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臺灣的散文
關于臺灣的散文篇1:印象臺灣
2016年7月14日早7點鐘,從長春出發,經過3個小時的飛行,空客A320平穩的降落在臺灣的桃源機場。這個上小學時就經常入耳的地方,今天終于一覽無余的展現在面前,從那時算起時光已過去了近半個世紀。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對臺灣的了解都是從廣播和電影開始的,聽到和看到的都是一些政治宣傳用語,或者是以臺灣為對象的諜戰影片,除此之外對臺灣一無所知。改革開放之后,鄧麗君甜美的歌聲,第一個飄過了臺灣海峽風靡了整個大陸,確切的說,大陸人真正了解臺灣是從歌聲開始的。隨著兩岸關系的緩和,臺灣老兵的尋親之旅終于得以成行,當第一個尋人啟事在大陸播出時,猶如一枚石子投入到了平靜的湖水之中,立刻在水面上形成了層層漣漪,壓抑已久的鄉愁伴隨著層層漣漪傳遍了整個大陸。文化的引領,政治的進步,開啟了兩岸文化、經濟交流的新紀元。當今大陸有相當一部分人,對臺灣的了解程度或許要比自己所在的省份還要清楚。
在飛機上,仔細的觀察了一下乘客,多數都是一家三口的親子游,鬢染微霜的中年人只占少數,或許,他們與我一樣都是懷著一種久遠的情結來這里參觀游覽。一樣的面孔、一樣的文字、一樣的語言,從落地到走出機場,沒有發現與國內旅游有什么區別,唯一不同的是安檢人員多看了一眼臺灣通行證,在導游的帶領下,坐上了開往臺北市的大巴,開始了為期八天的環島旅行。
臺灣的建筑。出了桃園機場進入桃園市,初入眼簾的臺灣建筑是矮小和陳舊,與大陸上個世紀的城市建筑大體相當,同行的幾名游客看到此情此景立刻驚呼了起來,這就是臺灣嗎?從面部表情可以看出仿佛是到錯了地方。是呀,在中國不用說大城市,就是一般的縣級市也是高樓林立、門匾光鮮,如此矮小的建筑不是被拆遷,就是隱藏在高樓的后面,很少在街邊拋頭露面,尤其是年輕的游客看此情此景,內心一定會感到很失落。最大的城市臺北的建筑狀況也是如此,遠遠望去除了101和新光大廈等為數不多的幾幢高樓之外,其余的都為低矮建筑,若以此來評定一個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在大陸拿出任何一個省會城市都可以與之相媲美。走在臺北的大街上,仔細觀察兩邊的建筑,樓房不僅矮小陳舊而且密度之高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用見縫插針一詞來形用它再貼切不過了,樓與樓之間的距離觸手可及,因此這些樓房窗戶設計的都特別小,無需考慮采光通風良好即可。在幾天的行程中除了看到高雄、新竹兩個城市較為現代化之外,其它城市大體相當。 與擁擠的城市相比,臺灣農民的生活較為舒適和愜意,沿途所見每戶農家幾乎都是二層小樓,池塘、檳榔樹、香蕉樹環繞四周,宛如一幢幢鄉間別墅,散落在青山綠水之間。
臺灣的寺廟。在臺灣最漂亮的建筑當屬寺廟了,它們不僅數量眾多而且都非常精致。沿途所見幾乎每個村鎮都有一座寺廟,寺廟的建筑風格與大陸寺廟基本相同,飛檐起脊、紅墻碧瓦,盡管風格相近但是要比大陸的寺廟漂亮了許多,一座座寺廟就像精美的工藝品一樣,坐落在村鎮之中,不像大陸的寺廟給人以陳舊陰森的印象。在臺期間參觀了幾座寺廟,其中最大的一座是中臺禪寺。整個寺廟從外觀看中西合璧、大氣莊嚴,大殿內寬敞明亮,供奉的佛祖端坐正中慈祥和藹的注視著八方來客,置身其中心靈上有一種超脫的升華。在大陸也參觀過許多寺廟,但是從來沒有這種清凈的感覺,或許是自己的修養還不到家。臺灣的寺廟不僅不收門票而且還免費提供香火,這讓習慣了買門票、請高香的大陸游客一時難于理解。在大陸除少數民族聚居區之外,大凡有點名氣的寺院無一例外的都要收取門票,即使是寺院名義上不收門票,外延了的景區也要把它收上來,在這一點上大家都心知肚明,這種文字上的小把戲,無異于中國的一句成語掩耳盜鈴。如果說買了門票就可以放心的參拜,大家也不會有什么想法,因為畢竟是進入了寺院門票錢就相當于捐獻了。但是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價格不菲的一柱柱高香正在那等著你,從幾百元到上萬元,選擇那種價位上的高香往往不是你能決定的,這還要看僧侶的臉色和心情,現金不足沒有關系銀聯卡也可以在寺廟使用,在大陸凡是有過類似經歷的人,看到寺院都會有一種膽顫心驚的恐懼感。大陸游客在臺灣寺院里很是放心,也很開心,凡到過寺院的人都會對佛祖深深的一拜,除了表達對佛祖的敬意之外,也包含了對這里寺院僧侶的尊敬。
臺灣的旅游。臺灣的旅游業可以說發達、有序、文明,把自身有限的旅游資源開發的相當成功。除了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和開發,就是自然景觀也規劃和保護的相當完善。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大陸游客必到的一個景點,幾萬件珍藏的國寶級藏品,就是專家級的人才,窮其畢生精力也不可能全部鑒賞完,最多也就是在一兩個分支領域有所建樹。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只是走馬觀花象征性的看一下,至于珍品的價值所在不會有多少人在意,確切的說在意的是藏品本身的故事,像毛公鼎、翡翠白菜、東坡肉石、唐三彩等大陸人廣為熟知的藏品作為永久展品,其它的則輪換展出。故宮博物院不僅珍寶多,而且生意也做得順風順水,在展出珍品的同時,其衍生服務的產品特別多,小到鑰匙鏈、首日封大到字畫、仿真工藝品琳瑯滿目,深受游客的喜愛,這比國內只是靠門票賺取收入的景點要好得多。在參觀中山紀念堂、中正紀念堂時,其運行模式與故宮博物院基本相似。阿里山、日月潭在大陸可謂家喻戶曉,在臺灣它也是最重要的景區,秀美的自然風光源于當局對它的嚴格保護,在景區內既沒有樓堂會所,也沒有高級賓館,它就是一個公眾的大公園,這與國內有人敢把私人會所建在公園里相比有著天壤之別。在臺灣不僅著名景觀得到嚴格的保護,就是一般的景觀也是如此,環島的海岸線上看不到一點垃圾和雜物,幽藍的海水清澈透明,山上的樹木蔥蘢茂盛,可以說坐在車里看到的全是風景。為了保護環境,不透支旅游資源,臺灣當局對大陸旅行社實施了每日五千人的限額制度,這一管制措施帶來一個有趣現象,在一個景點同時可以看到不同省份的人聚在一起,南腔北調好不熱鬧,有時游客們會忘了觀景,各自介紹起自己所在的家鄉特點,其樂融融非常融洽。
關于臺灣的散文篇2:臺灣的印象
臺灣一直以來就是夢里的童話,是孩提時代歌謠里外婆的澎湖灣和綠島小夜曲,再后來又成了課本里的日月潭和阿里山。
十幾年前,我曾經在廈門海邊遠眺寶島,當對面幾公里處金門島清晰展現眼前時,心里莫名就涌出了一股濃濃的思鄉之情,不由自主就想起了家鄉和父母,又想到了背井離鄉的幾十年的臺灣老兵們,仿佛一雙雙日思夜想無助的眼睛出現在面前。美麗的臺灣海峽卻無情的割斷了近在咫尺血濃如水的親情。幾十年來,有多少人飲恨離世,又有多少雙熱切期盼的眼睛在苦苦支撐,守候著葉落歸根而遙遙無期。
幸運總是不期而至,我突然之間就得到了第一次寶島之行機會,那是去年的九月的事情。
飛機剛降落在桃園機場,一股格外親切的氣息便撲面而來,那種血脈相承的原力似乎自然而然就覺醒了。相同的語言,黃色的皮膚,讓我的臺灣初行突然間就消彌了相見恨晚時的激動,只剩下普通公差時的那種平淡,這種似曾相識讓我滋生不出半點陌生的感覺。
圓山飯店
我們下榻的圓山大飯店很有些歷史,氣勢恢宏的宮殿式風格。原為日本占領時期的臺灣神宮,二戰后,國民政府接管時已遭嚴重破壞,1952年,改由蔣宋美齡等政要為首組成的“財團法人臺灣敦睦聯誼會”接手經營,并改為現名。1973年10月10日新的大廈落成,自此成為的臺北地標。據說停在飯店前那對熏得黑乎乎的石獅子已經一百年多年了,見證了飯店整個的前生今世。
飯店處于山頭高點,客人在飯店的回廊里可以輕而易舉 的俯視大半個臺北市,高高聳立的101大廈一柱擎天,連綿的群山被它踩在腳下,鶴立雞群般直透云霄。
士林夜市
團隊的秘書小紀是個臺灣通,在航班上就特別提到士林夜市,臺灣地接小林一看就是個老麻雀,不僅口若懸河的本領出眾,煽情也格外賣力。他一番天花亂墜后,大家就有些心癢癢的了,顧不得旅途勞頓,放下行裝便直奔士林夜市,夜市與圓山大飯店相距只有兩公里,遠遠就可以看得到它的燈火輝煌,果然名不虛傳,市場入口處的馬路上已經人山人 海,熱鬧異常。路邊玩彈珠、擊氣球、掰砣子游戲的年輕人居多,門店里臺灣特產、時裝、玩具、旅游紀念品琳瑯滿目。
進入市場地下美食城,小吃、燒烤、生猛海鮮令人目不暇接,天南海北的美食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在老板的吆喝聲中,我們終于在一家本地特色小吃攤前落座,大家根據自己的喜好,要了些小吃和燒烤、海鮮,我們邊吃邊聊,與市場里的人聲鼎沸渾然一體,美美的滋味、濃濃的氛圍讓我們這群相聚在異國他鄉的朋友們異常興奮。吃完宵夜,大 家仍是興致盎然,便接著逛市場,在幾經輾轉后,縱橫交錯的巷道已將我弄得暈頭轉向,不一會就與大家走散了,我買了些紀念品后獨自返回了飯店。
日 月 潭
日月潭位于阿里山以北、能高山之南的南投縣,如鑲嵌在兩山之間的明珠,據說湖北部狀如圓日,而南部形如彎月,因此而得名。
那天的天氣有些搖擺,湖東面的天空有些黑云壓城般的窒息感,似微雨欲來卻又伴著縷縷陽光,風不大,碎碎的浪花簇擁著艘艘游船閑庭信步,湖面如海水般的蔚藍,似深不 可測,日月潭如群山環抱中的高原圣湖,又如大山明眸善睞的眼睛,美麗靈動。遍布于周邊的文武廟、玄光寺、玄奘寺、慈恩塔、涵碧樓、拉魯島等名勝如粒粒鉆石,吸引了川流不息的游客。
關于臺灣的散文篇3:去臺灣旅游
我有個朋友不久前去臺灣旅游,深感兩岸百姓的素質差距甚大。
在臺灣幾乎看不到警察,街上卻秩序井然;車輛過十字路口速度都很快,因為沒人闖紅燈;也沒有討價還價的事情,大家都很誠信;可以自由去總統府參觀,安檢比機場的還松;到處有志工的身影(我們稱謂義工),到處能感受到慈善的力量;尤其人與人之間的那種親切感,真的很感動。
有位教師刻意在臺灣尋找乞丐,結果八天只發現2個,并且不是老年人或者殘疾人,深有感慨的說:看來臺灣真的做到了老有所養,殘疾人生活得很好。那里看病讀書,都不要錢,雖然臺北普通人的收入和上海差不多,但是沒有后顧之憂,日子自然過得輕松。臺灣的道路很狹窄,但是并不堵車,上地鐵(臺灣叫捷運),大家都很有秩序的排隊,也沒人大聲喧嘩。那邊才是真的和諧社會了。
有一首歌唱到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親眼看到后,才知道所言不虛。原來阿里山的鄒族,是荷蘭人和當地原住民的混血,鄭成功占領臺灣后,對被他稱為雜種的混血兒大肆屠戮,迫使他們逃進深山老林,所以原住民都痛恨鄭成功, 在臺灣根本找不到任何紀念鄭成功的遺跡,反倒是清朝的施瑯被供奉為水神。
同臺灣人交談后,才明白我們這里的宣傳虛假,也明白了臺灣人為什么不恨日本人,以及為什么他們大多不贊成統一。臺灣的自由讓人驚訝,在基隆,我們就看到有人舉著共黨的鐮刀錘子旗在街上游行,也沒人管,我們這里能舉著青天白日旗上街嗎?我們能夠去總統府參觀,可是在大陸就是去市政府都不容易,兩面怎么能比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