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詩及賞析
柳永成年后離開家鄉福建崇安縣,雖寓居京都汴梁,但生活一直比較動蕩。中舉前為求取功名、維持生計,四處干謁漫游,中舉后又為官務公事奔走在外,羈旅行役成了他的家常便飯。他對羈旅漂泊的苦況有著深切的體會乃至清醒的認識,為后人留下了許多羈旅行役詞,這首《傾杯》就是其中之一。觀詞中內容,應為柳永遠游之后返程途中所作。
此詞用曲折多變的筆法描繪了清寂的山光水影,寄寓著詞人落拓江湖的身世之感,構成一幅游子秋日行吟的連環畫卷。詞人在旅行途中言情,擴大了人物情感活動的空間,并且充實了言情的社會內容,將詞的創作引向廣闊的天地,在詞史上乃是創舉。
詞的上片寫景,點染出雨后夜泊的情狀。起首兩句描繪洲渚宿鳥,對偶工整,“落”字、“橫”字使整個畫面充滿了靈動感;而“霜”字與“煙”字又使得這幅畫面水霧彌漫,多了幾分迷蒙之感,雖為景語,但其愁情,已隱然言外。“分明畫出秋色”一語,不僅音節響亮,讀來鏗鏘有力,更使讀者有一種如置身畫中之感。“暮雨”三句,以小舟晚泊江邊作為背景來襯托詞人出場。“夜泊”指出停舟的時間,“葦村山驛”點明投宿之處乃荒村驛店。暮雨無論綿密或者稀疏,皆可擬為離愁之情,而雨后秋月夜則以其凄清寥廓,顯示出了詞人的孤寂冷落。“何人”二句以設問提起,借笛聲以抒旅懷。羌笛之聲使詞人思遠之情油然而出,一泄無余。一個“起”字強調了聲音突兀傳來的響亮與氣勢,而“何人月下臨風處”一語又帶著一種遺世獨立的孤傲與悲涼的味道。雖寫愁,卻寫得畫面清曠而氣象高遠,此境可謂婉約豪放,兼而有之,相輔相成,正如《樂府余論》所言:“柳詞曲折委婉,而中具渾淪之氣,雖多俚語,而高處足冠恒流。”“離愁萬緒”四字點題,揭出詞人內心活動。接著“閑岸草”一句,以“蛩吟似織”喻離愁之密集、深廣,與迷離的霧氣相應相襯,更可見愁情的難解與無奈。
詞人這里借蟋蟀聲托出怨情,觸發起無限愁緒,由此引出下文。整個上片層層深入,細致入微地勾畫了一種深邃幽遠的意境。
“為憶”之句,觸景而生情,抒寫別后思念。“憶”字寫思戀之情。以下再訴關山阻隔,魚雁難通,從而反映出內心的焦慮。“想繡閣”三句,為對方設想,伊人深居閨房,怎能體會出行客漂流天涯,“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處。這里委婉曲折,設想奇景比女子自訴衷腸更為感人。“楚峽”句用宋玉之典,暗指自己舊日的歡愛已散,接著轉筆歸到目前境遇,說明往昔“暮宴朝歡”都已煙消云散,而此時孤村獨坐,惟有對月自傷。末尾兩句,以景結情,遙望京華,杳不可見,但見遠峰清苦,像是聚結著萬千愁恨,“目斷”與“立盡”都是加強語氣,這幅秋景中注入強烈的感情色彩,相思之意,悵惘之情不絕如縷。
這首詞上、下片一氣貫通,渾然一體,感情起伏跌宕,把離情別苦渲染得淋漓盡致,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佳作。
柳永的詩及賞析(精選篇2)
詞牌名:斗百花|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輕靄低籠芳樹。池塘淺蘸煙蕪,簾幕閑垂飛絮。春困厭厭,拋擲斗草工夫,冷落踏青心緒。終日扃朱戶。
遠恨綿綿,淑景遲遲難度。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處。深院無人,黃昏乍拆秋千,空鎖滿庭花雨。
此詞具體創作年代暫不可考。因此詞為代春閨怨體,而柳永創作此類作品多為早年游歷江南的時候,故此詞也應該是作于這個時候。
這是柳永早年寫的一首中調詞,描寫一名被拋棄的年輕女子思念她的情人而不得見的悵怨心情。上片寫她面對大好春色而深感寂寞的情景;下片寫她想念情人而百無聊賴的心境。
上篇開頭四句,猶如一組連續不斷、由遠而近、由大到小的靜景鏡頭,把大好春景寫得如詩如畫:先展示出和暖美好的春光是那么明麗嫵媚,渲染出一個迷人的全景;然后拉近鏡頭,現出輕淡的云氣低低籠罩著花開樹木的景象;再把鏡頭推進,照著芳樹旁的一個池塘,那池塘中有一片好似輕淺地沾著水而生長的水氣朦朧的青草;最后把鏡頭對著池塘邊的小樓,只見遮蔽門窗的簾布靜靜地垂著,任憑楊花柳絮在簾外春風中飄舞。從結構上看,第一句是總寫,下面三句是分寫;分寫的三句又句句相加,步步逼。這就使春光明媚的靜景不斷變化,最后使讀者的眼光集中到閑垂簾幕的地方來了。
詞人為什么要著力描繪這大好春景呢?這幅春景又是從什么角度來看的呢?這在“春困厭厭”以下四句中才點出了答案。原來這都是春困者眼中之所見;而她面對如此迷人景色,并未引起歡樂的快感,反倒越加困惱起來,久久不能消除。“厭厭”,好久。這種久久困惱的心情,使得她連賽百草的游戲也丟開了,使得她連到郊外散步游玩的情緒也冷淡下來了,一天到晚把朱紅的大門緊閉。“斗草”,據《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有斗百草之戲。”踏青指在清明節前后郊游,“青”即青草。“工夫”,時間;“扃”關門。看來春光越美,春意越濃,越使她感到孤寂,心緒冷落,這種反常的情緒原因何在呢?從而勾起讀者的懸念,詞意也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片。
“遠恨綿綿,淑景遲遲難度。”這個換頭,承上啟下,解開懸念。原來是她由于有著綿綿不斷的悠長怨悔的心情,所以面對如此美好春景反倒感到時間緩慢,難以熬過。“遠恨”,即長恨,長久的怨悔。“淑”,美好。意思雖然十分醒豁,而用詞卻頗為含蓄。它既揭示了大好春光反而使她困惱無緒的秘密,又賣了一個何為“遠恨”的關子。這確如周濟所說:“以一、二語勾勒提掇,有千鈞之力。”
“年少傅粉,依前醉眠何處?”緊接上句,點明“遠恨”的內容。說她想念的那個年輕人搽著脂粉,又像以前在她這兒喝醉共眠一樣地到別處去尋歡作樂了吧?這里面包含了對“年少”的往日恩愛的回顧,更蘊藏著對“年少”的今日薄情的怨恨,而全由她想像的口吻出之,即使“遠恨”的內容深化了一層,又照應了上片“終日扃朱戶”的內心活動,從而把一個被拋棄的女子的一腔纏綿悱惻而又怨悔交集的心境描摹得淋漓盡致。
在這萬般愁緒無可解脫的情況下,她只好想借著打打秋千來排遣愁緒。“深院無人”,是寫她實際還在盼望“年少”能來,可幽深的院子里并沒有人來,其間寂寞失望的心情可以想見。“黃昏乍拆秋千”,則把她對景難排、出于無奈的神態刻畫出來。“黃昏”,與上片的“終日”遙相呼應,顯見她在朱戶獨思之久;“乍拆”,暫忽打開,描摹出迷離恍惚、無可奈何之態。“空鎖滿庭花雨”之句,用在這兒正與她的被棄飄零的不幸遭遇相互映襯。其間一個“空”字,更把她蕩秋千而不再有“年少”欣賞、只有滿院落花與她一起空自關在這深院中冷落心境渲染出來,景中有情,意在言外,成為情景交融、詞意含蓄的結筆。
此詞首尾兩處寫景,起首以大好春色反襯內心的困擾寂寞;末尾以深院花雨映襯內心的遠恨難排。在寫法上,有如夏敬觀所說:“層層鋪敘,情景兼融,一筆到底,始終不懈。”其中詞意之曲折含蓄,敘事之委婉有序,章法之綿密謹嚴,音律之和諧悅耳,也都顯示了柳詞的特色。
柳永的詩及賞析(精選篇3)
詞牌名:迎新春|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嶰管變青律,帝里陽和新布。晴景回輕煦。慶嘉節、當三五。列華燈、千門萬戶。遍九陌羅綺,香風微度。十里然絳樹。鰲山聳,喧天蕭鼓。
漸天如水,素月當午。香徑里、絕纓擲果無數。更闌燭影花陰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時、朝野多歡,民康阜、隨分良聚。堪對此景,爭忍獨醒歸去。
此詞具體創作年代暫不可考。因詞中寫的是汴京元宵的盛況,而柳永出仕后在汴京為官時間很短,所作詞也大多是官場所見,故此詞應該是柳永早年在汴京求取功名時創作的。
這首詞,寫都城開封元宵節盛況。開頭以節令之變換,點出帝京新春和暖。接著寫天氣晴朗更使氣候宜人.“慶嘉節、當三五”,實寫具體的佳節之歡。十五元宵,實際上是燈節,“列華燈”三句,鋪寫家家張燈結彩,而賞燈人之眾之多,卻是暗寫,以“羅綺”“香風”代替男女人群。“九陌”“十里”說明其廣。“十里”三句,再寫燈張掛在高高低低,錯落有致,“蕭鼓”在熱鬧場中吹打著。美麗的花燈配合著音樂演奏。上片大部分是寫元宵的氣候、燈景、樂器,而人只是在這環境中以衣錦飄香、若隱若現地浮動著,虛中有實,似少實多,以某些特征而代表全人,而人又是“遍九陌”之多的。
下片以“天”接“天”,從“喧天簫鼓”過渡到“漸天如水”,一個“漸”字,拉開了時間的線索。時候不早了,“天如水”,天清而靜。“素月當午”,月照正中。人自賞燈來,又轉入各自尋覓所歡。“絕纓擲果無數”,用了兩個典故,這里說此二艷遇故事,但已非一人之艷遇,而是“無數”之多。“更闌”二句,寫景極美,寫事動人。“燭影花陰”,明明暗暗,朦朦朧朧,“少年人、往往奇遇”,有多少風流韻事,然而樂而不淫,就此煞住。“太平”二句,推廣開來,寫當時承平氣象。詞的最后,對景“爭忍獨醒歸去”,是樂而忘返了。
這首詞,以鋪敘見長,氣象渲染,濃淡適宜。寫景則時疏時密,用典則結合時宜。人物都是在良辰美景中出現而又活躍著的,呈現出太平景象,結合起來含有歡樂常保的意義。
送征衣·過韶陽
詞牌名:送征衣|朝代:宋朝|作者:柳永
過韶陽,璿樞電繞,華渚虹流,運應千載會昌。罄寰宇、薦殊祥。吾皇。誕彌月,瑤圖纘慶,玉葉騰芳。并景貺、三靈眷祐,挺英哲、掩前王。遇年年、嘉節清和,頒率土稱觴。
無間要荒華夏,盡萬里、走梯航。彤庭舜張大樂,禹會群方。鹓行。望上國,山呼鰲抃,遙爇爐香。竟就日、瞻云獻壽,指南山、等無疆。愿巍巍、寶歷鴻基,齊天地遙長。
這是柳永為宋仁宗祝壽而作的一首詞。詞人引經據典,搜盡《詩經》、《史記》、《漢書》、《宋書》等書中溢美之詞,并將仁宗的誕生與黃帝軒轅氏、顓頊高陽氏的誕生等而視之,極盡頌揚之能事。仿佛是在向世人證明,我柳永寫《鶴沖天(黃金榜上)》而落第,不是仁宗的緣故;“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也不是在向仁宗發牢騷;“奉旨填詞”,更不是對仁宗的不敬。恰恰相反,仁宗才是對我有知遇之恩的人。我要寫出最美的祝壽詞獻給仁宗帝,既為報恩,也為洗冤!據考,柳永恰當仁宗親政之第一年及第的,其受仁宗沾溉則無疑,三年之后,柳永寫了這首詞。由此可推知,柳永因所謂“薄于操行”,嘗作“浮艷淫冶”之詞而被“深斥”不第,決其事者應當為章獻劉皇后而非仁宗。千年冤屈,柳永洗之。
極其美好的時光。電光旋繞北斗,星如虹流華渚,國運千載會當興盛隆昌。進獻全天下不同尋常的祥瑞。懷胎十月產期滿,我皇誕生,皇圖有繼,普天同慶。金枝玉葉芬芳,五色云氣升騰。并賜予祥瑞的天、地、人之靈眷顧保佑,秀挺英哲,足以掩蓋前王。年年遇逢四月清和嘉節,賞賜全國舉杯祝酒。
不論屬國中原,都不遠萬里梯山航海而來。朝廷內奏起象征教平音和、君圣臣賢的舜之《韶》樂,如大禹時全聚各路諸侯。朝班如鵷鷺井然有序。附屬國仰望宗主國,山也呼喚,鰲也鼓舞,遙燃香爐。我皇猶如堯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仰望祝壽:祝我皇壽比南山,萬壽無疆。愿崇高的皇位和帝王基業,與天地同長久!
此首詞與柳永所作另一首詞《永遇樂·熏風解慍》均為仁宗祝壽詞,應該是寫于慶歷元年到二年柳永在京為官期間。柳永在汴京只有兩年,寫了兩首祝壽詞,也就是說每年寫一首。但究竟此首詞和《永遇樂·熏風解慍》哪首作于元年,哪首作于二年,卻無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