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嘉肴》文言文賞析及翻譯
《禮記·學記》〔兩漢〕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文言知識
一、通假字
(兌)命(通“說(yuè)”),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yuè)。)古代皇帝發布的政令。
(學)學半(通“敩”(xiào)“),教導。
二、古今異義
1、雖有至道古義(雖:古義,即使。今義:雖然)
2、不能知其旨(旨:古義,甘美。今義:意義)
3、教然后知困(困:古義:不通,理解不了。今義:困難)
4、教學相長(長:古義:促進。今義:增長)
三、一詞多義
學
①學學半:通假字,同“敩”,教導。
②學學半:向別人學習。
其
①其此之謂乎:表推測,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它的。
《雖有嘉肴》譯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后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雖有嘉肴》注釋
雖: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魚、肉做的菜。
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
是故:所以。
教: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
困:困惑。
自反:反省自己。
自強:自我勉勵。
強:勉勵。
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
《兌命》:《尚書》中的一篇。兌,通“說(yuè)”,指的是殷商時期的賢相傅說(yuè)。命, 《尚書》中的一種文章體裁,內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員或賞賜諸侯時發布的政令。《尚書》,又稱《書》《書經》,儒家經典之一。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的著作的匯編。
學學半:教人是學習的一半。第一個“學”是教的意思。
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
之:是代詞,復指前置的賓語“此”。
《雖有嘉肴》賞析
看了這段文學,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在《實踐論》當中說的一段話:“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變個梨子,親口吃一吃。”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一大特點:非常重視實踐,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諸于行動,通過行動來證明道理是好的。
進行實踐必須抱著現實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以清醒冷靜的態度面對現實,是一就是一,絕不說是二。即使錯了,也要敢于承認,使言行合一,理論和實際聯系在一起,反對空頭理論。這樣就有了“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這種自然而然的結論。
學習本身是一種實踐活動,當然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對待,而不能摻雜使假或者驕傲浮躁。正如__所說的,“驕傲使人落后,虛心使人進步。”另一方面,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二者相輔相成。這樣來看問題,同樣也是現實的和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