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詩歌鑒賞出名
此詩的中間兩句是敘事言情,表現了作者在乍一聽到這個不幸消息時的陡然一驚,語言樸實而感情強烈。詩的首尾兩句是寫景,形象地描繪了周圍景物的暗淡凄涼,感情濃郁而深厚。
元稹貶謫他鄉,又身患重病,心境本來就不佳。此時忽然聽到摯友也蒙冤被貶,內心更是極度震驚,萬般怨苦,滿腹愁思一齊涌上心頭。以這種悲涼的心境觀景,一切景物也都變得陰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燈”,覺得是失去光焰的“殘燈”;連燈的陰影,也變成了“幢幢”——昏暗的搖曳不定的樣子。“風”,本來是無所謂明暗的,而今卻成了“暗風”。“窗”,本來無所謂寒熱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滲透,連風、雨、燈、窗都變得又“殘”又“暗”又“寒”了?!皻垷魺o焰影幢幢”、“暗風吹雨入寒窗”兩句,既是景語,又是情語,是以哀景抒哀情,情與景融會一體、“妙合無垠”。
詩中“垂死病中驚坐起”一語,是傳神之筆。白居易曾寫有兩句詩:“枕上忽驚起,顛倒著衣裳”,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貶謫、前往江陵上任時寫的,表現了他聽到送信人敲門,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來信的情狀,十分傳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驚”,寫出了“情”──當時震驚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則寫出了“狀”──當時震驚的模樣。如果只寫“情”不寫“狀”,不是“驚坐起”而是“吃一驚”,那恐怕就神氣索然了。而“驚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寫出作者當時陡然一驚的神態。再加上“垂死病中”,進一步加強了感情的深度,使詩句也更加傳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難的。然而,作者卻驚得“坐起”了,這樣表明:震驚之巨,無異針刺;休戚相關,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誼之深,于此清晰可見。
按照常規,在“垂死病中驚坐起”這句詩后,大概要來一句實寫,表現“驚”的具體內涵。然而作者卻偏偏來了個寫景的詩句:“暗風吹雨入寒窗”。這樣,“驚”的具體內涵就蘊含于景語之中,成為深藏不露、含蓄不盡的了。作者對白氏被貶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憤懣,還是悲痛,全都沒有說破,全都留給讀者去領悟、想象和玩味了。
元稹這首詩所寫的,只是聽說好友被貶而陡然一驚的片刻,這無疑是一個“有包孕的片刻”,也就是說,是有千言萬語和多種情緒涌上心頭的片刻,是有巨大的蓄積和容量的片刻。作者寫了這個“驚”的片刻而又對“驚”的內蘊不予點破,這就使全詩含蓄蘊藉,情深意濃,詩味雋永,耐人咀嚼。
元稹把他這首詩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讀了非常感動。后來他在《與元微之書》中說 :“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仆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像這樣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盡、富有包孕的好詩,它是有很強的藝術魅力的。別人讀了尚且會受到藝術感染,何況當事人白居易。
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誼。元和五年(810年),元稹因彈劾和懲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劉士元沖突,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后來又改授通州(州治在今四川達縣)司馬。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上書,請求逮捕刺殺宰相武元衡的兇手,結果得罪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這首詩就是元稹在通州聽到白居易被貶的消息時寫的。
元稹詩歌鑒賞出名(精選篇2)
連昌宮中滿宮竹,歲久無人森似束。
又有墻頭千葉桃,風動落花紅蔌蔌。
宮邊老翁為余泣,小年進食曾因入。
上皇正在望仙樓,太真同憑闌干立。
樓上樓前盡珠翠,炫轉熒煌照天地。
歸來如夢復如癡,何暇備言宮里事。
初過寒食一百六,店舍無煙宮樹綠。
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
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
須臾覓得又連催,特敕街中許然燭。
春嬌滿眼睡紅綃,掠削云鬟旋裝束。
飛上九天歌一聲,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涼州徹,色色龜茲轟錄續。
李謨擫笛傍宮墻,偷得新翻數般曲。
平明大駕發行宮,萬人歌舞涂路中。
百官隊仗避岐薛,楊氏諸姨車斗風。
明年十月東都破,御路猶存祿山過。
驅令供頓不敢藏,萬姓無聲淚潛墮。
兩京定后六七年,卻尋家舍行宮前。
莊園燒盡有枯井,行宮門閉樹宛然。
爾后相傳六皇帝,不到離宮門久閉。
往來年少說長安,玄武樓成花萼廢。
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門開暫相逐。
荊榛櫛比塞池塘,狐兔驕癡緣樹木。
舞榭欹傾基尚在,文窗窈窕紗猶綠。
塵埋粉壁舊花鈿,烏啄風箏碎珠玉。
上皇偏愛臨砌花,依然御榻臨階斜。
蛇出燕巢盤斗栱,菌生香案正當衙。
寢殿相連端正樓,太真梳洗樓上頭。
晨光未出簾影黑,至今反掛珊瑚鉤。
指似傍人因慟哭,卻出宮門淚相續。
自從此后還閉門,夜夜狐貍上門屋。
我聞此語心骨悲,太平誰致亂者誰。
翁言野父何分別,耳聞眼見為君說。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
燮理陰陽禾黍豐,調和中外無兵戎。
長官清平太守好,揀選皆言由相公。
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
祿山宮里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
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憶得楊與李。
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
今皇神圣丞相明,詔書才下吳蜀平。
官軍又取淮西賊,此賊亦除天下寧。
年年耕種宮前道,今年不遣子孫耕。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廟謀休用兵。
《連昌宮詞》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長篇敘事詩。這首詩通過一個老人之口敘述連昌宮的興廢變遷,反映了唐朝自唐玄宗時期至唐憲宗時期的興衰歷程,探索了安史之亂前后朝政治亂的緣由,表現了人民對再現升平、重開盛世的向往和希望國家長治久安的強烈愿望。此詩語言豐富,形象鮮明,敘事生動,筆觸細膩,是“新樂府”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唐詩中的長詩名篇之一。
元稹詩歌鑒賞出名(精選篇3)
遠信入門先有淚,妻驚女哭問何如。
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這是一首構思奇特的小詩。題目是《得樂天書》,按說,內容當然離不開信中所言及讀信所感。但詩里所描繪的,卻不是這些,而是接信時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場面。詩的第一句“遠信入門先有淚”,是說,詩人接了樂天的江州來信,讀完后淚流滿面。第二句筆鋒一轉,從妻女的反應上著筆:“妻驚女哭問何如?!痹娙耸殖诌h信,流著淚走回內室,引起了妻兒們的驚疑:接到了誰的來信,引起他如此傷心?這封信究竟帶來了什么噩耗?妻女由于困惑,發而為“驚”、為“哭”、為“問”。可她們問來問去,并沒有問出個究竟。因為,詩人這時已經傷心得不能說話了。于是,她們只好竊竊私語,猜測起來:自從來到通州,從沒見什么事使他如此激動,也從未見誰的一封來信會引得他如此傷心。夠得上他如此關心的人只有一個──白樂天。這封信,八成是江州司馬白樂天寄來的了。
小詩向來以直接抒情見長,幾句話很難寫出什么情節、場面。元稹這首小詩,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寫出了場面、情節,卻不直接抒情。他在四行詩里,畫出了“妻驚女哭”的場景,描繪了“問何如”的人物對話,刻畫出了“尋常不省曾如此”的心理活動,而詩人萬端感慨,卻只凝鑄在“先有淚”三字中,此外再不多說。全詩以素描塑造形象,從形象中見深情,句句是常語,卻句句是奇語。劉熙載《藝概》說:“常語易,奇語難,此詩之初關也;奇語易,常語難,此詩之重關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逼鋵?,用常得奇者,豈止白香山為然,香山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越過這道“重關”了。
這首詩當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其時元稹與白居易分別在通州與江州任所。元稹于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三月貶謫通州(州治在今四川達縣)。當年八月,他的摯友白居易也從長安貶謫江州(今江西九江)。相同的命運把兩顆心連得更緊,通州與江州之間,常有書信來往,贈送衣物,互相關切。元稹的謫居生涯是很凄苦的。他于閏六月到達通州后,就害了一場瘧疾,差一點病死。瘴鄉獨處,意緒消沉,千里之外,唯有好朋友白居易與他互通音信。他后來寫的長詩《酬樂天東南行詩一百韻》的序言中,追述了通州期間與白居易的唱酬來往。序文最后說:“通之人莫可與言詩者,唯妻淑在旁知狀?!彼^“知狀”,指知道他與白氏詩信往返,互相關切的情狀。元稹每得白居易信函,總是激動不已。這首《得樂天書》就是其中一次收到白居易的信函時有感而作的一首詩。
元稹詩歌鑒賞出名(精選篇4)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菊花》是唐代詩人元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菊花的情態,表達了對菊花的喜愛。語言淡雅樸素,饒有韻味。
元稹詩歌鑒賞出名(精選篇5)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閑人不夢君。
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時遭貶。白居易寫了四句詩給元?。骸俺科鹋R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痹懥松厦孢@首和詩。
元稹的這首酬答小詩構思相當奇巧,感情極其誠摯。雖然全詩只有四句,卻把詩人對好友的無限感念之情和內心世界的凄苦心境描寫得漓淋盡致。
元稹貶通州,白居易謫江州,兩地迢迢數千里,通信十分困難。因此,詩一開始就說“山水萬重書斷絕”。此時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來的一首詩,詩中告訴元稹,前一天晚上又夢見了他。老朋友感情這樣深摯,使他深深感動。詩的前兩句,詩人首先感嘆于由于“山水萬重”的阻隔,常常會使人的通訊斷絕,因此能得到好友的寄詩是不容易的,而從好友的詩中又得知好友連夢中都在關切著他的境遇,這種人世間珍貴的深摯友情,使詩人感深肺腑。這兩句直敘貶謫之后處境的艱難與郁悶的心情。這種艱難,不光是反映在山水萬重上,更體現在由此導致的音書斷絕上。這種郁悶,不僅僅是因為身處荒僻之地的無聊窮困,更多的是因為很難得到好友的消息。
“念君憐我夢相聞”一句,表面經這千難萬險,詩人終于收到好友的來信,知悉還有遠在異地思念入夢的情景,不禁感慨萬千,夜不能寐。后兩句,詩人緊扣好友寄詩中的急切詢問,向還有作了深情的回答。兩詩都沒有直接敘述自己對好友的苦苦思念掛牽,而是用寫夢來抒難盡之情,但寫法又各辟蹊徑:白居易的寄詩主要以反問的語氣用如夢后的苦思來表示對還有境遇的關切;而元稹的詩,雖是從正面回答,但構思也同樣精巧,他回答好友自己因病魔纏身又夢到一些閑人而感到痛苦。前者“夢見君”,后者“不夢君”,這一唱一和,表面看去是如此截然不同,可是形成了感情基礎,都是來自兩人彼此苦思相念之情。這既符合酬答詩在內容上要彼此相應的基本要求,又在構思上獨處機杼,使人于同中見異。酬答詩在形式上也有嚴格的要求,它要求和詩與原詩必須題材主題相同、詩體相同、用韻相同,有的甚至連韻腳字詞都相同。而元稹這首詩能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依照酬答詩的形式要求,寫得如此深沉蘊藉、形神俱肖、富有包孕,為歷代詩評家視為酬答詩中的佳作。
全詩純用白描,幾乎沒有一點設色布景之處,也絲毫沒有生澀拗口之語,而且人物形象生動雋永,情調境界感人肺腑。特別是作為一首次韻和詩,在押韻韻腳受到嚴格限制的情況下,能匠心獨運,別出心裁地寫出這首詩,更其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