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全國優秀教案
蘇軾是一個詞采華茂、骨氣奇高、風格多樣的文學家。在他以豪放著稱的詞作中不乏綺麗嫵媚、空靈雋永之作,他的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入選了初中語文課本。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水調歌頭全國優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水調歌頭全國優秀教案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優質課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1、(幻燈片1)(古典音樂響起)
同學們,說起月亮,幾乎沒有人不喜歡中國的古人尤其是曾經有人說,如果你拿起一本中國古人的詩集,抖一抖,叮叮當當,會掉下好多個“月”字來同學們能抖出多少句有關“月”的詩歌呢?
聽了同學們的呤誦,我感覺像是在和詩人交談一樣是啊,千里嬋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小樓吹笙有月,蘆花深處有月詩人都愛將自己的情懷寄托在浪漫的月亮上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的蘇軾,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美麗的詞——《水調歌頭》,(幻燈片2)(板書課題、作者)看看他將寄月亮向我們訴說怎樣的情感呢?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提問:對于作者蘇軾,同學們了解多少呢?
學生預習匯報,教師補充(幻燈片3)
蘇軾(1037 - 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學識廣博,文章詩詞書畫均工著有《東坡樂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在散文、詩詞、書畫方面均有較高成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傳誦甚廣才比天高卻命運坎坷,常被貶謫異鄉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
三、反復誦讀、體會情感
1、看著這首詞,你是否想讀一讀呢?初讀課文之前,給自己提什么要求呢?
教師引導、評價
教師提出要求(幻燈片4)
初讀課文: 要求:字正腔圓的讀
教師引導自由朗讀,個讀,學生的教讀(幻燈片5)
巡視、做出中肯的評價
一邊聽學生讀,一邊進行字詞檢測(幻燈片6)
宮闕(què ) 瓊樓玉宇(qióng y&365; ) 朱閣(gé)
綺戶(qǐ )嬋娟(chán juān )不勝寒( shēng )
2、教師范讀 (幻燈片7背景音樂)
如果你認為老師讀得好,那么請你像老師讀的那樣學一學,讀一讀
3、再讀課文: 要求:有板有眼的讀
4、齊讀課文: 要求:有情有味的讀
四、賞讀課文,品析語言
(一)初步感知:讀出情感了,我們還要懂得詞的情感透過剛才的讀,你讀到了些什么呢?或者你有怎樣的問題要提出來供我們一起探討?
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業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幻燈片8)說東坡的這首詞可以說是中秋詞中的千古絕唱如此高的評價,讓我們不得不再對這首詞做一番深入賞讀
(二)深入品讀:這是怎樣的一個夜晚?引出小序小序有什么作用?你從小序還發現了什么?
補充:子由是蘇轍的字蘇軾、蘇轍兩兄弟從小志同道合,在文學上珠聯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寫此詞時,作者41歲,被貶到密州,除政治不得意外,他與弟弟分別已有六七年不見了時值中秋,蘇軾賦詞懷之(幻燈片9)
詞分為上片、下片女生一起來朗讀上片,看看上片寫了什么內容?
合作探討:
(1)蘇軾現在被貶為了地方官,又和弟弟六七年未見,想想他的心情會怎樣?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離開令他傷心的塵世飛向美麗的月宮的奇異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 4 )、“高處不勝寒”僅僅是指禁不住高處的寒冷嗎?聯系寫作背景,還有無其他含義? 理解“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歸”是什么意思,作者想要歸到哪里去?你們怎么理解“寒”字?(可從朝廷勾心斗角考慮)
小結:“高處不勝寒”內涵非常豐富,確實表達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黨派相爭,互相排擠的打擊,害怕回去沒有自己的立身之處在人間也不錯,做個地方官,逍遙自在,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蘇軾化解了心中的苦悶、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時的蘇軾的得意之狀
板書 上片:把酒問月——徘徊矛盾
男生齊讀下片,看看下片又寫了什么內容?
夜深人靜,皓月當空,作者此時怎樣?(無眠)為何無眠?(懷弟)你從詞作哪個句子的背后感受到作者在懷念親人,盼團圓,卻沒有團圓,說說看,你是怎么發現的?
理解“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的含義
蘇軾說是月亮惹的禍使他睡不著,我們替月亮平冤:
用“不關我月,是君 ”說話(幻燈片10)
蘇軾是否一直陷入這樣幽憤和傷感中呢?從哪些語句可讀出來?
(可從讀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深刻意蘊和曠達情懷考慮)
合作探討; 詞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變化?
由怨月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到感悟人生 人有悲歡離合 ,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最后又說 但愿人長久 , 千里共嬋娟 以共賞人間美景作結(前三空填原文)表現出作者不為失意、離別所苦的 豁達 胸襟(幻燈片11)
板書 下片:難眠懷弟——哲理思考
五、體悟拓展:
如同蘇軾一樣,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也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不如意,學了這首詞,你有哪些啟發?
六、妙筆生花:
假如你穿越時空隧道,站在東坡大師面前,你將對他說些什么?(幻燈片12)
七、課堂結束語:
同學們,如此優秀的作品我們用再多的語言也難以領略它的美好,老師想用音樂為大家演繹這首詞,大家想不想聽?
吉他彈唱《但愿人長久》
在美妙的歌聲中結束此課
水調歌頭全國優秀教案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教案
教學重點:
一:背誦這首詞。
二:聯想力和想象力的訓練。
教學難點:
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及其曠達胸襟在詞中的體現。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
1、導語: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以中秋月亮為題材來吟詩賦詞,如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樣的,蘇東坡也以中秋月亮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千古絕調。我們來看看后人對這首詞的評價:清朝詞評家胡仔在《菬溪漁隱叢話集》里曾道:"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2、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
——主要是讓學生看,教師點拔一下重點即可。
二、預習檢查。
1、 給紅色的字注音。
宮闕(que4) 玉宇(yu3 )
朱閣(ge2) 綺戶(qi3 )
無眠(mian2) 嬋娟(chan2juan1)
2、范讀(點擊答案)。
3、學生齊讀。
三、朗讀訓練。
下面讓我們進入“朗讀訓練”部分,通過聽、看朗讀,全心身地感受這首詞的優美之處。
1、播放“配樂朗讀”一遍。
2、學生齊讀。
四、詩詞賞析。
(一) 根據注解,疏通文句。
請大家看屏幕,并對照課本的注解,弄清這首詞的字面意思。
1、歸去:回到天上去。
2、瓊樓玉宇:美玉做成的樓宇,這是想象的仙宮。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4、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月兒轉過朱紅色的閣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的 窗戶上,照著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 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么。
6、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 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嬋娟,即嫦娥,這里指月光。
(二) 詞的上下兩闋主要寫什么?兩者的聯系何在?
提示:中國古代的詩詞,大都先寫景,后抒情,我們來看看這首詞是否也具有此特點。
1、上闋主要寫什么?寫了什么景?
明確:上片望月,既懷逸興。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起得奇逸。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人間,幻想、現實,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懷曠達,一片光明。
板書:上闋----望月(寫景)
2、下闋呢? 抒發了什么感情?
明確:下片懷人。人生并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已有六年不見了。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于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親人之間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
板書:下闋----懷人(抒情)
3、上、下兩者的聯系何在?
明確:這首詞上片寫景,執著人生,下片抒情,善處人生,上下片內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并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
板書: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對人生的感悟體現在哪些詞句上?
明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四) 哪些地方用到了聯想和想象?
板書:聯想:明月(月圓)——> 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 宮闕 ——> 瓊樓玉宇
明確:聯想和想象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下面,讓我們通過訓練來加深對它們的理解。
五、能力訓練。
1、在這首詞里面,作者大膽地運用了聯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討論之前,先了解何為聯想和想象。
(1)講解“聯想”的定義。
(2)放映“明星”和“街燈”圖。
提問:我們在初一時學習過《天上的街市》這首詩歌,詩人郭沫若從“街燈”聯想到“明星”,他們兩者有何相似點?
明確:明亮 。
(3)講解“想象”的定義。
(4)放映"天河現水牛”和”牛郎織女”圖。
提問:人們由“天河現水牛”圖藝術地創造出“牛郎織女”圖以及由此聯系到的牛郎織女的故事,這中間是通過什么來實現的?它有什么樣的特點?
明確:通過想象來實現。它的特點是:由此及彼。
2、現在,老師已經把要重點掌握的內容化成了兩道思考題,同學們互相討論,等會兒老師請同學們回答。
—— 放映思考題。
(1)看了圖一,你聯想到什么?(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珍珠、瑪瑙、魚目、地球、圓月、各種球類等等...
(2)看圖二,發揮你的想象力。(學生自由回答)
明確:猴子撈月亮、孫悟空——唐僧師徒西天取經、天空——我們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遨游太空、宇宙——神秘的外星人等等...
(3)總結:想象力是人類創造發明的源泉,近幾年來,高考作文都呈現出這樣一個趨向:要求學生發揮想象力,寫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無不要求學生大膽地展開想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同樣地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六、音樂欣賞 。
聯想力和想象力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之一,另一個重點便是背誦這首詞,讓我們通過“音樂欣賞“來加強記憶。
(1)播放鄧麗君的MTV“但愿人長久”。
(2)第二次播放,讓學生輕聲跟唱。(提醒:歌詞的“何事長向別時圓“有別于課本的“何事偏向別時圓”是因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緣故。)
七、歸納小結 。(板書)
上闋----望月(寫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闋----懷人(抒情)
聯想:明月(月圓)——> 團圓(人圓)
想象:明月 ——> 宮闕 ——> 瓊樓玉宇
主題: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曠達胸襟和對親人的懷念。
八、作業布置 。
(一) 背誦這首詞。
(二) 小作文:根據下文的開頭,發揮聯想和想象,續寫文章。
“中秋的夜晚,涼風習習,我坐在陽臺上,望著明亮的月亮,心緒萬千……”
水調歌頭全國優秀教案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優質課教學實錄及反思
一、閑話中秋,引出課題
(課前播放鄧麗君版的《水調歌頭》,渲染氣氛)
師:大家知道即將到來的9月30日是什么日子嗎?
生:中秋節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與中秋有關的禮物大家能說幾句與中秋有關的詩句作為我們初次見面的禮物嗎?
生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生2: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生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師:這位同學的詩句出自哪里呢?
生:《水調歌頭》(屏幕出示,引出課題)
師: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 余詞盡廢”既然如此,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千古絕唱”,來領略蘇軾筆下的中秋的味道但是蘇軾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寫這首詞的呢?
二、借助背景,了解小序
在走進詞之前,大家試著想想,此種可能會寫些什么呢?
生1:仙宮
生2:嫦娥
生3:吳剛伐桂
師:這是仙界啊
生4:抒情
生5:老酒
師:不錯,有酒會有什么呢?
生:人
師:人在喝酒,意境不錯詞是抒情的,詞中有人,讀詞眼前就會呈現一個畫面(教師板書:畫、人、情)
師:大家覺得這三者中我們先從哪里講起?
生: 畫
師:好,那就從“畫”入手下面請大家朗讀這首詞,你覺得這是怎樣一幅畫?你從哪里發現的?請找出相應的句子
(教師讀題目、小序;女生讀上片;男生讀下片學生讀,教師乘機在黑板上板書“闕”)
師:讀完全詞,大家請看黑板上這字讀什么?
生:闕què
師:請組詞
生:宮闕
師:還有一字也讀què,板書“闋”可以組詞為“上闋”“下闋”詞可以分上下兩闋,或者上下片,一般不說第一段第二段(隨文落實生字難詞,還有關于詞的相關知識)
師:蘇軾當時又是在怎樣一個背景下寫下這首詞的呢?我們不妨來看一下背景資料(教師朗讀)
(出示并朗誦背景資料:蘇軾是在密州任太守時寫下這首詞的此時他和唯一的親人蘇轍(即子由)已有七年沒有團聚蘇軾兄弟年齡相差兩歲,當年兩人一起離家赴京應考,同登進士第,感情很深蘇轍當時在濟南,相隔千里值此中秋之夜,詩人把酒問月,浮想聯翩,感慨萬千,于是在酒酣興濃之際,揮筆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中秋詞)
師:大家看哪里暗示了這個背景?
生:小序
師:不錯可見這里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呢?
生:交代了寫本詞的原因與背景
三、想象畫面,尋句印證
師:此時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一幅畫面?
生1:我從“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讀出了這樣一幅畫面:月兒轉過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掛在雕花的窗戶上,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教師乘機落實學生讀錯的字“綺”qǐ,并引領學生對“綺戶”的理解)
生2:我從“把酒問青天”讀出了詩人端著酒杯喝酒問天的畫面
師:你從哪里讀出詩人是端著酒杯?
生2:從“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師:不錯除此外,你還可以讀出怎樣一幅畫面?提示從小序去找
生:從“丙辰中秋”可以讀出,這是一個天上掛著滿月的中秋夜
四、還原背景,感受人物
師:大家可以發揮想象試著再紙上勾勒眼前的這個畫面在這么一個有月的晚上,詞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關的動詞
生:“欲乘”“歸去”“恐”“起舞”“弄”
師:詞人“欲乘風歸去”,想要到歸到哪里去?
生:瓊樓玉宇
師:也就是說詞人將自己的歸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當時的心理又則那樣那個呢?請大家在文本中尋找
生:“恐”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高處不勝寒”,“何似在人間”
師:“勝”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經受
師:你能說出解釋為“承受”的關于“勝”的其他短語嗎?
生:美不勝收
師:這里的“勝”應解釋為“盡”
生:不勝感激
師:不錯,或者“不勝重負”,意思是不能承擔沉重的負擔此時詞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師: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著做出各種舞姿
師:那是一種自我欣賞,一種自憐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這樣的心理呢?
(教師出示并解讀蘇軾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荊(荊國公王安石)是師,也不惟溫(溫國公司馬光)是隨神宗時:他反對王安石變法,先后被貶多處;哲宗時:廢新法,信舊黨,軾被召回,但與司馬光意見不合,不同意盡廢新法,而再次被貶以后新黨再得勢,他被遠謫惠州,瓊州;徽宗即位:蘇軾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終年65歲寫這首詞時,蘇軾政治失意,被貶在密州任太守)
師:大家結合蘇軾的坎坷人生,再次朗讀上闋,說說詞中涉及的“高處”“瓊樓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宮、朝廷
師:是的,詞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為什么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呢?請結合詞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為詞人被朝廷一貶再貶,所以內心深處雖想回歸朝廷但不免有“恐”,覺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間呢
五、誦讀品味,觸摸情感
師:這是一個帶著愁思的詞人,這是一個懷著矛盾心理的被貶臣子(教師結合上闋板書詩人的心理軌跡:懷——矛盾(欲乘歸去恐—何似);此時詞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請從文本中尋找詞人的心境,并找出相關的語句
(請學生相互推薦,邀請一同學朗讀下闋,要求讀出感情)
生:此時詩人心情很難受,我從“照無眠”中讀出詞人現在“也不成眠”
師:此時月光照著沒有睡意的人,暗指詩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書難受、失意)面對這份難受與失意,詩人又是如何面對呢?
生:“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詩人繼續把酒問天:“(月兒)你不該(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
師:這是一種指責,對月的指責啊!詩人將滿腔愁緒倒向了月兒于是不禁發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樣的感慨呢?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
生1: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速快而輕松)
生2: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語調緩而慢,最后用降調并帶拖音)
師:請問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
師:句中的“全”應該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師:不錯,也可以理解為“周全”,不能理解為“完全”大家試著用自己的話來表達詩人的感慨
生:人的“歡”“合”和月的“晴”“圓”自古以來就難以周全啊
師:按照常規的思維,面對“難以周全”之事,情感勢必低落然而詩人的情感又怎樣呢?你從哪里發現的?
生:積極樂觀從最后的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可以看出
師:這兩句表達的是什么呢?
生:表達的是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師:你理解這句子的內涵嗎?
生:只希望人長長久久,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師:你從哪里讀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師:你能從已學的文言中再舉例一個類似的用法嗎?
生:“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中的“但”是“只”的意思;“愿馳千里足”中的“愿”是“希望”
師:很好《木蘭詩》中類似的用法確實不少那么你從哪里讀出是“共享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嬋娟;“嬋娟”這里指“月亮”
師:“嬋娟”在文言文中只有“月亮”的解釋嗎?
生:嬋娟是美女,是“貂蟬”
師:不是“貂蟬”,嬋娟還有一個出處是屈原的丫鬟的名字這里卻是指“月亮”大家再能說幾個類似的月亮的別名嗎?
生1:蟾蜍
生2:玉兔
生3:素娥
生4:玉輪
生5:玉盤
生6::嫦娥……
師:古詩詞中月亮的別名很多,月亮總是與思念聯系在一起你能從古詩詞中找出與此句意境一致的詩句嗎?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師:多美的意境啊!請大家深情朗讀最后兩句,將其送給你最想送的人
(學生朗誦)
師:此時詩人的情感是積極高亢,樂觀向上的情感的基調此時已有先前的低落轉為高揚而這也恰恰體現了蘇軾“豪放”的風格
屏幕出示: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書法與黃庭堅等人合稱“宋四家”,他的詞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共為豪放派代表詞人他多才多藝,詩、詞、文、書、畫都是一代大師
師:蘇軾的詞與南宋辛棄疾并稱“蘇辛”,首開豪放派先河這里引用一個典故,蘇軾曾讓人評價他的詞和柳詞(指柳永)的高低,答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東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這段評語視柳永和蘇軾分別為婉約派與豪放派的宗主,“大江東去”正是蘇軾的得意之作而蘇軾和辛棄疾先后引領宋代的豪放詞風“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這句就很容易明白了吧
屏幕出示: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師:大家回憶一下蘇軾其他的有類似情感的詩句嗎?
生1:《浣溪沙》中:“誰到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
生2:《記承天市夜游》中“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六、穿越時空,古今對話
屏幕出示:
蘇軾,我能理解“ ”一句中的情感,因為你
(設計目的:當堂構思,口頭作答,考查學生對詞的理解程度)
七、詩詞拓展,中秋賞月
師:中秋賞月詩詞很多,我們不妨一起來看一首,大家一起來朗誦品味:
念奴嬌·中秋對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云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云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八、課外延伸,合作探究
蘇軾的詩詞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豪放著稱的,他的詞與南宋辛棄疾的詞并稱為“蘇辛”詞派,開創了一代豪放詞風但據統計,蘇軾的詩詞中風格豪放的作品不多,更多的是婉約風格的詩詞,尤其是后期的作品更是寄情山水,體悟人生,表達了他淡泊曠遠的心境大家試著搜尋相關的詩詞探究是什么改變了蘇軾的創作風格?現在我們就初中階段節選的幾篇蘇軾作品,來探討一下詩人的創作風格轉變的原因
【執教反思】
一、資料整合,明晰詩詞重點
《水調歌頭》現編入人教版八(下)冊第五單元第25課《詩詞曲五首》這著詞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當時,作者在密州太守任上,政治失意,與弟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所以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懷念兄弟這首詞的層次十分清楚詞的上闋即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闋寫對月懷人,表現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全文借月將寫景、敘事、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天上人間虛實并述,寓哲理于抒情之中,將抽象的人生哲理具體化、形象化,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解讀全詞的難點就是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情感的變化及對抽象的人生哲理和作者積極樂觀豁達的情況的理解
二、借助背景,還原作者心路
詩的大意是:丙奈年的中秋節,酒喝得很暢快,一直喝到天亮,酩酊大醉,作這首詞,同時表達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但這只是表層的意象小序呈現的創作背景很簡單,詩人展示的也只是一個淺層的思緒,思緒背后的復雜的情感讀者看不到,此時教師必須借助資料還原兄弟兩人分別七年的痛苦思念上闋中對作者的徘徊與矛盾的心理的理解,也必須還原作者坎坷的遭遇,才能讀透隱藏在比喻背后的那份渴盼與恐慌,那份“起舞弄清影”的無奈與自慰
三、資料拓展,感受詩詞魅力
走進蘇軾,必須走進蘇軾的心境蘇軾被稱為開“豪放”派先河,那么這種“豪放”不是一首《水調歌頭》就能承載的,必須帶領學生去感受蘇軾的豪放,在已經學過的蘇軾的詩詞文中去尋找感覺這里教師推薦鏈接了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借助典故在與柳永婉約詞風的對比中個感受了蘇軾的豪放為了進一步感受詞牌名“念奴嬌”與“中秋”的味道,教師進一步拓展了明代文征明的《念奴嬌?中秋對月》,可謂水到渠成詩詞的在資料的拓展中增添了廣度、厚度及深度,增添了詩詞的別樣魅力
四、知識滲透,注重隨文而教
詩詞的教學,最忌過多肢解,深度解剖,但也不能回避知識滲透因此隨文而教不失為上策在“宮闕”的字詞教學中落實“上下闋”的概念在尋找畫面與人的活動及情感中,滲透字詞句子的理解,可以順著學生的理解用逆向追問法,去尋找原字的內涵,這樣的落實不失趣味如對同音字、同義詞的落實;同意境的詩詞的尋找;月亮的別稱;詩詞的拓展;作家作品等,這些知識都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隨文而教,文本的廣度、厚度與深度,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靈動駕馭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水調歌頭全國優秀教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看過“水調歌頭全國優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