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小團圓讀后感(2)
張愛玲小說小團圓讀后感篇5
晚上躺在床上,腦海里面突然冒出一句話:但凡喜歡張愛玲作品的人,他的內心都住著一個張愛玲式的靈魂。
張愛玲居然稱呼自己的母親二嬸,也就只一個稱呼就讓人心里生出無限的陌生來。我小時候被父母管教的比較嚴格,有些拘謹,遇到陌生人一開口就將紅色涂滿臉,一直畫到脖子。高中的時候開始住校,期間也在自己的親戚家住過一段,我是個不喜歡將自己想法說出來的人,有了這樣的經歷,就更加的內向起來,總有一顆魂靈被深深的囚禁在內心。此后,回家的次數也少了,慢慢的和自己的至親也有了生疏感。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母親逛街,看中了一件衣服,心中很是喜歡,眼神也表現的很強烈,但是母親對于衣服的樣式和價格還有些不滿足,我也只有悻悻的放棄了,嘴里面淡淡的說:我不要了。臉上雖然有些不樂意,但是卻盡量的遮掩起來,不讓自己看起來是賭氣才這樣說的。慢慢的就將別人的眼色和態度放在了首位,總覺得自己是哪個需要低眉順眼的人。大學的時候,自己開始全面掌握自己的財政,在錢上是從來沒有打算的,總是一塌糊涂,在看到存折上全部是了零后才知道自己的拮據。但自己也從不主動的向家里面要錢,總是父母在電話里面問起,我才囁嚅的說出:那就給我郵寄些吧。向同學借錢更是少的可憐,都不好意思開口,似乎世界上孤單單的就我一個。
我確實有些敏感,有時候敏感的讓自己都生出討厭來。沒有了生猛的氣息,總是低眉順眼的,搞得滿腹都是牢騷,卻又不能聲張起來,最后傷害的還是自己,卻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獨自舔舐。
看著張愛玲的作品,尤其是小團圓,似乎那個九莉的身體里面囚禁著無數個張愛玲式的靈魂,我也是其中的一個,那過馬路時渴求被母親拉起的小手,張在空中,白嫩的,很是刺眼。中國人就是那么含蓄的羞于表達自己的愛,你是,我是,所以大家只能蒼白的活著。
看著張愛玲的小團圓,尤其是她童年和姑母同居的生活,就讓我有些感同身受,雖然沒有她那樣的楚憐,但總讓自己在夢中有坐船的感覺,熱辣辣的光在湖面上晃個不停,沒有什么著落感,就是空空的浮在哪里。
張愛玲小說小團圓讀后感篇6
《小團圓》這本書是我在單位的圖書室找到的,在家擱放了好久才下定決心來看,我覺得小團圓更像是張愛玲寫給自己的書,大概是把一輩子碰到的人事都寫進去,發泄,記載。讀來時時有被針扎人心的滋味,故事中男男女女的矛盾掙扎和顛倒迷亂,正映現了我們心底深處諸般復雜的情結 。
張愛玲有過一刻的幸福,那句“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出現在《色戒》中,亦寫在《小團圓》里。雖然沒有找見那個真愛我的人,卻再次被這句話打動了,至此把書擱置了一個禮拜。女人的愛往往是一種感覺,并非愛一個人,而是愛被人真誠愛著、真正重視的那種感覺。不曾被重視過的女人是悲哀的。
張愛玲幼年及至長成,都是大家族里的邊角料,她內心深處一直以為自己是個累贅,所以不曾對任何人依賴,總是算計著是自己欠別人多一些,還是別人欠自己多一些。生活在被奉為小公主小王子的現代獨生子女是無法體會的吧。從小就覺得自己多余,保護自己還來不及,學會謹慎生存還來不及,又有什么樣的閑情逸致去愛其他的什么人呢?她冷眼旁觀家族來來往往的過客,致使筆下的男女亦冷靜算計彼此的身價。
直到胡蘭成的出現,她縱然想放開地去愛,又怎么學得會放開呢?所以她收藏自己愛的感覺,很久之后才表達出來,她亦收藏妒忌的感覺,在胡蘭成告知與其他女人的故事時,她還要在心里替他辯解,認為他們身體上還是清白的。這個人是真愛我的?張愛玲漸漸知道不是的,或者,只有當時當景是的。所以后來也逐漸鄙夷“完全不管我的死活,就知道保存他所有的”胡蘭成,即使后來有暫時相聚的男人,也沒有真正去愛,因此所有人的離開,她都脫胎換骨似地看得很淡。
小團圓,或許是張愛玲心里將一生所遇見的人和事都記錄在紙上,讓這些逝去的人再次和她團圓了吧。它讓一個人間俗世的張愛玲浮現在眼前,揭去那些神秘和神化,這個真實讓人欣喜。當然,我也很清楚這畢竟是本小說。只是一個人在時過境遷之后,對往事點點滴滴的回憶吧。沒有太多的震動、悲哀,人的一生不是都要經歷許多的嗎,誰又能說自己沒有故事,張愛玲的故事最為曲折?前面還有很長很長的路,我們一生所經歷的,又會在哪里團圓?
看過“張愛玲小說小團圓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