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教案
《雨巷》是我國1930年代現代派詩歌代表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戴望舒雨巷教案,希望對你有用。
戴望舒雨巷教案一
一、導入課文
師:今天這堂課我們來學習詩歌。大家知道古詩詞可分為豪放、婉約兩大派,請同學為大家誦讀你所熟悉的豪放派與婉約派詩詞。
(有的學生朗誦辛棄疾的《西江月》,有的學生朗誦李清照的《如夢令》,課堂氣氛開始活躍。)
師:通過朗誦,大家可以感受到豪放派詩詞充滿豪情、催人奮進,有一種博大雄渾的美感,而婉約派詩詞情感細膩、纏綿,有一種深沉、委婉的美。因此,文學作品中的美所顯現出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傷,能夠深深打動人心的東西同樣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雨巷》,從中體會詩歌給我們帶來的美感。
二、整體感知
師:首先聽老師朗誦這首詩歌,同學們可以不看作品,閉上眼睛,靜靜地聆聽,沉浸到詩歌的情景里去。
(和著舒曼的《夢幻曲》),教師以傷感、失落之情,以較舒緩的節奏朗讀《雨巷》,學生聽時神情專注,聽完報以熱烈的掌聲。)
師:詩歌朗讀完了,我們感受到了什么?
生1 :這首詩寫得很苦,詩中充滿了失落、惆悵的情緒。
生2:這首詩好像寫了一名男子希望在巷子里遇上他的心上人,但是,最終還是與他的心上人擦肩而過。
生3:這首詩雖然寫得很凄苦,但感覺很優美,尤其是那個丁香般的姑娘,美麗而不可及,令人傷感。
生4:這首詩寫"我"在苦苦地追尋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夢幻般的事物。
師:這首詩中,詩人用了哪些詞語著意表現詩歌的這種凄美、感傷的基調?畫出不會讀的生字新詞。
生5:第三節的"彳亍"和第五節中"頹妃"的"把"怎么讀?這兩個詞是什么意思?
(大多數學生都讀不準這兩個詞,大家在忙于查字典。)
生6:"彳亍"念“chì chù”,是小步慢走,或時走時停。"圮"念"pǐ" ,是毀壞,倒塌的意思。
生7:詩人在描寫"我"時,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悵"等詞語來表現詩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生8:在描寫"姑娘"時,用了"哀怨又彷徨""結著愁怨" "凄婉迷茫"表現了"姑娘"像"我"一樣的迷惘、彷徨。
生9:在描寫雨巷時,用了"頹圮" "寂寥"兩個詞,描繪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圖。
三、簡介創作背景,作者生平
師:大家聽了一遍,便有了這么多的感覺。的確,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生這樣失落、惆悵的情感呢?有句話叫"知人論詩",只有了解了詩人,才能更好地理解詩作。
(幻燈:簡介作者生平、經歷,學生齊讀)如下:
大革命時期,戴望舒曾與施墊存、劉吶鷗等一起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并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大革命失敗后,他遭到國民黨通緝,避難江蘇松江,雖精神彷徨、迷惘,但不甘消沉,仍執著地探求真理。蝸居鄉間又有機會結識了墊存的妹妹絡年,詩人心里又暗生出許些企盼。《雨巷》就是在如此心境下創作的,最初刊于1928年《小說月報》第19卷第8號上。《小說月報》編輯葉圣陶當時接到戴望舒寄來的《雨巷》詩稿時,極為欣賞,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作品發表后引起詩壇震動,戴望舒也因此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稱號。
師:原來《雨巷》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原來詩人有著這樣的情感和經歷。因而,他會在詩歌里選取一些形象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些凝聚著詩人情感的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現在,請一位同學配樂朗讀詩歌,大家邊聽邊欣賞幻燈上打出的根據《雨巷》的意境而制作的一些黑白照片,多些感性認識。
(幻燈:屏幕顯示出10張江南雨巷的黑白照片,同時,再次響起《夢幻曲》,讓學生融入詩歌所創設的情景中去。)
(朗讀完畢,課堂上再次響起掌聲,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感到意猶未盡,久久地企盼著。)
四、內容理解
師:10張舊照片,仿佛帶我們走進了舊時的江南小巷,使我們對詩歌有了更多的感性認識。請同學們找一找這首詩中作者描繪了哪些意象?
生1 :"雨巷"
生2:"丁香般的姑娘"
生3:"我"
生4:"油紙傘"
生5:"頹圮的籬墻"
生6:"太息一般的眼光"
(學生似乎對"意象"這個術語不甚了解,暢所欲言,答案多且雜。)
師:詩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著詩人情感的形象。因此,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三個"我""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幾個形象則屬于詩歌的細節。在描寫姑娘這一意象時,詩人為什么把她比喻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你了解在古詩詞中丁香的象征含義嗎?
(出現了片刻的寂靜,學生似乎對丁香不了解。)
生1 :丁香可能類似于百合,是純潔、美好的象征。
(幻燈:介紹丁香及其在古詩詞中的喻意。)
師:在古詩詞中,詩人往往以丁香喻愁:如李商隱在《代贈》中作過如此沉吟"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又如南唐李煜在《洗溪沙》中寫道:"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所以,詩歌中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憂郁、空靈之感,與整首詩的感情基調相符合。
師:現代詩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所以,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一定要展開豐富的想象。每個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經驗以及藝術修養等條件的限制,對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要盡力展開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盡可能豐富的生活內容。現在請同學們聯系詩人的經歷和寫作背景,展開聯想,詩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讓你聯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到底是什么?
(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詩歌意象的不確定性和主題的多元性,讓學生們充滿興趣,躍躍欲試。)
生1:"雨巷"象征了黑暗壓抑的現實。
生2:"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敗后,革命事業陷入低谷。
生3:"雨巷"象征了人生際遇上的低谷。
生4:"我"是一個心事重重的知識分子形象。
生5:"我"是一個苦悶的、人生的追求難以實現的知識分子形象。
生6:"我"可理解為一個失戀者的形象,這是一首愛情詩,表現了"我"失戀后仍苦苦追尋的執著情感。
生7:"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生8:"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為詩人理想中的戀人形象。
生9:"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生10:"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實寫照。整首詩表現了詩人渴望遇上與自己有同樣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生11:整首詩可理解為詩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淪的精神痛苦與迷茫。
生12:整首詩還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尋的心路歷程。
(學生的聯想豐富多彩,三個意象及主題的多層含義盡情地得以顯現。)
五、總結
師: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確實,詩歌的鑒賞就是欣賞者通過藝術想象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剛才同學們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創意,同學們對詩歌的主題有多種理解,但是任何詩歌的欣賞都不能離開詩人的個人經歷和創作背景,大革命失敗的背景以及被通緝的經歷一定會在詩作中得以體現。因此,有同學將這首詩理解為委婉地表現了詩人在黑暗現實中找不到出路卻又不甘沉淪的精神痛苦與迷茫,我認為這樣認識更為準確、合理。"知人論詩"應成為詩歌欣賞中的一個重要方法。
(音樂第三次響起,幻燈再度打出江南雨巷的舊照片,全班齊聲朗讀詩歌,進一步體會詩歌的意境、主題,在配樂朗誦中結束這堂課的教學。)
戴望舒雨巷教案二
一、 導入
01、聽歌曲《雨巷》。
同學們,在正式進入新課之前,我想先請大家聽一首歌。聽歌的時候請同學們一起閉上眼睛,感受一下歌曲的旋律和意境。
聽完歌曲,教師提問:這首歌給我們描繪的是怎樣的一個畫面?表達了怎么樣的感情?
這首歌曲《雨巷》是根據我國現代的著名詩人戴望舒的同名詩歌改編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優美的詩歌,讓我們來感受一下,詩人通過這首詩歌到底要表達怎么樣的感情,看看與同學們的理解到底一不一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雨巷》,走進戴望舒的內心世界……
02、聽歌曲《你說你最愛丁香花》
因為你的名字就是它 多么憂郁的花, 多愁善感的人啊, 花兒枯萎的時候, 當畫面定格的時候, 多么嬌嫩的花, 卻躲不過風吹雨打, 飄啊搖啊的一生,
多少美麗編織的夢啊 就這樣匆匆你走啦, 留給我一生牽掛。 那墳前開滿鮮花 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你看那漫山遍野, 你還覺得孤單嗎? 你聽那有人在唱 那首你最愛的歌謠啊, 塵世間多少繁蕪, 從此不必再牽掛. 院子里栽滿丁香花, 開滿紫色美麗的鮮花, 我在這里陪著她, 一生一世保護她。
每當聽到唐磊演唱的《丁香花》,感受著彌漫著淡淡哀愁的歌聲,我總會想起一位詩人,他說,他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他——就是因為寫了這首《雨巷》而著稱的“雨巷詩人”——戴望舒。
二、作者簡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 筆名有戴夢鷗、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學系。1925年,轉入震旦大學法文班。1926年施蟄存、杜衡創辦《瓔珞》旬刊,在創刊號上發表處女詩作《凝淚出門》和譯魏爾倫的詩。1928年與施蟄存、杜衡、馮雪蜂一起創辦《文學工場》。1929年4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出版,其中《雨巷》成為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為“雨巷詩人”。1932年參加施蟄存主編的《現代》雜志的編輯工作。 11月初赴法留學,入里昂中法大學。1935年春回國。1936年10月,與卞之琳、孫大雨、梁宗岱、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抗戰爆發后,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發起出版《耕耘》雜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編《星島日報.星島》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1941年底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下了《獄中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詩篇。1949年6月,在北平出席了中華文學藝術工作代表大會。建國后,在新聞總署從事編譯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三、詩歌背景: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寫這首詩的時候只有二十一二歲。一年多以前,他與同學杜衡、施蟄存、劉吶鷗一起從事革命的文藝活動,并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用他的熱情的筆投入了黨的宣傳工作。1927年3月,還因宣傳革命而被反動當局逮捕拘留過。“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望舒草/序》)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這種彷竹感傷的情緒,不能籠統地說是純屬個人的哀嘆,而是現實的黑暗和理想的幻來在詩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則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誦再現了這部分青年心靈深處典型的聲音。在這里我們確實聽不到現實苦難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號。這是低沉的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從這傾訴和自白里,我們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滅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嗎?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詩句里流動。即使是當時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著“欺騙”。人們讀了《雨巷》,并不是要永遠彷徨在雨巷。人們會憎惡這雨巷,渴望出離這雨巷,走到一個沒有陰雨,沒有愁怨的寬闊光明的地方。
這首詩發表在1928年8月的《小說月報》上。1926年,作者在上海震旦大學讀書時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宣傳革命,散發張貼傳單,鼓動工人罷工,反對帝國主義壓迫和侵略。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進行大肆屠殺與追捕。詩人戴望舒也受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追緝而被捕。從獄中被放出后隱居杭州,松江避難。在當時血雨腥風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籠罩了全國,革命轉入了低潮。戴望舒和當時一部分知識青年一樣,感到大革命失敗以后幻滅的痛苦。心頭沉重的憂郁,極度的苦悶,使詩人寫下了這首抒情詩。
四、整體感知
01、請同學朗讀詩歌。注意難讀字整音
彳亍 :(chi chu)慢步走,走走停停。
圮(pi) :毀壞、崩塌。
太息(tai xi):嘆氣。
02、聽課件中的朗誦或教師示范朗誦。
課文讀完了,我們感覺到什么了?——美。學生齊聲朗讀,再一次感受詩歌的美。
明確:整首詩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富有美感卻又充滿著濃重憂傷的抒情意境。現在讓我們走進這首詩歌,一起感受詩歌的意境。
首先第一段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江南梅雨季節小巷深處的陰沉圖景:悠長寂寥的巷子,綿綿不盡的細雨,灰蒙蒙雨簾中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在這樣的環境里,詩人心中懷著一點朦朧的希望,想遇上一位丁香一樣的姑娘。這究竟是怎樣一位姑娘呢,我們繼續往下看,她既有丁香一樣的色彩和芬芳又憂愁抑郁。她與詩人一樣“冷漠,凄清又惆悵”。哀傷的心情和寂寥的雨巷相融合,使詩中凄涼的意境更加突出。(2、3)終于,詩人期待的姑娘如夢幻般的出現了,她美麗結著愁怨。,默默地“走近”,投出了“太息一般的眼光”(4)等詩人跟蹤而去,姑娘卻象夢幻一樣消失在雨的哀曲里了(5,6)在最后一節里除將“逢著”改為“飄過”之外,詩句與音節與第一節完全一樣,詩人低回詠唱中疊往復,一個失意者的孤獨和惆悵躍然紙上。作者的感情是低沉的,感傷的,但他并沒有放棄追求,仍在繼續希望著,追求著。(我希望……)
五、分析詩歌意象
1、找出意象。
這首詩歌寫的比較朦朧,詩里我們看到的不是具體鮮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朧朧,飄忽不定的。但詩人的情感,內心情緒總要借助一定的載體來宣泄,而這些載體就是我們需要找出的意象。
意象 背景道具 油紙傘 雨巷 丁香 籬墻
六、主題
01、《雨巷》是詩人傷感寂寞心靈的痛苦歌唱
詩人借“丁香一樣的姑娘”表達一種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滅后的空虛和傷感,從而反映了詩人對現實的不滿和失望,也是當時不滿現實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識分子共同的復雜內心世界的表露。
時間:暮春---- - --凄婉 傷感
地點:小巷---- - -- 悠長 幽深 寂靜 頹圮
情景:細雨---- - --空蒙 迷離
道具:油紙傘---- - --復古 懷舊 神秘
故事:我在雨巷想逢著一個丁香姑娘
人物:丁香姑娘---- - --美麗 憂郁 哀怨 凄婉
丁香先生---- - --我喜歡你彷徨中的美麗,
我銘記你遺憾時的憂傷
02、探討這首詩歌的不同角度的解讀
愛情詩 哲理詩 政治詩
場景 悠長寂寞的雨巷 同前 同前
人物 冷漠、凄清、哀怨的“我” 同前 同前
對象 丁香般的姑娘 美好的事物、理想 時間: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
作者:五四時期的熱血青年
情緒 失戀 欲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即 苦悶、彷徨
基調 哀怨 無奈 困惑、幻滅
七、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準確的傳達出了“憂傷”這種典型情緒。那為什么戴望舒這么憂傷呢?
1、失戀的痛苦:在愛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戀愛在1927年,他愛戀著同學施蜇存的妹妹,后來戀愛失敗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現實的黑暗: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黑暗的時代。 反動派對革命者的血腥屠殺,造成了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原來 熱烈響應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潮墮入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陰霾中盼望飄起絢麗的彩虹。 “四,一二”政變后,他隱居江蘇松江,在孤寂中嚼味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他這時候所寫的《雨巷》等詩中便自然貯滿了彷徨失望和感傷痛苦的情緒。
八、藝術特色
1、象征手法:丁香一樣的姑娘
姑娘的美麗高潔——美好的理想
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的難以實現
姑娘的飄然離去——理想的幻滅
2、優美的音樂旋律:舒緩悠揚
01、詩行的頓數基本為三頓。加上詩歌語言的音質配合,因此讀起來有舒緩悠揚的效果。
02、單字頓都設置在詩的首行。
韻律詩停頓時值需基本一致,而詩行間停頓稍長,節與節之間停頓更長,《雨巷》單字頓放行首,一開始就拉長了這個字的韻尾,起著一種強調、舒緩的效果。
03、復沓式的妙用
以第三節為例“象我一樣”“象我一樣地”第四節“象夢一般地”“象夢一般地凄婉迷茫”等連貫上下句式,可以說是詩歌內在的巧妙拉長,形成了詩歌回環疊唱的效果,使閱讀時有起勢—強調—飛躍的遞進效果。復沓也表現在《雨巷》首尾兩節上,使詩歌節奏顯得整齊和諧。
04、詞的重疊運用
有時在同一行詩中,如“悠長,悠長”,有時在兩行詩的隔開處,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時在詩節的分開處,如二、三節間的“彷徨”。
詞的重疊把時值相同的頓復沓化了,從而形成了舒緩悠揚的節奏。《雨巷》在音節運用上又是靈動、變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05、押韻的位置錯綜變化
《雨巷》共7節,每節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長,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詩行中反復出現使得音節舒緩悠揚。
不但使用“ang”的韻尾、用音節的舒緩悠揚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辭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來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這句是排比。這幾句字數相同,結構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畫得非常嫵媚,但卻帶著淡淡的憂愁,表現詩人對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難以實現的惆悵。同時反復吟詠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美,營造了一種幽深空蒙的意境。
06、詩歌的用詞
《雨巷》在用詞上也別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濃的帶有情緒色彩的雙音詞,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頹圮”,“憂愁”等借以表達詩人朦朧而又感傷的詩情。“彷徨”、“芬芳”、“惆悵”這些雙聲疊韻詞本身就代表著音韻和節奏,把它們巧妙地放在詩行中,形成了精巧優美,舒緩涌動而又迷蒙空靈的意境。
小結
這首戴望舒的《雨巷》我們就學完了,戴望舒的另一首《我用殘損的手掌》也被認為是他最優秀的詩篇之一,課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來閱讀一下。
五 作業
1 背誦全詩。
2 請同學們推舉一個朗誦好的同學,朗誦這首詩歌。另外再選兩個同學把這首詩歌所表現的畫面演出來。班會課上表演。
戴望舒雨巷教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