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有關的真誠散文
故鄉有關的真誠散文篇1:故鄉的美麗與哀愁
當李健的《異鄉人》在耳邊響起時,我想家了,心不禁隨著音律的一起一伏,化作婉轉的鄉音,跳躍在故鄉的一情一景里,不經意間,遙望起遠方。遠方有我的故鄉,有我魂牽夢縈的目光……
此時,家里的爺爺奶奶或許還在農忙,秋收的玉米還要反復晾曬,用機器脫出籽兒,裝起來等待合適的價錢賣掉,還有芝麻和花生,也是屬于這個秋季的果實。這一年的收成都在這秋天里了吧。等把小麥種上,秋天也就過去了,那時他們才會閑下來,蝸居著過冬。
或許也會有那么一個片刻,奶奶也倚在家門口,眺望遠方,正好與我望著她的目光碰撞,擦出一種叫做思念的情感,刻進了生命里。
奶奶沒讀過書,不識字,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不認得,自然是不會說出什么美麗動聽的話語,更不會像我這般寫下我對她的思念。但我知道,她許多時候都是在想念遠在他鄉的我們。那份深沉的親情,是融入骨子里的關懷,化作平日電話里的一句關心,或回家時無微不至的生活起居,是那一大桌子的可口飯菜,等待著我們歸去,是那雙黯淡的眼睛,望著我們遠走的背影。
對故鄉的思念,更多的是對奶奶的思念。
至今仍然清晰地記得,是我十一歲那年,父母離開家鄉去外地打工,從此開始了漂泊之旅。而和父母一同生活的那十一年,記憶早已模糊,印象中只記得九歲那年的一次意外,或許災難總是深刻吧,關于其他,真的想不起。自記事以來,最多的記憶就是與奶奶在一起。因此,奶奶是我生命里同父母一樣重要的人,每每想起,便要流淚。
奶奶是個典型的鄉村女人,別看沒有文化,但做飯制衣,家務農活,樣樣都行,而且是極好。從小到大,爸媽那一輩,我和弟弟這一輩過冬的棉被、棉鞋,都是奶奶親手做的,那個年代還沒有任何做鞋的機器,農村人也用不慣那些,都是奶奶一針一線做出來的。小時候,每逢放假,我經常跟著奶奶去田地里幫忙干些活,去摘過棉花,自家種的,白絨絨的,好生可愛。我正好比棉花高出不多,摘著也不用彎腰,不感覺累,摘完回來,用麻袋裝起來,運到棉花作坊,用機器軋出棉被,現在沒有那種機器了,棉被也大都是買的,即便是農村,也不再那樣費事去了。棉被織好,奶奶就用集市上早先扯好的花布回來做被罩,我經常做的事就是給奶奶理布,我在這邊扯著,她在那邊一針一線縫著。每當那個時候,我就會呆呆地浮想聯翩,想起鄰家大哥哥給我講的一個笑話:“從前有一個傻子,他縫棉被把自己縫在了被子里……”,然后噗嗤笑出聲來。
這是每年快到冬天的時候都會做的事情,把過冬的衣物提前拿出來照曬,殺殺蟲子消消菌。那時我就和小伙伴在掛著照曬的被子后面躲貓貓,至今仿佛還能嗅到那股新被里飄出來的陽光味兒,那是我當時極喜歡的味道。
又是一年秋天的尾聲,很快,冬天又到來。而身在異鄉的我,生性怕冷,天一降溫,我的手腳便會隨之冰涼,老早把厚的被子拿出來了,如今買的被子都是一個拉鏈套進去就可以了,方便了許多。但我卻無比地懷念那被罩上的一針一線……
故鄉有關的真誠散文篇2:我愛家鄉
我的家鄉在日照,我愛我的家鄉。這里風光獨好,這里山美、水美、人更美。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湖邊的柳樹在微風的吹拂下,展開了千萬條帶黃色的嫩葉的柳條,小燕子從南方趕來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日照人熱愛大自然,當春天來臨之際為鳥兒筑巢,在山林邊掛上“愛護生態環境”的告示牌。山林里有清澈見底的小溪在歡快的流淌者,有時還會有野兔出沒,山林里有野果,有花草,有蝴蝶……在這充滿生機的境界里仿佛置身于仙鏡。
“水光漣艷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炎夏的到來,正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也給許多孩子帶來許多安慰,因為可以到水中游泳,捉魚。湖里的荷花也開了,深藍的天空,深綠的山林,使湖水顯得更加湛藍美麗,湖中的假山上也開滿了野花,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人們在湖邊筑起了鐵欄,鐵欄邊壘了很多石凳,讓游覽的人們有歇腳的地方。微風撲面,陣陣清香讓人有一種清新飄逸的感覺。鳥兒鳴唱,知了高歌。水倒影著山,山映著水,形成了一副美麗的畫卷。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收獲的季節來臨了,山上的果樹生長在山壁上,那累累果實正由青變紅,散發著清香,使山間充滿著成熟的氣息。正是我們在山間玩耍的時候,大人們在田野里收獲肥碩的瓜果,牧童的笛聲在山間蕩漾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了,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大雁南歸每一個空氣分子都吸滿了溫暖的太陽光的香味,吸得那樣飽滿。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冬天是最靜的季節。如果下一場大雪后,山川,樹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層厚厚的雪,日照成了粉狀玉砌的世界。大人小孩高興的在雪地里奔跑、嬉戲、打雪仗。就連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也碓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湖邊的柳樹條也是毛茸茸,亮晶晶的。雪落在湖里面,形成一圈圈波紋。水面結冰后,成群結隊的孩子在冰上相互攙扶著來回滑動,可快樂了。冬天是多么讓人留戀啊。
春風夏雨,秋霜冬雪,多紫多彩的日照風光,陶冶了我們日照人愛美的心靈。
故鄉有關的真誠散文篇3:在故鄉
同作為八九年出生的當代人,總喜歡游歷于自己懵懂成長的歲月里。那一年的高考總覺得不屬于自己,所以只拿了一顆很平常的心去對待。
付出與收獲往往成正比,而我總喜歡將比值降到最低。雖然考上了一所并不是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大學,但我并不是很遺憾。大學一年的生活匆匆而過,也記不清有多少痛苦與歡樂。只是帶著一絲疲憊與夢想回到了久違的故鄉。
故鄉新野是一個典型的中部平原小縣。
南陽盆地的出水口上,白河水靜靜淌過。好山沒有,只有這一灣養育了無數故鄉兒女的河水隨心而過。“三國古城、漢畫之鄉、紡織新城”是故鄉人民奮斗在白河灘地為自己贏得的最為完美舒心的社會地位。
呈南北延伸的狹長型縣城沿著白河走勢鋪展開來。夜色里的縣城在幽暗昏惑的路燈下漸歸于寂靜。茶余飯后,還有三三兩兩的老太太們舞著手中的彩扇在街角廣場上娛樂健身。
在縣城求學三年,高中生活就是在這個熟悉的城市里度過的。
很久以前就聽老一輩的人們說起過關于新野古城的傳說。王莽攆劉秀,鄧禹點兵興漢室,關羽牧馬于“關場”,諸葛亮火燒新野……或多或少總有那些點點滴滴的記憶印在腦海里。以前從鎮上的一所小學圖書館里翻到一本由縣文聯主編的叫做《貴地新野的傳說》的書,才得知新野的歷史文化最輝煌的時刻大約就在東、西兩漢。最為人們所樂道的就是東漢時期以及東漢末年。從云臺二十八將鄧禹到漢末之三國鼎立,新野古城所轄地域在這悠悠歷史長河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然而親眼看見它們的故事,卻是在河南省博物院那嶄新的大玻璃櫥窗內了。當看到一塊漢畫磚的注釋銘牌上寫著“漢畫磚——-出土地:新野縣”時內心的激動與喜悅之情可見一般。漢劉備的議事臺、關羽植桑漢桑城、城南太子閣(劉禪廟)是最直接的歷史鑒證。只可惜我們的古城遺跡飽經歷史滄桑,現在也只能靠現代人工雕琢修飾來勉為支撐了。
有人曾說,過分的回憶是說明你對以前的生活太過于沉溺。
過分的熱愛生活,所以總會疼痛。現實總會讓你千瘡百孔、遍體鱗傷。而我總喜歡
越過那長長的傷口愈合期,微笑著、快樂著、一路回憶著。
記得讀高中時候的一天下午,閑來無事,和幾個同學去閑逛南關老街道。那時候聽到了一些個耳熟能詳卻又感到陌生的地名來,記得最清楚的是“小閣口”“四方口”的兩個地方。老城門南行,沿著彎彎曲曲的硬化石板路,一溜兒低矮破舊的青磚小瓦房斑駁羅列開來。似乎以“南城門”為界,而這門樓里面的世界竟然顯得那樣寥落起來,與門樓北面的車水馬龍、熙熙攘攘之景象形成強烈反差。回想一千多年前的場景,這里應該是那個時代的鼎盛與輝煌吧!
“新野八景”俱已是煙消云散,無從尋覓。而那三三兩兩的“野史”之中卻仍舊清晰明朗:蔓山晴雪、淯水湍波、雁浦秋風、古渡煙籠,每一處勝景都鐫刻著故鄉人對家鄉最富詩意的眷戀;龍溝夜月、彈湖芳草、內苑春云、漢臺朝雨,每一種風情都流傳著無數想象中的新野古城。
倒是明代按察使劉咸的那首《新野詠古》最有見地:
新野微茫舊績賒,
停鞭一顧謾咨嗟。
瓦亭陂竭空流水,
彈子池枯不見蛙。
看過“故鄉有關的真誠散文”的人還看:
1.對家鄉熱愛散文
2.關于故鄉的經典散文
3.描寫故鄉的散文
4.關于懷念故鄉的散文
5.最新描寫故鄉的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