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雨巷》賞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靜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名作賞析
《雨巷》寫于1927年的夏天,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其時革 . 命失敗的陰云籠罩著中國大地,詩人只能在惶惶之中看著理想和現實的極端背離;另一方面,詩人居住在好友施蟄存的家中,他深愛著施的妹妹,卻得不到對方任何的回應。壓抑的外部環境和沉郁的內部心境的交互影響,使詩人唱出了中國現代詩歌的絕唱。
巷子大多在江南,長長的、曲折的,有說不盡的風情,不盡的纏綿。江南的雨更美,柔柔的、迷蒙的,或帶著淡漠的愁緒,或含有濃濃的溫情。詩人在這樣的雨巷中走著,獨自“撐著油紙傘”,品味這雨、巷子和寂靜帶來的愁緒、感傷。詩人彷徨著:
……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姑娘來了,帶著丁香般的顏色、丁香般的芬芳和丁香般的憂愁。姑娘和詩人共同走在這寂寥的雨巷,都撐著油紙傘,在彷徨,都帶著說不出的愁怨,說不出的冷漠、凄清和惆悵。姑娘近了,投來一聲莫名的太息,又漸行漸遠了。
這一切都如同夢一樣,凄清迷茫。姑娘離去了,離開這可能產生愛情、產生溫暖的雨巷。雨仍在下,巷子仍是悠長寂寥的雨巷。丁香也逝去了,太息也消散了,連惆悵也變成冰冷、枯寂的惆悵了。
詩人仍在撐著油紙傘,在獨自彷徨。剛才的一幕,是夢還是詩人的情緒,是詩人的想象還是詩人心中的祈愿?在詩的結尾,詩人沒有用“希望逢著”,而是用了“希望飄過”。那飄過的一瞬在詩人的心中升華了,成為一種境界:美。
這首詩將象征的手法發揮到了極致,詩的意象濃而不結、繁而不亂,可謂環環相扣、絲絲在理:雨的凄清愁怨和巷子的幽微動人、丁香和姑娘、姑娘的惆悵和詩人的彷徨相得益彰。這些共同奏出了低沉而優美的調子,唱出了詩人濃重的失望和彷徨的心緒。可以說,《雨巷》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個標志,標志中國現代派詩歌的成熟;是一個成功的實驗,既很好地吸收了西方詩歌中成功把握和表達現代社會的手法技巧,又很巧妙地融入了中國古典的詩情畫意。
作者介紹: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丞,浙江杭州人,中國現代派詩人的代表人物。幼年患有天花,容貌因此被毀。1928年發表詩歌《雨巷》震動文壇,獲得“雨巷詩人”美譽。但這并沒有使詩人得到他苦戀的意中人——施蟄存的妹妹施絳年的心。幾經輾轉,施絳年雖同意和他訂婚,但也提出了條件:戴望舒必須留學回來才能結婚。1932年詩人去法國,1935年回國,此時施絳年已嫁作他人婦。詩人痛苦之下,找到施絳年,以一個巴掌結束了自己長達8年的苦戀。1936 年戴望舒與穆時英的妹妹相識并結婚。抗戰爆發后不久,詩人全家去了香港,詩人一邊做抗日宣傳工作,一邊主編文學雜志。1941年被捕入獄,因此致病。1950年于北京逝世。有詩集《我的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及譯著等留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