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 教案
《雨巷》是中國現代新詩中的經典篇目之一,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雨巷 教案,希望對你有用。
雨巷 教案一
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體會本詩的意境美。
2,了解“詩體”的特點。
3,深刻體會詩歌中借物抒發的內心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難點: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時間:一個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的回顧
五四運動以前的詩,多表現詩人對民族的憂傷和心中疾憤,格調哀婉低沉;五四運動以后的詩,愛國主義成為中心主題,詩風變得雄渾豪放。《》(郭沫若新詩的代表作)表現出對舊社會徹底的叛道,對未來布滿殷切期待,以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和奔放豪邁的詩體為新詩開拓了新的天地,成為中國新詩成熟的式的作品。
二:導入新課
同學們設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條悠長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細雨。有一位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彳亍而行,你們覺得這樣的畫面是什么樣子的呢?(同學們發言)今天就讓我們隨著戴望舒一起走進這條《雨巷》(板書)
三:新課
1, 作家作品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有名詩人。1925年上海復旦大學學習法文,開始受到法國象征派的影響。1928年后成為《現代的作者之一,創作現代詩歌,詩集有《我底記憶》《望舒草》《望舒詩稿》《災難的歲月》。早期的詩歌多寫個人的孤寂,感傷的氣息較重,因受象征派的影響,意想朦朧,含蓄。后期詩歌表現了熱愛祖國,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詩風顯得明朗,沉摯。
戴望舒還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創立人不滿足于新詩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約作于風云激蕩,詩人內心彷徨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說月報》編輯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雨巷》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一把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小行,這首詩既實有虛。
2, 朗讀
(1) 教師朗讀一遍(學生進入想象,讓學生聞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較喜歡的句子。)
(2) 學生齊讀(學生結合生活閱歷,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來,并叫一學生到黑板那畫出來。)
3, 課文分析
(1),怎樣理解和欣賞《雨巷》中的兩個主要意象?
(一)雨巷。梅雨季節,江南的小巷因沉潮濕,兩邊是寂寞的人家,間或有人匆匆走過,這一意象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懷著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讓人不禁發問“我”期待什么?
(二)丁香。丁香是古典詩詞里常見的意象,丁香常見的有白色,紫色兩種,外形單薄細弱,往往用來代表孤高,漂亮和憂愁。詩人將這種美賦予“丁香一樣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可以象征詩中的理想,這種理想是高潔,漂亮的。但這種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樣即逝,不可把握,給人暫時的安慰,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懷念和無限的惆悵。
(2),“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生這樣低調的情感呢?
明確:《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最的時代,1927年3月,他因宣傳而被過,“四一二”后,他隱居江蘇松江,著“在這個時代做中國人的苦惱”。
(3), 能否將第四節“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飄”字改成“走”字?為什么?
明確:不能。因為這個姑娘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想象出來的,想象的人物是沒有“重量”的;且“飄”字與后面的“夢”構成了最佳組合,“飄”字生動地描寫出了詩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飄忽朦朧的特點。
(4)詩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什么這么快就消失了?
明確:1,因為詩人只是與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沒有理由留下來,離開詩人是理所當然的。
2,因為這個“丁香姑娘”本來就詩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沒有存在過。
(5)第六節中這位姑娘逐漸消失時用了3個狀語“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將這個短語去掉?
明確: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這個悲劇的背景音樂,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清涼的氣氛。這個悲劇是漂亮的“丁香姑娘”從顏色到芬芳,從眼光到惆悵樣樣地在詩人眼前無情地消失,這個音樂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此刻內心無以言表的悲哀。總之,這個“雨的哀曲”烘托了氣氛,渲染了詩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6)詩中寫這位姑娘的眼光時,兩次用到了“太息”這個定語,這有什么好處呢?
明確:也許是為詩人的憂郁嘆息,也許是因為她最佳的惆悵嘆息,也許是為雨巷頹墻嘆息,也許是為這個時代嘆息,甚至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姑娘的眼光為國家而發出嘆息。
(7)試概括本詩的特點,(先分組討論,再歸納總結)
明確:1,象征手法,意蘊深遠。
詩人表面上是寫對一個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滅后的惆悵,實際上卻象征著當時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的狀態。
2,音節和諧,節奏優雅。
全詩7節,每節6行,盡管句子有長有短,但詩句停頓卻很鮮明,如: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4, 詩中多處運用重疊反復的手法,回環往復,低吟輕唱,不僅增強了詩的抒情氣氛,同時也美化了聲律。
拓展研究
詩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實寫還是虛寫?
明確:觀點一:此詩不是某些人所說的表達“詩人對失敗的與追求”的““化了的詩歌,它就是一首情詩,詩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沒有從詩人身邊經過,也至少從詩人的中經過,應該是實指,絕不是“理想的象征”,詩人此時已22歲,為愛情寫詩,難道不正常嗎?
觀點二:這位姑娘既實又虛。詩人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根本說不出來。這時“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中,或許是真的。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分析了詩中的兩個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對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讀,拓寬了我們的思,同時對這首詩偶了新的熟悉。
五,作業設計
以“丁香”“雨巷”等為意象,寫一篇關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豐富,不少于300字。
六 板書設計
雨巷
------戴望舒
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
1,姑娘有丁香一樣的顏色,芬芳,憂愁
2,姑娘夢幻般的出現,帶著太息般的眼光
3,姑娘夢幻般的飄逝,走進雨巷
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
雨巷 教案二
教學目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中的意象。
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教學過程:
齊讀。
朗誦指導:首尾兩節:
語調低沉,低于平時說話的語調,低沉到壓抑。
語速緩慢,慢到要停下,懶懶的吐字。
中間讀到“姑娘”時,在這個基礎上,稍顯愉悅,聲調上揚,語氣輕柔,讀出喜愛和期待。
獨特的音韻美:
整首詩押同一個韻;營造悠揚的氛圍。
反復和重疊的使用,表達效果:仿佛一句蕩開一句,形成了漣漪般蕩漾開去的音樂節奏;
詩中反復的詞語和句子要讀出不同,音調及語速要有變化,才能讀出層次感。
討論:“在雨的哀曲里”一節應該怎么讀?
雖然說得是消散了,卻覺得那顏色那芬芳那目光早已飄散到讀者的心頭,揮之不去。這一節與其說是姑娘消失了的心碎不如說是詩人對姑娘的回味。所以讀的輕柔,讀的陶醉,讀的甜蜜。
詩歌內容探究:
1同學們已經讀過好幾遍了,有的女同學可能會愛不釋手,那是詩歌里的什么吸引了你呢?、
是哀傷的氣息。
2這哀傷來自哪里?是雨巷,還是姑娘身上,還是詩人的心靈?
詩人的心靈。
3是全部的哀傷都來自詩人的心靈嗎?包括姑娘的哀傷?
是的。
4哀傷是一種很難受的心理感受,那你感覺詩人對來自自己心靈的哀傷是排斥的嗎?是痛苦的嗎?是想極力擺脫的嗎?
不是,
5所以你從詩中除了感到哀傷外,還有什么感覺?或者說詩中的哀傷有沒有影響到你的情緒,讓你也變得哀傷痛苦?
沒有。
那為什么會這樣?
雖然很哀傷,但并沒覺得詩人很痛苦,他反而寫的很美,似乎很享受。并不想擺脫。
小結:詩人把哀傷寫的很美,很淡定,有雅致,說明詩人并沒有因此而痛苦,反而在細心品味,慢慢咀嚼,本是滿口苦澀,卻從齒縫間溢出絲絲香甜來,更讓人欲罷不能。你以前見過如此美麗的哀傷,如此醉人的哀傷嗎?所以說,語文天生浪漫,有了這份浪漫情懷,哀傷也可以成為一種享受,成為一種別樣的美。
6詩人用蘸了憂傷的筆寫成這首美妙的詩。在詩里,詩人為憂傷安了家,這個家是?
雨巷。
介紹雨巷
雨巷是狹窄悠長又寂寥的,是下著連綿細雨的,陰冷的,
7憂傷會喜歡這個家嗎?會的。憂傷不喜歡熱鬧喜歡僻靜,不喜歡陽光喜歡細雨,不喜歡溫暖喜歡陰冷,不喜歡明亮喜歡幽暗。
8為什么詩人能想到這樣一個在合適不過的家了呢?
補充詩人與雨巷的故事。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在杭州大塔兒巷11號出生。他家周圍都是悠長的小巷,大塔兒巷和小塔兒巷從東向西蜿蜒,皮市巷和華光巷橫貫南北。他上小學和中學都得走過好幾條長巷。寫雨巷時,詩人22歲,我們可以推想,詩人對當時剛剛過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記憶,那朝朝暮暮所走過的江南雨巷,一條又一條,一程復一程,該為他的靈感的得來,意象的攝取,提供了厚實的生活基礎。
巷子悠長的空蕩不知給了詩人多少靈感,因為空才容易生出靈感。喧嘩的馬路上,充斥著太多的東西了,靈感怕吵鬧。
9詩人不光給憂傷安了家,還塑了形,這個形是?
丁香一樣的姑娘。
10什么樣的姑娘?詩中怎么描述她的。
補充:
丁香,是古典詩歌中一個傳統的意象,看課后題。它是清新美麗,外表柔弱,內心孤高,哀怨憂愁的象征。丁香即姑娘,姑娘即丁香。
油紙傘:復古,懷舊,優雅,是一種遮擋,增加了姑娘的神秘感。
頹圮的籬墻:凄涼的意象,作用:襯托姑娘的哀怨的形象。
小結:詩人更看重姑娘的神韻,而她的具體樣貌就極具模糊性,這樣一個美麗神秘的形象,引得人們愿意去想像她的樣貌,于是這一模糊性留給人們無窮的想象空間。詩的魅力也就在這里了。不曾交代形成的空白,正好激起讀者的想象。這是留白的藝術。能激起讀者無窮的想象的文學作品是最有魅力的作品。
姑娘的樣子便是憂愁的樣子:清新,美麗,冷漠,凄清,惆悵,孤高,神秘,夢幻。
借著戴望舒浪漫的情懷,我們知道了自己的憂傷也是可以如此迷人的。只要我們有與詩人一樣的浪漫情懷,然而又不僅僅是浪漫。有人說,詩人是最真實的,也是最痛苦的,詩人往往只能聽憑思想和情感來肆意的攪纏自己和燃燒自己。(熊芳芳語)浪漫情懷便是要扎根于這種痛苦的真實。否則,作品會如同空中樓閣,是沒有生命力的,也便沒有恒久的魅力。
所以好的文字要滲透作者個體生命的個性,思想,情感和靈魂。要帶上作者的生命的溫度和活力。好的文字應該是個體生命的延伸。戴望舒的憂傷來自社會的動蕩,來自革命事業的失敗,來自他愛情生活的受挫,來自他個人命運的不幸。憂傷似海,淹沒了他的整個性靈。他只能借助筆下的文字來呼吸。從這些文字中我們看到詩人想從憂傷的苦海中盡力活出優雅從容的姿態來。
11姑娘的形象很突出,實際上雨巷里有幾個人物形象?是誰?
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是詩人自己。姑娘只是他的想象而已。
理由:開頭是“我希望”到尾段仍是“我希望”,可見自始至終,姑娘并未真正出現,中間所寫全是詩人的想象。想象促使希望更強烈,所以最后一段重復愿望。
詩人一人在雨巷默默獨行,雨巷的空寂給詩人的想象提供了絕佳的條件,所以有那樣逼真的,動情的,細膩的想象也是不足為奇的。
如果非要說姑娘真的飄過,而尾段的希望是還繼續希望再一次飄過,個人覺得便是沒完沒了的乏味。完全失去了詩歌的空靈。
12第一節與最后一節基本相同,只是把“逢著”改成了“飄過”。為什么會這么改?
改為飄過,是因為憂傷的本質。因為憂傷的心一直忍受著悠長的寂寥,所以內心深處愿意逢著另一顆憂傷的心,來打破這寂寥獲得些許安慰。可又因為憂傷的心是孤高的,冷漠的,所以即使相逢也不會打招呼,只是向著對方一瞥,看到對方投出的太息般的眼光,便擦肩而過。希望逢著,是因為憂傷的痛苦,希望飄過,是因為憂傷的執著。相逢太美好,太歡樂,這不屬于憂傷,而與心愛的東西擦肩而過,才是憂傷所需要的。所以希望也許僅僅是希望,不一定非要實現,有希望就好,帶著希望,帶著想象,美麗的憂郁著,愉悅的哀傷著。
改為飄過,是因為丁香般的姑娘近在眼前時,投出的太息般的眼光。詩人渴望與丁香姑娘相逢,在想象中相逢后詩人 發現,姑娘的眼光里只有自己的憂傷,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引起她的在意,自然也包括詩人自己。詩人熱切盼望的心受到了冷遇,但好在同樣憂郁的詩人理解姑娘的冷漠。所以從想象中回到現實后,詩人的心境發生了變化,不在奢望相逢后會有什么故事,只要這姑娘能從自己身邊飄過,便很知足了。
改為飄過,是因為姑娘的美。姑娘有丁香般的顏色,丁香般的芬芳,丁香般的憂愁,她的油紙傘,她的彳亍的腳步,她的默默,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的凄婉迷茫,她的一切都那樣美好,她的一切都那樣符合我的想象。她的美那樣真實,那樣沉靜,不由得讓人屏息,詩人不忍心去驚擾。她的美又那樣虛幻,像夢一樣,因為害怕夢被打破,所以不敢去驚擾。于是任由她靜默的飄走。能看到她靜默的飄走,也是一種享受。因此,從想象回到現實之后,詩人為了不驚擾這份美,為了不破壞這份美,將最后一節改為了“飄過”。
小結:憂傷從詩人心中流出,詩人將它安放在雨巷,又隨著氤氳的氣息蔓延的到處都是。憂傷化身為了丁香般冷漠美麗的姑娘,夢幻般的來去。憂傷希望逢著憂傷,又只愿擦肩而過。
整首詩意象簡單,意象都是為襯托兩個憂傷的形象。兩個形象,一個虛幻一個真實,一個模糊一個具體,一個女性一個男性。達到一種藝術上的平衡。成全了人們的審美期待,共鳴了人們哀傷的心靈。也許這才是它恒久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