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的讀后感
寫讀后感可以鍛煉自己的文筆和思維能力,通過發(fā)表自己的感受、心得、思考、議論、評價等。什么才算好的《青春之歌》的讀后感?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青春之歌》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1
“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進攻!”
“反對賣國求榮的國名黨!建立民眾政權!”
這聲激昂憤慨的聲音震蕩在這春天的古老都城的上空。
《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靜也參加了這場“九一八慘案”的紀念游行示威。那時她年僅二十歲,正值青春的花樣年華。在這花樣的年齡,本該譜寫著自己的青春之歌,卻因看到舊時中國的危殆,不顧一切的投入到抗日救國的運動中。在書中,我看到了她的悲涼與無助,還有她那生如死灰般的生活。在養(yǎng)母的虐待及凌辱下茍延殘喘,偶然得知生母的遭遇后,她積壓在心底的反抗因子徹底的爆發(fā)了出來,她抗拒養(yǎng)母的包辦婚姻,憤然離家。
在這個萬惡,到處散發(fā)著腐朽、霉爛臭味的社會上,她遇到了這群可愛的共產(chǎn)黨地下戰(zhàn)士。他們在這本該美好到處散發(fā)著青春氣息的大學校園中進行著無硝煙的戰(zhàn)爭。他們雖沒站在戰(zhàn)爭最前線,卻拯救了更多人,讓他們的思想不再迷惘、彷徨。道靜也在盧嘉川的感知與帶領下,認知共產(chǎn)主義者,這時她身上帶著極重的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并不成熟。
在北平監(jiān)獄中,道靜又結(jié)識了頑強不屈的林紅,她在這本書中所占的篇幅不多,一兩張便匆匆掠過,卻讓我時刻感受到她的偉大的存在以及對道靜的巨大影響。這位革命前輩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做著革命工作。她帶領著監(jiān)獄里的全體囚犯高亢著,這聲音越洪大,越壯烈,越激昂,好像整個宇宙全充滿了這高亢的英勇的呼聲。在書中我見證了她一路上由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蛻變成無資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的不易。她的青春因奉獻給了革命所以變得特別,變得有價值有意義。回首如今的時代,萬千青年所經(jīng)歷的青春,無不是透著歡樂及笑聲哪像她所經(jīng)歷的那個年代那般的艱辛。難道我們?nèi)缃竦纳畈桓腋?不應該珍惜嗎?
青春的動力源于活力,想想我們這代00后的青春無不是沉浸在網(wǎng)絡中度過,活力何在?可能收獲了一時的快樂及滿足,可整個朝氣蓬勃的青春便會變得死氣沉沉毫無價值與意義。這難道是珍惜如今生活的表現(xiàn)嗎?
我想證明珍惜生活最大的表現(xiàn)便是要充實自己的生活,擺脫心底的那份空虛。
在不想學習的時候想想身前身后正有無數(shù)的學子在努力奮斗只為躋身向前,如不夠努力便會被擠下懸崖;在覺得無聊又想上網(wǎng)時,不如動身幫媽媽分擔下家務;在社會上時刻保持良好的形象,做個有素質(zhì)有文明的好共公民。
《青春之歌》的作者楊沫在后記中便寫到是想讓如今的青少年看到過去的生活如何艱辛,讓青少年更珍惜如今的生活一點。我想我們這代并不比舊時代的青年差。我們也可以譜寫出屬于自己的想法悠揚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2
“青春”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顯得短促,也正因為短促方才顯得彌足珍貴。對年過半百的人來說,“青春”過早地給了他們回憶和不舍;對正處年輕氣盛的我們來說,“青春”看似無敵,實則時時都能感覺到它的消逝。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特定歷史時代下的革命精神和青春故事。這部長篇小說記錄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展現(xiàn)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tǒng)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抗爭歷程。
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那個時代,愛國青年學生的激情與活力,為了理想的堅定,這些年輕人的不屈不饒。主人公林道靜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家的小姐,不甘心成為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為個人命運掙扎時,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自殺未遂,教書被逐,找工作四處碰壁……面對種種挫折,林道靜并沒有放棄,盡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她卻當這些坎坷是自己青春時代的考驗,這種不服輸?shù)?、大無畏的精神,真是為我們豎立了精神標桿。
試想現(xiàn)在,我們不得不感嘆,很多人在浪費“青春”,他們不堪一擊,面對挫折,選擇逃避、沉淪、甚者死亡,將“青春”親手粉碎。難道他們就真的這么脆弱嗎?不是,是因為他們不理解青春的含義,不知道青春就是在挫折中成長的。他們遇到挫折后,就相信這是“命運”,注定如此,于是不去努力,將它真的變成命運。其實,青春的我們,有沖勁,有干勁,可以跌倒了再爬起來,哪怕是哭,在青春歲月里,也應該是爬起來再哭。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高八度,也有低八度,只要你明白了,哪怕無論是在高調(diào)時,還在低調(diào)時,你都能演奏成完美的音樂,就像林道靜那般把握青春,敢于直面挫折,最終走向成熟。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3
青春洋溢著激情,揮灑著希望,蘊含著力量。
《青春之歌》描寫了抗日戰(zhàn)爭的時代背景下,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從反對封建統(tǒng)治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并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積極投身于無產(chǎn)階級偉大革命之中的故事。全文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他們堅強的信念和對自由、真理的追求精神。
《青春之歌》以作家楊沫的生活為原型,將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賦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熱,用紅色染滿記憶,用戰(zhàn)斗書寫豪情,用鏗鏘而激昂的文字喚起新時代下的青年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共鳴。
如今,對于每個青年學生來說,“志愿者”已經(jīng)不是一個陌生的詞。情系山區(qū)兒童,奔赴邊遠貴州山區(qū)支教而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樹地震災難中,志愿者們用血肉之軀為災區(qū)人民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動的“生命長城”;2008年北京奧運會賽場內(nèi)外,志愿者以細致周到的服務贏得了世界友人的贊揚;剛結(jié)束不久的上海世博會,青年志愿者們充分展現(xiàn)出一個正在崛起中的大國的文明姿態(tài)……我們是社會主義接班人,是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開拓者。如果說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們?yōu)檎任ky中的祖國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時代下的我們應該更好地傳承他們的革命精神:將個人前途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yè)結(jié)合在一起,做一名自愿服務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志愿者”,譜寫屬于這個時代的絢麗篇章,奏響屬于我們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4
如果你是一滴露水,是否滋潤了花朵?如果你是一支粉筆,是否傳授了知識?如果你是一支蠟燭,是否照亮了黑暗?如果你是一顆螺絲釘,又是否堅守了你自己的崗位?最近,我讀了本名叫《青春之歌》的紅色經(jīng)典名著,故事中的主人公就以犧牲生命為代價,保住了我方的重要情報,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主人公林道靜出生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出生不久母親就去世了,是父親一個人把她拉扯長大的,由于當時社會非常混亂,為了安全,父親逼著她嫁一個她自己并不喜歡的國明黨軍官,她堅決反對父親的做法,又拗不過父親,于是,自己就偷偷地躲進了一個山村并當上了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后來,她遇到了幾個熱血青年,聽了她們投身革命事業(yè)的故事,思想上深受她們的影響,于是,滿腔熱血沸騰的林道靜就毫不猶豫的加入到了革命的組織中去。在一次送情報的路上,被幾個日本偵察兵發(fā)現(xiàn)后,被捕入獄。在獄中,她又認識了兩位革命女將:林紅和小紅。尤其是林紅大姐被嚴刑拷打,傷痕累累,指甲被竹簽穿的真實場面,更加深深地觸動了林道靜的心。在面對敵對勢力,林紅大姐鎮(zhèn)定自如,他說:“竹簽是竹子做的,而為人民革命的心卻是用鋼鐵做,你們能摧毀我的身體,但是卻摧毀不了我革命意志的心。”這讓林道靜聽了以后更加地震動,更加的堅定了革命意志的決心和信心。她表示也要為革命事業(yè)而準備犧牲自己時,這讓林紅大姐聽了后非常的高興,盡管面對的是敵人的屠刀,但是她卻欣慰地笑了。不久,傳來了林紅大姐的噩耗——林紅大姐以身殉職了。后來,林道靜和小紅出獄后,在革命領導人江華的帶領下,把整個身心投入了革命事業(yè)。
讀了這本書后,我的深受感動。是啊,世上最堅硬的是鋼鐵,比鋼鐵更加堅硬的是人的意志。革命烈士們?yōu)榱宋覀兘裉煨腋5纳睿瑨侇^顱,灑熱血,獻青春。他們的光輝形象將永遠讓我們銘記在心。在當今社會中的我們,也應該像文中的林道靜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堅強的意志,這種奉獻要體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現(xiàn)在家家戶戶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所以個個像溫室里的花朵一樣,經(jīng)歷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都要靠父母,缺乏奉獻精神,而堅強的意志更需要我們的鍛煉,需要我們在一道道坎坷中慢慢成長,需要我們意氣風發(fā)的走向未來!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5
白色恐怖的陰霾籠罩著古老而動蕩的古都北平,但斗爭的烈火已經(jīng)燃燒起了人們心中的那份愛國情懷。激憤的斗爭必將破除寒冷刀劍的阻撓,而這沖天的烈火也會在不盡的斗爭中永遠地存續(xù)。
《青春之歌》圍繞著故都北平,以不斷的斗爭為主線,描繪了一段鼓舞人心的頑強斗爭過程,也展現(xiàn)了主人公林道靜由同情革命到支持革命最后參與革命的思想變化過程。文章以主人公的肖像描寫引入,以數(shù)萬人轟轟烈烈的壯烈游行收尾,表現(xiàn)出“革命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中心思想。文章雖已收尾,但實則并未結(jié)束,從激動人心的高潮戛然而止,那六個點的省略號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曲折的斗爭,并未就此結(jié)束。
我常喜歡在深夜閱讀這本書。書中白色恐怖的緊張氣氛,斗爭中燃燒的烈火,與幽靜而漆黑的閱讀環(huán)境一起,構(gòu)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有趣氛圍。沸騰的熱血染紅了寒冷白亮的屠刀,斗爭的激情打破了白色統(tǒng)治的死一般的恐怖,書中的情節(jié)常常使我激蕩不已、流連忘返,仿佛自己置身于八十年前的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長久地沉迷,終歸戀戀不舍地離去,才發(fā)現(xiàn)時間已經(jīng)悄無聲息地流逝了許多……
《青春之歌》的氣氛總是緊張得沒有一絲喘息的時間,剛剛從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中脫身,來到新的環(huán)境,卻又一次卷入到了新的斗爭之中。即使到最后,斗爭達到巔峰之時,緊張的氛圍仍未散去:林道靜虛弱的身體,徐寧的不幸被捕,江華在演講完后迅速消失……一切都令人擔心,但文章的結(jié)尾并未對此作出最終的陳述,正如文章所說:“在激烈的緊張的斗爭中,個人的一切顯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青春之歌》中還有許多與同類書籍截然不同的地方。故事并非荷槍實彈的戰(zhàn)斗,也并非以筆為槍展開文字的攻擊,而是普及宣傳革命意識,喚醒公眾的愛國之心,并參與到盛大的游行之中。此外,《青春之歌》還提出了許多獨特的思想,如:革命并不是要參與到戰(zhàn)爭之中,積極宣傳愛國意識同樣也是偉大的革命;因革命而壯烈地死固然是光榮的,但更要想方設法地活下來,從而更多地參與革命。
烈火并不會因白色恐怖而止息,反而會更加努力地斗爭、拼搏,愈燒愈旺,最終沖破黑暗的阻隔,展現(xiàn)出革命斗爭最燦爛絢麗的光輝!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6
暑假,我迷上了紅色經(jīng)典系列叢書,如《紅巖》,《鐵道游擊隊》,《紅軍不怕遠征難》……幾乎天天和她們約會在一個個靜謐的下午。楊沫寫的《青春之歌》帶給我揮之不去的記憶。
此刻,我的眼前又出現(xiàn)了《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靜。這位傳奇女性的人生總讓后人為之感嘆,為之敬佩,這位“女保爾”以她的年輕、熱情、斗志,無私地為革命抗戰(zhàn)所奉獻著。她孤獨的臉略顯蒼白,那兩只大眼睛又黑又亮,她的眼神仿佛向讀者訴說著;“我痛恨腐敗、黑暗的封建社會,更痛恨日本帝國主義!”她的一舉一動在向我們暗示著:“腐敗,封建社會,日本帝國主義終究會被我們打敗,真理是必勝的!”;她的心在怒吼著:“不愿當奴隸的人們起來斗爭啊!我們堅信,一定能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這屬于中國的地盤!”
“沖啊,沖啊……”隨著林道靜的一聲憤慨的呼喊,上百民學生凝成了一座人的鐵壁,開始憤怒地向包圍他們的軍警沖擊過去。許多名教師和學生向攔阻他們,毒打他們的軍警肉搏,道靜、曉燕、槐英幾次被軍警打倒在地,秀發(fā)蓬亂了,臉青腫了,鼻血不爭氣地流了出來,而她們又昂然挺立起來,不顧一切地沖去……他們用熱血唱響了他們心中的青春之歌。
人的一生并非是一帆風順的,有低谷,也有峭壁懸崖。有些人被嚇倒了,而有些人則挺了過來,他們面對的是成功的指示牌。
讀完《青春之歌》,我不禁掩卷沉思,只有堅定心中的信仰,青春才是一首無悔的歌。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霍金。他雖然全身癱瘓,不能說話,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可他并沒有放棄,最終成為了“宇宙之王”“另一個愛因斯坦”“ 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身殘志不殘的無腿作家張海迪,無臂鋼琴家劉偉斬,無臂游泳健將曹會琛等都挺過了一道道坎,沒有被挫折打敗,走向了成功的彼岸。
我明白,要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必須從現(xiàn)在開始奮斗,青春的旋律時而悠揚,時而激情四射,我要做的就是積極備戰(zhàn),努力完善自己,這樣才能發(fā)揮最大的價值。
“不經(jīng)風雨,怎見彩虹?!毕嘈抛约海瑳]有過不去的坎!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7
原來很不能理解,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因為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而如此驕傲,寧死不屈。讀完這本書之后我覺得他們是在為自己所堅持的理想的社會奉獻青春,為了一個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蛟S在幾十年后現(xiàn)代人的眼中看來這樣的理想幼稚而可笑,在西方資本主義,如喬治奧威爾看來,這不過是一小群人許下的空頭支票。但無論如何,在那個讓人不堪回首的年代,國破家亡,一點點的希望就是救命稻草,星星之火,因為這些年輕人的熱情和執(zhí)著才有了燎原之勢。
現(xiàn)在想想也頓覺感慨,現(xiàn)在的我們在生活的瑣碎中疲于奔命,對于國家民族的熱情也漸漸消磨。想象那些憂心民族存亡的革命者,或許極端,但他們確實有高于常人的思想覺悟,有極強的民族榮譽感和奉獻精神,同為青年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些羞赧呢?或許我們不能一場革命去改變這個國家所面對的所有問題,但我們應該是有理想有奉獻精神的新時代的中堅力量,有心為這個國家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8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于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回憶和遐想;而對于我們這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昨天,我們學院組織我們收看了節(jié)目——《青春之歌》。
國家的昌盛需要我們正值青春的一代人的艱苦奮斗,而理想是我們奮斗的目標與動力。___的信仰是共產(chǎn)主義,他的理想則是完成共產(chǎn)主義革命事業(yè),而他在革命道路上意識到只有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珍惜青春,黃金的時代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我們的后面。把握每一天的早晨,看旭日從地平線下緩緩升起;把握每一天的午后,品熏衣茶的馥香在開水中慢慢綻放;把我每天的午夜,聆聽來自遙遠星空的召喚。把握每一天的美好,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論暴風雨來的多么猛烈,請做一只海燕,做一只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相信——雨后就會有彩虹!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9
前些日子,忽然動了重讀《青春之歌》的念頭,應是有所見,有所感,和有所思吧?在與人接觸、交談中,常常碰到一個話題:革命,以及可能的動蕩。不少人都表示,無論如何,還是別亂吧!便想起過去小說和電影中的中間人物。按評論的說法,這些人都不是壞人,卻對革命不理解,愚昧,落后,自私……在革命者的感召下,有的開始轉(zhuǎn)化,有的則冥頑不化。捫心自問,我自己也是怕亂的,也是不折不扣的中間人物。這一刻,余永澤的名字,自動從腦海里跳出來了。
《青春之歌》,一言以蔽之,是青年學生的革命道路之歌,是主人公林道靜投身革命的全紀錄。小說的第一部,寫林和余的相識、相戀及分手。我是在大一讀這小說的,時隔近40年重讀,沒了青春的熱血,飛揚的情愫,只有平靜、漠然和無動于衷。讀完后不得不說,楊沫寫這書,用的是“革命+戀愛”的招數(shù),藝術上實在乏善可陳。我發(fā)現(xiàn),書中大多數(shù)人物和情節(jié)的設置,似乎都用來證明,林道靜革命道路之正確。中學好友陳蔚如,畢業(yè)后嫁給銀行副理,當上闊少奶,有了可愛的孩子,丈夫每天回家,不會像別的男人那樣去找舞女。然而這只是假像。陳最終的結(jié)局是,在得知丈夫有了新歡后,以安眠藥結(jié)束生命?!皯賽蹖<摇卑桌蛱O,一度參加革命,后來做演員,嫁給影片公司經(jīng)理,做第二房太太,卻常感空虛無聊,與潘秘書長鬼混,后者是個“癮君子”……不革命,就都得遭遇不幸?
即便生活中真有這樣的例子,也只是個案吧?明眼人一看就知,作者在以他人的悲慘與墮落,反證林道靜選擇革命之英明。給陳蔚如安排的結(jié)局,更是近乎詛咒了。最有意思的是大學生許寧。我都不記得,書中還有這樣一個他。重讀時發(fā)現(xiàn),這是作者寫得稍有血肉的人物。之所以這么說,是他身上體現(xiàn)了既革命又軟弱的兩面性。這是個小官員之子,父親早逝,母親依靠丈夫留下的薄產(chǎn),把兒子撫養(yǎng)到上大學。他雖參加革命,一到緊要關頭便退縮。當他因為害怕,未去送赴東北抗日的同學而回到家里時,特務上門了。他馬上想到:“如果今天堅決地和他們一起走了,還會有這樣的事情嗎?”不是說,這事不可能發(fā)生,而是這種“不革命也沒有好果子吃”的邏輯,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實在缺乏說服力。
他后來被判刑,坐監(jiān)。出獄后,決定去陜北,在作者看來,成了真正的革命戰(zhàn)士,從此前途一片光明。余永澤是除林道靜外,著墨最多的人物?,F(xiàn)在大家知道,他的原型是張中行,被稱作國學大師、散文大家。余是在林最困難時出現(xiàn)的。當時,林逃婚出走楊莊,投奔教書的表哥,表哥早被開除,林在此舉目無親,雖被校長挽留,發(fā)現(xiàn)是個圈套后投海自盡,被回村度假的大學生余救起。林嫁給余,并非全是報恩,因為余“思想豐富”,“對人生、藝術有許多見解”。婚后一段甜蜜,不久兩人產(chǎn)生矛盾,根本分歧在于:一者要革命,一者不愿革命。一天,林要參加“三一八”紀念游行,邀余一起去。余不愿去,也反對林去,理由是:“我不能叫你盲人瞎馬地去亂闖!”結(jié)果林還是去了。導致兩人分手的是盧嘉川。這是個革命者,是林的引路人。當時,盧被特務盯上,跑到林家中,請林給秘密聯(lián)絡員送個口信,并叫余晚點回來,因余一回來,自己就得走,而特務就在門外。兩件事林都照做了。但林沒有說服余,因余生了醋意:“原來你的男朋友在等你!”林確實愛上了盧,且盧自己也知道,但均只停留在精神層面。余回家,憤然指責盧,盧只好離開,出門后旋即被捕,在獄中被拷打致死。
林終于明白:“不是走一條道路的‘伴侶’是沒法生活在一起的。”再次離家出走。那么,余是什么樣的人呢?這是個“胡博士的信徒”。他的人生規(guī)劃是:“自立一家學說”——學者——名流——創(chuàng)造優(yōu)裕的生活條件……他對林有愛,也有社會責任感,承諾在當了家后,像托爾斯泰一樣,把土地全部奉送給農(nóng)民。他對愛國有自己的理解,認為光“喊喊空口號”是沒有用的;作為學生,“整理國粹就是愛國”,“是采取自己的形式來救國的”。剔除作者強加的貶詞,余至少是個有愛心、事業(yè)心和有見解的好青年。至于盧嘉川被捕,林將原因歸結(jié)于余,這是不公平的:第一,不存在余告密;第二,盧在那種情況下,自己走出房門,無異自投羅網(wǎng)。大概因為人物原型的關系,作者沒有給余安排太難堪的結(jié)局。幾年之后,林與余在街頭偶遇。此時的余,長袍大褂,胳膊挽個女人,一見林主動打招呼,并介紹燙發(fā)紅唇的新夫人。時余已任職北京圖書館,租了小房子安家。
讀到這里,我想起保爾與冬妮婭見面的情景:兩個走上不同道路的人,交叉路口相逢,再見已是路人。不管怎么說,余得以善終,在他的身上,沒再演繹“不革命也沒有好果子吃”的邏輯。林、余對革命的態(tài)度為何如此不同?可借用一度流行的階級分析法。兩人都出身大地主家庭,但林母是窮人的孩子,被林伯唐娶為N房姨太,生下林不久就瘋了,后被攆出林家,最終跳河自盡。林自小受盡繼母打罵,只因長得漂亮,為了“不賠本”才給念書。林中學快畢業(yè)時,林家破產(chǎn),父親帶著姨太跑了,林成了繼母“唯一的財產(chǎn)”。繼母逼她嫁給闊佬局長。后來林對盧嘉川說:“黑暗的社會不叫我痛快的活,我寧可去死!……自從看了你們給我的那些革命的書,明白了真理,我就決心為真理去死?!毕喾矗嗑蜎]有類似林的經(jīng)歷。魯迅說:曾經(jīng)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xiàn)狀,未曾闊氣的則渴望革命。不同的階級(階層)肯定作出不同的選擇,此語不可不謂深刻。我已忘記當年讀《青春之歌》的感受,可以肯定的是,跟大多數(shù)同學一樣褒林貶余。時至今日,我們對林、余的評價,還會跟以前一樣么?會不會感覺林過于偏激、幼稚、沖動?反而覺得余平和、務實、理智?我們都曾經(jīng)是林道靜,或至少贊賞過林道靜,如今變老后,怎么一多半變成了余永澤?不知不覺中,我們都走到自己的對立面!這是很有意思、很值得深思的。更有意思的是,我看的這本《青春之歌》,書腰上標著“某某部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100種優(yōu)秀圖書”,不禁為之捏了一把汗。讓青少年讀這書目的何在?是讓其愛黨?還是愛革命?
如前所述,小說中暗含一種“不革命也沒有好果子吃”的邏輯,如果讓青少年讀懂這個邏輯,豈不是要壞事?當然,可以在黨和革命間作一個切割,告訴青少年只愛黨,不愛革命。但黨不就是革命黨嗎?當年不就是因為革命,才獲得擁護的嗎?黨和革命這種天然的關系,怎么可以說切割就切割呢?這,或許是推薦者始料不及的。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10
《青春之歌》是這一部充滿理想、激情昂揚的紅色經(jīng)典文學作品,它感染、激勵、熏陶著我們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炎黃子孫。閱讀紅色經(jīng)典——《青春之歌》的故事,可以弘揚愛國熱情,更讓我們懂得了今天優(yōu)越生活的來之不易。
第一次讀《青春之歌》這部小說是在進入大學一個月后。在現(xiàn)當代文學課上,這部小說被現(xiàn)當代文學老師多次提到,并且對它的評價頗佳。我想,既然是這么好的一本書,我應該好好去看看。所以,我把這部小說認真仔細地閱讀了一遍。當時看完這部小說后,我并沒有太多的感觸。我并不覺得它有什么令人動人心弦的地方,只覺得書里面的那些人物是那么的不真實?,F(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么英勇的人,并且還是個女人。
故事主角林道靜出生于一個平凡的農(nóng)村家庭,她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父親一個人把林道靜辛辛苦苦拉扯大,可她父親卻要她嫁給一個國民黨軍官。林道靜不愿意嫁給國民黨軍人,就逃了出來,在一個鄉(xiāng)村當上小學教師。后來村里來了一群參加革命的熱血青年,他們和林道靜十分談得來,把林道靜領上了革命的道路,林道靜內(nèi)心十分激動。不幸的是,一天晚上林道靜在發(fā)革命傳單時,被敵人抓住關進了監(jiān)獄。在獄中,林道靜認識了革命黨員林紅和小紅,雖然林紅受盡敵人的嚴刑拷打,但是她堅強不屈,沒有向敵人透露一丁點情報。一天,林紅又要被敵人抓去,這可能是最后一次的斗爭。林紅大姐走之前,囑咐她們:"將革命進行到底!"然后英勇就義了。林紅大姐的犧牲讓林道靜十分傷心、痛苦,并決心投身革命。她被放后,認識了一名叫江華的革命領導人,加入了革命組織,并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革命事業(yè)。她心里堅信著這一句話"將革命進行到底!",這句話一直鼓舞著她與敵人頑強斗爭。
讀完了這本書,讓我感慨萬分。
這些革命先烈拋頭顱灑熱血,才創(chuàng)造了我們現(xiàn)在美好的生活。我們雖然沒有經(jīng)歷那些風風雨雨,可是我們堅信,我們依然擁有他們堅強、不屈的意志。他們是絕對不會白白犧牲的,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中國偉大的精神意志傳達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他們知道,中國這一條沉睡中的巨龍即將蘇醒。我們的革命英雄們用鮮血喚醒了華夏兒女、炎黃子孫。讓我們從這一刻開始,努力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青春是耀眼的流星,曾有幾時,卻又光彩絢麗;青春是天邊的彩虹,轉(zhuǎn)瞬即逝,卻又艷麗迷人;青春是晨間的霧,迷蒙含蓄,卻又時常徘徊......彩色的青春,繽紛的青春,靚麗的青春,青春就是一首動人心弦的交響曲。高低起伏的優(yōu)美旋侓,永不放棄,敢于奮斗就是這首曲子的節(jié)拍!青春對于一個人的一生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那是最為美麗的時候。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留給他們的是美好的幸?;貞洠晃覀冞@些朝氣蓬勃的人,青春給予我們的是無限的希望與憧憬。讓我們用滿身的熱血去謳歌青春,去擁抱青春,去感受青春,唱響《青春之歌》吧!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11
《青春之歌》中“林道靜”就是那個時代青年大學生的縮影,對于即將踏入社會的我們,她的成長經(jīng)歷也許可以在我們的心中灑下東方紅日的縷縷陽光。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似乎不再那么鏗鏘,但是其中的精神內(nèi)涵卻依舊為青年大學生勇于承擔歷史使命提供了不竭動力。讀著《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zhàn)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跡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相同的年紀,可他們卻有著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yè)四處碰壁面對重重的挫折打擊,林道靜并沒有放棄,盡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盡管她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元素來對待,從沒放棄自己的命運,這種不服輸?shù)?、大無畏的精神,在現(xiàn)在當真是一筆無價的財寶了。
讀完此書,思索頗多。在當時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下,革命時期的進步青年敢于投身革命斗爭之中的熱情應該值得當代青年大學生共同學習,學習他們的信念,學習他們的無私奉獻。于是,我不禁想起主席對蘇聯(lián)留學生說的那句“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jié)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是早晨八、九點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边@不僅是囑托,更是期許,百字不到,卻寄托了黨對于青年大學生的殷切期望。
試想現(xiàn)在的我們,“青春”到底被我們浪費了多少?就在我們的身邊多少正直年少有為、大展宏圖的青年卻是那么“不堪一擊”。面對一兩次的打擊,有人選擇買醉,有人選擇沉淪,更有甚者竟然選擇死亡,你們難道就真的這么脆弱嗎?你們?nèi)绾螌Φ闷鹉请S風而逝的“青春”?買醉的人酒醒后,依然迷途不返;沉淪的人乘坐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青春不在空傷感;而那些輕生者,或許你們不會再有后悔的感覺,但你們留給生者的是無盡的傷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的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盡管這條路很艱難,可你有青春,有沖勁,有干勁,還有什么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xù)著自己堅定的腳步。
流過扉頁的時間總是走得急切,留下那些書、那些人塵封在讀者心中細細品味、慢慢沉淀。積淀出青年對自己、對社會的思考,思考那個年代的青年面對動蕩的社會投身黨的事業(yè)是那般的豪情,思考當今青年應該從中汲取的養(yǎng)分,思考摒棄束縛你我的枷鎖。只有這樣,才能正確認識社會,及早做出成績。懷揣著一份針砭時事的不懈沖勁,敢于在社會的大潮中嶄露頭角;擁抱著一份美好青春的堅定信念,敢于在未來的挫折中堅強不屈;承載著一份飽含期許的由衷囑托,敢于在搖擺的抉擇中矢志不渝。
看一本“紅書”,猶如唱一首“紅歌”,時而激動人心,時而感慨萬千,時而為之奮起??赐曛蟛胖滥且环莅茨筒蛔〉呐d奮,才知道那一種信念是人生的又一座燈塔。我是多么想呼喚你、想向身邊的你吶喊:“讓青春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煥發(fā)更加絢麗的光彩!”
“紅書”,一杯別樣的茗。茗以品味,書以思考!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12
青春洋溢著激情,揮灑著希望,蘊含著力量,為美好的青春置于黑暗陰沉的背景下時年輕的聲唱響的是一曲鏗鏘嘹亮的青春之歌,沖出黎明前可怕的黑暗,懷著堅強不屈的靈魂迎著初升的太陽。于任何時代和歷史時期一樣,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也有令人捶胸頓足的奸邪小人。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中,這種助力也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這些助力中,青年一代付出了血的代價,也換回了成長經(jīng)驗。胡夢安時那些滅絕人性,賣國求榮,只為自己不想國家的貪官污吏,這樣的人像一只蛀蟲一樣,吮吸著殘破江山的`骨髓,這樣的人怎不恨的人咬牙切齒,怎不遭到千萬人民群眾的反擊。青春是一首歌,一首嘹亮的歌,高聲長出青春的夢想;青春是一首歌,一首豪邁的歌,盡情唱出青春的斗志;青春是一首歌,一首深情的歌,娓娓唱出青春的火熱?!肚啻褐琛凤柡髡叩母星椋瑢⒛嵌尾粦鼞训臍v史賦予青春的激情和火熱,用紅色經(jīng)典染滿記憶,用斗爭書寫豪情。那鏗鏘而激昂的文字喚起我們心靈深處強烈的共鳴,喚起我們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激情,勉勵著我們不斷前行。斗爭年代的血與淚,苦與樂,是那么深邃,讓人久久難以忘懷,抬頭看窗外明媚的春光,聆聽嫩枝上那清脆的鳥鳴,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安詳。似乎這片土地上從來就沒有發(fā)生過那慘痛的經(jīng)歷,然而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潺潺的歷史,那些英雄前輩用血肉拼出來的勝利。當我們再次迷茫,再次彷徨,再次萌生放棄希望的想法,讓青春青春之歌喚起那時封存的激情和活力!全書洋溢著青春的熱情和年輕人的激情,但我們也看到有些觀點過于偏激,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稍欠公正,然而,瑕不掩瑜,這部作品的藝術成就和對青年人的影響上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帶著紅色的回憶,金色的憧憬,讓我們也唱著青春之歌,破繭成蝶。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13
讀完《青春之歌》后,我被感動了,我被林道靜感動了,更被千千萬萬的革命工作者感動了!他們?yōu)榱烁锩?,為了國家,更為了人民,奮起抗爭。
他們用自己的身體,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毅力去對付國民的政府的機槍!那么多的人為革命所犧牲,我真摯地對他們表示謝意,不管他們是多么渺小,但是大海就是千千萬萬顆渺小的水珠形成的!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道靜被抓的時候,她受盡折磨,經(jīng)受了許多酷刑,可她咬著嘴唇,一個字也不說,最后暈了過去,敵人也沒有從她的嘴里得到任何消息。
道靜醒來后,一位獄友和她講了許多革命的故事,她從此更加熱愛革命。她加入了共產(chǎn)黨,做了不少重要的事。我相信,當時一定有更多像道靜一樣的人,為了革命愿意奉獻出自己的一切!他們,都是最美的!他們,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14
作為人類思想精華的名著書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學習和參考的典范,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必修課。讀后感與其看做是種作業(yè)還不如看做是一次對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欄目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著讀后感資料,希望大家在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39;熱情,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當遇到共產(chǎn)黨人盧嘉川之后,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林道靜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戰(zhàn)士。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真誠,以及那一份為了祖國愿意捐獻自己一切的赤忱之心。
回歸到我們現(xiàn)在這群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少年們身上,有不少人喜歡抨擊我們,說我們一代不如一代啊,浪費黨的栽培啊,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都在努力著,努力學習,努力成為人才,努力報效祖國。
我們把握得住青春,不需要過分坎坷,只需要平平淡淡,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握得住現(xiàn)在,不需要過分輝煌,只需要平平凡凡,盡自己所有的心血灌溉每一株花朵,把握得住未來,不需要過分耀眼,只需要讓周圍人看見,盡自己所有的思考力選擇每一條道路……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要用行動就可以證明我們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很好!
從小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即使迷茫也能再次找到方向,即使害怕也能再次鼓起勇氣,即使跌倒也能再次爬起……黨永遠會在前方指引著我們的道路。
請讓我們珍惜這段時光,在黨的陽光下努力前行。
《青春之歌》的讀后感篇15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值得人們用美好的言語去謳歌的。這些天,我就讀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為讀者展現(xiàn)了“九·一八”事變后,主人公林道靜,為了反抗 “花瓶”、“沒有靈魂的傀儡”和依靠別人的供養(yǎng)過日的命運,走向了共產(chǎn)主義道路,在革命者的幫助下成為了有堅強內(nèi)心,不畏強權的共產(chǎn)主義革命者。
《青春之歌》情節(jié)真實感人,文筆流暢通順,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常銷不衰的優(yōu)秀青年讀物。
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tǒng)治,抗擊日本帝國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他們是多么的堅強!頑強地對待敵人,他們?yōu)槲覀冋宫F(xiàn)了一個“強”字。他們的內(nèi)心是強的,身軀是強的,理念更是強的!只有強者才能戰(zhàn)勝敵人,擊敗敵人,他們是無比剛強的!
當今社會的我們,因為家家戶戶多是獨生子女,一遇到挫折就放棄,一遇到難題就退縮,一遇到困難就害怕,所以個個像是溫室里的花朵一樣,經(jīng)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情還要依賴父母:作業(yè)、生活起居上下學的接送……因此缺乏了鍛煉的機會。新聞曾報道,一位農(nóng)村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人照顧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擔起了責任,撐起了整個家。在困苦、艱辛的磨練下,她變得獨立自強。任何事情她都是自己做,自己承擔。我真佩服她啊!她像書中的林靜道一樣,自強不息。而我呢?我也是從小被寵壞了,自己的事還要依賴父母,一點兒也不自主,什么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仍需要父母的幫助與照料,還像一只幼鳥,那么大了,翅膀還沒硬化,仍然不會飛翔,也不想飛翔。但自從我讀了這本《青春之歌》后,我才明白我是多么渴望那片蔚藍的天空,多么渴望飛翔!我明白,我必須獨立,必須堅強,因為只有經(jīng)歷過困難才會長大!
珍惜青春,黃金的時代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我們的后面。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論暴風雨來的多么猛烈,請做一只海燕,做一只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相信——雨后就會有彩虹!
雨過的彩虹——更加滄桑,更加明亮,更加美麗!我們也應如此投入到風雨中,面對挫折,磨練自己,堅強自己的心理,堅強自己的信念,是自己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