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原文及譯文
蝶戀花原文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蝶戀花譯文
深深的庭院不知有多深?一排排楊柳堆起綠色的云,一重重簾幕多得難以計數。華車駿馬如今在哪里游冶,我登上高樓也不見章臺路。
風狂雨驟的暮春三月,時近黃昏掩起門戶,卻沒有辦法把春光留住。我淚眼汪汪問花,花默默不語,只見散亂的落花飛過秋千去。
注釋
⑴幾許:多少。許,估計數量之詞。
⑵堆煙:形容楊柳濃密。
⑶玉勒:玉制的馬銜。
⑷雕鞍:精雕的馬鞍。
⑸游冶處:指歌樓妓院。
⑹章臺:漢長安街名。《漢書·張敞傳》有“走馬章臺街”語。唐許堯佐《章臺柳傳》,記妓女柳氏事。后因以章臺為歌妓聚居之地。
⑺亂紅:凌亂的落花。
賞析
這首詞亦見于馮延巳的《陽春集》。清人劉熙載說:“馮延巳詞,晏同叔得其俊,歐陽永叔得其深。”(《藝概·詞曲概》)在詞的發展史上,宋初詞風承南唐,沒有太大的變化,而歐與馮俱仕至宰執,政治地位與文化素養基本相似。因此他們兩人的詞風大同小異,有些作品,往往混淆在一起。此詞據李清照《臨江仙》詞序云:“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闋。”李清照去歐陽修未遠,所云當不誤。
此詞寫閨怨。詞風深穩妙雅。所謂深者,就是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嘗嘆其用疊字之工;茲特拈出,用以說明全詞特色之所在。不妨說這首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意境也寫得深。
詞上闋以“庭院深深深幾許”起句,點明女主人所處環境“庭院”,而三個“深”字的疊字運用更形象地描繪出女主人所處環境之“深幽”。這三個字不僅寫出“庭院”之幽深更寫出了女主人內心的幽深孤寂。詞人緊接又用“楊柳”、“堆煙”、“簾幕”這些意象將女主人內心之凄之怨刻畫的淋漓盡致。其中“堆”字盡道楊柳之密,煙霧之濃。試想女主人在庭院獨上高樓放眼遙望茂密的楊柳縈繞著濃濃的霧靄仿似一幅水墨畫。奈何如此美景卻尋不見丈夫的蹤跡,眼前景物狠心地阻隔了她的視線,內心無端升起無限悲涼來。虛數“無重數”與“幾許”相呼應,暗示阻隔視線的豈止是“楊柳”、“堆煙”、“簾幕”那么簡單。女主人因何望夫?丈夫到哪里去了呢?既不當兵也不從商而是“玉勒雕鞍游冶處”。丈夫在外風流快活而自己卻只能獨上高樓凝眉空望,嘆息樓臺之高讓自己看不見章臺路。后兩句點名女主人內心凄婉、空怨的原因。女主人明知丈夫在外風花雪夜,但內心還是懷有期盼,哪怕只看見丈夫離去的背影也好,奈何這點要求也難以滿足,只得獨自忍受著深院的冷漠寂寥。
下闋則是女主人內心世界引發的感傷。“雨橫風狂三月暮”,其中“橫”和“狂”直接點破女主人那異常不平的內心世界。三月的春風細雨原本極其溫柔,然而這里雨不是“斜雨”而是“橫雨”,風不是“煦風”而是“狂風”,原本美麗的“三月”卻飽含著一份無情。“暮”字足見女主人等待之久,或許一天,或許一年,或許一輩子。多情的等待換來的卻是無情的深深庭院里的不盡的黑夜。“夕陽無限好”,女主人已無意黃昏,一個“掩”訴盡她內心的凄涼。“無計留春住”看似“無計留春”實則是感嘆女子容顏易逝。“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青春未逝況且如此,青春流逝那還有什么盼頭呢?此情此景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一位獨處深閨的女子日日期盼著良人,奈何良人卻無意家中,成天風花雪夜在外頭鬼混;日子一天天過去,自己的青春也一天天消逝,自己又憑什么期盼良人回心轉意呢?內心油然升起無限寂寥、感傷、無奈之情來。女主人公最后只能寄情于“落紅”,自己恰如那凋謝的落花一去不復返,再無人想起她那令人憐愛的容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淚即是為花也是為己,或許是花的殘敗觸動了女子的心事,或許是女子自感身世憐花垂淚。“不語”則表現女主人內心孤寂無人理解的愁苦。“亂紅飛過秋千去”更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傷。
詞中寫了景,寫了情,而景與情又是那樣的融合無間,渾然天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讀此詞,總的印象便是意境幽深,不徒名言警句而已。詞人刻畫意境也是有層次的。從環境來說,它是由外景到內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慘的色彩渲染孤獨傷感的心情。從時間來說,上片是寫濃霧彌漫的早晨,下片是寫風狂雨暴的黃昏,由早及晚,逐次打開人物的心扉。過片三句,近人俞平伯評日:“‘三月暮’點季節,‘風雨”點氣候,‘黃昏’點時刻,三層渲染,才逼出‘無計’句來。”(《唐宋詞選釋》)暮春時節,風雨黃昏;閉門深坐,情尤怛惻。個中意境,仿佛是詩,但詩不能寫其貌;是畫,但畫不能傳其神;惟有通過這種婉曲的詞筆才能恰到好處地勾畫出來。尤其是結句,更臻于妙境:“一若關情,一若不關情,而情思舉蕩漾無邊。”(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王國維認為這是一種“有我之境”。所謂“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也就是說,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詞中女子難言的苦痛;亂紅飛過秋千,烘托了女子終鮮同情之侶、悵然若失的神態。而情思之綿邈,意境之深遠,尤令人神往。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030年(天圣八年)進士。累擢知制誥、翰林學士,歷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神宗朝,遷兵部尚書,以太子少師致仕。卒謚文忠。政治上曾支持過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張,文學上主張明道、致用,對宋初以來靡麗、險怪的文風表示不滿,并積極培養后進,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編為《集古錄》,對宋代金石學頗有影響。有《歐陽文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