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讀后感
中國臺灣作家張愛玲以她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嫻熟的雙語寫作能力在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張愛玲小說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張愛玲小說讀后感篇1:張愛玲小說《半生緣》讀后感
緣卻又是對相愛的人的極大諷刺與愚弄。——引子
張愛玲,這個文壇小女子用她一貫的冷色調勾畫出3對男女的愛“緣”,是孽緣?還是無緣?
顧曼楨與沈世均的緣=時間的沉淀
曼楨是一個表面柔弱卻又堅強的女人,清貧的環境造就了她那倔強、堅忍、執著的性格,在姐姐出嫁后的日子,她擔起了贍養家人的責任,與世均平淡而又真實的愛中,她在忙碌中找到一絲慰藉,為了家人,她作出了感情方面的犧牲,在世均的體諒中這個“弱女子”感到了幸福與快樂。在默默中,她撐起了一個家,然而曼璐在祝鴻才身邊的日漸失寵,在她的私心與母親和用人合謀草草將妹妹送入自己丈夫的懷中,在被實施暴行之后的曼璐被囚禁了,無顏面對自己深愛著的他。在堅忍的她終于又一次挺了過來,在病友幫助下,成功逃脫,開始了居無定所的生活,她離開了一切,包括深愛著的他,她淡淡地平靜;而世均則在曼璐的誤導下單純地以為她變心,倉皇地與一個自己不愛并且不愛自己的人——翠芝結了婚。
14年后的她為了自己的兒子又回到了祝的身邊,但此時的她已心如止水,14年后的當再見他時已是物是人非,只有一句“他們回不去了”冷冷地收場,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這沉默也就成為一種答復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兩人默然,深沉的愛在時間這慢慢沉淀,任由緣盡……
留下的只有痛……
石翠芝與許叔惠的緣=無聲的報復
緣,妙不可言。用在他們身上在適合不過了。她,一個千金小姐、大家閨秀而他一介寒儒,清貧卻很知趣,在南京的邂逅,讓他們一見鐘情,然而家人的阻撓,彼此的沉默,將愛掩藏得那么滴水不漏。她與世均草草結婚了,他賭氣留學美國。
這段愛在塵封了14年之后被打開,那時的他已離婚,而她膝下有一雙兒女,但卻不幸福。
只有在那一片彼此的笑聲中,她才感到一絲凄涼的勝利與滿足……卻永遠無法回到從前……
顧曼璐與張豫謹的緣=黯然的離開
顧曼璐是個令人痛恨卻又讓人同情的人物。從一個單純少女到妖媚舞女,最后淪落為無恥毒婦。悲劇的開始源于為了家庭的生計開始的舞女生涯。然而她最愛的還是那個與她從小結親的張豫謹,最不能辜負的最后還是辜負的張豫謹,她選擇了離開,默然地離開,鉆進了燈紅酒綠。一個舞女被后輩搶飯碗的哀怨,一個年華漸逝的女人拼命想抓住一點東西的急切,讓她抓住了祝鴻才——這根救命的稻草,原以為會就此平靜可不曾想一段畸形的孽緣開始了,面對情變,她變得愈加的潑辣,甚至殘忍,面對未能添丁而失寵的境地她頓生毒計,不惜將自己的親生妹妹葬送給祝鴻才這頭“禽獸”,而張豫謹在此時選擇了死心,明智地找了個女人過上平靜的生活。
曼璐走了,張豫謹的女人也在六安淪陷時喪生。當初的有情人,一個墮落、離世,一個則選擇離開故土……
是解脫?是逃避?
張愛玲用她那細膩的筆法,冷淡的字句,將骨子里的蒼涼貫穿整部小說,以一貫的悲劇結束了這一切的愛恨情愁。 有緣相見,無緣結果,有情人在時間的海洋內未曾沖淡彼此的愛,而是選擇了塵封這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
生命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無限制地發展下去,變得更壞,更壞,比當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還要不堪。
也許,生命本是一襲爬滿了虱子的華麗的袍子吧。
張愛玲小說讀后感篇2:讀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有感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朱砂痣”。因為《紅玫瑰與白玫瑰》這句話成了膾炙人口的名言……
前不久看了張愛玲的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每每讀張愛玲的小說,總會讓人有那種透不過氣來的感覺,喜歡她細膩的文筆,但又有些懼怕她的不近人的冷清。故事講述的是在振保的生命里就有兩個女人,他說一個是他的白玫瑰,一個是他的紅玫瑰。一個是圣潔的妻,一個是熱烈的情婦……紅玫瑰太天真任性,風情萬種。白玫瑰是傳統女性的懦弱,紅玫瑰拋棄了家庭,拋棄了她所擁有一切,斷然和老公離婚,妄想這樣安排好就能和振保在一起,但振保聽到后一陣慌亂,所有自私的想法都出來了,剩下的只有辜負了。但王嬌蕊并不知道作為一個中國人,身上有很多的包袱。婚姻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單是兩個人的事,況且這還會讓振保背上違背中國古訓“朋友妻不可欺”的額罵名,振保經營了一輩子的好名聲也會毀于一旦,從此她所有的一切都會消失掉。白玫瑰自認為得很愛振保,因為這他是她的老公,所以愛他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傳統的中國女性,其實也蠻委屈的,而且沒有人可以訴說,妻子也許是一件妨礙眼的居家擺設罷了,糊里糊涂嫁了人,結果還是成了犧牲品。
佟振保是一個留學生,他曾經的留學經歷提醒他不能像普通的中國人那樣解決自己的終生大事,他要按比中國人還要中國人的標準娶妻生子,但是他的身份使他永遠無法按照自己心里的愿望實現。不僅如此,振保因為為了實現自己理想的生活,害了自己和兩個女 人,只覺得最值得同情的是白玫瑰,白玫瑰并非不好,只因為他不愛,卻因為“適合做太太”便拿來填充自己的生活,他卻不明白有時候人只靠理智生活不顧忌內心的感受,最終很難朝著自己曾經策劃的,理智的即定路線行駛,會受到內心的煎熬。每個人都值得別人去愛,都總有一個人為你癡迷,但白玫瑰卻因為振保選擇了她而失去了這種機會。因為不愛,白玫瑰的美在他看來都厭煩,毫不動心,他毫無知覺相反還潛意識里怨忿她。 總希望愛的不一樣,曾經愛的,時間長久了又會覺得很無趣。娶了一個安靜的妻子,又覺得不是自己愛的,但是確實放心的。猛然之間,突然發現,其實并不然,你不曾愛她,她也尋獲著自己想要的……。朋友的妻子,愛著,偷來的快樂感覺。得世界上那個時候她給了你所有的新鮮和刺激感覺。當她愛他,那么勇敢的時候,他卻開始變得懦弱了。退縮,退縮,直至逃走。 再遇上時,她已然不是原來的那個她了。 當時忘著她離去的背影時,他眼神里面的是后悔么? 也許總要有一個女人,讓男人明白愛情,然后當他明白的時候,再付出 的時候確實另一個人了……
我很佩服那個后來在公車上碰到的,已經變老的紅玫瑰,振保問她是否過得好,是否愛她現在的老公,她點頭說:“是從你起,我才學會了,怎么樣去愛,認真的,愛到底是好的,雖然吃了苦,以后還是要去愛的,所以…”振保又說:”你很快樂”她說:“我不過是在往前走,碰到什么是什么。”我想她是一個很勇敢的女人,“雖然吃了苦,以后還是要去愛的”能說出這樣的話的女人,我想不會有太多的。
振保這個人物可以讓我看到白描出的人性,還有平凡生活中普通人的掙扎與悲哀,其中又有瑣屑且易逝的歡喜,最終是無奈,淹沒在時代里了。 時光終究會磨礪人的,像王嬌蕊、像孟娟鸝、像很多很多人。。。。。
張愛玲小說讀后感篇3:《小團圓》讀后感
太喜歡張愛玲的文字,從開頭就驚訝于她的描述能力,每一個人物鮮活的站在面前,每一處景色都讓人身臨其境。一邊看一邊覺得張愛玲真的名不虛傳。
這本書有些自傳的意思在里面,張愛玲很勇敢,她自己寫自己的自傳,她說“我在《小團圓》里講到自己也很不客氣,這種地方總是自己來揭發的好。當然也并不是否定自己。”張愛玲說她最愛紅樓夢,所以她最終也寫了一本自傳,“真事隱,假語存”的紅樓夢,但總覺得她的書大多都是真的。她的刻薄不在意別人的刁難,也沒有什么不敢寫。她連自己都開始剖析,又還有誰不能寫?她說“最好的材料是你最深知的材料。”所以精彩絕倫。
九莉就是張愛玲,一個敏感又情感豐富的女孩,我看到了她在年幼時富裕高貴的生活,也看到了她對于父母離婚的超脫不理——那就是別人的生活,對,是別人的。母親離她而去,父親抽鴉片再娶,母親的私生活也從來沒有閑著,在父母這樣的生活里面都沒有她的位置,所以那對她來說,都是“別人”的生活。
在父親再娶之后,有一段這樣的描寫“下午九莉到他們的起坐間去看報,見九林斜倚在煙鋪上,偎在翠華身后。他還沒長高,小貓一樣,臉上有一種心安理得的神氣,仿佛終于找到了一個安身立命的角落。她震了一震,心里想是幾時孟光接了梁鴻案。煙鋪上的三個人構成一幅家庭行樂圖,很自然,顯然沒有她在內。”九莉顯然是不喜歡繼母翠華的,不論是看到弟弟九林跟她親近還是父親跟她結合,九莉不喜歡翠華干涉他們的生活,開除了李媽,減少了韓媽的工資。又或者說,在張愛玲看來,凡是她不喜歡的人,做什么都是錯的。就算對于父母再無感覺,那也畢竟是父母。所以張愛玲一定不喜歡正大光明出現在她父母之間的人,她的繼母只不過是因為成為了她的繼母,所以好像什么都不對了。
張愛玲此生念念不忘的就是繼母給她穿舊衣服,九莉亦然排斥那些舊衣服,她說“一件又一件,永遠穿不完”。
所以當后來弟弟九林跟她抱怨說“聞到鴉片煙味就要吐。”她是這樣的:“她不禁駭笑,心里想我們從小聞慣的,你更是偎灶貓一樣成天偎在旁邊,怎么忽然這樣嬌嫩起來?”九莉的心里弟弟九林應該是站在她這一邊的,但是他卻和繼母和樂融融,這是九莉所不滿的。
她的母親離婚,出國,接受外國的思想,所以她真的開始個性解放,甚至開始真的過起了“自己”的日子,——她的世界里面沒有她的女兒,也沒有她的兒子——她覺得張愛玲的父親至少會管自己的兒子吧,所以她對于張愛玲的關愛斷斷續續,太遠了她覺得好像沒有盡到責任,但是太近了她又接受不了——有一次她在過馬路的時候牽起了張愛玲的手,但卻感到渾身不舒服,一到了對面就馬上松開了。這對于我們平常人來說挺難理解的,但是這的確發生了。張愛玲甚至不客氣的寫下“惡心”二字。所以她們母女之間一直都是斷斷續續的聯系。
張愛玲和她母親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系,比如,張愛玲一直想著要還母親花在她身上的錢,所以即使胡蘭成以為她也圖錢,她都沒有把錢還給胡蘭成,而是留著等待母親回來,這段關于錢的描寫很經典“從前夢想著一打深紅的玫瑰花下的鈔票,裝在長盒子里送給她母親,現在這兩只小黃魚簡直擔心會在指縫里漏掉,就此找不到了。”
我不知道她的母親在看到她的女兒拿著金條還她曾經的栽培之錢的時候是什么樣的感覺,也許她的哭泣是真的傷心,但是當張愛玲早就習慣了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她是真的對于母親的哭泣熟視無睹吧——當初不是你一直讓我還錢的么?為什么我現在還你你卻不要了?也許她的母親在晚年之際也是后悔的,后悔曾經的不聞不問,后悔至今的孤身一人。
她母親在臨終之際給張愛玲寫信想要見最后一面,張愛玲沒有去。最后一面,也許在張愛玲看來和平常也并沒有分別——我們終歸也是如此,何必要見最后一面?那明明什么都改變不了。她形容她的母親對于那些對她好的人不停的提起,“她在四面楚歌中需要一點溫暖的回憶。那是她的生命。”張愛玲的刻薄不是針對別人,而是任何人,包括她自己。我不知道她的母親是否會在臨終前后悔當初自己不停的旅行,卻忘記了在重要的親人面前駐足關愛,不過這都是幻想,事實總是在那里。她的母親教會她的竟然是整理行李——她的母親一直在環游世界,她們一直在離別。
張愛玲最后對于她和母親關系總結是“我這樣對她,我也一定沒有好下場。”所以她終身不孕,打胎的時候,我想她的痛苦應該在用“這就是報應”來安慰自己吧。因為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她,根本就不會養育一個孩子——看我自己就是這樣的失敗者啊,我過得很痛苦,所以你不要跟我一樣。就這樣離開吧。
但是母親和姑姑畢竟也為她的生活帶來了一些光彩,那些國外的見聞,那些名媛的生活。她們的處事作風我想,深刻地影響了張愛玲。因為母親和姑姑的各種私生活,讓張愛玲覺得只有沒有目的的愛才是真的,哪怕那么絕望——她明明知道胡蘭成有家室,他們注定沒有太好的結果。
所以張愛玲要的只是愛情,至于婚姻,也許是被胡蘭成消耗殆盡,也許她并不覺得婚姻能改變什么,她依舊是一個個體。不過胡蘭成真的是有一套,他巧妙的理解女性的心理,逐步打開她們的心房。但是不得不說,他也獨具慧眼,至少他是真的欣賞張愛玲的才氣。張愛玲需要的也許就是這一份賞識,一份關注。她的母親和姑姑都未結婚,但是日子一樣照過,愛情生活,一樣不缺。所以她對于胡蘭成,沒有想過要怎么樣吧。她對于未來感覺不知所措,對于胡蘭成的愛情也是如此,不談未來,只要那一時的愛情。這段愛情真的傷害了她,但與此同時也成就了她。不過人生總是這樣,“人生總得要過去的。”也就是說,未來總是要來的”。
張愛玲是個薄情的人,但是她的薄情只是對于其他人,不包括胡蘭成。她可以對別人毫無感覺,對于胡蘭成豐富的情史以及現有的情人,還要聽他暢談她們的美好,她所做的卻只是“你如果還想保留他,就必須聽他講,無論聽了多痛苦。”
對于輪回,我想也許胡蘭成就是張愛玲的體會。她選擇了痛苦,并且甘之如飴。
這兩段寫的太好,“其實不會同時愛,不過是愛一個,保留從前愛過的。”張愛玲因為母親和姑姑的生活隱私,所以從來不過問身邊人之事,這樣的習慣也真是給了胡蘭成一個天大的機會——他就喜歡這樣的人,他說什么,她信什么,別人說的都不過是耳旁風。
愛情是需要信任,但是當你真的低到塵埃里,難道開出的花真的能夠花香萬里?
張愛玲受母親和姑姑的影響,對身邊人的好奇幾乎沒有,以此來給身邊人留有足夠的隱私空間,往往是“你說什么,我就信什么”,這一點也恰好是胡蘭成最喜歡的吧。
張愛玲總要和胡蘭成分道揚鑣。“我不知道怎么,喜歡起來簡直是狂喜,難受起來倒不大覺得,木木的。”隨著二戰的結束,胡蘭成作為漢奸開始被追捕,他開始了逃亡之旅。但是僅僅是逃亡而已,怎么會停止他追求女人的腳步?四處留情,處處有人大致就是他的真實寫照吧。
但是他是真的懂張愛玲的吧,或者說,他懂女人。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所以每個女人都可以從他那里得到很多,至少足以安身立命的金錢。
張愛玲的裝聾作啞以失敗告終,胡蘭成的濫情是天性,而不是所謂的困難時期的逃避。所以張愛玲說“那痛苦像火車一樣轟隆轟隆一天到晚開著,日夜之間沒有一點空隙。一醒過來它就在枕邊,是只手表,走了一夜。”
胡蘭成的信件,就仿佛是一種炫耀,他的日子過得有多好,他的魅力究竟有多大,張愛玲說,他的風度是刻意練出來的,所以他無時無刻不在展現他的風度。亦或者鄉下的生活過于蒼白,所以他需要觀眾,所以他需要張愛玲在遙遠的地方依舊等待他的回信,情書錯投,于張愛玲來說,不只是痛苦了吧?也許還有一些侮辱。但是胡蘭成卻覺得,你是作家啊。原來作家就要承受這樣的事件……
每個陷阱都有美麗的花朵平鋪在上面,但是摔下去,就只能淚流滿面遍體鱗傷。張愛玲的低到塵埃里,最終換來的也只不過是胡蘭成在她面前對別人的贊美。
看到結尾,有一種凄涼的悲傷,這就是張愛玲的生活,那就是她的故事。可是當她聽見有人跟她說早安,女孩子的時候,她說“她三十歲了,雖然沒回頭,聽了覺得感激。”她的人生,注定沒辦法和別人一樣吧。
她最后寫出來的夢,“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來快樂了很久。”竟然還是胡蘭成。所以我想,她的一生,動心的人還是胡蘭成,所以我不想再寫那位導演,還有她后來的丈夫。那都好像是種將就——我已經見過了最好的,剩下的無非是消磨日子,我的一生大致已經耗的差不多,但不是被胡蘭成消耗,而是被我自己的愛情消耗的。
看過“張愛玲小說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