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故鄉的散文
我們雖然會離開故鄉,但它永遠留著我們的過往。關于描寫故鄉的散文有哪些呢?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描寫故鄉的散文篇,希望大家喜歡。
描寫故鄉的散文篇1:故鄉
躺在熱乎乎的土炕上,生命就有了底氣。靜夜中的一聲狗叫,黎明里嘹亮的一聲雞啼,打造了山村的品牌。
這里,是我溫暖的出生地。
老屋盛滿了童話與夢想,我的生命有多長,老屋就有多久。斑駁的歲月,北方的凜冽織就了厚厚的棉衣,手套與棉帽,就像蠶繭,結了一層又一層,長了一輩又一輩,硬是讓北方的漢子大碗喝酒,豪爽出回腸與蕩氣。
散步在故鄉的土路上,三面環山繞水,寫滿了誘惑,總有一種聲音在悄悄的呼喚我的親近。綠草氤氳,青山覆蓋著茂密的樹林。野花呀,溫馨了多少疲憊饑餓的親人?
貓與狗,豬與雞,牛與羊,放牧著我的童年。真誠的野菜與山果奢望了我的季節,走進山里,我就融入了童年,就像漂泊在外的游子醉臥在母親的懷抱。
饑餓嚴寒錘煉了童話的堅韌。山路彎彎,拉長了幾輩人地嘆息。
記憶中,父親是一棵大樹,圈圈年輪寫滿了坎坷與泥濘。樹干清瘦,樹皮龜裂,遍布褶皺。煙袋鍋響著滋滋的焦慮,腳邊飛動著歲月風霜。外表的羸弱與眼神的堅毅,空白了歌唱,眼淚,悲傷與訴說,我無法想象父親,就一如母親只有默默的辛勞與樸實,如今已是白發蒼蒼。
忽然有人喊我三叔,還有人叫我三爺爺,(注:在村里,我家輩分大)舒暢的親切,就像那一張張真誠的陽光般的笑臉。立時頓悟,為什么老母親一刻也不愿意撇開這小小的留戀。
家鄉的名字默認了困苦與貧瘠,看不見清淚,卻依稀淚濕的倒影。瑟瑟寒風中,是誰背著行李的背影在村口匆匆?是誰的目光在深冬窗戶久久眺望?
要走的山路很長喲,十二歲,獨自步行,我走進了并不遙遠的城市,自信延伸了四十里。
河水蜿蜒流淌,歲月的腳步輕快流暢。柏油路邊,山村的蘑菇美食了城市的矜持,馬鞍山的綠水青山又徜徉了多少慕名游客的夢想?
靜對夕陽,仰視蒼穹,滄海桑田,才綻放出故鄉的美麗。
描寫故鄉的散文篇2:我的故鄉
我的家鄉在金山村,那是位于一個三縣交界的小村落,別看村子小,這里卻是名茶金山時雨的核心區域。這里背靠山,面對溪。呈金字形,故得名金山村。大部份的房子多是座北朝南,基本上多是磚木結構的老式房子,白墻黑瓦,錯落有致,村中大部份以葉姓和王姓為主,村口的古樹見證兩姓的恩怨。
說起金山時雨,我要說一說它的歷史,金山時雨原名金山茗霧,茶葉創建于道光年間,外形如銀鉤,泡開似蘭花,首泡沉底,茶尖朝下,香氣醇和,先苦后甜。余村人汪立政在上海開辦了汪裕泰茶莊,使山中處子征服上海茶客,著名學者胡適的祖輩在上海浦東川沙經營茶葉,賣的也是金山時雨,在慈熹太后六十大壽金山時雨入貢,從此名揚四海。
在村口,有一座單拱石橋,別看它現在不起眼,可它建造于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年歷史,在橋的下面,石壁上刻有記載,整座橋均以石頭砌成,上面鋪上同一大小的青石板,橫豎有致。在橋頭的石壁上刻有本村老師的詩一首。兩邊古樹高參天,有時經過可已看見幾只松鼠在嘻戲,古橋下溪水清澈見底,小石斑魚在穿過水草,游入了石縫中,幾只幼鴨正在水中玩耍,不遠處一個牧童正在放牛,真有一種詩情畫意。
踏上石板路,登上一個個臺階,來到了大塔凼,這里環境優美,翠竹凌云,松杉參天,云天霧海,蘭花飄香,。在路邊的草地上睡上一會,聽一聽大自然地聲音,那是一種愉快地享受,看著蔚藍的天空,山谷中各種鳥地鳴唱,各種各樣的蝴蝶漫天飛舞,各種各樣的花爭奇斗艷,靜一下自己地思緒享受自然地饋贈。
登上大塔山頂,可以看見鄰縣的鄉鎮,盡收眼底,汽車的喇叭聲都能停得見,前面不遠處,一座小山像一頂帽子,馬路象飄在麥田地彩帶,曲曲折折,標致極了,回頭望金山。遠處上莊村,余村一纜無余。近處金山像一個花環,油菜花圍著村子,茶園包村子。竹園繞著最外面。真是一幅絕美的畫卷,層次分明,顏色絢麗,一片云飄過,隨著云地飄動,景色也跟著變,若弱若顯,若明若暗,美不勝收,以為進如了人間仙境。
這就是我的故鄉。上莊鎮金山村。
古橋溪水人家,茶園梯田竹林,時雨咸肉干豆,都是記憶,思鄉人在天涯。
描寫故鄉的散文篇3:故鄉是什么
也許是未老先衰的緣故,退出工作崗位一年多,寫出了多篇關于故鄉的拙作,散文《故鄉的炊煙》被吉林省文聯主辦的《參花》雜志采用;詩歌《故鄉的夜》等被《遼寧職工報》《蒙古貞日報》及多家網站采用,同編輯聊天,被采用的主要原因是“作品有濃郁的思鄉情結......”。其實我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有這樣濃的思鄉情結,為什么總想寫故鄉。
故鄉是什么?讓我給故鄉下個定義還真的有點難。但我想起來一段歌詞“故鄉是每個人心中的安慰,故鄉是每個人魂牽夢繞的地方;故鄉有兒時的夢,有真摯的情,更有父母的愛......”雖然也很不全面,但從一個側面給故鄉了一個小結。
什么是故鄉?我曾問過一有名的作家哥們,他告訴我:“故鄉是我們的依靠,是我們的思念;失意時想到的是地方,淡淡的鄉愁讓我們繼續奮進,稍有成就,第一個想到的地方......”
故鄉,這是一個多么親切、多么熟悉的字眼,三江土,我出生的地方,養育我的地方,我的故鄉。她如同我的名字,忘不掉、寫不差、讀不錯。不過,前幾天還真的出過一次笑話,我的導航儀沒有我故鄉的三個字,我很惱火,是什么原因?我冥思苦想,后來幾經重試,原來導航儀的老家名同我輸入的差一個字,這是為什么?我詢問了有關的地名專家,專家告訴我:我的老家是蒙古語“好脾氣人居住的地方”的譯音,而“好脾氣人居住的地方”用蒙語發音“三江吐”更貼切,因而在自治縣最后一次地名普查時上報相關單位,將“三江土”改為“三江吐”。這才讓我這個工作在外地的老“三江土”找不到家了。
我的故鄉離我工作的地方本來不遠,但我總想回去看看,讓故鄉大大方方、親切熱情地走進我的眼睛,走進我的心里,走進我的夢里,招之即來,揮之不去。
“三江吐”——我的故鄉,你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就那樣安詳地站在我們的眼前,慈祥、微笑向我頻頻招手。給我講故鄉故鄉的昨天。我隨便一伸手,就能撈起一樁樁記憶,讓我甜甜地咀嚼回味;隨便地一彎腰,就能撿起一把把飽滿的糧食,讓我欣喜不已,強壯我的骨骼,啟迪我的智慧,開發我的智力,增長我的才干;隨便地一聲問候,就能掀起一陣陣幸福的歡歌,挽著一縷縷濃濃的鄉情……
過年回家,鄰居80歲五姑那濃濃的鄉音還在耳畔飄蕩:“你們這是做啥喲!怎么這么能做,年年過年都給我買衣裳,我穿了嗎?你們看看我柜里有多少件還沒上身。你們來看看我就知足了,怎么非得買東西?我同你們說多少回了。你們沒忘了我,沒白拉幫你們一回,看著你們有出息我比啥都高興!你們孩子大人也都怪好的吧?一晃都要到60了,這也太快了!快上炕里,這炕里熱乎.。”老太太說話的聲調太像母親說話的聲調了,深深地打動了我。
鄰居二大爺,90歲了,身體還那樣硬朗,要不是兩絡雪白的長長的長壽眉在飄動,真看不出來是90歲的老者。說話大嗓門,甕聲甕氣:“哥兒幾個都回來過年了?你們真和氣,年年回來。孩子們也都回來了吧?他媽了巴子的,都成大人了......”在老人的眼里我們還是小孩子。老人的語速快的讓人插不上話。當老人喘口氣的時候,我搶著問了一句:“老爺子身體還這樣好?”“干活的命,一直這樣。還能扛裝滿高粱的麻袋”。說真的,我是扛不動。老家的水真養人。90歲了還能扛麻袋,我想一定能活一百多歲。
故鄉是生養我的地方。我來到人世間的第一聲啼哭,就是在向世人鄭重地宣誓:我來到人世了!那哭聲,是我向故鄉發出的第一聲親切問候,也是我開始人生許多第一次的地方:第一次笑、翻身、第一聲媽、爸,第一次摔倒爬起,認第一個字......穿著開襠褲蹣跚學步、咿呀學語,不經意間,站了起來,剃著小光頭,在村子里歡樂地玩耍。不管這個村子是貧瘠還是富庶,小村的風雨、糧食、樸實的民風喂養了我,把我一點一點地拉扯長大,更是讓我在那里度過美好的童年、少年、青年,甚至是讓我在小村里扎根一輩子。
每次清明節回家要看的有許多,但只有父輩的墓地,一次也不能落下。故鄉掩埋了我的祖輩、我的父輩、也許將來還要掩埋我。在那里的山梁上、土坡上、林帶頭,或者是小河邊,一片片墳塋,記載著昔日的輝煌,讓我們在清明節,有個燒紙上供、磕頭行禮的地方,有個祭奠祖先、念想先輩的地方,有個寄托哀思、尋找靈魂家園的地方。只有掩埋我們祖輩、父輩的地方,在心底里,才承認是我們的故鄉。
看過“描寫故鄉的散文”的人還看:
1.關于故鄉的經典散文
2.描寫故鄉的散文
3.最新描寫故鄉的經典散文
4.關于故鄉的名家散文
5.描寫故鄉的思念之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