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慢》原文和譯文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確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詞句注釋】
⑴聲聲慢:詞牌名。歷來作者多用平韻格,而李清照《漱玉詞》所用仄韻格(即此詞)最為世所傳誦。雙調九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韻。
⑵尋尋覓覓:意謂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來,表現非常空虛悵惘、迷茫失落的心態。
⑶凄凄慘慘戚戚:憂愁苦悶的樣子。
⑷乍暖還(huán)寒:指秋天的天氣,忽然變暖,又轉寒冷。
⑸將息:舊時方言,休養調理之意。
⑹怎敵他:對付,抵擋。晚:一本作“曉”。
⑺損:表示程度極高。
⑻堪:可。
⑼著:亦寫作“著”。
⑽怎生:怎樣的。生:語助詞。
⑾梧桐更兼細雨:暗用白居易《長恨歌》“秋雨梧桐葉落時”詩意。
⑿這次第:這光景、這情形。
⒀怎一個愁字了得:一個“愁”字怎么能概括得盡呢?
【譯文】
我獨處陋室若有所失地東尋西覓,但過去的一切都在動亂中失去了,永遠都尋不見、覓不回了;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環境(空房內別無長物,室外是萬木蕭條的秋景);這種環境又引起內心的感傷,于是凄涼、慘痛、悲戚之情一齊涌來,令人痛徹肺腑,難以忍受了。特別是秋季驟熱或驟冷的時候,最難以保養將息了。飲進愁腸的幾杯薄酒,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風寒意。望天空,但見一行行雁字掠過,回想起過去在寄給丈夫趙明誠的詞中,曾設想雁足傳書,互通音信,但如今丈夫已死,書信無人可寄,故見北雁南來,聯想起詞中的話,雁已是老相識了,更感到傷心。
地上到處是零落的黃花,憔悴枯損,如今有誰能與我共摘(一說,有什么可采摘的)啊!整天守著窗子邊,孤孤單單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到黃昏時,又下起了綿綿細雨,一點點,一滴滴灑落在梧桐葉上,發出令人心碎的聲音。這種種況味,一個“愁”字怎么能說盡!
【名家評論】
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上: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者難。且《秋詞·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此乃公孫大娘舞劍手。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用《文選》諸賦格。后疊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又使疊字,俱無斧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許第二人押。婦人中有此文筆,殆間氣也。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二:近時李易安詞云:“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起頭連疊七字。以一婦人,乃能創意出奇如此。
明·楊慎《詞品》卷二:宋人中填詞,李易安亦稱冠絕。使在衣冠,當與秦七、黃九爭雄,不獨雄于閨閣也。其詞名《漱玉集》,尋之未得。《聲聲慢》一詞,最為婉妙。其詞云(略)……山谷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明·茅暎《詞的》卷四:這用十四疊字,后又四疊字,情景婉絕,真是絕唱。后人效顰,便覺不妥。
明·陸云龍《詞菁》卷二:連下疊字無跡,能手。“黑”字妙絕。
明·徐士俊《古今詞統》卷十二:(眉批)才一斛,愁千斛,雖六斛明珠何以易之!
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惟易安居士“最難將息”、“怎一個愁字了得”、深妙穩雅,不落蒜酪、亦不落絕句,真此道本色當行第一人也。
清·萬樹《詞律》卷十:用仄韻。從來此體皆收易安所作,蓋此遒逸之氣,如生龍活虎,非描塑可擬。其用字奇橫而不妨音律,故卓絕千古。人若不及其才,而故學其筆,則未免類狗矣。觀其用上聲、入聲,如“慘”字、“戚”字、“盞”字、“點”字、“摘”字等,原可做平,故能諧協,非可泛用仄字而以去聲填入也。其前結“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于“心”字豆句,然于上五下四者,原不拗,所謂此九字一氣貫下也。后段第二、三句“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句法亦然。
清·孫致彌《詞鵠·凡例》:須戒重疊。字面前后相犯,雖絕妙好詞,畢竟不妥,萬不得已用之。如李易安《聲聲慢》,疊用三“怎”字,雖曰讀者全然不覺,究竟敲打出來,終成白璧微瑕,況未能盡如易安之善運用。慎之是也。
清·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雙聲疊韻字要著意布置。有宜雙不宜疊,宜疊不宜雙處。重字則既雙且疊,尤宜斟酌。如李易安之“凄凄慘慘戚戚”,三疊韻、六雙聲,是鍛煉出來,非偶然拈得也。
清·周之琦《晚香室詞錄》卷七:其“尋尋覓覓”一首,《鶴林玉露》及《貴耳集》皆盛稱之,惟海鹽許篙廬謂其頗帶傖氣,可謂知言。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二:詩有一句三疊字者,吳融《秋樹》詩“一聲南雁已先紅,槭槭凄凄葉葉同”是也。有一句連三字者,劉駕詩“樹樹樹梢啼曉鶯”、“夜夜夜深聞子規”是也。有兩句連三字者,白樂天詩“新詩三十軸,軸軸金石聲”是也。有一句四疊字者,古詩“行行重行行”、《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是也。有兩句互疊字者,“年年歲歲花常發,歲歲年年人不同”是也。有三聯疊字者,古詩“青青河畔草”六句是也。有七聯疊字者,昌黎《南上》詩“延延離又屬”十四句是也。至李易安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連下十四疊句,則出奇制勝,匪夷所思矣。
清·陸鎣《問花樓詞話·疊字》:疊字之法最古,義山尤喜用之。然如《菊》詩“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轉成笑柄。宋人中易安居士善用此法。其《聲聲慢》一詞,頓挫凄絕。詞曰:“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又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二闋共十馀個疊字,而氣機流動,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可謂詞家疊字之法。
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易安《聲聲慢》一闋,連下十四疊字,張正夫嘆為公孫大娘舞劍手。且謂本朝非無能詞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疊字者。然此不過奇筆耳,并非高調。張氏賞之,所見亦淺……張正夫此論甚陋。十四疊字,不過造語奇雋耳,詞境深淺,殊不在此。執是以論詞,不免魔障。又《云韶集》卷十:疊字體,后人效之者甚多,且有增至二十馀疊者。才氣雖佳,終著痕跡,視易安風格遠矣。“黑”字警。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
梁令嫻《藝蘅館詞選》乙卷:家大人(按指梁啟超)云:此詞最得咽字訣,清真不及也。又:這首詞寫從早到晚一天的實感。那種煢獨凄惶的景況,非本人不能領略,所以一字一淚,都是咬著牙根咽下。
唐圭璋《讀李清照詞札記》:此詞上片既言“晚來”,下片如何可言“到黃昏”雨滴梧桐,前后言語重復,殊不可解。若作“曉來”,自朝至暮,整日凝愁,文從字順,豁然貫通。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這首詞用了許多雙聲疊韻字。一開頭就用連串的疊字,是為加強刻畫她的百無聊賴的心情,從前人認為這是了不起的創造。尤其是末了幾句,“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二十多個字里。舌音、齒音交相重疊,是有意以這種聲調來表達她心中的憂郁和惆悵。這些句子不但讀起來明白如話,聽起來也有明顯的音樂美,充分體現出詞這種配樂文學的特色。因為詞原來是唱的,要使人容易聽得懂。劉體仁說這首詞是“本色當行”,就是指它明白易懂而言。這首詞借雙聲疊韻字來增強表達感情的效果,是從前詞家不大用過的藝術于法。李清照是一個有高度文化修養的女作家,有真摯豐富的生活感情,又有她自己獨特的見解,因此她確實當得起婉約詞派杰出作家的稱號。她這首《聲聲慢》詞以細膩而又奇橫的筆墨,用雙聲疊韻嚙齒叮濘的音調,來寫她心中真摯深刻的感情,這是從歐(陽修)、秦(觀)諸大家以來所不曾見過的一首突出的代表作。
沈祖棻《宋詞賞析》:此詞之作,是由于心中有無限痛楚抑郁之情,從內心噴薄而出,雖有奇思妙語,而并非刻意求工,故反而自然深切動人。陳廷焯《云韶集》說它“后幅一片神行,愈唱愈妙”。正因為并非刻意求工,“一片神行”才是可能的。但說此一句“自然妥帖”,“無斧鑿痕”,也還是屬于技巧的問題。任何文藝技巧,如果不能夠為其所表達的內容服務,即使不能說全無意義,其意義也終歸是有限的。所以,它們的好處實質上還在于有層次,有深淺,能夠恰如其分地、成功地表達詞人所要表達的難達之情。
俞平伯《唐宋詞選釋》:“曉來”,各本多作“晚來”,殆因下文“黃昏”云云。其實詞寫一整天,非一晚的事。若云“晚來風急”,則反而重復。上文“三杯兩盞淡酒”是早酒,即……《念奴嬌》詞所謂“扶頭酒醒”;下文“雁過也”,即彼詞“征鴻過盡”。今從《草堂詩馀》別集、《詞綜》、張氏《詞選》等各本,作“曉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吳熊和《唐宋詩詞探勝》:詞調取名《聲聲慢》,聲調上也因此特別講究,用了不少雙聲疊韻字,如凄、慘、戚,將息,傷心,黃花,憔悴,更兼,黃昏,點滴,都是雙聲;冷清,暖還寒,盞淡,得黑,都是疊韻。李清照作詞主張分辨五音,這首詞用齒音、舌音特別多,齒音四十一字(如尋、清、凄、慘、戚等)。舌音十六字。全詞九十七字,這兩聲字卻多至五十七字。尤其到了末了,“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二十多個字里舌、齒兩聲交加重疊,看來是特意用嚙齒叮嚀的口吻,來表達憂郁恦恍的心情,這些都是經過慘淡經營的,卻絕無雕琢的痕跡,同時用心細膩而筆致奇橫,使人不能不贊嘆其藝術手腕的高明。
朱靖華《李清照詞鑒賞·〈聲聲慢〉賞析》:這首詞在藝術方法上的主要特點,是把握了女主人公內在心緒和外界事物之間的矛盾關系,進行了“滾雪球”般的推進描寫。女主人公的主觀情感和心理活動的每一個波瀾起伏,全與客觀景物的更迭發生密切的配合,一句扣緊一句,一事沾連一事,在心境與物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矛盾的不斷擴大過程中,把愁緒愈積愈濃、愈結愈大,最后達到難以遏制的地步,而使人有九曲回腸、愁腸百結之感。
吳小如《詩詞札叢》:李清照這首《聲聲慢》,膾炙人口數百年,就其內容而言,簡直是一篇悲秋賦。亦惟有以賦體讀之,乃得其旨。李清照的這首詞在作法上是有創造性的。原來的《聲聲慢》的曲調,韻腳押平聲字,調子相應地也比較徐緩。而這首詞卻改押入聲韻,并屢用疊字和雙聲字,這就變舒緩為急促,變哀惋為凄厲。此詞以豪放縱恣之筆寫激動悲愴之懷,既不委婉,也不隱約,不能列入婉約體。
平慧善《李清照詩文詞選譯》:此詞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后的愁苦悲戚。開頭三句,有層次地表現詞人尋求、失望,因而凄凄慘慘戚戚的心情。突兀的開頭,使詞人的愁情第一次迸發出來,接著是比較平緩婉曲的借景抒情,以晚風、淡酒、歸雁、黃花、梧桐、細雨,抒發種種愁情,到“獨自怎生得黑”,感情漸趨強烈,最后一句則是將無邊無際的愁情推向高峰,為全詞作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此詞在語言上的成就歷來為論者所贊賞。首先表現在疊字的運用上,開頭三句全為疊字,卻毫無雕琢的痕跡,自然妥帖地表現了詞中的情和景,因此被譽為“公孫大娘舞劍手”、“情景婉絕”、“絕唱”。其次是口語的運用,如“最難將息”、“獨自怎生得黑”、“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以淺俗之語入詞,發清新之思,令人嘆絕。
劉乃昌《宋詞三百首新編》:全篇字字寫愁,層層寫愁,卻不露一“愁”字,末尾始畫龍點睛,以“愁”歸結.而又謂“愁”不足以概括個人處境,推進一層,愁情之重,實無法估量。全詞語言家常,感受細膩,形容盡致,講究聲情,巧用疊字,更以舌齒音交加更傳,傳達幽咽凄楚情悰,腸斷心碎,滿紙嗚咽,撼人心弦。無怪古人譽為“千古創格”,“絕世奇文”(《冷廬雜識》卷五)。
【創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體寫作時間待考。有人認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滅亡,丈夫去世,一連串的打擊使她嘗盡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于是寫下了這首《聲聲慢》。有人則認為是中年時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