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 雨巷 教案
戴望舒的《雨巷》寫于一九二七年,是一首象征性的詩。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新課標 雨巷 教案,希望對你有用。
新課標 雨巷 教案一
教學目標: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詩中的意象。
體會詩歌的音韻美。
教學過程:
齊讀。
朗誦指導:首尾兩節:
語調低沉,低于平時說話的語調,低沉到壓抑。
語速緩慢,慢到要停下,懶懶的吐字。
中間讀到“姑娘”時,在這個基礎上,稍顯愉悅,聲調上揚,語氣輕柔,讀出喜愛和期待。
獨特的音韻美:
整首詩押同一個韻;營造悠揚的氛圍。
反復和重疊的使用,表達效果:仿佛一句蕩開一句,形成了漣漪般蕩漾開去的音樂節奏;
詩中反復的詞語和句子要讀出不同,音調及語速要有變化,才能讀出層次感。
討論:“在雨的哀曲里”一節應該怎么讀?
雖然說得是消散了,卻覺得那顏色那芬芳那目光早已飄散到讀者的心頭,揮之不去。這一節與其說是姑娘消失了的心碎不如說是詩人對姑娘的回味。所以讀的輕柔,讀的陶醉,讀的甜蜜。
詩歌內容探究:
1同學們已經讀過好幾遍了,有的女同學可能會愛不釋手,那是詩歌里的什么吸引了你呢?、
是哀傷的氣息。
2這哀傷來自哪里?是雨巷,還是姑娘身上,還是詩人的心靈?
詩人的心靈。
3是全部的哀傷都來自詩人的心靈嗎?包括姑娘的哀傷?
是的。
4哀傷是一種很難受的心理感受,那你感覺詩人對來自自己心靈的哀傷是排斥的嗎?是痛苦的嗎?是想極力擺脫的嗎?
不是,
5所以你從詩中除了感到哀傷外,還有什么感覺?或者說詩中的哀傷有沒有影響到你的情緒,讓你也變得哀傷痛苦?
沒有。
那為什么會這樣?
雖然很哀傷,但并沒覺得詩人很痛苦,他反而寫的很美,似乎很享受。并不想擺脫。
小結:詩人把哀傷寫的很美,很淡定,有雅致,說明詩人并沒有因此而痛苦,反而在細心品味,慢慢咀嚼,本是滿口苦澀,卻從齒縫間溢出絲絲香甜來,更讓人欲罷不能。你以前見過如此美麗的哀傷,如此醉人的哀傷嗎?所以說,語文天生浪漫,有了這份浪漫情懷,哀傷也可以成為一種享受,成為一種別樣的美。
6詩人用蘸了憂傷的筆寫成這首美妙的詩。在詩里,詩人為憂傷安了家,這個家是?
雨巷。
介紹雨巷
雨巷是狹窄悠長又寂寥的,是下著連綿細雨的,陰冷的,
7憂傷會喜歡這個家嗎?會的。憂傷不喜歡熱鬧喜歡僻靜,不喜歡陽光喜歡細雨,不喜歡溫暖喜歡陰冷,不喜歡明亮喜歡幽暗。
8為什么詩人能想到這樣一個在合適不過的家了呢?
補充詩人與雨巷的故事。1905年3月5日,戴望舒在杭州大塔兒巷11號出生。他家周圍都是悠長的小巷,大塔兒巷和小塔兒巷從東向西蜿蜒,皮市巷和華光巷橫貫南北。他上小學和中學都得走過好幾條長巷。寫雨巷時,詩人22歲,我們可以推想,詩人對當時剛剛過去的童年和少年的記憶,那朝朝暮暮所走過的江南雨巷,一條又一條,一程復一程,該為他的靈感的得來,意象的攝取,提供了厚實的生活基礎。
巷子悠長的空蕩不知給了詩人多少靈感,因為空才容易生出靈感。喧嘩的馬路上,充斥著太多的東西了,靈感怕吵鬧。
9詩人不光給憂傷安了家,還塑了形,這個形是?
丁香一樣的姑娘。
10什么樣的姑娘?詩中怎么描述她的。
補充:
丁香,是古典詩歌中一個傳統的意象,看課后題。它是清新美麗,外表柔弱,內心孤高,哀怨憂愁的象征。丁香即姑娘,姑娘即丁香。
油紙傘:復古,懷舊,優雅,是一種遮擋,增加了姑娘的神秘感。
頹圮的籬墻:凄涼的意象,作用:襯托姑娘的哀怨的形象。
小結:詩人更看重姑娘的神韻,而她的具體樣貌就極具模糊性,這樣一個美麗神秘的形象,引得人們愿意去想像她的樣貌,于是這一模糊性留給人們無窮的想象空間。詩的魅力也就在這里了。不曾交代形成的空白,正好激起讀者的想象。這是留白的藝術。能激起讀者無窮的想象的文學作品是最有魅力的作品。
姑娘的樣子便是憂愁的樣子:清新,美麗,冷漠,凄清,惆悵,孤高,神秘,夢幻。
借著戴望舒浪漫的情懷,我們知道了自己的憂傷也是可以如此迷人的。只要我們有與詩人一樣的浪漫情懷,然而又不僅僅是浪漫。有人說,詩人是最真實的,也是最痛苦的,詩人往往只能聽憑思想和情感來肆意的攪纏自己和燃燒自己。(熊芳芳語)浪漫情懷便是要扎根于這種痛苦的真實。否則,作品會如同空中樓閣,是沒有生命力的,也便沒有恒久的魅力。
所以好的文字要滲透作者個體生命的個性,思想,情感和靈魂。要帶上作者的生命的溫度和活力。好的文字應該是個體生命的延伸。戴望舒的憂傷來自社會的動蕩,來自革命事業的失敗,來自他愛情生活的受挫,來自他個人命運的不幸。憂傷似海,淹沒了他的整個性靈。他只能借助筆下的文字來呼吸。從這些文字中我們看到詩人想從憂傷的苦海中盡力活出優雅從容的姿態來。
11姑娘的形象很突出,實際上雨巷里有幾個人物形象?是誰?
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是詩人自己。姑娘只是他的想象而已。
理由:開頭是“我希望”到尾段仍是“我希望”,可見自始至終,姑娘并未真正出現,中間所寫全是詩人的想象。想象促使希望更強烈,所以最后一段重復愿望。
詩人一人在雨巷默默獨行,雨巷的空寂給詩人的想象提供了絕佳的條件,所以有那樣逼真的,動情的,細膩的想象也是不足為奇的。
如果非要說姑娘真的飄過,而尾段的希望是還繼續希望再一次飄過,個人覺得便是沒完沒了的乏味。完全失去了詩歌的空靈。
12第一節與最后一節基本相同,只是把“逢著”改成了“飄過”。為什么會這么改?
改為飄過,是因為憂傷的本質。因為憂傷的心一直忍受著悠長的寂寥,所以內心深處愿意逢著另一顆憂傷的心,來打破這寂寥獲得些許安慰。可又因為憂傷的心是孤高的,冷漠的,所以即使相逢也不會打招呼,只是向著對方一瞥,看到對方投出的太息般的眼光,便擦肩而過。希望逢著,是因為憂傷的痛苦,希望飄過,是因為憂傷的執著。相逢太美好,太歡樂,這不屬于憂傷,而與心愛的東西擦肩而過,才是憂傷所需要的。所以希望也許僅僅是希望,不一定非要實現,有希望就好,帶著希望,帶著想象,美麗的憂郁著,愉悅的哀傷著。
改為飄過,是因為丁香般的姑娘近在眼前時,投出的太息般的眼光。詩人渴望與丁香姑娘相逢,在想象中相逢后詩人 發現,姑娘的眼光里只有自己的憂傷,外界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引起她的在意,自然也包括詩人自己。詩人熱切盼望的心受到了冷遇,但好在同樣憂郁的詩人理解姑娘的冷漠。所以從想象中回到現實后,詩人的心境發生了變化,不在奢望相逢后會有什么故事,只要這姑娘能從自己身邊飄過,便很知足了。
改為飄過,是因為姑娘的美。姑娘有丁香般的顏色,丁香般的芬芳,丁香般的憂愁,她的油紙傘,她的彳亍的腳步,她的默默,她的太息般的眼光,她的凄婉迷茫,她的一切都那樣美好,她的一切都那樣符合我的想象。她的美那樣真實,那樣沉靜,不由得讓人屏息,詩人不忍心去驚擾。她的美又那樣虛幻,像夢一樣,因為害怕夢被打破,所以不敢去驚擾。于是任由她靜默的飄走。能看到她靜默的飄走,也是一種享受。因此,從想象回到現實之后,詩人為了不驚擾這份美,為了不破壞這份美,將最后一節改為了“飄過”。
小結:憂傷從詩人心中流出,詩人將它安放在雨巷,又隨著氤氳的氣息蔓延的到處都是。憂傷化身為了丁香般冷漠美麗的姑娘,夢幻般的來去。憂傷希望逢著憂傷,又只愿擦肩而過。
整首詩意象簡單,意象都是為襯托兩個憂傷的形象。兩個形象,一個虛幻一個真實,一個模糊一個具體,一個女性一個男性。達到一種藝術上的平衡。成全了人們的審美期待,共鳴了人們哀傷的心靈。也許這才是它恒久的魅力所在。
新課標 雨巷 教案二
雨巷教案:1、 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2、激活學生、認識等潛在能力,雨巷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學目標]:
1、 朗讀品味,咀嚼詩歌語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義。
2、激活學生、想象、體驗、認識等潛在能力。
[教學方法]:
1、 朗讀法。
2、 問題法。
3、 演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們昨天就已習了的《沁園春長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詩詞充滿豪情、催人奮進,有一種雄渾的美感。文學作品中的美所出的形式是多樣的;不只是讓人愉悅的東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傷,能夠深深打動的東西同樣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們就來欣賞《雨巷》,從中體會詩歌給我們帶來的美感。
二、、整體。
1、集體朗讀,初步詩歌的感情基調。
①相信同學們已經預習過課文了,那就請大家一起帶著感情地朗讀一下這首詩。
②讀完全詩,你最強烈的情感體驗是什么?(憂愁的,哀傷的)
③是的,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輕快明麗,而是著一層淡淡的憂愁。那么,我們該用怎樣的感情基調去朗讀呢?(低沉的,感傷的)
④對,咱們把它概括為低沉幽怨,行嗎?(生表示贊同),那就讓我們讀出這種感覺來。
2、請一位學生單獨朗讀。
①那么誰愿意來給我們大家朗讀一下呢?
②表揚一下。節奏把握得較好,能體現感傷憂愁的感情基調。
3、這首詩中,詩人用了哪些詞語著意表現詩歌的這種凄美、感傷的基調?
①詩人在描寫我時,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悵等詞語來表現詩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
②在描寫姑娘時,用了哀怨又彷徨結著愁怨 凄婉迷茫表現了姑娘像我一樣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寫雨巷時,用了頹坦 寂寥兩個詞,描繪了一幅寂寞、凄清的雨巷圖
三、簡介創作背景,作者生平
1、大家讀了一遍,便有了這么多的感覺。的確,我們感覺到這首詩很低沉、傷感,充滿著愁緒和無奈。我為什么會這樣哀怨?為什么會產生這樣失落、惆悵的情感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
明確: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縣人,現代詩人。主要有詩集《我的記憶》(包括《舊錦囊》、《雨巷》、《我的記憶》三輯,與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國新詩發展中“現代派”的代表詩人,成名作《雨巷》被葉圣陶先生譽為“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作者也由于此詩獲得“雨巷詩人”的稱號。
《雨巷》產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的時代。對者的,造成了全國的。原來熱烈響應了的青年,一下子從火的高中了夜的深淵。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的前途。他們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們在失望中渴求著新的希望的出現,在中盼望飄起絢麗的。《雨巷》就是一部分進步青年這種的反映。
四、內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原來詩人有著這樣的情感和經歷。因而,他會在詩歌里選取一些形象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些凝聚著詩人情感的形象,我們稱之為意象。下面我再請一位同學朗讀這首詩,其他的同學找一找這首詩中作者描繪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紙傘 ⑤頹圮的籬墻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確:詩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著詩人情感的形象。因此,這首詩中的主要意象有三個我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幾個形象則屬于詩歌的細節。
2、在描寫姑娘這一意象時,詩人為什么把她比喻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確:丁香類似于百合,是、美好的象征。(美麗、高潔)。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別,(看圖片)一結一結的,人們習慣地稱為丁香結。丁香開在暮春時節,很容易引發文人的傷春情緒,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傷連在一起成為高潔、美麗、憂傷的代詞,
3、同學們了解在古詩詞中丁香的象征含義嗎?請同學們看到課后習題第四題。
明確:李商隱的《代贈》用“丁香結”也就是丁香的花蕾來象征詩中女子的愁心,詩人用春風反襯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與雨中的惆悵連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為人的愁心的象征,詩人用迷離的細雨襯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丁香的淡雅、隱忍以及愁緒。總之,雖然寫法不同,但在古典詩詞中,丁香與愁結下了不解之緣。而這首《雨巷》用丁香來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憂郁、空靈之感,與整首詩的感情基調相符合。
4、現代詩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義,所以,我們在欣賞詩歌的時候一定要展開豐富的想象。每個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經驗以及藝術等條件的,對詩的理解也不盡相同。因此,我們要盡力展開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盡可能豐富的生活內容。現在請同學們聯系詩人的經歷和寫作背景,展開聯想,詩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讓你聯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達的主題到底是什么?
參考:
①:雨巷象征了壓抑的現實。
②:雨巷象征了大失敗后,事業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際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個心事重重的知識形象。
⑤:我是一個的、人生的追求難以實現的知識形象。
⑥:我可理解為一個失戀者的形象,這是一首愛情詩,表現了我失戀后仍苦苦追尋的執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詩人在大失敗后苦苦追求的前景和希望。
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為詩人理想中的戀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實寫照。整首詩表現了詩人渴望遇上與自己有同樣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詩可理解為詩人在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但不甘沉淪的痛苦與迷茫。
⑿:整首詩還可以理解為詩人對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尋的心歷程。
5、總結:
有一句名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確實,詩歌的鑒賞就是欣賞者通過藝術想象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剛才同學們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創意,同學們對詩歌的主題有多種理解,但是任何詩歌的欣賞都不能離開詩人的個人經歷和創作背景,大失敗的背景以及被的經歷一定會在詩作中得以體現。因此,有同學將這首詩理解為委婉地表現了詩人在現實中找不到出卻又不甘沉淪的痛苦與迷茫,我認為這樣認識更 為準確、合理。
五、從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1、葉圣陶先生曾經盛贊這首詩:“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如果我們從音樂性的角度來欣賞這首詩,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確:①讀起有一種一唱三嘆、迂回反復、回腸蕩氣的感覺。
②聽起來悅耳、和諧,讀起來像一首輕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
明確:①從全詩看,第一節和最后一節除“逢著”改“飄過”之外,其它語句完全一樣,這樣,同一主調在詩中重復出現,起結復見,首尾呼應,不僅加重了詩人彷徨的,也增強了全詩的音樂性。
②全詩從頭至尾沒有換韻,每一節共六行,每節押韻兩次到三次,在相隔不遠的行里重復一次韻腳,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悵”、“眼光”等,有意地使一個音響在人們的聽覺中反復,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回蕩的旋律和流暢的節奏。
③另外,語言上用反復,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迂回往復,悅耳和諧,一個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復回響,縈繞在我們的心頭。
六、布置作業。
結合詩歌,寫一段文字。你可以假設自己是詩人,也可以假設自己是那位丁香一般的姑娘,也可以假設自己是雨巷中的一塊青磚。總之體裁不限,大家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雨巷》優秀教案
教學目標:1,反復朗讀,體會本詩的意境美。
2,了解“詩體”的特點。
3,深刻體會詩歌中借物抒發的內心感情,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重難點: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征意義。
時間:一個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