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讀后感600字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的書籍是《畢淑敏散文集》。2、在理想主義普遍遭受嘲笑的年代,一個人仍然堅持理想主義者,必定不是因為幼稚,而是因為精神上的成熟與自覺。有的故事教育我們怎樣懂得感恩,有的端正我們認識錯誤的態度,有的就告訴我們怎樣做人……其中有幾篇我記得很清楚,印象特別深:《青蟲之愛》講的是有一個媽媽,她從小就特別怕蟲子,對蟲子高度敏感,但有一次她抱著自己的孩子在公園里玩,小孩從媽媽的頭發上拿下一個毛毛蟲,放在手上玩。她第一反應就是像以前一樣要昏倒,但因手里抱著孩子,為了不讓孩子摔倒和受驚嚇,她硬撐著沒有倒下,這是她第一次這么近觀賞蟲子,也是第一次把蟲子捏在手上。這是愛的力量在支撐著她,愛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偉大的。
作者從反面說明了不柔和的表現,舉了一個女孩的例子,在手心寫'慢'字,說話前默念10秒,讓我們看到了不正常的柔和導致的可笑荒誕。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見過的一個女孩,也是這般假柔和,走路緊盯地面,一步一挪,略顯羞澀,卻只會讓人轉移目光。作者說:一個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對外在柔和形式的模仿和操練,都是沙上樓閣。也就是說,外在只是形式,我們應該收獲內心的柔和,心境的柔和才是真正的柔和。一個人忙忙碌碌一生,臨終的時候唯一的遺憾是沒有感受過幸福,這難道是上天的不公平嗎?不,這是因為他自己不懂的把握幸福,不懂得提醒幸福,一個樂觀的人,是因為他懂得把握幸福,即使他失敗惡劣,遇到了挫折,但他仍然快樂,因為他時常提醒幸福,他知道了通往幸福的密碼。
《柔和》讀后感600字精選篇2
由于作者曾經是位醫生,所以文章中不免會聯系到醫學方面,畢淑敏用把酒精濃度調的柔和些才會最有效地例子闡述了柔和有時比風暴更有力量。確實,試想,以人為本豈不比鐵腕獨裁深得民心,互退三尺豈不比尺寸相爭更顯氣度。
那既然柔和這么好,就索性柔和到底,絕對寬容,這樣理解就錯了,作者說:柔和是一種品格與風格,它不是喪失原則,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堅守。所以,柔和是必須的,但也應堅守原則,如果人家打你的左臉,你還恭敬的呈上右臉找打,那就不叫柔和了,頂多是個虔誠的-徒。
現代人處在物欲橫流之中,希望能收獲柔和,以致出現類似病急亂投醫的后果。作者從反面說明了不柔和的表現,舉了一個女孩的例子,在手心寫'慢'字,說話前默念10秒,讓我們看到了不正常的柔和導致的可笑荒誕。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見過的一個女孩,也是這般假柔和,走路緊盯地面,一步一挪,略顯羞澀,卻只會讓人轉移目光。作者說:一個人的心如若不柔和,所有對外在柔和形式的模仿和操練,都是沙上樓閣。也就是說,外在只是形式,我們應該收獲內心的柔和,心境的柔和才是真正的柔和。
接著,作者談到了天空和海洋,大自然是在不斷變化的,誰喜歡狂風驟雨或是驕陽似火?誰喜歡巨浪滔天亦或暗礁密布?我們需要柔和,需要美麗清潔的天空和博大安寧的海洋。
最后,畢淑敏談到柔和,是力量的內斂和高度自信的寧馨兒。這讓我想到了山水田園詩人陶淵明,他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帶月荷鋤歸'的農夫,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記了仕途的不達。如果不是他有柔和,有力量,有自信,能有后人心目中理想王國桃花源嗎?
認真研讀過畢淑敏的文章,才真正開始略微了解她的風格。周國平在《我的好書觀》一文中認為讀了以后會使我產生強烈的沖動,自己也想寫點什么,哪怕所寫的東西表面上與這本書毫無關系。那么我想說,如果讀了一篇散文能讓自己聯想到很多,想記錄下心中的聲音,那它就是經典。畢淑敏的散文大多體現他曾經的醫生職業和>心理學方面的成就,從關注病人的眼光獨到剖析,與眾不同,像《柔和》這樣的經典還有《造心》,《布雷迪的猴子》等,都能讓我們從里面某些語句中獲得不少人生啟迪。
《柔和》讀后感600字精選篇3
甲猴靠估算時間并掀動壓桿來避免傷害,而乙猴卻沒有有效的壓桿來抑制電流。最后,疲于奔命的甲猴,因為沉重的心理負擔而得了“胃潰瘍”,遭受同樣頻率電擊的乙猴卻安然無恙。請問你會選擇做哪只猴子?期望既不應太少也不能太多,但適中的量很難掌握。——畢淑敏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經常看看太陽,心就不知不覺暖洋洋亮光光,當它到來的時刻,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鐘!并對自己說,記住這一刻!幸福就會長久地伴隨著我們。暑假我回到他們身邊時竟然會不適應。3、世上最可怕的就是人們與道德產生了距離,而讓缺德成為一種習慣。文章告訴人們,怎樣享受幸福,讓人真切地感受幸福。讀后如沐春風般愜意,如走在明媚的陽光里。
我們太多注重警覺災難,我們太容易忽視提醒幸福,因此感受幸福需要不斷地提醒訓練,我們要提高對幸福的警覺,當她到來時激情地享受每一分鐘”。是呀,少了關注,少了留神,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和幸福的馬車擦肩而過。每次從電視廣告上看到全家人一起自由生活的情景時,心里就自然會想他們多么幸福啊!每當朋友不經意對自己開玩笑說:“哎呀,你那么幸福啊!”心里總會顫抖和發愣,好象有一種聲音從很遠的地方傳來,詢問自己你真的幸福嗎?上高中時暢想著考上大學后該有多幸福,上大學后卻又開始懷念高中時的那份充實;讀大學時總是想象上班掙錢后的美好生活,工作后才知道原來學生時代才是最美的日子。我終于忍不住問自己:人生一世,自己的幸福是什么?
《柔和》讀后感600字精選篇4
筆者用詼諧幽默的語言,對比了用“但是”和“同時”在同一個句子中表現出來的迥然不同的效果。筆者所說的抵制“但是”,其實是生活中的一種智慧,與人交流中的體諒以及人文情感中的升華。也不知道多久沒有聽到爸媽的告戒了。“不知道啊。”畢淑敏的許多散文寫得不但有趣,更是發人深思,讓人覺得很有意義。她總能把一些大道理寫得簡單明了,適合我這種智商理解能力均不高的人閱讀。畢淑敏的文字,寫來神閑氣定,字里行間流露的是她的冷靜與善良,讓人感覺她是一位有著大智慧的女子。“濃淡由他冰雪中”是用來形容老梅的。我并不覺得畢老師的散文完全像老梅,但她的散文絕對擁有那種濃淡由他的超然氣質與渾厚內涵。她的散文就像整個自然,無形無聲包含一切,每一個轉折就好像自然的每一次呼吸,吐納著天然的清新之氣,凈化著讀者的思想和心靈。
《柔和》讀后感600字精選篇5
讀過了畢淑敏的這篇小散文,讓初初踏上講臺的我對于教育教學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思考。一直以來,認為作為一名教師,不能缺少的是威嚴,但這篇短小的文章,讓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課程改革中我們提出“賞識教育”,教育原理中我們有“期待效應”,所有的這些,不都是要求教師能夠對學生多一些寬容,多一些鼓勵嗎?面對犯了錯誤的孩子,我相信嚴厲的批評與耐心的教導雖然暫時能夠達到同樣的效力,但是在孩子的內心中,在塑造一個情感豐富、行為正直的人的長期過程中,耐心的、和風細雨的方法督促其改正,遠比單純粗暴的喝斥有效的多。
有一首寓言詩說得好:“不是錘的敲打,而是水的撫摩,才使鵝卵石這般光滑剔透。”優秀的教師,不會因為溫柔而失去威信;平庸的教師也不會因為粗暴而增添尊嚴。
所以,親愛的老師們,當縷縷春暉伴你走向校園時,不要忘了,也許柔和比風暴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