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寒假讀后感600字作文
這該是怎樣一個時代?更多 ,俄狄浦斯就是人類,他和他的母親,也是妻子所做的是人類群體意識之下所想要表現的。在漫長的時間流和浩瀚的宇宙中,人類以微小德形態存在著。面對宇宙的無窮大時產生的無力感,不止讓人類感到沮喪,更多的卻給予人類以力量。俄狄浦斯得知命運后的出逃,拉伊奧斯與伊奧卡斯特得知命運后將兒子殺死的計劃,這一切都是人類對這天地的抗爭。他們所反抗的不單單是命運,這里的命運更深層的隱喻是無窮無盡的宇宙。神也不是那么真實的存在,更多的卻僅僅是一個載體,承載起的是“命運”這個抽象的概念。
至于結局。。。結局是什么早已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這樣一種勇氣,屬于那個年代的愛琴海,屬于人類的勇氣!
俄狄浦斯王寒假讀后感600字作文篇2
歷史的深處就是現實,個人的深處就是人類。
如何看待千百年來衆人對俄狄浦斯的書寫呢?
弗洛伊德總結出“俄狄浦斯情結”,并不是一時之間的突發奇想。
在之前的各種文學作品中,作家們已經在文本中復制了一個又一個的“俄狄浦斯王”,最有名的莫過于在《王子復仇記》中的哈姆雷特。
榮格在《論分析心理學與詩歌的關系》中認爲:每一個塬型意向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復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余,并且總的說來始終遵循著同樣的路線。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開鑿過的河床,生命之流在這條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條大江,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在寬闊而清淺的溪流中向前流淌。
因此,哈姆雷特的復仇,也是對父權的反抗和重建。
而俄狄浦斯的出發點,終歸是一種命運悲劇,是無可避免又無力抗爭的現實。
往上追溯,又可以聯想到古希臘神話傳說。
宇宙之初,從混沌中出生的神中,有一位地母蓋亞,她從自己身上生出天神烏拉諾斯。烏拉諾斯又與蓋亞生出六男六女,總名提坦。烏拉諾斯將子女囚于地下,兒子克隆諾斯奮起反抗,奪取父親政權,并娶妹妹瑞亞爲妻,克隆諾斯聽說自己將被一個兒子所推翻,便吞掉所生的子女。但小兒子宙斯被瑞亞藏了起來。宙斯成年后,果然打敗克隆諾斯,成爲衆神之王,建立奧林匹斯神系。
而索福克勒斯的創作,也是依據神話傳說而來。
其實,作者是集體無意識的代言人,孕育在作者心中的藝術并不是作者自己的作品,它專橫地把自己強加給作者,角色完美無缺地從作者筆下涌出,它們好像是完全打扮好了才來到這個世界。而來自無意識中的塬始意向限制、影響和幫助了作者的想象,它使作者的想象沿著人心中某些固定的方向發展,并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因此,“俄狄浦斯”這個形象的發展,不僅可以通過個人表現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更加反映出人類在歷史發展中的不斷變化的現實。
而這種現實,摒棄了“殺父娶母”的外衣。在現實中,更多地以自我的抗爭卻無法戰勝本我的悲劇來表現。于是,善和惡有時緊緊糾纏在一起,不是理智和邏輯可以分開。
由此,“俄狄浦斯情結”不是人類本性的惡,而是思想的惡。
俄狄浦斯王寒假讀后感600字作文篇3
如果說俄狄浦斯這樣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最終被命運捉弄的結局足以讓我們唏噓不已,心中產生無限的惋惜和同情,那么索福克勒斯或者說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對人類必定自食惡 果難逃悲慘命運的暗喻,引發的是我們更為深沉的思考和發自內心的恐懼。
《俄狄浦斯王》是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是他劇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臘命運劇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講述了是希臘神話中忒拜(Thebe)的王子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弒父淫母,真-相大白后自挖雙眼行乞滌罪的故事。索福克勒斯通過這個故事,似乎想告訴人們命運固然是不可戰勝的,但是俄狄浦斯并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展開英勇的斗爭,他的品德,他那種完全不顧自己痛苦的行動,他那種不惜任何代價去尋求真-相的決心,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可以說,這是一曲人與命運作殊死斗爭的悲歌。在這個層面上確實有他的進步性,但是從劇我們似乎仍能感覺到命運的不可抗拒性,俄狄浦斯越是偉大,越是無畏的與命運的抗爭,他最終的失敗就越慘烈,命運也就越神圣不可違抗,對一個英雄來說命運都是如此容不得絲毫逆行,那對我們尋常百姓來說呢?其中充分反映了古希臘人強烈的命運觀,索福克勒斯的進步在我眼中可以理解為對人與命運抗爭的贊美,也可以理解為人們意識上的緊箍咒,無形中告訴人們這個世界上沒有逆天改命一說
說的《俄狄浦斯王》就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者弗洛伊德,不得不提起他所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節”即“戀母情節”,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情節”是各種心理癥的本源。由于嬰兒時代和童年早期的環境狀況,每個孩子都渴望從與自己異性的父親或母親身上得到欲望的滿足,而怨恨與他同性的父親或母親。原始的社會和文明的社會都有反對亂-倫的原理禁忌,每個人都知道這個禁忌;因此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覺到,卻一生永遠地埋藏在潛意識深處。有時候, 潛意識壓抑的俄狄普斯情結突破潛意識的封鎖,溜到意識里來以偽裝的形式表現在我們的生活里。例如:某個男人與一個年紀大他許多的女人結婚,一個女孩為了某種原因殺害了她的母親。有的人畏懼婚姻,有的人又表現出太過分想結婚(或離婚)。這些例子都是社會提供給我們的表現形式。“俄狄普斯”情結想其他精神分析理論元素一樣,暗示著一般人有極為原始的感覺存在身上。對多數人而言,這種存在觀念對于他們的道德背景簡直是一種侮辱,他們很不容易接受這種感覺。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亂-倫”這兩個字,他們馬上就會產生很強烈的厭惡。正是在這種厭惡導致的罪惡感下俄狄浦斯的母親兼妻子約卡斯塔上吊自殺,悲憤不已的俄狄浦斯,則刺瞎了自己的雙眼。
其實俄狄浦斯的故事本身就有一個悲劇性的開始,因為這個世界上畢竟沒有無因的懲罰,俄狄浦斯的父母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本身就是表兄妹的關系,就是他們這種血親間的亂-倫導致了上天的懲罰,俄狄浦斯只是上天懲罰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的工具,可以說俄狄浦斯無意識的亂-倫悲劇的源起是其父母有意識的亂-倫鬧劇。意大利著名導演帕索里尼在改編這部電影時去掉了這一點,或許說沒有在電影 中點明。因為這個偉大導演想要傳達給人們更為重要的一個觀點,一個索福克勒斯想不到的觀點,那就是俄狄浦斯的悲劇不僅是他一個人的,也不是只屬于希臘人的,而屬于全人類
于是我們在帕索里尼的《俄狄浦斯王》中看到了時空的轉換,有發生在現代的開頭和結尾,通過巧妙的用鏡和中段的古代故事連接在一起,導演想通過這種獨具匠心的安排傳達給我們一個訊息,俄狄浦斯不僅過去會發生,現在也會發生,甚至將來乃至永遠都會發生,俄狄浦斯已經不不再單單是一個英雄的悲劇或者是某種人類潛意識中的情節,而是整個人類都會遇到的困境,一種“俄狄浦斯困境”,我們人類一手締造了現代文明,卻為了眼前的利益,破壞著生態環境,相互殺戮和掠奪,生活的質量每況愈下,到處都是人們的哭泣和絕望的吶喊,最終這一切可怕行徑導致的惡果反作用人類自身,使人類陷入了一個往復的怪圈,正如俄狄浦斯一般,一切悲劇的源頭都是由上一代的不倫導致,最終陷入了不倫的俄狄浦斯嘗到苦果,父母拉伊奧斯和約卡斯塔也遭到了最為悲慘的下場,冥冥之中人類走上一條暗合宗教原罪說的道路,我們背負著罪惡來的世間,為的就是贖罪,為的就是償還,為的就是制造新的原罪者,我們真的該相信命運這一說么?也許命運本身就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安排,就像片中的俄狄浦斯,他因為別人言語的干擾就懷疑自己的出生,他自以為是的逃離命運時卻還是將去向留給命運決定,他的驕傲和沖動讓他錯殺了自己的父親,從養母那里影響來的戀母情節讓他不禁享受與生母約卡斯塔的婚姻,他的暴躁惹怒了好心的先知,使自己不僅成了一個罪人還成了人們的笑柄,他確實與命運做過頑強的抗爭,但前提是他已經相信了命運,也正是因為相信才會逃避,可以說他在斗爭前就已經認輸了,假如這些都沒發生,我想俄狄浦斯一定可以成為赫拉克勒斯一般的英雄,但那只是假設,畢竟一些都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我們也是,如果我們沒有被自己內心的欲望控制,我們的世界將會是一個沒有破壞,沒有戰爭,沒有疾病的樂園,但是我們確實被控制了,不論怎么樣的補救工作都是在認可物欲的前提下進行的,最后我們仍難以避免自掘墳墓,作繭自縛的悲慘結局。
從索福克勒斯到弗洛多德再到帕索里尼,幾千年的時光流逝而去,可是俄狄浦斯的悲劇不但沒有被人淡忘,反而不斷被人們提起,變成我們每個人自己真實的故事,俄狄浦斯的悲劇由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一群人的悲劇,最后再變成人的悲劇,這本身的就是一個悲劇,面對這個悲劇我們何去何從,是在命運前無所事事的坐以待斃?還是在與命運的斗爭中郁郁而終?我想,這確實值得我們好好的思考一番……..
俄狄浦斯王寒假讀后感600字作文篇4
俄狄浦斯是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他是忒拜王的兒子,但忒拜王相信了一個預言——俄狄浦斯有一天會殺死父親而與母親結婚,于是命人殺死俄狄浦斯。然而,這個執行命令的人不忍下手,只是將俄狄浦斯丟棄在山上。后來,一個牧羊人發現了俄狄浦斯并將他送給鄰國的國王做兒子。
俄狄浦斯長大后,做了很多英雄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解開了獅身人面獸斯芬克斯的謎語(謎面是“早晨用四只腳走路,中午用兩只腳走路,傍晚用三只腳走路”,答案是“人”,因為人童年爬行用“四條腿”,成年走路用兩條腿,晚年要拄拐杖是“三條腿”),并因此得以娶伊俄卡斯忒女王為妻。后來,國家瘟疫流行,俄狄浦斯才知道,他多年前殺掉的一個老人是他父親,而與自己同床共枕的是母親。聞知這一事實后,伊俄卡斯忒女王自殺,俄狄浦斯則戳瞎雙眼,流浪去了。
《俄狄浦斯王》被譽為古希臘三大悲劇之一,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認為,俄狄浦斯王的故事之所以如此打動人心,是因為喚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戀母情結,他也因此將戀母情結稱為“俄狄浦斯情結”。相應,弗洛伊德又將女性的戀父情結稱為“伊萊克拉特情結”。不過,“伊萊克拉特情結”這個名詞沒有流行開來,現在一般用“俄狄浦斯情結”通指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戀母情結既常見又復雜。弗洛伊德就有典型的戀母情結,他幼年時與母親關系非常親密而與父親關系疏遠,且尚未成年時父親就去世,這給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因為,父親的去世喚起了他強烈的內疚感,他下意識中會認為,是他詛咒父親去世的。
俄狄浦斯王寒假讀后感600字作文篇5
初讀完《俄狄浦斯王》我簡直被震住了,捧著書呆坐了好久。也許是我才疏學淺,在中國的劇作中,我還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劇作品。那早就知道卻依然為之扼腕的情節,那不可避免卻是那么理所當然的命運,那淋漓生動而又引人深思的語言……所有的光環似乎都聚在了一起,這不得不讓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每多看一遍就又多感慨一分。
一、《俄狄浦斯王》的情節與性格
《俄狄浦斯王》是亞里士多德非常欣賞的一個悲劇典范,所以先就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來談談《俄》劇的情節和性格。
通讀該劇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出典型的古希臘鎖閉式結構悲劇,它從故事的危機寫起,即從忒拜城遭受災難、人民乞求俄狄浦斯王的救助寫起,略去了前情,即災難發生的原因,通過倒敘的方式,一步步揭開謎底。這就體現出了閉鎖式結構的特點,同時也是這一結構的最大優點:集中。閉鎖式結構嚴格遵守一天時間、一個地點和一條情節的規定。《俄》劇本就是“三一律”的完美體現,全劇情節發生在一天時間內,地點始終在忒拜王宮前院,情節是俄狄浦斯發現自己的身世秘密。雖說只有一條情節,但并不等于算是簡單情節,相反,《俄》劇的情節正是亞里士多德最欣賞的復雜情節。什么是復雜情節?就是指情節中包含有突轉和發現,它們是“悲劇中的兩個最能打動人心的成分”,即該劇的第三場和第四場中的“突轉”和“發現”。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突轉”“指行動的發展從一個方向轉至相反的方向……此種轉變必須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則”。《俄》第三場,報信人的到來本是為了通報波呂玻斯國王的死訊,打消俄狄浦斯害怕弒父娶母預言應驗的心理,讓他高興,不料在道出他的身世后卻引出了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就是突轉。而“發現”是“指從不知到知的轉變,即使置身于順達之境或敗逆之境中的人物認識到對方原來是自己的親人或仇敵”。劇中的“發現”在報信人到來后,王后伊俄卡斯忒發現了俄狄浦斯是自己的親生兒子,隨后俄狄浦斯也從“拉伊俄斯的仆人"口中知道了自己是拉伊俄斯與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一切真相大白。在這里,“突轉”與“發現”不僅都具備了,而且幾乎同時發生,根據亞里士多德的編劇理論,這是最好不過的方式。
除了情節,亞里士多德認為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用他的原話說,就是:“情節是悲劇的根本……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人物不是為了表現性格才行動,而是為了行動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見,事件,即情節是悲劇的目的,但沒有性格,悲劇卻可能依然成立。很多人并不完全同意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說是性格產生了情節,是性格決定了情節的走向。他們設想,如果俄狄浦斯是另外一種性格的人,整出悲劇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如果他不是性格沖動,他就不會在前往忒拜城的途中殺死個素不相識的老人(他的親生父親);如果他不是愛民如子,他就不會追查兇手以求得天神對忒拜的寬恕;如果他不是倔強而執著,勇敢而坦蕩,他就不會堅持不懈地追查下去,連最具體的細節都不放過……種種如果看來的確是可以減輕悲劇甚至是可以阻止這場悲劇,但是我想說,無論這個中心人物的性格如何,這一場命運的悲劇注定要不可避免得發生。悲劇的色彩可能因為性格的不同而或濃或淡,但戲劇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它要表現的就是一種狀況的極端,一種力量的極限,一種命運的極至。這一悲劇的命運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是沒有這么樣的悲劇效果,但放在俄狄浦斯身上卻是收到了它該有的效果,悲得讓人扼腕悲嘆,悲得讓人愈覺對命運的束手無錯,而這正是作者的意圖,悲劇的要求。所以從這一點來看,亞里士多德說的“行動需要性格的配合”并不是不無道理的。
二、《俄狄浦斯王》的人與命運的抗爭
這部劇最讓人慨嘆的就是其中表現出的不可逆的命運。俄狄浦斯的一生,無論是起是伏,是榮是辱,是歸去或是離開,甚至就是出生,總有揮之不去的命運相隨。俄狄浦斯在一切真相大白之前,無疑是忒拜人心目中“全能的主上”、“最高貴的人”。壯年時期的王者,其生命閃耀著神般高尚而耀眼的光芒。在對一個陌生人正當防衛之后,他一語道破斯芬克斯的謎語,拯救了忒拜城邦,接著被感激的人們擁戴為王,娶城邦孀婦王后為妻,并育有兩個強壯的男孩子和兩個高尚的女兒。這是“仁慈的幸運的寵兒”所擁有的美滿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個忒拜居民都用羨慕的眼光注視的好運。可是,當阿波羅關干拉依俄斯的古老的預言被揭開謎底后,出現誰也沒有想到的結果:防衛實際上是弒父,由干榮譽而得到的婚姻成為了亂倫!俄狄浦斯從神壇上轟然倒下,從前擁有的幸福和一切令人艷羨的好運支離破碎,如同肥皂泡般破滅殆盡。一切都不過是在不可逆轉的命運操控之下,人的幻覺而己。
在那為人所無法洞悉的命運將主人公沿著冥冥之中早己注定的軌道推進時,人的一切努力或者抗爭都成為徒勞。人在面對這種必然趨勢時,是渺小而無力的。生命也因此成為一種幻覺:無論是歡樂還是悲哀,功勛或者罪惡,都不過是曇花一現。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認為,《俄狄浦斯王》的全部價值都在于表現生命的幻覺,抗爭的徒勞。如果這樣認為,那將是對《俄狄浦斯王》價值的誤解和低估。《俄狄浦斯王》所隱含的更深意義和更高價值還在于表現了抗爭的意義。正是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才使他成為英雄而不是逆來順受的奴隸;正是俄狄浦斯對命運的抗爭,才使《俄狄浦斯王》成為光照千秋的悲劇典范而不是過眼煙云的鬧劇。
俄狄浦斯的“抗爭”,不是盲目與自私的,而是自覺和負責任的。如果說,他開始的“抗爭”——逃離科林斯,避免“殺父娶母”,還多少帶有為“自我”色彩的話,那么,后來的“抗爭”——找出殺死拉伊俄斯的兇手,則更多地是一種拯救臣民的社會責任感。當查明罪犯就是自己時,卻毫不猶豫地給予自己最嚴厲的懲罰——刺瞎雙眼井放逐到荒野。最后的抗爭,不僅升華了俄狄浦斯的個人境界,而升華了悲劇的崇高精神。《俄狄浦斯王》讓我們看到:人的意志和命運的抗爭時所放射出的光芒又是多么熾熱和耀眼,那種義無反顧又是怎樣的崇高和悲壯。
三、“人”和斯芬克斯之謎
蘇格拉底被譽為希臘的第一位圣人,他的一句名言就是:“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的問題正是當時希臘人所共同關注的問題,這在《俄狄浦斯王》就有很明顯的體現。
劇中的“斯芬克斯之謎”給人印象也頗深。讓—皮埃爾?威爾南在他的《〈俄狄浦斯王〉謎語結構的雙重含義和“逆轉”模式》說,“《俄狄浦斯王》不僅在題材上圍繞著一個謎語展開,而且,從它的序幕、展開、結局來看,它本身就是以謎語的形式構成的。”的確,而這個謎語的謎底最簡單又最復雜,就是一個“人”字。這是悲劇的核心,是悲劇的謎之魂。所有關于兇手之謎、俄狄浦斯之謎,都在這里匯合。設立此一謎語的是人面獅身女妖斯芬克斯,過路人凡是猜不出謎底的都要被她吞掉,這個可怕的謎語不知己經斷送了多少無辜的生靈。神話的這個耐人尋味的情節好像在暗示我們:世間最大的奧秘就是人。人類只有不惜以自身為代價,前仆后繼地執著追尋,方才有望最終揭開這一奧秘。這一切均在表明,斯芬克斯之謎底掩蓋著真正的疑問:即人又是什么?
如果我們將謎語內容和俄狄浦斯的一生遭遇以及先知預言他將“用手杖探著路前進”聯系起來考察的話,便可發現,謎語首先暗指的正是俄狄浦斯本人,而這一點正契合俄狄浦斯名字的含義和不幸的遭遇。俄狄浦斯出生不到三大,即被父親釘住雙腳腳跟,被拋棄,又被救,遂被解開被釘之雙腳,他這時仍是嬰兒,是“早晨”,所以他是“四只腳”。后來,長大成人,直至當了國王,他確實是兩只腳走路。最終他用伊俄卡斯忒的金別針刺瞎了雙眼,被驅逐出忒拜,重新流浪,終于靠手杖探路,所以是謎語中所謂的三條腿走路。
再看作品主人公的名字。俄狄浦斯,希臘文原意是“腳腫的人”,其中還暗含有另一層意義,即“懂得關于腳的謎語的人”。而斯芬克斯所出的謎語恰恰就是一個“關于腳的謎語”,這顯然不是巧合與偶然。他的名字具有一種謎語式的對立結構,體現著俄狄浦斯兩種截然不同的身份:他既是忒拜城的王子,又是一個棄嬰;他既是科任托斯王國的養子,又是遭人辱罵的冒名兒子;他的家是兩座王宮,但是,他被迫去四處漂流;他聰明無比,猜中了斯芬克斯之謎,可是他愚蠢至極,不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他是拯救忒拜人民出苦海的英明國王,又是殺父娶母的雙重罪人,引來更大的災厄……俄狄浦斯這種謎一般對立的品格構成了人類及其本質的雙重象征。
俄狄浦斯的悲劇也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的悲劇——整個人類在認識自身問題上的無奈與悲哀,同時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悲劇。確實,人類不是一種可以描述或下定義的存在,他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一個一直也沒有解開其雙重含義的謎。也就是說,斯芬克斯之謎永遠不會出現真正的謎底,“人又是什么”永遠不會存在明確的答案,而這沒有謎底的謎語卻正是一個永恒的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