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教案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之一。詩歌發表后曾產生過較大影響,詩人也因此贏得了雨巷詩人的美譽。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雨巷的教案,希望對你有用。
雨巷的教案一
一.教材理解
教材地位與作用:
《雨巷》是來自語文出版社高一年級使用的第一冊的第二單元。本單元“閱讀與鑒賞”部分,選編的是八首中國現當代詩歌,本單元要求學生能在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的情況下通過反復誦讀詩歌,把握其中豐富的意象,領悟詩歌獨特的意境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雨巷》是現代派大師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本單元以《雨巷》為例子給學生展示了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為: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分析其成因
教學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義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
二.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是高一年級的新詩單元的第二篇,雖然是高一年級,但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十多篇的現當代詩歌,對詩歌得誦讀技巧不陌生,所以學習起來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處在學習角色的轉變期,從初中的學習內容轉變到高中得學習內容上,對許多課文藝術手法和藝術技巧總是處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狀態中,只要老師正確的引導和點撥,就能使學生們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學得正確的分析鑒賞的方法
三.課標要求
1.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2.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的眼觀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
3.學習詩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散文各自的藝術特征,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
四.目標定位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課標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
(2)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3)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
2.過程與方法
(1)本詩教學按“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朗讀,體會詩人憂郁惆悵的情懷,理解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進步知識分子的可貴之處,樹立起對作家的尊重、對作品的喜愛的態度。
五.教法學法探討
1.教法
情景導入法:情景的創設一直以來都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所提倡的一種手段,它能拉近讀者與文本的時空的距離,也為教學的開展做了感情上的鋪墊尤其是詩歌的教學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教學方法
導讀與誦讀法:誦讀是詩歌教學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即可讓學生深入文本體會詩歌的情感又可以讓學生充份欣賞詩歌的音樂美,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當然必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教師必須在“導”字上下功夫,學生在對詩歌的理解上教師要多加點撥和引導
交流與討論法: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的方法,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和創新,結合作者的時代背景,學生在小組的交流與討論中,就能很快突破難點,在意象和象征意義中尋找到溝通兩者的橋梁。
拓展與遷移法:“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通過拓展與遷移,指點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通過動手得到更深刻的審美體驗,強化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2.學法
新詩的學習對于高一的新生來說已經不陌生了,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學會用以下的方法來學習詩歌
自主誦讀法:詩歌是一種凝煉的藝術,是情感的載體只有通過反復的誦讀才能領略詩歌的音樂美和情感美,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所以我想,誦讀應該是學習詩歌一種不錯的學習方法
聯想與想象法:《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在品讀中,要注意詩歌的情與景,境與情的不同層次的理解,重視聯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合作和探究法:詩歌是隱喻性很強的藝術,由于閱讀個體的生活經歷和知識結構等諸多因素限制,個體有時無法正確的解讀詩歌的內容把握詩歌的情感小組的合作與探究正好彌補了個體的不足,引導學生到學習小組中去尋求幫助解決問題,也該是個有效而簡單的辦法
總之,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過新詩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所以我決定用一課時來完成我的教學任務,針對本課重點我采用誦讀法來引導學生把握學習的重點,針對學習的難點我用聯想與想象,討論與交流的方法來突破課文的難點引導學生把握鑒賞詩歌的重要方法。
六.教學過程分析
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進,是語文教學取的顯著成效的關鍵,我將打破“先介紹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傳統教法,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我設計了“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這四個層層遞進的教學環節。
1.走進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紹我的第一環節,我將在上課前的三分鐘要求大家閉上眼睛傾聽音樂。教師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接著請學生們說說聽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師做總結: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內心的憂愁,唱出了內心的孤獨,唱出了作者內心無盡的惆悵。接著我請學生們打開課本,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課標與教學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閱讀和鑒賞,不斷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多媒體導入,用流行音樂營造一種與詩歌相一致的氣氛,可以拉近學生和文本的距離,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為學生把握詩歌情感奠定了基礎,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二環節。
2.彷徨雨巷 熟讀頓悟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散文,要重視作品的閱讀鑒賞的實踐活動,注重誦讀的指導,從內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從語言的品味到表現手法的品評,都離不開對文本的誦讀”。因此 我要求學生根據初中已有的知識(詩歌的節奏和停頓),誦讀詩歌。
(1)先請同學們自由誦讀詩歌,整體感知,把握基調。
學生很容易把握:這是一首優美中充滿惆悵的詩歌。誦讀的形式很多,配樂朗讀就是一種的很好的形式,音樂促進學生對詩歌情感基調的把握,也為學生整體感知作品打下基礎。
例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師明確 學生領悟:
①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
效果: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②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
效果: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2)接著我要求三次學生品讀詩歌每一次關注的目標都不一樣,第一次關注詩歌的韻腳,第二次關注詩歌的重疊句子,第三次關注詩歌重復的詞語。教師明確:押韻復沓 疊句 重章等概念。
③復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踟躇著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嘆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第三節:“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這些連貫的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
效果: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從而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④詞的重疊運用
例如:“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
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效果: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停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
⑤壓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巷 娘 悵 茫 徨 (ang)
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以讀帶品,以品促悟,反復感知,漸進強化。通過學生誦讀,把握了基調,通過技巧的點撥品味詩歌特點,通過反復的品讀,促成學生的頓悟:原來詩歌的音樂美就是來自于復沓疊句等多種藝術手法的運用。
(3)最后,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配樂輕聲的朗讀詩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把握詩歌感情基調,領略詩歌的音樂美以及其成因,達到了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審美情趣。接下來進入我的第三環節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課標與教學要求》中指出“指導學生了解詩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齊,合轍押韻,抑揚頓挫,節奏分明等)和內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陰喻等),感受,領悟作者透過景與事抒發的情感,把握詩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讀,我設計以下兩個問題
詩歌中包含著怎樣的情感和情緒?
(播放流行音樂《丁香花》引導學生答出: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等詞語)
‚這種情感和情緒是從哪里來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發的感受】
引導學生發分析詩歌意象:油紙傘、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頹圮的籬墻……)
第一個是油紙傘。(視頻:油紙傘的制作過程來激發感受)
因為油紙傘本身就給人復古、懷舊、神秘、迷蒙的感覺。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結合起來了。時間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憑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圍,撐一傘風雨獨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獨特的環境中就能產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個是雨巷。(圖片展示來激發感受)
特點:悠長、寂寥
作者幼小時住在杭州大塔兒巷8號。他小學、中學走的都是長長的青石板路。這是種優美的意境。小巷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意境更是充滿了朦朧美。
第三個是丁香。(古詩展示來激發感受)
丁香花開花在暮春時節,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贈 李商隱
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總之,丁香給人美麗、高潔、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覺。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許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雖美,但容易凋謝。
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憂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離去的。
第四個是籬墻:(古詩展示來激發感受)
這個籬墻是頹圮的,就讓人有種哀怨、凄涼、衰敗的感覺。
登金陵鳳凰臺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金陵懷古 劉禹錫
潮滿冶城渚,日斜征虜亭。
蔡洲新草綠,幕府舊煙青。
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聽。
第五個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悵的。給人迷茫傷感的感覺。
詩歌是通過意象和意境來傳達情感,溝通意象和象征意義之間的橋梁就是閱讀主體的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閱讀經驗的遷移,因此引導學生通過聯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閱讀經驗來正確地解讀詩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總之 本環節采用的是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的方法學習,學會合作是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也是信息時代對人的一種要求。心理學家認為:合作與交流,可以是學生的大腦活躍起來,有利于互相啟發,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行積極地探索活動。意象和象征意義之間的這種聯系在小組交流中得以強化,在小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聯想中得以溝通,使感性的認知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領略了象征主義詩歌的特點,至此完成本課教學上的難點: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義初步掌握鑒賞詩歌的方法,同時也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中的: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來把握意境的營造,接下來進入我的第四環節。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課后作業)
“授之與魚,不如授之與漁”為了讓學生能學以致用,突出學習重點,強化學習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1)“這樣美麗的意境,這些傳統而又現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鉤起讀者的共鳴。我想在座的同學們對于作者的這種感情深有感觸。那么拿起我們自己的筆,假設我們是詩歌中的主人翁,結合詩歌中的意象,寫一段你想象中那個雨巷邂逅的場面。用自己的筆描繪出雨巷那種獨特的意境”。
(2)這朦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說什么?
七.結束語
到此,我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了如下的結束語:
“李杜文章在,火焰萬丈長”,詩人雖然遠離我們而去,但詩的語言正如星星的光輝,永遠閃耀在天際。每當細雨迷蒙的時候,每當你彷徨迷茫的時候,請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請你一定記得在那發黃的詩中,有一位美麗而憂傷的姑娘。
【投影,放音樂】
(學生在《雨巷》的圖片中朗讀全詩)
通過音樂的感染和教師富有抒情性的語言,學生們在悠長而又哀傷的氣氛中結束本課的學習,即獲得情感的體驗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識
八.板書設計
九.教學反思
回首本課教學,總有很多話要說:音樂創設情景導入新課,拉近了學生和文本的距離,將學生帶入了詩歌所傳送的意境當中,從而獲得了那份獨特的情感體驗.‚詩歌只有在吟詠中才能品出味道來,我用了常用的方法,以讀帶品 以品促悟 在反復的誦讀當中,讓學生走進了作者的心靈,產生情感上共鳴。突然有了一種久違的輕松,是呀只要有情感的共鳴,就能帶著學生翱翔于五彩斑斕的文學世界,ƒ教學過程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做到學完一課有一個收獲④可是仔細斟酌,又多了幾份遺憾在分組討論時沒有辦法照顧到內向的學生,沒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在引導過程中,往往因為學生的知識儲備不夠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就如對“油紙傘”這個意象談感受時,有些學生認為很漂亮,有些認為很華麗,甚至有些同學沒有見過“油紙傘”。
總之,教學當中還有許多不足,在此不一一贅述。做為一名年輕教師我只想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雨巷的教案二
一、重點難點
1.重點:《雨巷》的旋律美。
2.難點:《雨巷》中意象的象征意義。
二、背景材料
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中學時代就愛好文學。1923年入上海大學,1925年入震旦大學學法語,并于翌年就讀于該校法科。大革命時期曾加入共青團,因參加革命宣傳,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四·一二”政變后,避居江蘇松江,后到北京。1928年回上海從事文學創作和編譯工作,1930年曾參加左翼作家聯盟。1932年11月赴法國留學,就讀于巴黎大學、里昂中法大學。1935年回到上海。1938年5月赴香港,與許地山等人組織“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香港分會,任理事。在港主編《星島日報》副刊《星座》和英文刊物《中國作家》等。日軍占領香港后,他以抗日罪被捕。抗戰勝利后回到上海,在上海師范專科學校任教,并進行著、譯、研究工作。1948年因遭國民黨政府通緝再次赴港。1949年輾轉到北京,參加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解放后,在新聞總署國際新聞局工作。1950年2月8日因病逝世,終年45歲。
2.戴望舒是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現代派”詩歌的代表。他從20年代開始詩歌創作,早期作品多表現個人的精神迷惘和哀怨,抗戰后詩風轉向明朗樂觀,頗富愛國激情。在藝術上致力于將中國古典詩歌尤其是晚唐五代詩詞的表現技巧與法國象征派的藝術方法熔為一爐,多采用富有象征意蘊的意象來曲折地表現自己復雜微妙的內心世界。后期部分作品還有超現實主義的印記。戴望舒的作品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和《災難的歲月》,此外尚有大量詩文譯作和理論研究成果。
3.《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圣陶收到這首詩以后說“這首詩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戴望舒因此得到了“雨巷詩人”的稱號。
三、內容分析
這首詩中的“我”,是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他常常孤身一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長的雨巷,等待著一位姣好的姑娘。也許是這位姑娘的家就在小巷的盡頭,也許是她回家時必然要穿過這條小巷。冬去春來,日復一日,“我”又穿行在小巷之中了,春雨打在油紙傘上,雨巷顯得那樣的寂寥、凄清,更觸人愁思的是“我”希望逢著的這位姑娘又偏偏結著愁怨,她家的籬墻頹圮了,莫非她也受到了命運的打擊?惆悵、凄清、嘆息、迷茫。不過她沒有頹唐,沒有乞求,她仍然是那么嫵媚動人,顯得高潔而孤傲。
四、藝術特點
1.中西結合的意象美。
《雨巷》選擇了中國化的詩歌意象,借鑒了西方象征主義的創作方法,體現了中西結合的意象美。
詩人用丁香比喻姑娘顯然寓有深意,是中西結合的意象在其詩中的集中體現。我國古詩里有好多吟詠丁香的句名:“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香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呈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詩人巧妙地將西方象征主義手法同中國古典詩歌意境融于一爐,塑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姑娘美麗、高潔、愁怨,象征著詩人美麗的理想。
2.創造了兼有比興寄托和象征韻味的朦朧美。
《雨巷》是一篇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詩。戴望舒把感情放在第一位,然而他使用暗示的方法,盡可能使這種感情隱蔽一些,朦朧一些。《雨巷》的悲劇感和孤獨感,是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墻,冷冷的哀怨,蒙蒙的細雨等環境的渲染和游子對丁香一樣的姑娘的期待的描繪來暗示的。一切都沒有說穿,沒有點透,然而我們懂了。從作品創造的“夢一般凄婉迷茫”的詩境中,我們不難發現,悠長寂寞,前途茫茫的“雨巷”,正是詩人漫長而曲折的人生旅途的象征;雨霧彌漫,籬墻頃頹的環境,正是大革命失敗后烏云壓城景象的寫照;那位“丁香姑娘”正象征著作者的理想。詩人巧妙地將西方象征手法與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境熔為一爐,創造了兼有比興寄托和象征韻味的朦朧美,也創造了含不盡之意在言外的多重意象。
3.獨特的音樂性和旋律美。
誠如葉圣陶所說,《雨巷》在音樂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詩共七行,每節六行,每行長短不等,押韻的位置錯綜變化,常用首語重疊,加上奇特的字句組合,似斷實連的分節跨行,使得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優美的旋律,細膩而傳神地暗示了詩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音樂性和旋律美還來自詩韻。“彷徨”、“悠長”、“雨巷”、“丁香”、“姑娘”、“惆悵”、“迷茫”均用唐韻或“江陽轍”,回環吟嘆,增添了全詩傷感惆悵的情致。其用韻與古典詩歌將韻用在詩腳不同,是讓同樣的子音和母音在詩行中反復出現,以達到聽覺和諧的效果。詩歌中大量采用疊詞和雙聲疊韻的詞語,使詩歌低徊婉轉,一唱三嘆。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杜衡:《<望舒草>序》)。
五、參考資料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編《大學語文》,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版。
2.公木《新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練 習
1.試述詩中“我”、“雨巷”、“姑娘”這三個形象的特點和象征意義。
從作品創造的“夢一般凄婉迷茫”的詩境中,我們不難發現,詩中的姑娘形象是詩人美麗高潔的理想的象征。悠長寂寞的“雨巷”,正是詩人漫長而曲折的人生旅途的象征;雨霧彌漫,籬墻頃頹的環境,正是大革命失敗后烏云壓城景象的象征。
2.本詩的音樂性強,試作具體分析。
誠如葉圣陶所說,《雨巷》在音樂性方面也具有突出的成就。全詩共七行,每節六行,每行長短不等,押韻的位置錯綜變化。常用首語重疊,加上奇特的字句組合,似斷實連的分節跨行,使得全詩回蕩著一種深沉、優美的旋律,細膩而傳神地暗示了詩人低回而迷茫的心境。
語言的音樂性和旋律美還來自詩韻。“彷徨”、“悠長”、“雨巷”、“丁香”、“姑娘”、“惆悵”、“迷茫”均用唐韻或“江陽轍”,回環吟嘆,增添了全詩傷感惆悵的情致。其用韻與古典詩歌將韻用在詩腳不同,是讓同樣的子音和母音在詩行中反復出現,以達到聽覺和諧的效果。詩歌中大量采用疊詞和雙聲疊韻的詞語,使詩歌低徊婉轉,一唱三嘆。葉圣陶稱《雨巷》“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杜衡:《<望舒草>序》)。
3.說明本詩是怎樣將西方象征主義詩歌技巧與中國古典詩詞意象相結合的。
《雨巷》選擇了中國化的詩歌意象,借鑒了西方象征主義的創作方法,體現了中西結合的意象美。
詩人拿丁香來比喻姑娘顯然寓有深意,是中西結合的意象美的集中體現。我國古詩里有好多吟詠丁香的句名:“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墜”,“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香風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呈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總之,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詩人巧妙地將西方象征主義手法同中國古典詩歌手法意境融于一爐,塑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的形象。姑娘美麗、高潔、愁怨,象征著詩人崇高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