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
寫讀后感需要運用到平時所學的語言知識,通過思考和表達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改進自己的寫作能力。下面小編給大家提供一些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參考,希望對大家寫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有幫助。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1
“青春”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顯得短促,也正因為短促方才顯得彌足珍貴。對年過半百的人來說,“青春”過早地給了他們回憶和不舍;對正處年輕氣盛的我們來說,“青春”看似無敵,實則時時都能感覺到它的消逝。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特定歷史時代下的革命精神和青春故事。這部長篇小說記錄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抗爭歷程。
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那個時代,愛國青年學生的激情與活力,為了理想的堅定,這些年輕人的不屈不饒。主人公林道靜出身于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家的小姐,不甘心成為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為個人命運掙扎時,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自殺未遂,教書被逐,找工作四處碰壁……面對種種挫折,林道靜并沒有放棄,盡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她卻當這些坎坷是自己青春時代的考驗,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真是為我們豎立了精神標桿。
試想現在,我們不得不感嘆,很多人在浪費“青春”,他們不堪一擊,面對挫折,選擇逃避、沉淪、甚者死亡,將“青春”親手粉碎。難道他們就真的這么脆弱嗎?不是,是因為他們不理解青春的含義,不知道青春就是在挫折中成長的。他們遇到挫折后,就相信這是“命運”,注定如此,于是不去努力,將它真的變成命運。其實,青春的我們,有沖勁,有干勁,可以跌倒了再爬起來,哪怕是哭,在青春歲月里,也應該是爬起來再哭。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高八度,也有低八度,只要你明白了,哪怕無論是在高調時,還在低調時,你都能演奏成完美的音樂,就像林道靜那般把握青春,敢于直面挫折,最終走向成熟。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2
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享受著安逸的生活,在黨的陽光下茁壯地成長,讓我們好好珍惜這段時光。
近來,我讀了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青春之歌》,這本書敘述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踏上流亡之路。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搭救。
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后,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林道靜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個時代的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與真誠,以及那一份為了祖國愿意捐獻自己一切的赤忱之心。
回歸到我們現在這群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少年們身上,有不少人喜歡抨擊我們,說我們一代不如一代啊,浪費黨的栽培啊,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我們都在努力著,努力學習,努力成為人才,努力報效祖國。
我們把握得住青春,不需要過分坎坷,只需要平平淡淡,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把握得住現在,不需要過分輝煌,只需要平平凡凡,盡自己所有的心血灌溉每一株花朵,把握得住未來,不需要過分耀眼,只需要讓周圍人看見,盡自己所有的思考力選擇每一條道路……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只要用行動就可以證明我們在黨的陽光下成長的很好!
從小聽著這樣的故事長大,即使迷茫也能再次找到方向,即使害怕也能再次鼓起勇氣,即使跌倒也能再次爬起……黨永遠會在前方指引著我們的道路。
請讓我們珍惜這段時光,在黨的陽光下努力前行。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3
原來很不能理解,為什么有這么多人因為成為一名共產黨員而如此驕傲,寧死不屈。讀完這本書之后我覺得他們是在為自己所堅持的理想的社會奉獻青春,為了一個人人平等、沒有壓迫和剝削的社會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或許在幾十年后現代人的眼中看來這樣的理想幼稚而可笑,在西方資本主義,如喬治奧威爾看來,這不過是一小群人許下的空頭支票。但無論如何,在那個讓人不堪回首的年代,國破家亡,一點點的希望就是救命稻草,星星之火,因為這些年輕人的熱情和執著才有了燎原之勢。
現在想想也頓覺感慨,現在的我們在生活的瑣碎中疲于奔命,對于國家民族的熱情也漸漸消磨。想象那些憂心民族存亡的革命者,或許極端,但他們確實有高于常人的思想覺悟,有極強的民族榮譽感和奉獻精神,同為青年的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些羞赧呢?或許我們不能一場革命去改變這個國家所面對的所有問題,但我們應該是有理想有奉獻精神的新時代的中堅力量,有心為這個國家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4
今年開學伊始,我穿梭在圖書館書架間,偶然間目光被定格在《青春之歌》上,心中猛地充滿激動,這不正是中學歷史課本上曾提及的著作嗎?這本被載入“史冊”的書一定很值得去拜讀,于是我緊緊的把她抱在了懷里······
她是一本挺厚的書,書皮有點破損了,書的紙張也有點泛黃,偶爾還有被水浸過后留下的痕跡,相必是被好多人翻閱過,也不知是哪個讀者大概是被故事情節吸引去了,竟把水送到了書上,呵呵,看來這本經典名著果真名不虛傳,很有魅力嘛!于是,我迫不及待的打開了她。
《青春之歌》是才女楊沫的代表作。創作于50年代,講述了一部自“九一八”至“一二九”這一歷史大風暴中,北京的一批進步青年學生們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的奮斗史。在這部小說中刻畫了林道靜、盧嘉川、江華等一批栩栩如生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這些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之路對后人無不啟迪,也預兆了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和希望。
故事主人公林道靜出生于一個地主家庭,可富裕的家境并沒有給她一個幸福的童年,相反,由于她生母的緣故,后母對她百般虐待,她從小就吃盡了生活的苦。萬幸的是她后母送她去上了學,接受了教育。雖然后母這樣做只是為了林道靜以后能夠有資格嫁入豪門,讓她能夠借著林道靜的光享受榮華,但無論如何我們還得感謝她的這一“善舉”,正是因為如此才有了以后的了林道靜。當林道靜高中要畢業時,她的家庭出現了變故,這時后母執意想讓林道靜嫁給一富豪來繼續她富貴的生活,林道靜不從便離家出走,于是她的生活翻開了新的篇章。
本來林道靜想投奔她教書的表哥表嫂,可來到他們教書的學校時才知道他們早已不在此教書,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校長收留了她并答應給她找份工作,后來她發現校長并非真善人,而只是相中了她的美貌想把她獻給上司,此時的林道靜對生活充滿了絕望,正當她要投海自盡時,一位青年學生余永澤救下了她,之后兩人相愛了。
這僅僅是故事的開端,股市的高潮的開始是在林道靜隨余來到北大生活后,在那她遇見了盧嘉川——一位很優秀的進步知識青年,數次的交往之后兩人彼此欣賞彼此信賴,這也正是林道靜接觸革命獻身救國事業的先決條件。屬于他們兩人的美好還沒有開始就因盧嘉川的被捕犧牲破滅了,這讓每個人無不惋惜。之后的林道靜更加積極的向組織靠攏,她也果斷的結束了與余永澤日益不協調的生活。
江華,是林道靜接觸的繼盧嘉川之后的第二位對她影響重大的進步青年,他和盧一樣都是肩負組織使命的地下工作者,他在以后的生活中給予了林道靜很大的幫助,也正是因為如此,林道靜才有了繼續向著革命走下去的機會,而最終發展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在此期間,林道靜經歷了很多的不平凡:化裝成家庭教師潛入地主家向當地的窮苦人們宣傳愛國教育,因為身份暴露被關入監獄深受酷刑,出獄后領導學生開展救國運動······重重的困難并沒有嚇倒她,反而更加堅定了她革命的信念,她一如既往的為救國奔走著。而與她并肩作戰的江華向她表達了愛意,兩位志同道合,彼此喜歡的革命同志走到了一起,為他們共同的信念繼續奮斗著。
這就是讓我著迷的《青春之歌》,還記得當初的我為了快點一覽她的風采而近乎癡狂的畫面:只要一回到宿舍放下手里的東西趕緊看一會兒,晚上趴在床上更是恨不得看個通宵。等到周末了,那也不去了,就蝸居在宿舍看她。從開始看到看完最后一個字的七天里,幾乎每個晚上都是在舍友的催促下才睡覺,說是睡覺只是放下了書,閉上了眼睛,我的腦海里一直在浮現故事的某個情節,是啊,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一次次讓我失眠了。
讀完整本書之后,我熱血澎湃,激動萬分,覺得自己的整個靈魂都受到了洗禮,得到了升華。小說中的林道靜、盧嘉川、江華等無數熱血青年用他們的行動激勵著我,我打心底敬佩他們,佩服他們卓爾不凡的見識和勇氣,佩服他們不屈不撓的斗志,佩服他們為祖國為人們不怕流血犧牲的博愛。我腦海中一遍又一遍的回蕩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話語。我領悟到信仰的力量、共產黨的力量、民族的力量。這些都是林道靜他們用青春為我們做的詮釋。誰都知道青春是很美好的東西,林道靜他們把這份美好延伸了,而作為年輕幸福一代的我們,是不是應該讓這份美好更加持久絢麗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那好吧,就讓我們共同唱響青春之歌,為我們的理想信念用心奮斗吧!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5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是值得人們用美好的言語去謳歌的。這些天,我就讀了一本流動著青春熱血的好書——《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為讀者展現了“九·一八”事變后,主人公林道靜,為了反抗 “花瓶”、“沒有靈魂的傀儡”和依靠別人的供養過日的命運,走向了共產主義道路,在革命者的幫助下成為了有堅強內心,不畏強權的共產主義革命者。
《青春之歌》情節真實感人,文筆流暢通順,時代色彩濃郁,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它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讀者,是一部常銷不衰的優秀青年讀物。
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他們是多么的堅強!頑強地對待敵人,他們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強”字。他們的內心是強的,身軀是強的,理念更是強的!只有強者才能戰勝敵人,擊敗敵人,他們是無比剛強的!
當今社會的我們,因為家家戶戶多是獨生子女,一遇到挫折就放棄,一遇到難題就退縮,一遇到困難就害怕,所以個個像是溫室里的花朵一樣,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很多事情還要依賴父母:作業、生活起居上下學的接送……因此缺乏了鍛煉的機會。新聞曾報道,一位農村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無人照顧她,她用她柔弱的肩膀擔起了責任,撐起了整個家。在困苦、艱辛的磨練下,她變得獨立自強。任何事情她都是自己做,自己承擔。我真佩服她啊!她像書中的林靜道一樣,自強不息。而我呢?我也是從小被寵壞了,自己的事還要依賴父母,一點兒也不自主,什么事情自己不能做主,仍需要父母的幫助與照料,還像一只幼鳥,那么大了,翅膀還沒硬化,仍然不會飛翔,也不想飛翔。但自從我讀了這本《青春之歌》后,我才明白我是多么渴望那片蔚藍的天空,多么渴望飛翔!我明白,我必須獨立,必須堅強,因為只有經歷過困難才會長大!
珍惜青春,黃金的時代在我們的面前而不是在我們的后面。相信,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不論暴風雨來的多么猛烈,請做一只海燕,做一只高傲的海燕,在挫折與困難中前行,風吹的猛烈了就展開自己的翅膀,雨下的狂暴了就抬起自己不屈的頭顱,面向暴風雨,相信——雨后就會有彩虹!
雨過的彩虹——更加滄桑,更加明亮,更加美麗!我們也應如此投入到風雨中,面對挫折,磨練自己,堅強自己的心理,堅強自己的信念,是自己蛻變!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6
《青春之歌》確為青春的贊歌。一群青年在風華正茂的年紀里,能有思想、有覺悟,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努力。
本書中,有三類人:為追求共產主義而身體力行的學生群體;有安于享樂,只求自保的資產階級分子和埋頭苦讀的書生;還有一類是飽經風霜的無產階級。
也許這三類群體的年齡跨度大,但卻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
北大——“五四”運動的學生代表,在國民黨采取“不抵抗”政策的時候,經過左右搖擺,經過學生鮮血的浸染,經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歷練,最終是帶領著全國學生一起反抗國民政府,抵抗日本侵略。在林道靜、盧嘉川、江華的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埋首只讀圣賢書的形象。而是一位位關心百姓疾苦,心中懷揣共產主義理想的新青年。在他們的青春里,動亂是配樂,不斷地斗爭爭取和平、獨立與自由是主旋律。我們可以感受到,那一代大學生與如今大學生的區別。那一代有理想的青年心中是是為國家,所以才會有北大師生最后的覺醒,在國家遭受侵略的時候,“書齋”不能成為避難所,有為的大學生應該走出象牙塔,投身進入為解放祖國的斗爭當中去。而如今的大學生,不敢說全部,但也有一半人的心中,裝的不是國家而是自己,是自己未來的就業,是自己未來的前途。因而,我們無法真正展望未來,無法真正為社會出力。
在本書里,特別強調的是受到剝削的農民階層和工人階級。他們是社會運作的基礎,但他們的地位卻處于社會的最底層。地主的剝削,政府的壓迫,無一不使他們本就艱辛的生活變得更加困苦。經過斗爭,新中國的成立廢除了地主,將土地還給農民。但到如今,農村、農民、農業還是困擾社會的一個大問題。農民在土地風吹雨淋的勞作,一年的收入也只夠溫飽,農村再發展依然還是無法真正崛起,農業再重要也抵不過第三產業。這是現實的中國,是一個還應關注三農問題的中國。
《青春之歌》希望它是一首唱不盡的贊歌,希望他能唱醒還在沉睡的青年,希望它能唱盡農村發展的問題。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7
《青春之歌》主要是通過對小知識分子林道靜從不屈服于命運的對家庭和社會的個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時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艱難曲折的“苦難歷程”的生動敘述,形象地展現“九·一八”——“一二·九”(1931--1935)這一特定歷史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的歷史風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從而提煉出一個革命的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由于作者善于將人物放在尖銳激烈的斗爭旋渦中加以刻畫,善于通過不同人物對同一事物的不同反映來展示各自的性格特征,善于將人物的外貌描寫和心理刻畫巧妙地結合起來,善于通過富有性格特色的細節來描寫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善于將人物性格的變化與人物命運遭遇的變化結合起來描寫,通過所有這些努力,不僅使林道靜這一形象塑造得血肉豐滿,真實感人,也使作品中的其他人物如盧嘉川、江華、林紅、余永澤、戴俞、王曉燕、白莉萍等顯得個個活脫生動,性格鮮明,雖然這些形象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類型化的痕跡,但仍能顯示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深厚藝術功力。形形色色人物的精神面貌得到了展示,這又使得小說包含了廣闊、豐富的時代內涵。
《青春之歌》正是通過對林道靜個人命運、遭遇和歸宿的描寫,通過對當時形形色色各種類型的青年知識分子的描寫,既反映了那個風云變幻的時代,又提煉出革命的思想主題。
在藝術特色上,整部作品結構宏偉,情節曲折復雜,在處理人物形象時作者避免了簡單片面的處理,而是以細膩的筆觸伸入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中,真實地刻劃人物的心理,較為全面地把握了人物的多重側面,因而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8
白色恐怖的陰霾籠罩著古老而動蕩的古都北平,但斗爭的烈火已經燃燒起了人們心中的那份愛國情懷。激憤的斗爭必將破除寒冷刀劍的阻撓,而這沖天的烈火也會在不盡的斗爭中永遠地存續。
《青春之歌》圍繞著故都北平,以不斷的斗爭為主線,描繪了一段鼓舞人心的頑強斗爭過程,也展現了主人公林道靜由同情革命到支持革命最后參與革命的思想變化過程。文章以主人公的肖像描寫引入,以數萬人轟轟烈烈的壯烈游行收尾,表現出“革命以廣大人民群眾為主體”的中心思想。文章雖已收尾,但實則并未結束,從激動人心的高潮戛然而止,那六個點的省略號給人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曲折的斗爭,并未就此結束。
我常喜歡在深夜閱讀這本書。書中白色恐怖的緊張氣氛,斗爭中燃燒的烈火,與幽靜而漆黑的閱讀環境一起,構成了一種別具一格的有趣氛圍。沸騰的熱血染紅了寒冷白亮的屠刀,斗爭的激情打破了白色統治的死一般的恐怖,書中的情節常常使我激蕩不已、流連忘返,仿佛自己置身于八十年前的硝煙彌漫的“戰爭”。長久地沉迷,終歸戀戀不舍地離去,才發現時間已經悄無聲息地流逝了許多……
《青春之歌》的氣氛總是緊張得沒有一絲喘息的時間,剛剛從一場驚心動魄的斗爭中脫身,來到新的環境,卻又一次卷入到了新的斗爭之中。即使到最后,斗爭達到巔峰之時,緊張的氛圍仍未散去:林道靜虛弱的身體,徐寧的不幸被捕,江華在演講完后迅速消失……一切都令人擔心,但文章的結尾并未對此作出最終的陳述,正如文章所說:“在激烈的緊張的斗爭中,個人的一切顯得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
《青春之歌》中還有許多與同類書籍截然不同的地方。故事并非荷槍實彈的戰斗,也并非以筆為槍展開文字的攻擊,而是普及宣傳革命意識,喚醒公眾的愛國之心,并參與到盛大的游行之中。此外,《青春之歌》還提出了許多獨特的思想,如:革命并不是要參與到戰爭之中,積極宣傳愛國意識同樣也是偉大的革命;因革命而壯烈地死固然是光榮的,但更要想方設法地活下來,從而更多地參與革命。
烈火并不會因白色恐怖而止息,反而會更加努力地斗爭、拼搏,愈燒愈旺,最終沖破黑暗的阻隔,展現出革命斗爭最燦爛絢麗的光輝!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9
青春洋溢著激情,揮灑著希望,蘊含著力量。
《青春之歌》就是這樣一部充滿理想,激情昂揚的紅色經典文學作品。作品描寫了抗日和抗戰時代背景下,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從對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熱血沸騰,從反對封建統治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并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投身于無產階級偉大革命之中。全文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青年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以及他們堅強的信念和對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作品的第一部分,主人公林道靜逃出給她帶來痛苦回憶的地主家庭,但又找不到前進的方向,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使她身心俱疲。如果說第一部分是寫林道靜痛苦中的掙扎,那第二部分便展現出了她作為一名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中國共產黨黨員艱苦頑強的奮斗。從發起定縣小學的學生運動時的稚嫩,到在宋家做家庭教師危急之中獲取黑名單的機智;從剛剛被捕時的單純幻想到經歷了一年多煉獄考驗與磨練的覺悟和覺醒;從跟隨張大姐從事地下工作的缺乏經驗,到在北大領導學生成立學生自治會發起學生運動的獨當一面。林道靜在一次次的生死考驗中成熟著,并最終成長為一名有追求有信仰的共產主義戰士。
《青春之歌》蘊含著作家楊沫的生活原型,將那段不可忘卻的歷史賦予了青春的激情和火熱,用紅色染滿記憶,用戰斗抒寫豪情,用鏗鏘而激昂的文字喚起新時代下的青年學生心靈深處強烈的共鳴。
如今,對于每一個青年學生來說,“志愿者”已不是一個陌生的名詞:情系山區兒童,奔赴邊遠貴州山區支教而成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的徐本禹;汶川和玉樹地震災難中,志愿者們以血肉之軀為災區人民筑起了一道不可撼動的“生命長城”;北京奧運會賽場內外,志愿者以細致周到的服務贏得了世界友人的贊揚;;剛剛結束不久的上海“世博會”上,青年志愿者們充分展現出了一個正在崛起中大國的文明姿態……。我們是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開拓者。如果說林道靜、盧嘉川、許寧、羅大方的一生,留下的是他們為拯救危難中的祖國不屈不饒革命精神的青春之歌,那新時代下的我們應該更好地傳承他們的革命精神:將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做一名自愿服務黨、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志愿者”,譜寫屬于這個時代的絢麗篇章,奏響屬于我們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10
鐘聲一次次在耳邊回響,又是一天過去了,看著眼前這本《青春之歌》,似乎親身經歷了一場場波瀾,追隨著那位叫林道靜的戰士,從懵懂無知,成長為一名革命者,一步步的學會對抗,學會堅強,追隨青春的腳步,從生命的冬天走到春天,經歷的,實在太多太多……
冬天總在不經意間到來,它留給你的,也許是冰冷,也許是畏懼,但是,面對生命的冬天,我們應該去戰斗,去對抗,就像林道靜那樣,學會去克服冬天的寒冷,去挑戰那沒有溫暖,只有私欲和利益的冬天!
還記得書里中有句話:“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是的,只要對抗生命的嚴冬,春天的希望就不會遙遠!
正值豆蔻年華的我們啊,迎來的,是人生的春天,十五六歲的我們,生命中處處是花香四溢,也許,誰都不能體會到,同樣是花季少女的林道靜,在當時那種社會飽受的輕視與屈辱,但是我們看能感受到的,是她那追求生命希望的精神!她那種力求擺脫生命的枷鎖,實現生命價值的精神!
是的,沒有夏日炎炎酷暑的磨練,就不會有秋天碩果累累的喜悅——一邊是平庸安定的生活,一邊是困苦艱險的革命之路。我想,面對這個抉擇,很多人都會泰然地選擇安定的生活,但是,她,林道靜,這個懷揣夢想的女孩,毅然地選擇了那條風雨之路,也許是深受愛國思想的熏陶,也許是上天注定讓這個平凡而不平庸的女孩追逐她的青春夢想,在炎炎夏日,一個嬴弱的女孩,獨自對抗著電閃雷鳴,多少次的失望無助,多少次的痛苦淚水,練就了一個堅強的革命者!小說中有這樣一句話:“人在痛苦的時候,是最容易回憶往事的。”誰又會知道,在多少個孤獨的夜晚,林道靜又有著多少思念與溫馨被回憶起——作為女兒,她有著對家鄉,對親人的牽掛,作為妻子,她有著對溫馨家庭的回憶,然而,她沒有忘記,她是一名革命者!她是祖國的希望與未來!她不能停下,她要追求希望,她要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終于,生命的累累碩果裝飾了秋天,在經歷的一個夏日的積淀,她成長為了一名成熟而優秀的革命者,經歷了風雨之后,她終迎來了秋高氣爽,完成了生命中華麗的蛻變,呵,上天終沒有辜負這個追逐夢想的革命者!她,用一輩子去追逐!去奮斗!去拼搏!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去點燃生命之火!
鐘聲又一次響起,莊重而嚴肅。是的,人生不能沒有夢想,人生不能沒有追逐夢想的希望,人生的春天里,我們更應該播種希望的種子,揮灑辛勤的汗水,去學會成長,去實現生命的價值!
站在生命的新起點,我,思緒萬千……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11
暑假,我迷上了紅色經典系列叢書,如《紅巖》,《鐵道游擊隊》,《紅軍不怕遠征難》……幾乎天天和她們約會在一個個靜謐的下午。楊沫寫的《青春之歌》帶給我揮之不去的記憶。
此刻,我的眼前又出現了《青春之歌》主人公——林道靜。這位傳奇女性的人生總讓后人為之感嘆,為之敬佩,這位“女保爾”以她的年輕、熱情、斗志,無私地為革命抗戰所奉獻著。她孤獨的臉略顯蒼白,那兩只大眼睛又黑又亮,她的眼神仿佛向讀者訴說著;“我痛恨腐敗、黑暗的封建社會,更痛恨日本帝國主義!”她的一舉一動在向我們暗示著:“腐敗,封建社會,日本帝國主義終究會被我們打敗,真理是必勝的!”;她的心在怒吼著:“不愿當奴隸的人們起來斗爭啊!我們堅信,一定能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這屬于中國的地盤!”
“沖啊,沖啊……”隨著林道靜的一聲憤慨的呼喊,上百民學生凝成了一座人的鐵壁,開始憤怒地向包圍他們的軍警沖擊過去。許多名教師和學生向攔阻他們,毒打他們的軍警肉搏,道靜、曉燕、槐英幾次被軍警打倒在地,秀發蓬亂了,臉青腫了,鼻血不爭氣地流了出來,而她們又昂然挺立起來,不顧一切地沖去……他們用熱血唱響了他們心中的青春之歌。
人的一生并非是一帆風順的,有低谷,也有峭壁懸崖。有些人被嚇倒了,而有些人則挺了過來,他們面對的是成功的指示牌。
讀完《青春之歌》,我不禁掩卷沉思,只有堅定心中的信仰,青春才是一首無悔的歌。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霍金。他雖然全身癱瘓,不能說話,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可他并沒有放棄,最終成為了“宇宙之王”“另一個愛因斯坦”“ 不折不扣的生活強者”……身殘志不殘的無腿作家張海迪,無臂鋼琴家劉偉斬,無臂游泳健將曹會琛等都挺過了一道道坎,沒有被挫折打敗,走向了成功的彼岸。
我明白,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從現在開始奮斗,青春的旋律時而悠揚,時而激情四射,我要做的就是積極備戰,努力完善自己,這樣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相信自己,沒有過不去的坎!
青春之歌150字讀后感篇12
因為學校的特別要求,我和媽媽來到書店購買一本紅色經典小說,《青春之歌》讀書筆記1000字。在書架上,我第一眼就看到了《青春之歌》這本書,也許是因為自己也處于“青春”的階段,就把它買回了家,花了兩天的時間,我把《青春之歌》讀完了。
《青春之歌》是當代女作家楊沫寫的第一篇長篇小說、代表作,也是紅色經典小說。這部書塑造了林道靜、盧嘉川、林紅、江華、余永澤、戴瑜、王曉燕、白莉萍等一批年輕的、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形象。
《青春之歌》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些歷史時期的愛國學生為背景,描寫了以此大學生為中心的一批愛國進步青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了在當時那個激烈動蕩的年代,知識分子的掘起和分化。林道靜出身于一個地主家庭,生母是一個農民,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叛性格。她憎恨害死她母親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這本書通過描寫林道靜這些青年人投身革命事業的艱辛,展現了一段時期我國學生革命運動和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的風貌,很好的詮釋了一個革命思想主題:一切知識分子,只有把個人前途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革命事業結合在一起,投入到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才有真正的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頌的美麗的青春。
在《青春之歌》這本書中,我領略到了林靜道對黨真摯的依賴,像母親一樣的情感。領略到了她的像火山一樣噴發的熱血愛國之情,領略到了那個轟轟烈烈的時代風云。這種炙熱的情感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么的堅貞。她的成長表明了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條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
我們現在已經聽慣了許多愛黨的大話、套話,但真正做到的人卻屈指可數。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現在我們的生活富裕,遠離了革命時代,有的人甚至會認為黨與他沒有任何關系,現在反正有錢了,才不管什么黨了,但是他這么想是完全不應該的,因為我們現在的和平富裕的生活是我們的黨奮斗得來的,沒有黨,就沒有我們幸福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