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藝術特征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雨巷的藝術特征賞析,希望對你有用。
雨巷的藝術特征賞析一
《雨巷》寫于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本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在這里,詩人把當時黑暗-陰-沉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沒有?光,也沒有生機和活氣。而抒情主人公 “我”就是在這樣的雨巷中孤獨的ㄔ亍著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懷著對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與追求。詩中“丁香一樣的姑娘”就是這種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這種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難以實現的。這種心態,正是大革命失敗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政治低壓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實反映。
在藝術上,本詩也鮮明地體現了戴望舒早期詩歌的創作特色*。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對于音樂美的追求。
戴望舒注意挖掘詩歌暗示隱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队晗铩肪腕w現了這種藝術上的特點。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那撐著油紙傘的詩人,那寂寥悠長的雨巷,那像夢一般地飄過有著丁香一般憂愁的姑娘,并非真實生活本身的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我們不一定能夠具體說出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內容,但我們可以體味這些形象所抒發的的朦朧的詩意。那個社會現實的氣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種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寫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朧,既確定又飄忽地展示在讀者眼前。想象創造了象征,象征擴大了想象。這樣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蘊藉,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感到詩的余香和回味詩歌描繪了一幅梅雨時節江南小巷的-陰-沉圖景,借此構成了一個富有濃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用契合內心情緒節奏的音樂性*,傳達了行走中的彷徨、惆悵、哀怨和寂寥。音樂性*的追求并不是詩人的終極目的,《雨巷》的音樂性*也不同于聞一多和徐志摩的音樂美追求,在聞、徐,有著外在形式整齊、劃一的均衡,戴望舒的音樂性*追求,有著更多搖曳多姿的情態。難怪葉圣陶先生要感贊《雨巷》“替新詩底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其實內涵的深刻理解則是《雨巷》的音樂性*更符合現代新詩傳達現代人豐富多蘊、曲折多變的情感體驗。一句話,戴望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接著聞一多、徐志摩格律詩的接力棒,使音樂性*更容易貼切自然地表達現代中國人的心靈顫動,意即“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精妙的去處”。
這份低回流暢、遍帶哀怨的旋律叩響了當時多少徘徊在雨巷和亭子間的舊式文人的心弦,至今音韻流長: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幽怨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消了她的氛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雨巷》
這里,詞愈的重疊,連綿詞的反復運用,構成了樂段的回旋。每節中音組的停頓和斷續的反復,衍為詩的弦律的悠長。似乎雨巷也就顯得悠長悠長,喻示著一種飽含著美的渴求,也喻示著無望的、長長的徘徊。開首段和結局段幾乎完整的反復,達到主旋律不斷應和和首尾呼應的效果,大有曲終繞梁之感?!队晗铩芬匀D詩行為主,間以二頓詩行,皆以雙音節收尾,交錯押韻,每節詩末一行以相同的腳韻呼應。間用句中韻,首尾二節重復一遍,特別是用了連續意義音節的跨行法,使音節的停頓若斷若續,使詩義的連綿與音節的回環相應相合,同時又采用了幾組排比句,更增加了詩的音樂感。朱湘曾贊美《雨巷》兼采有西詩行斷意不斷的長處,在音節上比起唐人的長短句來,實在毫不遜色*。另一首《不要這樣盈盈地相看》則很注意音韻的回旋往復,全詩共五段,一、三、五段的前三句重復同樣的內容,只有末一句稍有變化,形成反復詠嘆的效果。
為了強化全詩的音樂性*,詩人還吸取了外國詩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節詩中讓同樣的字句更迭相見。這種語言上的重見,復沓,像交織一起的抒情樂句反復一樣,聽起來悅耳,和諧,又加重了詩的抒情*色*彩。在浪漫的自由詩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詩體盛行的時候,戴望舒送來了優美動聽的《雨巷》,雖然不能說是“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至少也是開拓了音樂在新詩中表現的新天地。
雨巷的藝術特征賞析二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果然,夢幻般的姑娘出現了。她有著“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像“我”一樣撐著油紙傘,“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中。走近時,“我”看到她是那樣地哀怨、憂愁,投出的目光“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她并沒有停下來,而是“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一般,飄過“我”的身旁。姑娘最終消失在雨巷盡頭“頹圮的籬墻”邊。雨巷里又只剩下“我”一個人,孤獨地行著,繼續渺茫地希望著、期待著……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和與濤濤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