅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獨悲傷痛苦的心情,時代色彩濃厚。 這個詞在結構上打破了上下電影的局限,一鼓作氣,突出悲傷,像哭一樣訴說,深深感動。 開頭重復十四個字,形象地表達了作者的心情; 以下“一點一滴”又前后呼應,表達作者孤獨寂寞的抑郁和動搖的心情。 一字一句流淚,風格深刻凝練,悲切悲涼,富有藝術震撼力。
聲聲慢文學賞析
聲聲慢·尋尋覓覓(作者: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中國的文化歷經了幾千年大浪淘沙,語言文字從古至今也有了大相徑庭的革新,發展到我們這代,古典文學幾乎要退出欣賞的舞臺。最尷尬的莫過于,當你精心所創的格律作品卻無人識得,也沒人欣賞。于是我別出心裁,寫了些新聲新韻的詩詞,沒曾想反倒有人樂意捧讀,相詢何因,答曰:易懂!盡管偏離了格律和平仄的軌道,但因為有了觀眾,有了讀者,甚至畫值也似乎有了些許提高,再加上用詞沒有了太多的約束,可以隨心所欲任馬馳騁,便也就坦坦然而為之。
久而久之,心里記著的一些前人的詩呀詞呀都或多或少地會發生些張冠李戴的笑話,或許經歷過些滄桑吧,唯獨對一些格調憂郁的古典詩詞作品卻記憶猶新,或許凄婉的用詞容易引起共鳴,又或者是其中的故事和背景對我有較大的震撼和感染吧?總之,我比較偏愛那種哀怨、刻骨的格調。尤其是宋人李清照的《聲聲慢·尋尋覓覓》一詞,尤為令我百讀不厭!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的代表作。(李清照,女,自號易安居士,濟南人,善詩文,尤以詞著稱,是婉約派的代表。她早年的詞,多寫閨情相思,南渡以后,丈夫逝世,亂離、貧困、孤單的生活和境遇,使她的創作風格變得憂郁、凄戚、憔愁)聲聲慢是詞牌名,又名《勝勝慢》。為雙調(九十六字或九十九字),屬仄韻體。
這首詞是她南渡后獨處異境,因為背井離鄉,飽嘗憂患,國破家亡有感而作。全詞以冷清凄戚為基調,圍繞一個“愁”展開。上半闕用冷冷清清的秋景來襯托自已的孤單和凄涼,下半闕詞人看到落地的菊花,觸景生情,聯想到南渡后的不幸,才學不能施展,理想成為泡影。社會動亂,山河破碎,丈夫又離她而去,以至令她憔悴不堪,詞中敘寫寒冷的天氣,淡薄的酒味,入夜的秋風,天上的過雁,滿地的黃花,窗外的梧桐,黃昏的細雨,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凄涼圖,一個愁的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可感可觸的冷凝的詩意?;蛟S這是她晚年生活的一幅縮影,我以為凄然寡歡、慘淡抑郁的心情已躍然于紙,最后又歸結在一個“愁”字上,集中鮮明地點明了題旨。
這首詞不但情真意深,而且語新言賅,有大量奇字佳句,警筆妙語,風格頓挫凄婉,堪稱一代絕唱!尤其是詞中所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十四個疊字,字字珠璣,字字傳神,字字蓄情,字字生動,手法獨特,鏗鏘有力!字字反映出詞人的孤單與凄清、沉痛與心酸、憂郁與愁悶。
當然,詞人并不是無端地寫“愁”,之所以“愁”,一是國破家亡;二是年邁多病;三是孤身一人;四是流落異鄉。這首詞伊始的十四個疊字表達的多半就是這種復雜傷感的情感?;秀敝幸墒钦煞蛟谏磉?,而“尋尋覓覓”終未見,環顧四周,頓覺空寂孤獨,便生“冷冷”又“清清”之感?;厥淄?,顛沛流離歷盡滄桑,緣何不會有“凄凄慘慘”之嘆?愁腸百結,悲從心起,無人訴說,唯有獨自一人“戚戚”淚下!這種出神入化地運用疊字,不但使聲情并茂,一瀉而下,而且又富于音樂美,同時也增強了情感的渲染力,可謂一舉皆妙。
此外,在寥寥幾語中,竟連用四個反問句式,由“怎敵他晚來風急”,到“如今有誰堪摘”,再到“怎生得黑”,最后以“怎一個愁字了得”收尾,層層深入,句句點睛,有力地表現了詞人尋覓故國、傲世不屈的品質。這種精堪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詞作中別具一格,實為罕見!我曾想,以現代的語言文字,要把一個晚年孤苦伶仃的詞人,和這種慘怛愁痛的心情如《聲聲慢·尋尋覓覓》詞般,僅短短的幾語便表達得如此完美徹底,我以為也許無法做到!這或許也是我喜好古典詩詞的另一種原故,也是喜讀《聲聲慢·尋尋覓覓》詞的又一原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