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的詩歌散文及賞析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侖皇東出,未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書》曰:“滿招損,謙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五代史伶官傳序》選自歐陽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傳》,是一篇史論。此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后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結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于“人事”,借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欲。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決定于人事。然后便從“人事”下筆,敘述莊宗由盛轉衰、驟興驟亡的過程,以史實具體論證主旨。具體寫法上,采用先抑后揚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先極贊莊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興與亡、盛與衰前后對照,強烈感人,最后再輔以《尚書》古訓,更增強了文章說服力。全文緊扣“盛衰”二字,夾敘夾議,史論結合,筆帶感慨,語調頓挫多姿,感染力很強,成為歷來傳誦的佳作。
歐陽修的詩歌散文及賞析篇2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lǜrù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
“嗟夫!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此賦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為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
歐陽修的詩歌散文及賞析篇3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讒離職,歐陽修上書替他們分辯,被貶到滁州做了兩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內心抑郁,但還能發揮“寬簡而不擾”的作風,取得了某些政績。《醉翁亭記》就寫在這個時期。文章描寫了滁州一帶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在山林中與民一齊游賞宴飲的樂趣。全文貫穿一個“樂”字,其中則包含著比較復雜曲折的內容。一則暗示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能“與民同樂”的情懷,一則在寄情山水背后隱藏著難言的苦衷。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游,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作者醉在兩處: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與民同樂之中。
歐陽修的詩歌散文及賞析篇4
陳康肅公堯咨(zī)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jīn)。嘗射于家圃(pǔ),有賣油翁釋擔(dàn)而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shǐ)十中x,但微頷(hàn)之。
康肅問曰:”汝(rǔ)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shú)爾。”康肅忿(fèn)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sháo)酌油瀝(lì)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唯手熟(shú)爾。”康肅笑而遣(qiǎn)之。
此與莊生所謂解牛斫輪者何異?
本文是北宋歐陽修所著的一則寫事明理的寓言故事,記述了陳堯咨射箭和賣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說明了“熟能生巧”、“實踐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透過長期反復苦練而達至熟能生巧之境。
歐陽修的詩歌散文及賞析篇5
詞牌名:生查子|朝代:宋朝|作者: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作者歐陽修,一說朱淑真。詞中描寫了作者昔日一段纏綿悱惻、難以忘懷的愛情,抒發了舊日戀情破滅后的失落感與孤獨感。