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傳承文化、豐富學生情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有重要意義。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古代詩歌鑒賞,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詩歌鑒賞一:詠史 / 和蕃
朝代:唐代
作者:戎昱
原文: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鑒賞
首聯開門見山,直抒歷史。翻開漢王朝的歷史,里面記載著很多的和親與通婚之事。如漢武帝劉徹將細君嫁到烏孫王國,漢元帝劉奭把王昭君嫁給匈奴單于等。這種和親或通婚政策并沒能阻止大漢王朝的衰敗,挽救它江河日下的頹勢。由此可見,這種計策是極其短見和拙劣的。這里其實是以漢喻唐。他在這里回顧了歷史上某些“和親”政策的教訓,對它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表明了對執行這種政策的鮮明態度。
頷聯單刀直入,詩人在這里直白地表露了自己的觀點,國家的穩定在于君主的圣明,大臣的賢能,而將一個國家的安危寄托在一個和親或通婚的女子身上,那是靠不住的,也是極其危險的。實施這種和親政策,正暴露了君王的昏庸、將相的無能。詩人洞察和親政策的虛弱,表現出了識見的高遠和對時局的憂慮。
頸聯鞭辟入里,揭露實質。目睹當時的社會事實,詩人痛心疾首,詩人對唐王朝采取這種屈辱的和親、通婚政策,意欲求得天下太平的做法,很是不滿,于是在此直接大膽地給它敲響了警鐘,一個“豈”字,把和親的荒謬可恥和屈膝投降本質揭露無遺。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詩人在這里實際上是諷刺了唐王朝所謂的國家重臣的庸懦無能,感嘆當今朝廷缺少真正得力的大臣來維護江山社稷。最后兩句作者以歷史的名義提出責問,使詩意更宏大深廣。
這首詩,詩人反對以屈辱為條件去暫時求得國家安寧的和親政策,無疑是正確,有見地的,體現了崇高的民族尊嚴和愛國思想。當然,至于歷史上和親政策的得失,要具體分析,如漢元帝以宮女王昭君遠嫁南匈奴,對促進民族和睦,邊境安寧,起了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予以否定。作者多次參加邊庭幕府的征討活動,對國家民族命運非常關切,堅決主張抗擊外族侵擾。
這首詩運用借古諷今的手法,以漢朝故事來譏斥唐代君王同樣的做法,詩意顯露,態度鮮明,起到了很好的諷諫作用。語言樸素凝練,通俗易懂,感情激昂痛切,真實動人。由于感情上憤懣激越,所以這首詩的缺點也就在于過度直露,缺少含蓄之美。
古代詩歌鑒賞二:采桑子·彭浪磯
朝代:宋代
作者:朱敦儒
原文: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鑒賞
上闋寫自己背井離鄉,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戰火紛飛,不覺涕淚沾巾。
起首二句敘事即景自寓身世經歷。乘一葉扁舟,到江南去避難作客,仰望那長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飄蕩的浮云,不禁深感自己的境遇正復相類。兩句融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亦賦亦比亦興,起得渾括自然。“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兩句寫回首北望所見所感。中原失守,國士同悲。這兩句直抒情懷,略無雕飾,取景闊大,聲情悲壯。
下闋寫眼前蕭條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辭鄉去國的愁思。
過片“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兩句,收回眼前現境。薄暮時分,泊舟磯畔,但見江中的碧山正為暮靄所籠罩,磯邊的汀洲,蘆根殘存,楓葉飄零,滿眼蕭瑟冷落的景象。這里寫磯邊秋暮景色,帶有濃厚的凄清黯淡色彩,這是詞人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情緒的反映。“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兩句總收,點明自己“辭鄉去國”以來的心情。日落時分,往往是增加羈旅者鄉愁的時刻,對于作者這樣一位倉皇避難的旅人來說,他的寂寞感、凄涼感不用說是更為強烈了。漸趨平緩的江波,這里恰恰反托出了詞人不平靜的心情。
全篇以景寄情,動靜交錯,色調蒼暗。用“扁舟”、 “旅雁”、“孤云”、 “汀洲冷”、 “楓葉蘆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詩人的凄楚情懷,同時也流露出了對國事的忡忡憂慮,唱出了時代的悲涼之音。
古代詩歌鑒賞三:念奴嬌·插天翠柳
朝代:宋代
作者:朱敦儒
原文:
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輪明月。照我藤床涼似水,飛入瑤臺瓊闕。霧冷笙簫,風輕環佩,玉鎖無人掣。閑云收盡,海光天影相接。
誰信有藥長生,素娥新鏈就、飛霜凝雪。打碎珊瑚,爭似看、仙桂扶疏橫絕。洗盡凡心,滿身清露,冷浸蕭蕭發。明朝塵世,記取休向人說。
鑒賞
這是一首詠月詞。
開篇“插天翠柳,被何人、推上一輪明月?”以問句起。這份奇麗“月上柳梢頭”的景象恰是躺柳下“藤床”納涼仰看天宇者才能產生的幻覺:“翠柳”伸向天空,而“明月”不知不覺便出現了,如同被推上去一樣。加之月夜如水一般的涼意,更會引起美妙的幻想,于是納涼賞月的詞人飄飄然“飛入瑤臺瓊闕”。“霧冷笙簫”以下寫詞人憑幻想飛入月宮后所聞、所見及所感。這里霧冷風輕,隱隱可聞“笙簫”,和仙子的“環佩”之聲,大約她們正隨音樂伴奏而飄飄起舞吧。然而“玉鎖”當門而“無人掣”,說明月宮清靜,不受外界干擾,原本打算尋聲暗問的詞人不覺感到悵然。回顧天空,是“閑云收盡”,海光與月光交映生輝,煉成一片令人眩惑的景象。
過片:“誰信有藥長生?”則針對關于月宮的傳說,抒發自己的見解。據說有玉兔搗藥,這藥可以使人延壽的。然而“長生”的念頭,只不過是世俗的妄想。月中,只有“素娥新煉就”的“飛霜凝雪”而已,并沒有什么長生不老藥。詞人看來,人間那些“打碎珊瑚”之類的夸豪斗富之舉,遠比不上賞玩月中枝葉扶疏的仙桂來得超凡脫俗。“打碎珊瑚”出于《世說新語。汰侈》石崇和王愷斗富的故事,這里信手拈來,反襯月中桂樹之可愛,自然愜意。作者通過如此清空的筆墨,勾畫出一個美麗、純潔、沒有貪欲的境界。這里,他兩袖清風,“滿身清露,冷浸蕭蕭發”,感到凡心洗盡,有脫胎換骨之感。然而,這一切不過是月下的夢,盡管美麗動人,卻又無從對證,只能自得于胸懷,不可為俗人說。故結云:“明朝塵世,記取休向人說。”深沉的感喟和對塵世的深切厭倦見于言外。
這首詞寫藤床上神游月宮之趣,其間融入了月的傳說,其境優美清寂,塑造了一個冰清玉潔的世界,似乎有意與充滿烽煙勢焰的人間對立。故前人或謂其為“不食煙火人語”。
看過“古代詩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