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有關的優質散文
故鄉有關的優質散文篇1:故鄉的雪
雪天的故鄉,是記憶最愛的地方,瑞雪來臨,每家會生起火爐,裊裊炊煙,繚繞著皚皚白雪,那沉睡的一樹一葉,被這白雪溫潤著,等待來年的新芽萌發。曾經的白墻紅瓦,如今白茫茫的一座座,炊煙里,傳來鄰家的飯香,還有伙伴們的嬉鬧聲,堆雪人,打雪仗,一絲暖暖的氣息,升騰而過,綻開在憶起的歲月。
每次進入冬天,總是和小伙伴們,期盼著期盼著,雪天的蒞臨,盤算著各種玩耍的游戲,津津有味,不亦樂乎。等待的日子漫長,卻也不失滋味,過程的美,讓人倍增懷念。祈愿總會如約而至,緩緩地迎著綻開的紅梅,一場冬雪點綴,從容著步履,翩翩起舞,飄逸了圣潔的舞場。
走過故鄉冬天的小路,淺淺深深,踏過思念的潔凈,冬天那百般的韻味,已在家鄉的知味里,生根下一片蔥綠。折思念做筆,鋪一片雪的潔白做箋,可以靜心想起初窗的朵朵,懷揣一筆晶瑩,寫詩心,寫思念,傳遞一份溫婉去留藏。這一束束雪白的心香,枝枝丫丫,卻宛若一卷雅致的清詞,將思鄉化作梅朵,染紅于,飄香于游子的心里。一片片的雪花緩緩落入故鄉的畫布,一路向暖,一路花開,輕展柔軟的素箋,滿載盛意,播種下等待,播種下希望,播種下美好!
忽而想起關于雪的詞,耳熟能詳的《沁園春雪》,“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站在故土的雪地里,遠望去是白茫茫的一片,銀裝素裹,分外妖嬈。那“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的驚喜,在腳踏著熱愛的土地上,已經悄然無聲盛放在心里,一朵朵,一片片,都給予愿望鋪襯了最美。塊塊的麥田,暖暖地被這一筆雪覆蓋,靜悄悄地,說著來年的期望。
明亮潔白色調,一眼的雪花馳騁,心曠神怡,所有的浮躁,可以沉淀在這片白白凈凈中,那爭名奪利,爭強好勝,被這素凈掩埋了最深。不言不語,就好,靜靜地聽遠山與雪的對話,靜靜地聽心底最需要的聲音。或許爭來爭去,最終都是浮云,唯有這圣潔的故土,一草一木,一瓦一墻,才是我們最終需要的原鄉。
難舍難分、不離不棄的是故鄉,心系的是那山山水水,那一方土地,那老家的爐灶。不論于何方,家鄉的味道一直都在,回味著、回溫著,是那母親燉的大白菜,煎餅卷大蔥,還有那初春里甜美的槐花、榆錢花……永遠說不完,言不盡的況味是故鄉。一只只放飛紙鳶,故鄉牽著你我游子的線,天南地北,走一遭,落葉歸根,還是要回到那生我們,養我們的地方!
故鄉的云,故鄉的雨,故鄉的雪,若云是游子的雙翼;雨便是親情血濃于水的淚滴;雪便是晶瑩剔透的琉璃心,銀碗勝雪的潔凈,引領我們踏入明月藏鷺之境。有故鄉的明月照耀,再多的黑暗陰霾、狂風暴雨,故鄉這盞指明燈,勝雪如雪的明凈在前方遙遠的路途上,一直為此導航。
再次梳理掌心的雪花,回想起了故鄉,念起了家鄉的草草木木,那一扇門始終是敞開著。雪花飛舞,寄來暖暖的等待,寄來款款的呢喃,寄來滿滿的祈福。
故鄉的雪,心靈之花,歲月衣襟,牽掛念想的地方,清澈的眼眸,思念成香,輕舞飛揚,雪花滿城一季暖冬!
故鄉有關的優質散文篇2:故鄉古跡隨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譽,六朝舊事如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這是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站在南京城頭,追憶往昔千年歷史的一種感嘆。不知這位杰出的思想家是否做過預想,他身后的中國千年歷史,依舊進入這么一個沒有結的循環,依舊朝事如流水,依舊寒煙衰草凝綠。
2010年7月份,第一次參觀了故鄉的一處古跡,完顏希尹家族墓地,盡管這一古墓已有千年歷史,但是卻少有人知曉。我也是近年來才知到,在故鄉有這么一處古跡。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故鄉的荒山密林之中,竟然還埋藏著一位當年叱咤風云,文韜武略的金朝丞相。墓地位于吉林省舒蘭市境內,距離縣城東南約30公里,一個叫馬路村的地方。站在山腳下向上觀望,5個墓區依山而建東西綿延面向溝川,層次分明氣勢宏偉,就是站在普通人的角度進行觀察,也是一塊位置極佳的風水寶地。在進入墓地之前,首先映入眼瞼的是通往墓地甬道兩側栩栩如生的石人、石虎、石羊,甬道的盡頭立著一個高約3米的墓碑,再往后就是一號墓區了。由于年代久遠,加之人為破壞絕大部分的墓穴已經凌亂不堪,只有一號墓區也就是完顏希尹的孫子完顏守貞的墓經過簡單修繕,方能顯現當年的壯觀,家族其他成員的墓穴依舊荒蕪在雜草樹叢之中。據墓志銘記載,這一墓地是由當時的金朝大臣完顏守貞而建,這里共葬有包括完顏希尹父親在內的四代族人,完顏守貞死后三十年也就是公元1234年金朝滅亡。在金朝119年的短暫歷史當中,完顏希尹家族祖孫三代都為朝中重臣,尤其是完顏希尹不僅能征善戰而且還創造了女真文字,為一個王朝的發展壯大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個家族的命運也隨之改變,此后數百年間墓地被棄于荒山野嶺之間,任其風雨侵蝕、隨意踐踏,成為密林中無人過問的一個荒塚。完顏希尹家族墓地,第一次被發現是在清朝光緒二十年,有人在此發現墓地及碑文隨即上報。作為女真人的后裔,吉林長順得知此事極為重視,命人重新修復墓碑加以保護,并載入吉林通志。在此后二百多年的時間里,墓地又經歷了日本人的破壞性挖掘和__時期毀滅性的打砸,變得面目全非。可能是巧合,1979年劉蘭芳的評書岳飛傳風靡全國,當地政府的官員們或許從岳飛傳中有所領悟,這時才開始對墓地有計劃的考古和保護,時至今日才算有了一些當初的模樣,并被升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墓地歸來,感慨萬千,一個掘起于白山黑水的游牧民族,在幾十年的時間里,金戈鐵馬橫掃中原,滅掉了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北宋王朝,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占有一頁篇章。是什么原因促使一個民族由弱小變為強大,又是何種原因使一個強大的王朝變為弱小直至消亡,一直是史學家和政治家們研究和探討的最重要課題。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真正找到一個正確答案和有效的解決方案。翻開中國歷史年鑒表,從夏、商、周算起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近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二十一個朝代,有據可查的大小國家近百個,帝王多達千人。每一次政權更迭百姓都會生靈涂炭、尸骨遍野,即使是王朝繁榮百姓也是苦不堪言。元朝散曲家張養浩,對朝代更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看的最為透徹,在他的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是這樣的描述: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唉,歷史就是這么無情,無論諸葛亮如何謀劃、李世民如何開明、成吉思汗如何驍勇、他們治理的王朝都沒能跳出興起、繁榮、衰亡的歷史周期律。一代偉人毛澤東, 1945年在延安與民主人士黃炎培有一次長談,在談及這個周期律時堅定地說,中國共產黨人領導的政權一定能夠走出這個周期律,為此他和一代人整整奮斗了一生,把一個積弱貧窮的國家引向了初步繁榮。尤其是黨的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順應歷史潮流,推行的改革開放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一個甲子,對于一個人而然可能也就是一生的光陰,對于歷史而然也就是一個瞬間。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過了甲子之年,在其60余年的成長過程中有過坎坷、有過失敗,但是它沒有停滯,幾代政治家們,始終堅定不移的探索社會前進的方向。盡管未來的道路充滿了許多未知,但是我堅信當今及未來的中國,一定能夠以史為鑒,走出一條讓國家長治久安,百姓安居富足的道路,為暴力更迭朝代的中國歷史畫上一個歷史性的句號。
故鄉有關的優質散文篇3:故鄉的年味兒
這幾天的小西北風頻頻呼嘯而來,刮得越來越猛。今年的數九寒冬,還真是非比尋常的冷。已進年關,寒氣竟然來的這么沖。我剛說了一個冷,老爸老媽就說:“再冷,也冷不過黑龍江。”一提到家鄉,一說起新春佳節,他們就開始念叨從前過年時的年味兒……
(一)習俗
雖然離家太久,但回想起故鄉春節的傳統習俗,至今還另我記憶猶新。每當立冬后,隨著雪花一層層增厚,河面全部被冰封,人們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拉“爬梨”。進了臘月,老東北人就開始蒸粘豆包、吃殺豬菜、包凍餃子。就如民謠里唱得那樣:“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煮煮肉, 二十七殺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簡單明了的幾句,綜合地概括了東北的春節習俗。另外東北人從大年三十開始點長壽燈,徹夜通明。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掛紅燈籠,意味著益壽延年,香火不斷。正月里不剪頭,一般大年初一到農歷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頭,如果剪頭會克(死)舅舅。(嘿嘿,迷信)“二月二,龍抬頭”,這表示著二月初二這天人們剪頭會很吉利,所以在這一天很多人都會爭相剪頭,討吉利。初一初二不掃地不汲水,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有這樣一個說法,就是不愿將好運氣、財氣掃走、外流。再有大家比較熟悉的,如貼春聯、貼福到、放鞭炮、掛燈籠,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等等。
(二)大采購
記得小時候,喝過香飄四溢的臘八粥,母親就開始忙忙碌碌的采購年貨。那時候沒有超市,只有商店。每到年關,商店里往往是人滿人患,人們早早地趕到那里排了許多長長的列隊,恨不得把這一季的“食用”,全部搬回家里面。那個年代,“爬梨”是家家必不可少的托運工具,也是孩子們用來開心的超大玩具。爬梨分兩種,一種是木制的,另外一種是鐵制的,經濟實惠,使用方便。買的東西多,而且又買到有重量的年貨時,母親就讓哥哥拽著爬梨,跟著她一起將東西往家里托運。那時也沒有冰箱,但故鄉的冬天,就是一個純天然的大冰箱。不怕凍的東西,(雞、鴨、魚、肉)凍梨、凍柿子等,全都放在外面的倉儲里。給長輩買禮品,給孩子買新衣服,糖果,瓜子,花生,鞭炮、對聯,煙花,件件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母親給我和妹妹買的頭花,小頭飾、扎發辮的綢子、彩色頭繩、發卡、雪花膏、胭脂等。另我難忘的還有,母親買的年畫、掛錢、窗花等。每張年畫都有一個美麗如夢的名字,現在我還能記住有“年年有余”]“天女散花”、“花好月圓”“百鳥朝鳳”,“孔雀開屏”,其中年年有余和花好月圓這兩幅,幾乎成了每年的必需品。說起這“掛錢”,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那是什么東東。掛錢,是粘在春聯的橫批下面的,放二至六,三到五張都可以。它的圖案也是五花八門的,大都是喻意吉祥、平安、財運、健康等等。是漢族民間,刻(剪)紙藝術品中的一種。由于圖案清晰絢麗,花紋細膩精美,又因圖案多為古錢狀,故古人才將其稱“掛錢”。窗花,也是剪紙品種之一。為烘托節日氣氛,清一色純紅,喜慶那就甭說了,尤其是那些豐富多彩的圖案,著實讓人們打心里往外的喜歡……
看過“故鄉有關的優質散文”的人還看:
1.對家鄉熱愛散文
2.關于故鄉的經典散文
3.描寫故鄉的散文
4.關于懷念故鄉的散文
5.最新描寫故鄉的經典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