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夜夜操_麻豆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_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_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_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在线观看_日本vs黑人hd

我愛古詩詞 > 詩歌大全 > 詩歌鑒賞 >

懷古詩鑒賞教案

時間: 淑賢2 詩歌鑒賞

  詠史懷古詩的發展經歷了唐宋時期的繁榮之后,到遼金時期進入了別開新徑的階段。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懷古詩鑒賞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懷古詩鑒賞教案篇1:高考詠史懷古詩鑒賞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重點難點

  重點:目標1

  難點:目標2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歸納課內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見下表)

  篇目 類別 思想感情 表現手法

  越中覽古 寫昔日的繁盛和今天的凄涼表達盛衰無常感慨 鮮明的對比。

  石頭城 寄寓著國運衰微的感慨 寓情于景、擬人

  蜀相 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嘆惋之情跟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 借景抒情。

  念奴嬌•赤壁懷古 感慨壯志難酬 對比

  京口北固亭懷古 抒發愛國情懷 詞中用事。

  揚州慢 表達的是對物是人非的無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情景交融、虛實相濟。

  化用前人詩句

  過華清宮 奢侈淫逸

  詠懷古跡(其三) 借寫昭君的怨恨來抒發自己一生顛沛流離,遭逢動亂,功業無成等身世家國之情。

  二、概念

  余秋雨先生說過,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詠史詩就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或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懷古詩則是由作者身臨舊地憑吊古跡而產生聯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發情懷抱負。

  這類作品內容與思想大都比較沉重,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詩人們對歷史的處理往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使詩作文短意長、含蓄蘊藉,令人回味再三。如杜甫的《蜀相》、劉禹錫的《烏衣巷》 都遺響千古。

  (懷古詠史詩,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來表達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的詩歌。懷古詠史類作品,嚴格地說,應該有“懷古”和“詠史”兩個小類。

  “懷古”是指登臨游覽,觸景生情,由于歷史遺跡的誘發,而抒發感慨——長于情景交融。

  “詠史”是翻閱古書,撿點舊說,針對特定的人和事,而陳述自己的獨到見地。——長于議論精辟。)

  三、 類別:

  1. 詠古跡2.懷古人3.憶古事

  四、 歸納思想內容

  1. 感慨盛衰無常2.感慨壯志難酬3.感慨國運衰微4.抒發愛國情懷5.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五、詠史懷古詩的主題:

  1.抒發感慨,感傷興衰

  既然是懷古詠史,現實的不盡人意就難免使詩人觸景生情,抒發盛衰之感傷,獨抒思古之幽情。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為六朝古都、曾經繁華一時的金陵更是成為古代詩人們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觸發了多少人的懷古之情,金陵懷古幾乎成為詠詩的一個專題。如唐代韋莊的《金陵圖》: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這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首句寫金陵雨景,渲染氛圍;二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再如劉禹錫的《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全詩通篇寫景,群山仍在,潮水依舊,月光依然,所變者已是“故國”、“空城”、“舊時月”,昔日繁華已化為烏有,全詩基調凄涼不堪,句句都融合著詩人的故國蕭條之感,令人不勝傷感。

  2.懷古詠史,別有寓意:

  這些詩作大多是作者在懷古詠史的同時,融進了的自己切實的生活感受和獨特的生活體驗,具有強烈個人意識。或是借古諷今,別有寄托,如王安石金陵懷古詞《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上片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層層表現了“故國晚秋”中江山風物的勝概。下片則以“念往昔、繁華競逐”一句轉入懷古,感嘆六朝皆因荒樂而相繼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傷時之意,實際上是借歷史警誡當朝統治者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而重蹈歷史之覆轍。

  或是理性分析,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作變換視角,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議論新穎獨特,發人所未發,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3.感慨身世,關照自我

  有的懷古詠史詩著眼于個人境遇變化,借古人古事抒發自己的感慨。在鑒賞這類詩詞時還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找出二者的共通之處,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在“小喬初嫁”時就立下了令“強虜灰飛煙滅”之大功,可謂少年得志,風流倜儻,而自己人到中年,卻功業無成,“早生華發”,與周瑜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故地重游,聯想古人,關照自己,正是有了這一層自我關照,才使這首詞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這樣,這首杰出的赤壁懷古詞才有了長久的生命。

  五、歸納詠史懷古詩的特點

  方若虛云:“懷古者,見古跡,思古人。其事無他,興亡賢愚而己。”

  (1) 結構: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2) 意象:歷史人物、烏衣巷、吳鉤、淮水、《后庭花》、六朝、華清宮……

  (3) 內容: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

  (4) 表現手法:對比、觸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虛實結合、擬人、借古諷今、吊古傷今、用典

  (5) 思想感情:感慨盛衰無常;感慨壯志難酬;感慨國運衰微;抒發愛國情懷;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 語言:含蓄

  (7) 風格:或雄渾壯闊、或含蓄沉郁

  六、藝術特色

  2. 借古諷今

  3. 對比

  4. 用典

  5. 化用

  6. 寓情于景

  七、鑒賞步驟

  (解讀要求:(1)基礎:明了詩人所詠的人和事(2)關鍵:把握詩人在吟詠古人時寄托了自己怎樣的感情。

  解讀時應思考,對于詩中提到的歷史人物,作者態度是什么?詩人對此事別出新意的見解表現在何處? )

  1.要弄清史實。對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積累得越多越好。我們在中學歷史課、語文課和課外閱讀中所學到的有關知識,應該成為我們頭腦中歷史知識庫的寶藏。在閱讀一首詩詞時,一定要讀好注解,這也是讀懂材料的一把鑰匙。解答鑒賞題時,注意不要被命題者設置的誤區所干擾。比如1996 年高考題選了元代作家阿魯威的散曲《詠史》,故意把作者所歌頌的三國英雄諸葛亮說成是劉備,就是制造誤區的一個例子。

  2.要體會意圖。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者是觸發感慨的媒介。蘇軾被貶黃州,到過當地一處叫作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了詩人感想的媒介了。辛棄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茍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就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自己的報國無門,也就是詩人引發詩思的現實原因。

  3.要領悟感情。詩家懷古詠史,大致上有這么幾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的思考,詩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寫過《題烏江亭》詩,杜牧為項羽自刎而惋惜:“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卻意識到項羽的失敗是歷史的必然:“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另一種情況是把史實與現實扭結在一起,或是感慨個人遭遇,或是抨擊社會現實。我們中學里學過的兩首宋詞《赤壁懷古》和《京口北固亭懷古》,便是如此。還有一種情況是只抓住歷史的一些影子,故意借題發揮,如李商隱的《賈生》就是這么一首以古諷今的杰出之作。關于詩人對史實的態度,我們這里再舉一個例子。像昭君出塞這樣一個漢代的和親故事,杜甫說“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深沉地抒發了自己對遠嫁異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這里只是就史論事。而王安石則說“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作者在這里“借他人酒杯,澆歷史題材,是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反映的,這里不但體現了詩人們不同的藝術技巧,也反映了他們不同的歷史觀和人生觀。

  4.要分析寫法。在構思上,懷古詠史詩可以說是百花齊放的。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六奇已出陳平計,五餌曾聞賈誼言。取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統治的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寫法,是由主題的需要而決定的。我們要在對具體篇章的分析中仔細體味,并且從中領悟作品的基本風格。還有一點必須提醒,作為詠史懷古詩,不少篇章在吟詠的主要人和事之外,還會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共用了五個典故。對于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體會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時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時,也要留意。

  八、解答詠史懷古詩的基本步驟與方法:

  1.懂。即寫什么?

  ①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歷史事實、歷史人物或用典。高考試題中所涉及的歷史事實、歷史人物或用典都是學生熟知的,不可能出學生生疏的歷史事實、陌生的歷史人物或教材中沒有出現過的典故。例如2004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第三套詩歌賞析題同第三冊李白的《越中覽古》的主旨相近,取用第一冊的《勾踐滅吳》的歷史事實。對學生生疏的內容一般給出注釋。

  ②要揣摩作者寫這段歷史、這個古人的意圖所在。既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王昭君與杜甫的的連接點究竟在哪里呢?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與杜甫的“飄泊西南天地間”頗為相似,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宮而不得恩寵與杜甫“古來材大難為用”的悲劇命運極其相似。杜甫的借寫昭君的怨恨來抒發自己一生顛沛流離,遭逢動亂,功業無成等身世家國之情,而對王昭君斯人則只是表達了自己的同情。

  ③要推敲作者所抒發的感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從“懷古”二字來看,是一首典型的詠史抒懷詩,那么作者在這首詞中是側重于借古諷今還是借古言態呢?從下闋作者對周瑜的描寫贊美中可以發現,原來作者詠史,想要抒發的是自己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悲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經固亭懷古》則既有借古諷今之意,又有借古消個人胸中塊壘之心。

  ④要分析作者的寫法。詠史抒懷詩的寫法多樣。在構思上,有以景襯情的,有議論引發的。在章法上,或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

  ⑤要學會比較鑒賞,這不但對領會作者詩中所抒發的感情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對提高鑒賞能力也很有好處。

  2.審。即審明題目要求。

  3.書。即書寫答案。要依據詩歌的具體內容,恰當地運用相關術語表達。

  4.查。即檢查要點全不全,語言通不通。

  九、高考題例

  閱讀下面這首詞,然后回答問題。(6分)

  江城子 五代•歐陽炯

  晚日金陵異草平,落霞明,水無情。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空有姑蘇臺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

  [注]姑蘇臺:吳王夫差與寵妃西施長夜作樂之地,原址在蘇州市西南姑蘇山上。

  這首詞明寫眼前實景,暗寓歷史滄桑。詞中“水無情”、“空有姑蘇臺上月”兩句含有深意。試結合全詩加以賞析。

  【參考答案】“水無情”明寫落日余輝中金陵城外長江浩蕩東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他們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復返。“空有”明寫六朝繁華已去,只剩月亮高掛,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轍之意。

  十、遷移訓練

  1.閱讀下面的詩和對聯,完成第16—18題。(8分)(上海卷)

  赤壁 杜庠①

  水軍東下本雄圖, 千里長江隘舳艫②。諸葛心中空有漢, 曹瞞③眼里已無吳,

  兵銷炬影東風猛, 夢斷簫聲夜月孤 。 過此不堪回首處, 荒礬鷗鳥滿煙蕪 。

  [注]①杜庠:明朝詩人,曾任知縣,不久罷歸;不得志,放情詩酒。 ②舳艫;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樣子。 ③曹瞞:即曹操。

  客到黃州,或從夏口西來,武昌東去;天生赤壁,不過周郎一炬,蘇子兩游

  ——郭朝祚題湖北黃岡東坡赤壁門樓

  16.對聯在語言形式上的最大特點是 ,律詩中的頷聯和頸聯也具有這樣的特點。(1分)

  17.對聯中的“周郎一炬”與上面詩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說一事;“蘇子兩游”與上面詩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說—事。(2分)

  18.就詩歌中畫線的句子,結合全詩,從—個角度(如景和情的關系)寫一段鑒賞文字(80字左右)。(5分) ’

  【參考答案】

  16.對仗(或:對偶)

  17.兵銷炬影東風猛 夢斷簫聲夜月孤

  18.從角度、內容、語言三方面綜合考慮(五)

  2.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烏江 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1)這三首詩詠的都是西楚霸王項羽,但對項羽評價的角度并不一樣,他們的角度分別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從兵家用兵的角度來評價的

  第二首是從民心向背的角度來評價的

  第三首是從節操(氣節)角度來評價的

  (2)這三首詩借對項羽的評價分別表達了什么觀點?

  答: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3. 霜天曉角•蛾眉亭 韓元吉

  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怒潮風正急,酒醒聞塞笛。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

  該詞為登蛾眉亭遠望,因景生情而作。風格豪放,氣魄恢宏。

  蛾眉亭,在當涂縣(今安徽境),傍牛渚山而立,因前有東梁山,西梁山夾江對峙和蛾眉而得名。牛渚山,又名牛渚圻,面臨長江,山勢險要,其北部突入江中名采石磯,為古時大江南北重要津渡、軍家必爭之地。蛾眉亭便建在采石磯上。

  上闋以寫景為主,情因景生。“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起句突兀,險景天成:登上蛾眉亭憑欄望遠,只見牛渚山峭壁如削、倚天而立,上有飛瀑千尺懸空奔流,瀉入滔滔長江。詞人見奇景而頓生豪情,“天際兩蛾凝黛,愁與恨,幾時極”,前句是說:那江天之外兩座夾江而立的遠山,宛如美人剛剛用黛石涂過的兩抹彎彎的蛾眉。“凝”,謂凝止、聚積;在這里則指蛾眉凝愁;這便引出下面的句子“愁與恨,幾時極”來,“極”謂極盡、完了:那眉梢眉尖凝聚不解的愁與恨,到什么時候才能消散?這里運用了擬人化與比喻相結合的手法,,說的是蛾眉含愁帶恨,其實發泄的卻是詞人內心的憂國憂民的愁苦。詞人生于宋、金交兵、戰火遍地的動亂年代,身為南宋官員,面對半壁大好河山已陷金人之手、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的情景,他所愁所恨的應是對恢復版圖、統一舊時河山的希冀一次次的破滅與繼續企求。

  下闋以抒情為主,情與景融。“怒潮風正急,酒醒聞塞笛”是寫:波濤洶涌的江水正卷起連天怒潮,浪高風急;酒意初退,耳畔便仿佛響起如怨如訴、不絕如縷的塞外悲笛。“塞笛”,自然是邊塞亦即“塞外”的笛音;古人以長城為塞,“塞外”則指今長城以外亦即我北部邊疆地區,它常與“江南”相對仗使用。身在南國的詞人所聽到的“塞笛”,只能是因為日夜將收復失地縈繞心頭而形成的一種幻覺,在寫作技巧上則是使用了跨越空間、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大膽聯想,這使豪氣之中多少帶進了一絲蒼涼。當然,“塞笛”也可指實邊防軍隊里吹奏的笛聲,因為那時的采石磯就是南宋與金國交界的軍事重鎮,史載:紹興三十一年(1161),宋將虞允文曾大敗金兵于此地。但詩詞貴虛不貴實,若作前者理解,更增加些促人深思的、奇異的色彩。接下來詞人又迅速將馳騁的想象拉回到眼前,這里正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晚年顛沛、依傍從叔當涂縣令李陽冰生活的地方,采石磯一帶正是詩人醉后入水、欲捕明月而葬身的地方。“試問謫仙何處?青山外,遠煙碧”中,前句是說:試問到哪里去才能追尋到謫仙人李白的蹤跡?作者對著茫茫江水,呼喚尋找著前朝那位狂放不羈、才華橫溢的偉大詩人。此時此地,此景此情,這尋找、這呼喚,既是對所傾心仰慕的詩人的憑吊(據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公墓志》記載,李白墓在當涂東南之青山北麓),卻也可理解為詞人在積極地為苦悶心情尋找寄托,希望自身也具有曠達、豪邁如李白般的性格。結句“青山外,遠煙碧”意境開闊,它不僅對前面之問句作了答復,而且是詞人對愁與恨交錯纏繞所作的奮力擺脫:那萬重青山外,千里煙波的盡頭、郁郁蔥蔥的地方,當更有令人神馳的景物。

  該篇在寫景時,采取張弛、剛柔迭相使用的手法,達到了映襯鮮明的效果。例如“倚天絕壁,直下江千尺”與“天際兩蛾凝黛”之間反差極大,前者剛勁有力,后者柔閑多姿;同樣地,“怒潮風正急”與“酒醒聞塞笛”兩句,前者如張弓扣弦,后者則安閑舒緩。都顯示出各自的美。此外,在抒情處,使用了兩個問句,給讀者留下更多可供思索的余地。(韓秋白)

  4.閱讀下面兩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07年湖北卷)

  華清宮   吳融

  四郊飛雪暗云端,唯此宮中落旋干。 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惟有樹長生。

  (1)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說明。(4分)

  (2)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4分)

  5.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①詩的頷聯“草自春色”、“鳥空好音”,寫祠堂的 。字里行間寄寓

  的情懷。

  ②這首詩懷著對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的深深敬意,緬懷他生前的顯赫功勛,寄寓了無窮的感嘆,也蘊藉著詩人

  6.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

  賈 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①本詩末句“問鬼神”是指 。

  ②這是一首托古諷時詩,詩人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自己 的感慨。詩的藝術手法是 。

  7.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臺 城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注釋】韋莊(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陜西西安)人。

  (1) 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人為什么說“臺城柳”“無情”?

  (2)有人說詩人在憑吊古跡時流露出濃重的對時事的感傷情緒,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什么?

  附:考題精練答案:

  (1)兩首詩都應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2分)第一首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血陰云,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成陰,溫暖如春。(1分)第二首今昔(或時間):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1分)

  (2)第一首詩通過寫景狀物,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于享樂的統治者。(2分)第二首詩通過詠史抒懷,諷刺統治者荒淫誤國,感嘆王朝的興衰。(2分)(意思答對即可。)

  1.荒涼、感物思人;匡時濟世的抱負和失望心情

  2.①服藥求仙、荒于政事

  ②懷才不遇、寓慨于諷

  3①孫權、杜甫、不盡長江滾滾來

  ②南宋時代人,如此看重孫權,實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社會心理的反映。因為南宋朝廷實在太萎靡庸碌了,在歷史上,孫權能稱雄江東于一時,而南宋經過了好幾代皇帝,竟沒有出一個像孫權一樣的人!所以,“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話,本是曹操的語言,現在由辛棄疾口中說出,卻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奮發圖強的時代的呼聲。

  4.①因為雖然六朝的繁華已如夢遠逝,而臺城柳卻依舊逢春即枝繁葉茂,不管人世滄桑、人間興亡,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以它的繁榮茂盛和臺城的荒涼破敗,以它的終古如斯和六朝繁華如夢轉瞬即逝作鮮明對比,因此詩人說它“無情”。(

  答出“六朝如夢鳥空啼”,而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這種物是人非的對比關系,表述流暢連即可。)

  ②同意。因為詩人身處晚唐,此時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華已蕩然無存,如夢一場,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詩人憑吊臺城古跡,回顧六朝舊事,今之視昔如來者視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運使詩人聯想到唐王朝,懷古傷今。(

  答出詩人懷古傷今的晚唐情結,表述流暢連貫即可。)

  懷古詩鑒賞教案篇2:詠史懷古詩鑒賞教案

  千古興亡多少事,嘆人嘆己嘆人生

  ——詠史懷古詩鑒賞教案

  「教學設想」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詩歌賞析,解答詩歌鑒賞題?各類資料習慣采用以考點為訓練點,分形象、語言、技巧、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等幾點組織復習,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詩歌內容為標準進行分類訓練,使學生掌握各類詩詞的特點,再輔之以考點訓練,其效果將會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識梳理課、詩詞助讀課、考點訓練課、分類訓練課、綜合訓練課等課型。其它課型教例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側重分類鑒賞訓練。

  教學思路:課本復習→特點歸納→考題精選→解題指導→遷移訓練。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學習詠史懷古詩的解題方法與技巧。

  (二)能力培養目標

  1.探究把握此類詩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養學生準確鑒賞詠史懷古詩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目標

  1.感受我國古代文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意識,繼承其優秀的文化傳統,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2.感受詩歌的魅力,接受文學藝術的熏陶,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

  重點:探究把握此類詩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難點:掌握詠史懷古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一。導入:

  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但凡懷古之作,千百年來所抒發的情感大同小異,所不同的是作者的歷史觀、選材與寫作手法。

  自古以來,世俗的朝廷總把冷眼拋向那些熱心熱腸的古代詩人們,而這些仕途總是不順的詩人就不自覺地轉而徜徉于瞻仰憑吊古跡、詠評歷史人物中,感慨歲月滄海桑田,喟嘆人生萬古悲風。抒難酬之壯志,澆心中之塊壘。懷古詩常觸及詩人心靈的最深處,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近年來高考也常涉及此類詩歌。

  二。點擊概念

  懷古詠史詩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跡引發出對時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鳴,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諷今,達到感慨興衰、寄托哀思、托古諷今等目的。這類詩由于多寫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與思想大都比較沉重,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詩人們對歷史的處理往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使詩作文短意長、含蓄蘊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賞這類詩歌,我們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寫了怎樣的古人、往事,詩人為什么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他在詩中表現出什么態度,這種態度又是運用什么方法來表達的。

  三。知識鏈接

  ㈠詠史懷古詩歌的含義和歷史源流:

  ⒈詠史懷古詩的含義:

  詠史與懷古都是以歷史題材為詠寫對象,對歷史人物的功過、歷史事件的成敗等,發表議論、或抒發感慨,或者借古以諷今,或者發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側重,詠史詩多針對具體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懷古詩多是登臨舊地有感而發之作。

  ⒉詠史懷古詩的源流:

  詠史懷古詩的產生源遠流長。詩騷中已見一些關于詠史懷古的內容,但與真正的詠史懷古詩還有差別。

  A、班固的《詠史》,被認為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義上的詠史詩。此詩寫的是漢文帝時期緹縈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寫法上,“隱括本傳,不加藻飾”,以敘述本事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議論,整首詩寫得“質木無文”。

  B、左思《詠史》八首,真正實現了“詩”與“史”的結合,使得史事的敘述和詠懷較好地結合在一起,使詠史詩體格一新。

  ㈡唐代詠史懷古詩論析:

  ⑴初唐詠史懷古詩:

  以史為鑒,詠寫故去朝代的興亡,以告誡當世君主,成為初唐詠史懷古詩的一個重要主題。此類詩作多隱括史事,興寄的成分較少。

  此外,借史來抒發建功立業的懷抱,也是初唐詠史詩的一大主題。最具代表的是陳子昂《薊丘覽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臺歌》。

  ⑵盛唐詠史懷古詩:

  盛唐詠史懷古詩寄托了詩人們對功名的熱望,表現他們積極進去的熱切心態。如王維《西施詠》《夷門歌》,李白《古風》其十、《登金陵鳳凰臺》,即此類。杜甫的詠史詩借詠史抒發自己對社會的感慨。如《蜀相》《八陣圖》等。

  ⑶中唐詠史懷古詩:

  中唐是詠史懷古詩的繁榮期,不但出現大量作家作品,而且總體水平較高。此時的詩歌多吊古傷今,借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懷詠,或對歷史古跡的憑吊,針貶時弊,寄托懷抱。

  劉禹錫是此時詠史詩人之冠。《烏衣巷》《金塞山懷古》都堪稱傳世名作。

  ⑷晚唐詠史懷古詩

  晚唐詠史懷古詩尤為發達,由于政治危機的加劇和末世的逐漸到來,追憶與感傷成為此時詠史懷古詩的主要內容。

  李商隱與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兩位詩人,李詩主要有《詠史》《楚吟》《過楚宮》《吳宮》《漢宮》《隋宮》《馬嵬》等;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三首》《題烏江亭》《題木蘭廟》《赤壁》等是此時名作。

  ㈢宋代詠史懷古詞論析:

  詠史懷古也是宋詞中的重要內容。王安石《桂枝香》(登臨送目)感慨于六朝興衰,并轉入對現實的憂慮。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借詠懷周瑜來抒發自己的人生感慨。賀鑄《將近酒》(城下路)諷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彥《西河?金陵懷古》蘊涵著濃郁的歷史滄桑感,在寫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詩句。

  南宋詠史懷古詞多借古說今,抒發北伐抗金的志向,風格慷慨悲壯。如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橋》等詞作將詠史與抒懷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劉過的《六州歌頭》(鎮長淮)以揚州的興衰痛陳金兵的罪行與南宋統治者偏安思想。

  ㈣詠史懷古詩特點:

  ⒈形式標志: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古”、“詠懷”等。

  ⒉寫法上,詠史詩常常運用典故,或寫景,或對比,或襯托,或抑揚,或諷刺,或含蓄等等。

  ⒊詩歌的內容一般為:描寫此地眼前的衰敗、荒涼、蕭條,或描述歷史事件的經過,抒發感慨;

  ⒋詠史懷古詩詞的藝術特征:

  1)“詩”與“史”的結合:文學性與歷史性的統一;

  2)“詠史”與“言志”的結合:對現實政治的強烈關注;

  3)“古”與“今”的結合:多維的時空組合。

  四。詠史懷古詩的主題歸納

  懷古詩常觸及詩人心靈的最深處,具有很高的鑒賞價值。近年來高考也常涉及此類詩歌。而懷古詩的結構一般是臨古地,思古人,憶其事,抒己志。

  臨古地——

  A.前代的都城:咸陽、長安、金陵、姑蘇、洛陽、汴京

  B.發生過重大事件的地點:驪山、赤壁、新亭、隋堤、馬嵬、華清宮、汴河

  C.歷代帝王與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廟:湘妃祠、烏江亭、陳琳墓、李白墳

  D.特定的歷史朝代:六朝、吳國、隋代、安史之亂、南唐后蜀等。

  ㈠懷人傷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與際遇和作者有了某種相似性,觸發點在古人,落腳點在自己。具體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對比失落型

  有的懷古詠史詩著眼于個人境遇變化,借古人古事抒發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負,建功立業,得遂心愿,而自己卻因為某種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盡其用,從而有了郁郁寡歡乃至消極遁世之心。在鑒賞這類詩詞時還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找出二者的共通之處,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在“小喬初嫁”時就立下了令“強虜灰飛煙滅”之大功,可謂少年得志,風流倜儻,而自己人到中年雙鬢染霜,卻功業無成,“早生華發”,與周瑜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強烈的對比生發出濃重的“人生如夢”的感慨,今世之無奈卻只能在清風明月間買醉。故地重游,聯想古人,關照自己,正是有了這一層自我關照,才使這首詞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這樣,這首杰出的赤壁懷古詞才有了長久的生命。

  蘇武廟 溫庭筠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芒然。

  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①,去時冠劍是丁年②。

  茂陵不見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帳:《漢武故事》載: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錯雜天下珍寶為甲帳,其次為乙帳。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帳”意指漢武帝已死。②丁年,壯年。③茂陵:漢武帝的陵墓;封侯:蘇武持節歸來,漢宣帝賜他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

  這是一首吊古詩,是詩人瞻仰蘇武廟時所寫。詩人見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發了什么思想感情?

  詩人見到了蘇武廟的古祠高樹。先是想到了蘇武“魂銷漢使前”的故事,想象當年蘇武驟然見漢使的情景,將其羈留匈奴十九年的種種難以言狀的情感,盡寫入“消魂”二字。頷聯繼而追思蘇武當年,用工整的句子繪成了兩幅畫面:一是望雁思歸圖,二是荒塞牧歸圖,概寫了蘇武幽禁在異域的漫長歲月。頸聯想到蘇武歸來,宮殿樓臺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聯遙想蘇武歸來后哭悼武帝。本詩“見”是發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歷史。抒發了對蘇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變遷的悵惘之情。

  這種懷人有時不僅僅傷己,還傷同時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作者之所以追念項羽,不僅僅是作者有那種巾幗豪杰之氣,還因為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這讓作者想起英雄項羽。這是一個聲明,是一種譏刺,更是一種吶喊。對比之下,詩作的含義自然比較明白:豎子茍且偷安,時代呼喚英雄。

  過陳琳墓 溫庭筠

  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詞客有靈應識我,霸才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云。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這是首詠懷古跡之作。表面上是憑吊古人,實際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陳琳是漢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長章表書記。初為大何進主簿,曾向何進獻計誅滅宦官,不被采納;后避難冀州,袁紹讓他典文章,曾為其起草討伐曹操的檄文;袁紹敗滅后,歸附曹操,操不計前嫌,予以重用,軍國書檄,多出其手。陳琳墓在今江蘇邳縣,這首詩就是憑吊陳琳墓有感而作。

  全詩貫串著詩人自己和陳琳之間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際遇的對比,即霸才無主和霸才有主的對比,青史垂名和書劍飄零的對比,文采斐然,寄托遙深。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1.這首詞是就哪一段史實發出感懷的?表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是就三國吳蜀聯合抗曹的事跡發出感懷的。辛棄疾重游東吳故地,登上北固樓,回顧“三國”時期吳蜀聯合抗曹的舊事,懷念當年雄踞一方的孫權,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王朝能夠重演這段歷史,奮起抗金,收復北方失地啊!然而現實卻難遂人愿,他只有無限感慨,抱憾終身。詩作表達的就是一種悵惘和郁悶的心情。

  2.首詞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這首詞三問三答,自相呼應,跌宕起伏,層次分明。詩人從大處落筆,視野十分開闊,氣魄極其宏大雄壯。詞中融經鑄史,借古諷今,表面上是稱贊孫權為天下英雄,實際上譴責南宋主和派的昏庸怯懦。“生子當如孫仲謀”一句雖為曹操之言,也代表了作者的心聲,表達出對當權者無抗金復國之志的遺憾和憤慨。

  2.同病相憐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體現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關照自我,抒發自己渴望建功立業或懷才不遇的感傷。(懷古傷己)如李商隱《賈生》寫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傾談神鬼不談治國之策,實則借賈誼來寫自己的同樣的遭遇,抒發并強化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

  蜀相  杜甫

  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詩人幽幽思古,感慨萬千,遙念諸葛亮一生,為他的業績和精神所感動;盛贊劉備的禮賢下士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君臣相契、如魚得水的情景。結尾兩句,詩人想到諸葛亮多次北伐,情系匡復漢室,具有統一中國的雄心大計,可惜操勞過度,死于軍中。對此詩人充滿了哀思與痛惜之情。因此,這不僅是一首詠史詩,而且將詠史與諷今、詠人與寫己有機結合起來。寫諸葛亮雄才大略,就是希望當朝出現類似的英雄來平定天下;寫劉備三顧茅廬,就是諷喻當朝皇帝不要猜忌賢才、黑白不辨;寫諸葛亮的未捷先死,就是抒發自己壯志不伸、一生潦倒的悲憤。因而詠史詩更顯得情韻豐蘊、意義深遠,富有現實主義的精神。

  ㈡懷古傷今

  古代詩人的主流是寒士,濟天下拯黎民的念頭使他們更多關注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上。詩人們常借寫古跡、古事來表達對現實的關切、熱情、不滿、警戒。懷古盡管觸點在古,但實際上表現了對現實的強烈關注。現實不合理想模式的時候就是懷古最有理由的時候。根據古跡或古事的現狀可分以下幾類:

  1.昔盛今衰型

  既然是懷古詠史,現實的不盡人意就難免使詩人觸景生情,抒發盛衰之感傷,獨抒思古之幽情。抒發對物換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這類詩作或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或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尤其是做為六朝古都、曾經繁華一時的金陵更是成為古代詩人們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觸發了多少人的懷古之情,金陵懷古幾乎成為詠史詩的一個專題。

  過去的繁華隨風遠去,只留下一片荒蕪,這讓人頓生物換星移,世事滄桑之感。如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吳宮中的花草,都已埋沒在荒僻的小徑里;東晉顯赫一時的貴族,更已變成一座荒涼的古墓了。如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人借憑吊東晉時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陽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語雖極淺,味卻無限。施補華的《峴傭說詩》評這首詩的三、四句時說:“若作燕子他去,便呆。蓋燕子仍入此堂,王謝零落,已化作尋常百姓矣。如此則感慨無窮,用筆極曲。”

  這類詩作既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又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憶昔  韋莊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秋月滿樓。銀燭樹前長似晝,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園公子名無忌,南國佳人號莫愁。今日亂離俱是夢,夕陽唯見水東流。

  [注][1]西園公子:曹魏時,曹丕,曹植為公子時曾居“西園”,在此夜宴文士。

  [2]無忌:戰國時魏國公子信陵君的名字。

  [3]莫愁:相傳是南國一善歌少女的名字。樂府詩《莫愁樂》云:“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石城即今南京。

  (1)這首詩巧用典故,語涉雙關,以頸聯(五、六兩句)為例,就其中一種手法做簡要分析,(3分)

  詩人把諷喻唐末王孫貴族生活奢靡之意寄寓在曹丕和信陵君這些歷史上值得稱道的風流人物身上,這是用典;詩人用傳說中善歌少女的名字,諷喻浮華女子不解國事艱難,深寓“隔江猶唱后庭花”的沉痛,也是用典。

  詩人不把“無忌”作專名看,取其“無所顧忌”“肆無忌憚”之意,這是雙關;詩人言愁卻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諷,這也是雙關。

  (2)“夕陽唯見水東流”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3分)

  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抒發了對唐王朝頹勢難挽,行將覆滅的悲傷。(從作者個人角度回答,抒發了身世滄桑之痛,亦可。)

  2.物是人非型

  昔日的風景依舊,只是朱顏已改。物是人非給人帶來幻夢似的感覺,不由得讓人做冷靜的思考。如劉禹錫的《石頭城》: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全詩通篇寫景,群山仍在,潮水依舊,月光依然,所變者已是“故國”、“空城”、“舊時月”,昔日繁華已化為烏有,全詩基調凄涼不堪,句句都融合著詩人的故國蕭條之感,令人不勝傷感。

  金陵圖  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這是一首憑吊六朝古跡的詩。詩的首句寫金陵雨景,渲染氛圍;二句寫六朝往事如夢,臺城早已破敗;三、四句寫風景依舊,人世滄桑。觸景生情,借景寄慨,暗寓傷今。語言含蓄蘊藉,情緒無限感傷。

  ㈢理性反思

  前兩類詩歌,作者都身置其中,抒發一己之感慨;此一種,作者跳出來,站在歷史的高度,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

  這些詩作大多是作者在懷古詠史的同時,融進了的自己切實的生活感受和獨特的生活體驗,具有強烈個人意識。

  ⒈借古諷今,別有寄托:

  借古諷今,勸誡今人不要一味貪圖享樂/過度奢侈/窮兵黷武,以免重蹈歷史覆轍(借古諷今)。

  如王安石金陵懷古詞《桂枝香》: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

  上片以“登臨送目”四字領起,層層表現了“故國晚秋”中江山風物的勝概。下片則以“念往昔、繁華競逐”一句轉入懷古,感嘆六朝皆因荒樂而相繼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傷時之意,實際上是借歷史警誡當朝統治者不要一味貪圖享受而重蹈歷史之覆轍。

  ②或是理性分析,獨抒機杼,表達自己對歷史事實的獨特觀點,啟迪世人。

  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首詩作變換視角,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幸。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跡,后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議論新穎獨特,發人所未發,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我們不妨以寫項羽的兩首絕句為例來加以深入探討: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秦末楚漢相爭,最終以項羽垓下大敗,自刎烏江而降下帷幕。后人總想透過歷史的煙塵,剖析他失敗的原因,從中引出某些歷史借鑒。杜牧以詩人的眼光,從敗不餒的角度立意,指出出色的戰將自當勝不驕,敗不餒,尤其是在受重創、陷絕境時,更應“包羞忍辱”,這才是真正的男兒。杜詩在為項羽的失敗同情、惋惜之余,又對他的剛愎自用,缺乏自知不無諷刺。尤為人激賞的是,詩人借題發揮,道出一個頗有積極意義的命題:百折不撓,才能成功。

  王安石以政治家的眼光,從當時形勢的角度立意,指出項羽已失去人心,不會再有成功的希望。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三、四兩句以辛辣的反問指出:杜牧未免太天真了,即使項羽真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拼死賣力嗎?“卷土重來”實在是癡人說夢而已。王詩辛辣冷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項羽失敗的最根本原因,頗具政治家的眼光。

  五。鑒賞方法指要

  首先,弄清史實,疏通文意。

  讀懂詠史懷古詩,對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

  如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在南京,東晉時是高門士族的聚居區,晉朝王導、謝安兩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烏衣,因此得名。朱雀橋在秦淮河上和南岸的烏衣巷相鄰,昔日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以燕棲舊巢喚起人們想象,昔日的王謝權門現在已居住著尋常百姓之家;今昔對比,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令人嘆惋再三。如果不了解這些歷史知識,就很難深入的理解蘊涵其中的詩意。

  其實,高考詩詞鑒賞題所涉及到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往往在課本中出現過,比如1996年考的是元朝阿魯威的散曲《詠史》: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赤壁之戰這段歷史,在課本和讀本中屢見不鮮。1991年考的文天祥的《念奴嬌》(也有人認為是鄧剡之作)涉及到的也是“三國”的歷史,還涉及到《廉頗藺相如列傳》等。由此我們可以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凡是課本、讀本及其注釋、練習中所出現過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典故都應牢牢加以掌握,切不可等閑視之。對于唐宋著名詩人的大體經歷,也要略知一二,這樣,在不懂得詩人創作該篇時的背景之情況下,也能做個大體的猜測,不至于兩眼抹黑。因為這是最基本的,所以就不再詳加闡述。

  例如,我們可以用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怕遍,無人會,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出這樣一道題:“辛棄疾填詞喜歡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詞。詞中張翰、劉備的典故和桓溫的話各表現了什么?”就必須運用本段所談到的方法回答曰:“以張翰、劉備兩個典故表達自己不想追求閑適生活,只想建功的崇高理想。以桓溫的話抒發了英雄失意,年華虛擲的的痛苦。”

  當然,懷古詩詞的鑒賞還要涉及到其他許多知識,如詩中的景物描寫,則要結合運用寫景詩詞的鑒賞方法,又如詩詞中所用的修辭手法,和其他類型的詩的用法一樣,就不一一細說了。

  其次,要領悟感情。

  詩家懷古詠史,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對歷史作理性的冷靜的剖析,通過昔盛今衰,古今變化,來借古諷今;一種是感慨個人的身世,抓往的只是歷史的一些影子,通過贊揚古人建功立業的事跡,表達自己建功立業的心情,同時,委婉地對現實進行批評,感情成分較濃。在鑒賞懷古詩詞時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與時局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

  如杜甫《詠懷古跡》: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為什么追念王昭君呢?其實,這是沒有找到二者的對接點: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與杜甫的“飄泊西南天地間”,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宮而不得恩寵與杜甫“古來材大難為用”的悲劇命運。詩中的明妃就是詩人自己,詩人自己就像當年的明妃。抓住此對接點,就不難揣摩出詩作的含義。

  如元張養浩的小令《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詞開篇寫景,中間抒情,寄寓著作者的傷心痛惜之情,興廢、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對兼同對,極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會的本質,充分表現了作者愛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行進在潼關路上,聯想起關中災民流離失所,餓殍遍地的凄慘景狀,不由地吟出了這兩句結論性的詩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歷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規律,力敵千鈞,內涵豐富,感情悲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惡,精譬警策,振聾發聵,閃耀著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這首小令名為“懷古”,實為“傷今”,表現了詞人為百姓吶喊的勇敢精神,富有戰斗性和現實性。

  再次,分析技巧,體察詩心。

  詠史懷古詩歌的寫作一般是先敘事寫景,極力鋪墊;后議論抒情,點明主旨。還有一些只敘述對比而不加議論,留有充分想象發揮的空間,引發讀者的思考。不同的寫法,是由不同的主題決定的。

  懷古詠史詩的寫法多樣,有以景襯情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議論引發的,如清人劉獻庭的“敢惜妾身歸異國,漢家長策在和番”(《王昭君》),對漢元帝統治的無能作了辛辣的諷刺。有用典的,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對比,或是側面烘托,不一而足。

  如:越中攬古李白

  越王勾踐滅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至今只有鷓鴣飛。

  將昔時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寫人事的變化,盛衰的無常。

  小結:鑒賞詠史詩三步曲

  所描寫的古人、往事是怎樣的(弄清史實)

  為什么要寫這個古人這段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什么態度(體悟感情)

  這種態度運用什么方法表達(分析技巧)

  六。實戰演練

  ㈠閱讀下面這首詩,回答問題。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這首詩借描寫石頭城的蕭條景象,寄托著國運衰微的感慨。

  1、白居易在讀了劉禹錫的《石頭城》后曾贊美道:“我知后之詩人無復措詞矣。”試以“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對本句的修辭作簡要分析。

  此句使用擬人手法,表面寫潮,實為寫人,寫人的心境,寫人的感慨。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覺察到石頭城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要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可是想當初,這里曾經過六代豪奢,曾經是那么的繁華富貴。而如今山川依舊,金陵城昔日的繁華卻難覓蹤影。城空空,心空空,潮寂寞,人寂寞。一切都是那么的悲愴,那么的凄清。面對著這荒蕪冷落的景象,不禁引入深思:為何當年的繁華留不下一點痕跡?可以說,詩人在貌似平實的寫景中,卻飽含著多少難言的情懷,多少深刻的歷史教訓。可謂字字千鈞,撼人心魄。

  2.面對眼前的衰景,詩人并沒有說出其造成的原因,卻去寫從淮水東邊升起的月亮,這有什么深刻含義?

  在這里詩人把月亮看做歷史的見證人。詩人稱它為“舊時月”,因為它照見過六朝腐朽的統治者在秦淮河游樂的情形,照見過當年的豪華生活,也目睹了這些朝代的迅速滅亡。而今夜只有多情的月亮還是舊情不改,穿過女墻照過來,可這已經是一座空城了。詩人無盡的慨嘆含于其中。

  3.詩歌句句寫景,但又句句生情,結合歷史說說此詩的主旨。

  (劉禹錫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擠,出現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鎮割據勢力又有所抬頭。)

  這首詩的主旨仍然是諷喻現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時唐朝的統治者能以之為前車之鑒。

  ㈡閱讀吳激的《人月圓》,完成詞后問題。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后庭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這首詞整個化用前人成句典故而成,指出劃線句子化用的成句(包括作者及出處),說說這兩句詞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舊時”句化用劉禹錫《烏衣巷》的詩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寫如今江山易主,人事已非,表達作者的亡國之悲:“江州”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詩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和“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表達作者的身世淪落之痛和家國覆亡之恨。

  ㈢閱讀下面懷古詠史詩,完成以下題目。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詠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1.兩詩中的“周郎”指的是周瑜,后一詩中的“魏帝”指的是曹操。

  2.兩首詩吟詠的都是三國時候赤壁之戰的歷史,而兩位作者對“周郎”的態度并非一致,區別何在?

  杜詩慨嘆周瑜僥幸成功,胡詩贊美了年輕統帥周瑜的功績。

  3.杜牧詩前兩句寫了什么?與胡曾詩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杜牧詩開頭描寫發現舊日武器,磨洗辨認朝代的場景,引起人們冷靜的歷史沉思。胡曾詩卻是直接陳述歷史,表達對英雄的熱情贊頌。

  懷古詩鑒賞教案篇3:江山留勝跡——懷古詩中說懷古-公開課教案

  江山留勝跡

  ——懷古詩中說懷古

  當涂一中 肖仁宗

  教學目的 :通過對高中必須教材中的三首懷古詩的梳理學習,掌握懷古詩的主要內容和藝術特色,了解詩人高尚的情懷

  教學內容: 1、溫故知新,三首懷古詩,前兩首講練結合,了解懷古詩的特點

  2、在此基礎上,以學生為主導,讓學生自主完成《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學習

  3、通過表格形式,理清懷古詩的主要內容,了解其藝術特點

  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合作探討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

  余秋雨先生說,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

  一、別有幽愁暗恨生懷古用意

  1、,課前請同學們復習杜甫的《詠懷古跡(其三)》并完成表格一;課堂上請同學們背誦詩歌,老師檢查表格完成情況

  2、讓同學背誦蘇軾的《念如嬌 赤壁懷古》完成表格二的學習,師生互動教師提供表格中有關周瑜的內容,讓學生完成有關蘇軾的內容

  3、讓同學集體背誦《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分四組討論填寫表格內容,每組推薦一位同學來完成填空學生自主完成,老師點撥配合

  二、輕攏慢捻抹復挑懷古手法

  完成表格一、二、三中的表現手法一欄,師生一道完成

  三、且將新火試新茶小試身手

  完成表格四,當堂完成注意語句表達

  石頭城 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古人古事

  連接點

  今人今事

  懷古用意

  表現手法

  繁華歡樂

  六朝古都

  石頭城

  空城寂寞

  國運衰微

  江山依舊,繁華逝去、物是人非、蕭條荒涼,諷喻統治者

  情景交融

  擬人

  對比(昔盛今衰)

  四、懷古詩中說懷古懷古詩特點

  懷古詩思路:臨古地、憶古人、思古事、抒己情

  內容上:

  手法上:

  情感上

  五、留取丹心照汗青詩人的情懷

  他們或感寂寞沙洲冷,

  卻窮年嘆黎元;

  他們雖艱難苦恨繁霜鬢,

  卻哀民生之多艱;

  他們或如天地一沙鷗,

  卻位卑未敢忘憂國;

  ——他們是有大理想的人,

  有大情懷的人

  六、板書

  懷古用意

  懷古詩 懷古技法

  懷古特點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懷古詩鑒賞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懷古詩鑒賞教案”

23947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超级碰碰视频在线 | 一级特黄特黄xxx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免费 | 特黄特色大片免费视频观看 | 日本瑟瑟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美女操网站 |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五月天色婷婷在线 | 热er99久久6国产精品免费 | 33eee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成人免费毛片片v | 欧美日日| 久9久9| 成人国产在线观看 | 色综合色综合网色综合 | 午夜丰满少妇高清毛片1000部 | 亚洲岛国片|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日本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 国产东北普通话对白 | 午夜你懂得| 久久国产视频一区 | 欧美午夜色视频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日韩欧美 | 奇米影视亚洲四色8888 | 欧美日韩中 | 梦中人在线观看免费完整版 | 天天做天天爽 | 成人九色| 久久综合久久久久 | 国产视频中文字幕 | a级淫片 | www.668vv.com | 黄色网址入口 | 久久一区精品 | 91久久国产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三级网站在线播放 | 天堂中文资源在线8 | www.日韩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