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詩詞鑒賞題怎么寫
整體把握全詩的大致內容
要鑒賞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要評價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首先要做到從整體上把握詩意。詩詞鑒賞題大多設兩道題,從不同的側面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表達能力。要對問題作出準確的評價,就要從整體上把握詩詞,作到整體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結合。
例如,陸游的《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鑒賞之初切忌受“苦”、“愁”、“寂寞”等局部字眼的干擾,影響對全局理解,以為是慨嘆梅之不幸,抒寫憐惜之情。應當先整體把握作者是用先抑后揚和反襯手法來贊美梅花高格勁節的美好品質。
關注題目、作者、注釋、細節等
題目常常是詩眼或中心事件;了解作者,就能做到知人論詩,學習中要注意積累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方面主要包括詩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掌握這些內容,我們在鑒賞詩詞時就能對詩歌進行居高臨下的分析了。
譬如,杜甫憂國憂民的人生,沉郁頓挫的風格;李白憤世嫉俗的人生,清新飄逸的風格;辛棄疾抗金復宋的大業,在氣勢雄壯的主調之外,也不乏婉轉悱惻。其他的詩人如王維﹑杜牧﹑李商隱﹑蘇軾﹑陸游等,都需要在平時的復習中作研究性的總結概括。
看注釋,可以了解難懂的知識典故,有時答案也在其中;有時一個細小的細節,卻是詩詞主旨的集中體現。
例如:唐朝朱慶馀的《近試獻張水部》:“洞房昨夜罷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這首詩初看是寫一個新娘子新婚第二天清早拜見公婆的緊張與不安,但結合詩題仔細分析卻不是這么簡單。詩的題目暗示詩歌的思想內容,委婉含蓄。這首詩又題為《近試上張水部》,唐代應進士科舉的士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風氣。通篇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表現了一個考生在面臨關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場考試時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把他比作新嫁娘等待見公婆的惶恐和希望自己的丈夫幫自己過關的心情表現得貼切生動。
如果不分析題目,鑒賞詩歌就很容易出現偏差。
組合意象,探究內涵
意象是意與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與詩人內在情思的統一,是主觀心意與客觀物象在語言文字的融合與表現,是一首詩的構成單位,是詩歌構思的核心。品味意境就要感知意象,古詩詞常用“柳”、“月”、“長亭”等意象表現離愁別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抒愁寫恨;常用“雁”、“紅豆”等寄托時光不在歲月無常的情懷;常用“竹”、“蘭”、“梅”、“菊”等表現志節。
讀詩歌要有文言意識
古典詩歌用文言文寫成,就需要把詩歌放到古代的語境中來分析。往往一字就是一詞,并且常常一詞多義,還有許多的古今異義現象,因此,我們讀古代詩歌,要把它當成文言文理解。例如:
《孔雀東南飛》“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之“可憐”,不可解作“憐憫、同情”;《迢迢牽牛星》“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之“章”,不是“文章”,是“布匹”的意思;《琵琶行并序》“弦弦掩抑聲聲思”之“思”,不是“思念”,而是“悲傷”。
詩歌的語言講究含蓄、凝練,往往含有許多的聯想意義、隱含意義,需要結合生活經驗,展開聯想,才能準確地理解。
讀詩歌要懂得“詩家語”
由于格律詩受到平仄、韻律的限制,詩人在寫詩時,常常采用一些倒裝句式。例如: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原意應為“應笑我多情,華發早生”;“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原意應為“浣女歸竹喧,漁舟下蓮動”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原意應為:鸚鵡啄香稻余粒,鳳凰棲碧梧老枝。
讀詩歌要熟悉常見意象的含義
古人在創作詩歌時,有一些約定俗成的意象,它們在詩詞中的寓意幾乎是不變的。例如:
折柳、楊柳曲、灞橋、陽關、長亭、煙波等常常表達送別的離愁;
夕陽、西風、寒蟬、歸雁、子規、浮云等常常表達羈旅的愁緒;
登高、憑欄、搗衣、寒砧、鴛鴦、鷓鴣等表達相思情懷;
烽火、金戈、戰馬、玉關、大漠、塞外、黑河等表達戰亂戍邊。
了解了這些常用意象的寓意,就能夠十分快捷地掌握詩詞的情感、主旨。
高中語文是個鑒賞題型
(1)“詩眼”或“煉字”型題
設問方式:
①對詩中某句某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
②從某兩句中分別找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一個字。
③此詩某聯某句中的哪個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字中
哪個更好?為什么?
④某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詩常追求一字傳神。設計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出這些經古人錘煉出的字,妙在何處。回答問題時,不能就字論字,應放回句中,結合全詩的意境、題旨和詩人的感情來分析。
答題要點: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個更好;
②解釋該字在句中的語表義和語里義;
③展開聯想和想象,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還原句中描述景象;
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示例:如王灣《次北固山下》第三句“湖平兩岸失”的“失”字,與“湖平兩岸闊”的“闊”字,哪個更好?
[答]①“闊”字更好。②闊是空闊、開闊之意(這一步有時可并入一點來說)。③春潮把江面變得渺遠無際,兩岸顯得格外寬闊。④“闊”字,直接抒發了詩人視野更加開闊的強烈感受。(此題只答“闊”字好,不作具體分析不給分。卷面回答時,一般可省去序號,這里分點列出,提示不要漏掉一些步驟或要點。下同。)
(2)句意型題
設問方式:
①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②結合全詩談談你對第四聯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賞析。
解答提示:解釋詩句的意思要注意兩層:語表義和語里義,并結合全詩,指出它的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觀點。
答題要點:①闡明語表義,有時要發掘它的深層意思。
②指出詩句的描寫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談談對李白《聽蜀僧洛彈琴》第四聯“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的理解。
[答]①寫出了曲終時的景色,和詩人沉醉于琴聲之中的狀態。②側面描寫了琴聲的魅力。
(3)意境型題
設問方式:
①詩中哪兩聯寫了什么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②在對全詩整體感悟的基礎上,簡要分析詩人在某兩句中是如何營造意境的。
③解釋某一聯的意思,并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
解答提示:意境是指詩人主觀情意和觀事物的形、神水乳交融后所產生的藝術境界。由于這種藝術境界所展示的美的意味,往往超出了詩作的原意,它既體現了詩“言在此、意在彼”的基本特點,又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故而意境也就成了詩詞鑒賞中的核心問題。
答題要點:
①找出詩中的意象。
②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再現圖景畫面。
③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能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
④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如歡快、愉悅、激動、哀傷、悲憤、沉痛,或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贊美之情、仰慕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并指出為什么。
示例:問杜甫《江漢》“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表達了一種什么感情?
答:①第二聯中的“片云”.以遠浮天邊,喻詩人漂泊他鄉;永夜的“孤月”,喻詩人與月共遠同孤。第三聯中用“落日”喻暮年;“秋風”是實景。②兩聯情景交融,營造了一個天高道遠、孤月獨照的孤寂冷清的意境。③詩中提到“心猶壯”、“病欲蘇”、“存老馬”等.從中可看出詩人不服老、不怕病.洋溢著一種自強不息.積極用世的精神;同時從尾聯看,詩人有一種老當益壯的情懷.但一生漂泊,終被遺棄,大有連一匹老馬都不如的怨憤之情。
語文詩歌鑒賞怎么答題
(一)詩歌主題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了解了詩人的經歷,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時代背景,就不難把握此詩的主題。
2.看體裁
抒情詩要注意把握詩人在詩歌中傳達出來的情感。
3.看技法
從詩歌的技法入手,有時也能迅速地把握詩歌的主題。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詠物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現實生活的寫照,又是詩人審美創造的結晶和情感意念的載體。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的主觀情意。如“梅”就帶上了清芳高潔、傲雪凌霜的意趣。
從詩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夠迅速地把握主題。
5.看關鍵語言(標題、結句、詩眼)
古詩中的關鍵語言,例如,標題、結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詩眼的詞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詩歌主題的信息。
(二)詩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準確地掌握古代詩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詞法,句法,修辭手段,表現手法。
2.通過強化訓練,提高把握詩歌技法的準確性與熟練程度。
3.鑒賞技法時,如果沒有規定角度,應選擇作品最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項解題策略,既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題的準確性。
(三)答題的要求
1.符合題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詩歌鑒賞題,一定要符合題目的要求。
2.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
詩歌鑒賞雖說是開放型試題,但也要求符合詩歌鑒賞的要求。
(四)答題的角度
1.題目開口面小的,按規定的角度切入。
2.題目開口面大,可自選角度切入。
(五)答題的格式
1.先觀點后理由
解題時先表明觀點,再陳述理由。
2.先分后總式
答題時,先分說后總說。
3.先總后分式
答題時,先總說后分說。
4.分點作答式
答題時,分成幾點,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